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逍遙遊》教案(蘇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3.34W

 目標要求:

1、進一步瞭解莊子。(高一學過《秋水》,已經初步接觸)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修辭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説理的寫作技巧。

4、理解莊子“逍遙之遊”的境界。

教時設置:3教時

                                第一教時

要點:進一步瞭解莊子。朗讀課文。疏通部分內容,積累部分文言知識。

過程:

一、導入

介紹專題學習要求,明確本文學習目標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説理於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逍遙遊”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裏,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脱於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提倡不滯於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二、進一步瞭解莊子。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人。生活年代與孟軻相仿,可能稍後。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又稱《南華經》,現存33篇。有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內篇7篇大體上是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可能是莊周門人和後學所作。

其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即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處在社會大變革、大動亂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他對現實不滿,卻無力改變,然心又不甘,因此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觀來影響世人。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

他生活極其貧困,卻不願意出來做官,宋國是個小國,不做也罷了,可是楚國是個大國,楚王用重金求他出任楚國國相,這樣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他也毫無興趣,他究竟要幹什麼呢?其實答案就在他的《逍遙遊》裏,他要追求“無己”、“無功”、“無名”的逍遙之遊的精神境界。

《莊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擅長用寓言故事來説明道理,《史記》載:“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如醜女效顰、望洋興歎(《秋水》)、鯤鵬展翅、庖丁解牛等,都是巧妙雋永、妙趣橫生的寓言。

二、朗讀課文

1、注意讀音

北冥(míng)  鯤鯤(kūnpéng)  摶(tuún)  坳堂(ào)  閼(è)  蜩(tiáo)  學鳩(jiū)  決(xuè)  搶榆枋(qiāng  yú  fāng)  舂(chōng)  小知(zhì)奚(xī)  蟪蛄(huùgū)  大椿(chūn)  棘(jí)  斥鴳(yàn)  蓬蒿(hāo)  沮(jǔ)  泠然(líng)數數然(shuò)

2、朗讀

三、找出本文的通假字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垂,同“陲”,邊際)

    (2)天之蒼蒼,其正色邪(邪,同“耶”,疑問語氣詞)

    (3)三餐而反(反,同“返”)

    (4)小知不及大知(知,同“智”)

    (5)此大小之辯也(辯,同“辨”,分辨,分別)

    (6)知效一官(知,同“智”)

    (7)而宋榮子猶然笑之(猶,同“繇”,喜)

    (8)而御六氣之辯(辯,同“變”)

    (9)旬有五日而後反(有,同“又”)

四、同學合作,看註解,查工具書,弄懂下列詞義(1、2段)

北冥--化而為鳥--鯤鵬--怒而飛--若垂天之雲--海運--志怪--水擊三千里--摶扶搖--以六月息者也--野馬--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其正色邪--無所至極--亦若是則已矣

(北海。化,變。鯤,傳説中的大魚;鵬,傳説中的大鳥。怒,奮起的樣子。垂天,天邊,“垂”,同“陲”,邊際。海運,指大海的波浪洶湧動盪,一説指大海運行,海運之時必有大風,因此大鵬可以乘風南行。志,記載;怪,怪異之類的事情。水擊,指鵬鳥的翅膀拍擊水面。摶,迴旋而上;扶搖,一種旋風。以,憑藉;息,氣息,即風。野馬,指浮游物。野馬、塵埃等飄浮物,是生物用氣息吹動而形成的。其,猜測性語氣副詞,或許;正色,真正的顏色。無法看到它的盡頭。也像這樣罷了,則已,而已。)

五、和同學互相翻譯以上兩段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裏;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裏;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這隻鵬鳥呀,隨着海上洶湧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

《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説:“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衝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春日林澤原野上蒸騰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裏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裏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麼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

六、背誦1、2段

第二教時

要點:繼續疏通課文,積累文言知識,背誦1、2、3段

過程:

