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人是什麼(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45W

唐國富  

人是什麼(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江蘇省曲塘中學高三語文備課組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一、啟發學生思考人生的意義

二、啟發學生好好把握現時,就是要珍惜並牢牢地把握現時每一分鐘,努力學習。把握現時是實現希望的前提和保證。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學生閲讀課文

1、本文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標題“人是什麼”,好像是要給“人”下定義,其實是論述人生的意義。

課文寫於新時期初期,文中一再提到,我們的時代是“為中華民族騰飛於世界奮力拼搏的時代”,我們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陽走向中興的民族”,作者勸勉人們,“牢牢地把握現時每一分鐘,以最有效的方式獻身於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

2、課文可分成幾大部分?概括其內容。

課文可分前後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列舉愛因斯坦、 雨果、加繆、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師對“人是什麼”這個問題的回答。這一部分的中心點,是説人生的意義在於不斷工作。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都把不斷工作看作人生真諦。開頭迂迴地引出這個話題。先引愛因斯坦三段話。一引愛因斯坦,説論題之難;二引愛因斯坦,點到“自我努力”;三引愛因斯坦,論人的社會性,任何人都是“偉大人類社會的一員”,個人自當回報社會,貢獻社會,已是不言而喻。再引雨果、加繆,他們的回答充滿悲觀主義色彩,雨果悲歎人生短暫,加繆悲歎人生只是不斷的苦役。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與雨果、加繆的區別,在於悲觀與樂觀,積極與消極。在以歌德、康德、愛因斯坦、孔子為代表的積極、樂觀的人生觀看來,人生的意義正在於不斷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歌德為自己一生辛苦地工作而感到充實滿意,無怨無悔。康德認為,一旦自滿自足,無所事事,生命就毫無意義。認識藉助想象力創造文化的生物,人生就要不斷的進行創造性工作。愛因斯坦認為,做一件合理的事情就能賦予人生以奇異的色彩。孔子認為“生無所息”,人生的意義就在不息的勞作之中。總而言之,這一部分引用古今中外大師的言論,把人生的意義與工作聯繫起來。

完成“思考和練習一”的表格

工作的動機從何而來?議論要引向深入,就要向人的心靈開掘。作者將人生劃分為以往、現時和未來三部分,認為“人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對往事的回憶、對現時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憧憬”,作者對這三個部分一一展開論述。

對往事的回憶,有好幾層意義。第一,回憶給人慰藉快樂;第二,回憶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第三,即使回憶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憂鬱,能給人最高的美學享受;第四,回憶又是許多文藝作品的創造心理動機之一,是構成文藝作品的一大內容,這樣的作品能夠勾起人們對往事的回憶;第五,追憶往事可以彌補現時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願望的實現。

對未來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類的一切活動,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説的“生無所息”的生活強者。不斷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對現時的把握,就是要珍惜並牢牢地把握現時每一分鐘,努力工作。把握現時是實現希望的前提和保證。

對往事的追憶、對現時的把握、對未來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時。把握不了現時的人則不成其為人。回憶固然有其意義,畢竟是遠了、暗了的暮靄,對未來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課文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用過去、現時、未來的思路闡述“人是什麼”,闡述人生的意義在於不斷追求,不斷工作。

第二課時

二   難點問題討論

  1.“一個人很難知道在他自己的生活中什麼是有意義的,當然也就不應當以此去打擾別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愛因斯坦所説的“意義”,不是我們平常所説的“意義”,是一個很深邃的概念。這種意義是“一個人很難知道”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只有科學才能揭示人生的意義,科學發展到今天,儘管已經大大推進了人類的知識,但是遠遠談不上窮盡了對事物的認識;另一方面,一個人掌握人類認識的成果又是極其有的。

2、“苦和甜”不是主觀的感覺和感受嗎?為什麼説“來自外界”?

“來自”説的是來源。苦和甜的來源是在外界。有苦的東西和甜的東西,才能引起人們苦和甜的感覺和體驗。

3、“我們吃別人種的糧食”一段話中,愛因斯坦究竟認為“人是什麼”呢?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愛因斯大林坦認為,人的本質是由社會規定的,人的物質生活的精神生活完全為社會所支配。

4、雨果的回答是什麼樣意思?