一、檢查背誦1、2段

二、指名翻譯1、2段

三、朗讀未教的課文

四、疏通3、4段

1、同學合作,看註解,查工具書,弄懂下列詞義(3、4段)

且夫--負大舟--坳堂--置杯焉則膠--而後乃今培風--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蜩與學鳩--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控於地--奚以--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宿舂糧--之二蟲

(且夫,表示欲發議論,提起下文;“且”,連詞;夫,句首語氣助詞。負,承載。堂中低凹處。將杯子放於其中則膠着擱淺;置,放;焉,於此;膠,粘住不動。然後才乘風而飛;培,憑藉。莫,沒有誰;夭,挫折;閼,遏制,阻止。然後才圖謀飛向南方。蜩,蟬;學鳩,斑鳩之類的小鳥名。決起,疾速的樣子。搶,着落;榆枋,兩種樹的名稱,榆樹,檀木。時則,時或。控,落下。何以;

 “奚以……為”,即“為何要……呢”。適,去,往;莽蒼,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三餐,指一日;  反同“返”。果然,飽飽的樣子。舂搗一宿的糧食。之,此,這;二蟲,指蜩與學鳩。)

2、和同學互相翻譯以上兩段

(再説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窪處,那麼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給它當作船;而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託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所以,鵬鳥高飛九萬里,狂風就在它的身下,然後方才憑藉風力飛行,揹負青天而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遏它了,然後才像現在這樣飛到南方去。寒蟬與小灰雀譏笑它説:“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着榆樹和檀樹的樹枝,常常飛不到而落在地上,為什麼要到九萬里的高空而向南飛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帶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時間準備乾糧;到千里之外去,三個月以前就要準備糧食。寒蟬和灰雀這兩個小東西懂得什麼!)

五、背誦3、4段

六、疏通5、6段

1、同學合作,看註解,查工具書,弄懂下列詞義(5、6段)

小知--小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靈者--大椿者--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者--未有知其修者--背若太山--摶扶搖羊角--絕雲氣--斥鴳--不過數仞--此亦飛之至也--小大之辯

(知同“智”,智慧。年,壽命。怎麼知道是這樣的。朝菌,朝生暮死的菌類植物;晦朔,一個月;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朔:農曆每月的第一天。蟪蛄,寒蟬;春秋,指一年;寒蟬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不能知曉一年四季。冥靈,大樹名,一説為大龜名。大椿,傳説中的大樹名。彭祖,傳説中堯的臣子,封於彭,活了約八百歲。如今因長壽而特別著名;乃今,而今。匹,比。悲,悲傷。

湯:商湯;棘:湯時的賢大夫;已:矣。窮髮,不毛之地;發,指草木植被;冥海,北海。修,長。太山,即泰山。羊角,一種旋風。絕,穿過。池沼中的小雀;斥,池,小澤。過,超過;仞,古代長度單位,周製為八尺,漢製為七尺;這裏應從周制。至,極點。小和大的區別;辯,同“辨”,分辨,區分。)

2、和同學互相翻譯以上兩段

(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比不上壽命長。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清晨的菌類不會懂得什麼是晦朔,寒蟬也不會懂得什麼是春秋,這就是短壽。楚國南邊有叫冥靈的大龜,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就是長壽。可是彭祖到如今還是以年壽長久而聞名於世,人們與他攀比,豈不可悲可歎嗎?

商湯詢問棘的話是這樣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個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裏有一種魚,它的脊背有好幾千裏,沒有人能夠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衝九萬里高空,穿過雲氣,揹負青天,這才向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譏笑它説:‘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於蓬蒿叢中,這也是我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不同了。)

六、朗讀已教課文,翻譯已教課文。

                    第三教時

 要點:疏通完畢,探討問題,作業

過程:

一、疏通第7段

1、朗讀

2、同學合作,看註解,查工具書,弄懂下列詞義(第7段)

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彼且惡乎待哉--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才智能夠勝任一官的職責;知,同“智”;效,效力,盡力。行為能夠順應一鄉的風俗人情;比,合。品德能夠投合一國之君的要求。而取得一國之人的信任的人;徵,信。喜笑的樣子;猶,同“繇”,喜。世上的人都誇讚他,他並不感到勸勉;加,更加,愈加;勸,勉勵。世上的人都非難他,他也不感到沮喪;沮,沮喪。審定自我和外物的區分;這裏指能夠肯定自我,否定外物;定,認識。辯,分清;境,界限。他也不過如此罷了。於世,對於處世;數數然,指急迫用世、謀求名利的樣子。即使這樣。仍有不曾樹立的東西;指宋榮子只是肯定自我,否定外物,偏滯於內,達不到物我為一的逍遙境界。駕風而行。輕妙之極;泠然,輕妙飄然的樣子。旬有五日,十五天。致福,求福。免除步行。待,依賴;指列子雖然能夠乘風而行,不用走路,但還必須依賴於風這樣的外物,所以也達不到逍遙的境界。乘天地之正,順應天地的法則,指順應自然之道;若夫,至於。把握六氣的變化;御,駕御,把握;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辯,同“變”。無窮,指宇宙。他還有什麼要依賴呢?惡,何。至人,這裏指道德修養最高尚的人;無己,清除外物與自我的界限,達到忘掉自己的境界。神人無功]神人沒有要建立功業的偏見。神人,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於物外的人,無功,不樹功業,指神人身上的奇特超凡之處都是他們的自然顯現,並非有意要顯露什麼。聖人不求聲名;指聖人以萬物為一,不加分別,去除了對於名實的偏見。)

3、和同學互相翻譯以上一段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職,品行合乎一鄉人心願,道德能使國君感到滿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是這樣哩。而宋榮子卻譏笑他們。世上的人們都讚譽他,他不會因此越發努力,世上的人們都非難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沮喪。他清楚地劃定自身與物外的區別,辯別榮譽與恥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呀!宋榮子他對於整個社會,從來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麼。雖然如此,他還是未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駕風行走,那樣子實在輕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後方才返回。列子對於尋求幸福,從來沒有急急忙忙的樣子。他這樣做雖然免除了行走的勞苦,可還是有所依憑呀。至於遵循宇宙萬物的規律,把握“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境域,他還仰賴什麼呢!因此説,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聖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二、探討問題

1、作者用鯤鵬和蜩鳩的寓言故事想説明什麼意思?

(説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鯤鵬在逍遙遊的境界上超過了蜩鳩;越是有大行動,越是要有所憑藉。)

2、作者用斥鴳的寓言説明什麼事理?

(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條件產生不同的結果。)

3、作者用宋榮子、列子的事例説明什麼道理?

(説明他們雖然具有很高境界了,但是仍然有所待,最終還沒完全進入逍遙遊的境界。)

4、在作者看來的逍遙遊是怎樣的境界?

(一種閒適自得的心理狀態。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至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① 無限的思維空間。既然擺脱了仁義是非的束縛,思想就可以自由遨遊了,莊子稱之為“遊心”,是超脱功利和現實境遇的神遊;② 自由無礙的心境,可以真正做到無所忌憚,“安時處順”的暢達,保持淳樸真實的自然心態。擺脱了世俗標準。)

5、説説本文有怎樣的風格特點?

((1)借用寓言説理。

《逍遙遊》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鯤、鵬、學鳩、斥鷃,都納入他的寓言中,寄託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 

(2)想象豐富,意境開闊。

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遊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3)運用比喻、誇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如第1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誇張;描寫學鳩,賦與人的情性,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三、即時作業:

翻譯: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奚以知其然也?