用我們的放來説,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長或短,都是暫時的。雨果是在悲歎生命的短暫。

5、“歌德在論及西西弗斯的時候,幾乎是另一種調子”,這“另一種調子”是什麼樣的?

加繆論及西西弗斯,情調是悲觀的,無可奈何的;歌德論及西西弗斯,卻是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樣勞碌一生而感到滿意、自豪。

6“在生活中達到了(絕對)滿意--這本身就是一個徵候,它表明這是一種無所事事的安謐,一切動機都已停止,感覺以及與此相關的活動也遲鈍了。但是這樣一種狀態就像心臟在動物機體中停止了工作一樣,是與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這段話是什麼樣意思?

“心臟在動物機體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達到了(絕對)滿意”這樣一種狀態就等於死亡。“達到 了(絕對)滿意”,就是自滿,停頓下來不再前進,什麼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動機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 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幹一件事,“人就是不斷地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

7“圓明園的秋天裏的春天”是什麼意思?

圓明園是廢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説成“秋天裏的春天”,這個“秋天”並非自然的季節,而指廢墟的景觀。

8怎樣理解“人類和個人從本質上説都是歷史的”?

這就是説,人類和個人的本質都是由其歷史決定的。拿個人來説,他為什麼是這樣的。要看他的歷史,一個30歲的人,是30年的歷史決定了他現在成為這樣一個人。今天的中國,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結果。某一國家的今天,也是某一國家歷史發展的結果。今天的人類,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

9、為什麼説“追憶往事就其本質來説,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白日夢’”?為什麼説“白日夢即幻想,也是願望的實現”?

這裏所説的“本質”,應該從“現實性”“物理性”上來理解,往事已逝,其現實性、物質性已經消失,回憶中的世界,雖然過去存在過,但是現在並不存在,是虛幻的,所以説也是一種幻想,一種“白日夢”。舉例來説,魯迅回憶童年在百草園玩耍的情景,寫作之時,不也是一場“白日夢”嗎?這樣的回憶不也是寄託着一種願望,不也是這種願望的實現嗎?

10、為什麼説對未來懷有希望“是一個人生命力旺盛的標誌之一”?

青年時代生命力旺盛,對未來充滿希望,一個人到了垂死的時候,就沒有未來,沒有希望。可見對未來懷有希望是一個人生命力旺盛的標誌之一。同是老人,有的不懷什麼希望,有的還是充滿希望,表明它們的生命力有很大差別。

11、為什麼説“‘現時’的經驗是人所專有的東西”,在物理學中不可能出現?

在物理學中,時間不斷推移,“現時”的任何一個瞬間馬上就成為“過去”了,可以説無所謂“現時”。人們把眼前一段時間稱為“現在”,只是人們的一個觀念,所以説這種“經驗是人所專有的東西”。

12、作者把現時看成1,對未來的憧憬看成0,是為了説明什麼?

要説明只有把握現時,努力工作,才能實現理想。理想越是遠大,工作越是努力,數值越是巨大。這是要説明憧憬未來與把握現時要緊緊結合起來,既要有遠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13、為什麼説“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時”?

因為追憶往事可以給人以智慧,可以使人意識到自身在當前的處境,可以照亮人生的道路,增強憧憬未來的信心和勇氣。憧憬未來、不斷追求、充滿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動力,牢牢地把握現時。一旦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時。

14、為什麼説“把握不了現時的人是一個不成其為人的人,是一個喪失了自我的人”?

把握不了現時,蹉跎歲月,那麼一切都等於0,即使懷有希望,也只是肥皂泡。

15、作者為什麼用“往事”“現時”“未來”這樣的思路來闡述“人是什麼”?

往事--現時--未來,是生命的進行曲。人是有思維的,追憶往事、憧憬未來,是生命思考的兩個方面,正是這兩個方面的思考,決定着怎樣把握現時。所以用“往事--現時--未來”這樣的思路來闡述“人是什麼”,可以從生命的過程上去闡明問題,可以從想和做的結合上闡明問題,可以把前人關於這個問題的回答闡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結合時代的要求闡明我們應該怎樣憧憬未來,把握現時,為振興中華而奮鬥。

三、課後作業:按追憶往事、憧憬未來、把握現時三方面摘抄本文格言式的精闢議論。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