3、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4、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5、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7、至人無己,神人無功⑧,聖人無名。

【字詞積累】

一、虛詞

1.之 

(1)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助詞,的)

(2)其翼若垂天之雲(助詞,的)

(3)鵬之徙於南冥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⑷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而莫之夭閼者(代詞,它)

(7)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動詞,到,往)

{8)之二蟲又何知(代詞,這些)

(9)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代詞,他,指宋榮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詞,他,指彭祖)

2.而

(1)怒而飛(連詞,表修飾)

(2)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連詞,表修飾)

(3)泱起而飛(連詞,表修飾)

(4)而控於地而已矣(連詞,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連詞,表並列)

(6)而宋榮子猶然笑之(連詞,錶轉折)

(7)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連詞,錶轉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連詞,錶轉折)

3.則

(1)海運則將徙於南冥(連詞,就)

(2)時則不至(連詞,或者)

(3)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連詞,那麼)

4.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詞,這樣)

(2)雖然,猶有未樹也(代詞,這樣)

(3)未數數然也(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5.以    

(1)以五百歲為春(介詞,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詞,憑)

6.且

(1)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連詞,而且)

(2)彼且惡乎待哉(連詞,還)

(3)且適南冥也(副詞,將要)    

7.於

(1)彼其於世(介詞,對於)    

(2)覆杯水於坳堂之上(介詞,在)    

8.其

(1)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用在選擇問句中,是……還是……)

(2)其名為鵬(代詞,它的)    

(3)其負大舟也無力(代詞,它,指水)

二實詞

1通假字

(1)北冥有魚(冥,同“溟”)

(2其翼若垂天之雲(垂,同“陲”)

(3小知不及大知(知,同“智”)

⑷此小大之辯也(辯,同“辨”)

(5)旬有五日而後反(有,同“又”,反,同“返”)

(6)而宋榮子猶然笑之(猶,同“繇”)

(7)而御六氣之辯(辯,同“變”)

2古今異義

雖然,猶有未樹也(古義:即使這樣。今義;表示轉折關係的連詞)

三餐而反,腹猶果然(古義:吃飽的樣子。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説或所料相符)

眾人匹之,不亦悲乎(古義:-般人。今義:大家,許多人)

野馬也,塵埃也(古義:指遊氣。今天:野生動物的一種)

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古義:沒有要建立功勞的偏見。今義:沒有功勞)

知句式

3一詞多義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裏指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名詞,志向。)

志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於議也(動詞,立志。)

《齊諧》者,志怪者也(動詞,記載。)

博聞強志(動詞,記住。)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

    名之者誰(名詞作動詞,命名。)

名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名詞,名望。)

人雖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動詞,説出。)

    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動詞,安放。)

置  鄭人有且置履者(動詞,購置。)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形容詞,盡。)

    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形容詞,生活困難。)

    復前行,欲窮其林(動詞,走到盡頭。)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深藍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灰白色。)

4詞類活用  

(1)彼於致福者(使動用法,使……到來)

(2)而後乃今將圖南(名詞用作動詞,往南飛)

(3)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名詞用作動詞,往南飛)

(4)而徵一國者(使動用法,使……信任)

【句式積累】

⑴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判斷句)

  (2翱翔(於)蓬蒿之間(省略句)

  (3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句,即“以奚知其然也”)

  ⑷莫之夭閼者(賓語前置,即“莫夭閼之”

  (5)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即“彼且適奚也”)

  (6)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即“之二蟲又知何

  (7)彼且惡乎待哉(賓語前置,即“彼且待惡乎哉”)

{8)覆杯水於坳堂之上(介詞結構後置,即“於坳堂之上覆杯水”)

【語篇結構分析】

課文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一6段):闡明世間萬物之間只存在“小大之辯”,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沒有絕對的自由。大至鵬鳥,小至蜩鳩,都受時間、空間等各種因素的限制。

第二部分(第7段),從自然界引申到人類社會,闡明逍遙澄的境界,點明全文的主旨。即順應萬物的本性,達到天人合一,才能無需憑依,真正獲得絕對自由,才是“逍遙遊”。

【語篇脈絡梳理】

鯤鵬  形體的變化  有所待

世間萬物               野馬、塵埃        有所待

皆有所待               大舟、草芥        有所待

蜩與學鳩          有所待

逍                       

遙                               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遊       世間萬物借有所待

而又有大小之辯         湯之問棘

                        斥鵲之語

“效”“比”“合”“徵”四種人

真正的逍遙遊是           宋榮子、列子  仍有未樹,猶有所待者

不受外物的限制           至人、神人、聖人  無己、無功、無名

逍遙者  追求絕對的自由(主旨)

 

【疑難問題探究】

  (1)本文在説理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綜合運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

本文在説理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借用寓言説理。這種含蓄的"暗示"手法的運用,包藏的是無窮的萬象,不盡的意藴,讓人能夠捕捉一二卻也難以全部領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內涵的豐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説,莊子在創造這些寓言時,本身所運用的,就是一種直覺的形象思維,因而也要靠讀者的智慧加上靈悟的直覺才能通徹明察。本文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託於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來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作者的寓言之中,寄託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本文巧設寓言,綜合運用對比、比喻、舉例等論證方法,增強了論證的力量。對比論證貫穿全篇。如“大鵬”與“野馬……塵埃”、“大鵬”與“蜩…… 學鳩”的對比,有力地説明了大小事物(萬物)皆有所待。“朝菌…蟪蛄”與“冥靈……大椿”的對比,“彭祖”之壽與“眾人”之壽的對比,“鵬”與“斥鵝”的對比,都透徹地論證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説明了“小大之辯”。另外,“效”比”合”“徵”四種人與“宋榮子”“列子”也作了對比。運用比喻、舉例論證。如用水浮舟的情形比喻説明大鵬“圖南”必須依靠巨風。舉出行者路途遠近不同,準備糧食不同,來反駁“蜩”與“學鳩”的謬論等。這些論證方法的綜合運用收到了極好的論證效果。

2、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鵬形象?    

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認為它展翅高飛還要憑藉海運,並非真正的逍遙。但是,作者又義正詞嚴地駁斥蜩與學鳩的嘲笑,強調指出有“小大之辯”,並且三次濃墨重彩,不避重複地描繪大鵬的雄偉形象,熱愛之情躍然紙上,這是為什麼呢?也許作者在才能無雙、嚮往着逍遙卻又無法逍遙的大鵬形象裏,正隱藏着自己難言的苦情。什麼苦情呢?我們不妨作出這樣的比較想象:一隻大鵬在茫茫北冥中沖天而起,一顆心靈在深深苦悶中掙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張開了,怒而飛向“無何有之鄉”;有所待的大鵬失敗了,那那麼心靈呢?有所求的心靈能在那污濁黑暗的廣漠之野找到慰藉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的正是作者欲飛的理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3如何理解本文想像豐富、意境開闊的特點?

  莊子作品具有“汪洋闢闔,儀態萬方”之特點。首先是“洸洋自恣以適己”(《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想象。這種想象不僅體現在具體形象的描寫上,而且更主要表現在整個文章的構思上。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又以揹負青天、具有奇偉力量的大鵬和纖弱微小、能在空中任意遊蕩的“野馬”為喻,論證世間萬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是“逍遙遊”。可謂想像奇特。寫鵬的南徙,浩渺無垠咆哮奔湧的北海之上,瞬間,“不知其幾千裏”的巨鯤化為“不知其幾千裏:的巨鵬。起飛之時,“水擊三行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接着,轉入對九萬里高空景觀的描寫,只見“野馬”奔騰,微塵浮游,茫茫蒼穹難辨其色,境界雄奇、高遠,豐富的想像使文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境界的開闊表現出莊子內心涵蓋萬物、輕藐一切的氣勢,表現出莊子對人生的一種哲理思索。

  

 

朱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