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春天的心志--肖培東教《尋找春天》(作文指導安例)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2.14W

浙江省富陽中學 毛豔龍

我努力將春天安放在時間之中,猶如我對肖培東老師及其《尋找春天》一樣。我只想把暫時的騷動變成永恆的寧靜。當“春天”與“尋找”這樣的語詞鋪展在我面前,我久久凝望。的確,春天是需要被尋找的,因着她的即逝感:當我們還在感歎冬日的凜冽,一不小心,我們就已處在夏日的燥熱之中了。“春天,不是隻有一個季節”,四月物語,四月悟語,我們充滿了太多的想象,對春天,對肖老師,對語文……春天、肖培東、語文,當我摩挲這些詞語的時候,我深切體會到文字的温度,語言的質感,語文的那些個深深淺淺。

第一次聽肖老師的課,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似乎無須努力回想,那情形便如昨日。當時的印象便是:這個男子好精緻、好雅緻!

我極少去定義一個人,因為作為個體的人是很難被定義的;更重要的是,在我看來,草草定義無異於一種粗暴與不恭。我能做的便是儘量尋找更多的證據來印證我最初印象的可靠性與合理性。閲讀肖培東,從此便開始了……

一、讀肖培東,正是“二致”。

以怎樣的姿態來讀肖培東老師,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讀他的博客“我們的語文”,讀出了他的熱愛與堅守;讀他的課例,讀出了他的智慧與靈動;讀他的“鏡頭點評”,讀出了温暖與真誠……但這些或許會被時空的距離感消解。

2017年4月24日,廣東中山,全國三新作文教學活動。

第一次直面肖培東老師,我有些侷促與不安。奇怪的是,這樣的小心很快就在我倆的聊天中消散了。

“不着急”“慢慢來”,他總是對我這樣説。

“你看看課例吧,覺得有用的,就記錄一下吧。”他也這樣對我説。

“你休息會兒吧。”他曾不斷地提醒我。

他總是喜歡以45度角來看這個世界,眼裏滿是温情與和善。他看到停留在木棉樹上精緻的小鳥,他會歡脱地叫出“好可愛”卻不去驚擾它們。

肖老師喜歡用他的文字來歌唱美好,而我相信歌唱美好的事物能夠喚起人們的理想。這或許就是肖老師的生命姿態。我猜想:這樣的姿態一定會激盪、迴響於他的語文課……

這雖是我第一次與肖老師面對面的交流,但已堅定我之前對其精緻與雅緻的評價了。“精,擇也。”這是凝視與選擇;“雅者,正也。”這是思考與啟發。我能明顯感覺到肖老師用他的行動在教我--語文是關乎生命的。

二、讀“肖文”,確如“二致”。

黃厚江老師主張,語文老師要帶着活的種子進課堂。這不只是主張,也是一種心志,更需付諸心力。

肖培東老師的精緻恰恰呼應了黃老師的主張。肖培東老師上課極少用課件,在這些極少之中,“肖文”的圖標很別樣,這二字指向多元、內藴豐厚,但我願意相信:這恰是肖老師的別樣--別樣的理解、別樣的設計、別樣的期待……這也正是肖老師語文課的別樣。

《尋找春天》就這樣開始了。

請讓我--讓我們一道開始耐心地還原肖老師這節作文課的裏裏外外吧。

片段一】

“我換件衣服。”片刻,身着春天顏色的肖老師出現在面前,他欣喜得像個春天的孩子,出發了。

“這節課,就從‘落葉’開始吧。”肖老師看到中山春雨中滿地的落葉,捕捉到了“綻放--凋零”的輪迴結構。

春天顏色的衣服、片片落葉。這是課堂的第一顆種子。於是:

師:同學們,不用緊張,我們只是聊聊天。老師來的路上,看到了被春雨打落一地的落葉。當老師看着這些落葉,想起了很多。請同學們猜猜,老師想到了什麼?

一時間孩子們暢所欲言。

我以為看似簡單的提問背後藴含着肖老師的匠心,讓孩子們在猜想中敞開心扉走進老師的內心深處,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春天外顯物語的知覺喚醒師生對春天共通的情感體驗。在這樣的情感激發與平等之中,肖老師呈現了自己對春天的詩意表達。

【片段二】

師:一片落葉,讓我們想到了春天。想到春天,我寫下了兩句詩:

春天,不是隻有一個季節;

春天,不是隻有一種綻放。

--肖培東

請同學們讀讀這兩句詩,你喜歡這首詩嗎?説説看。

對春天的表達,最好不過詩歌了。詩歌獨具的韻律與節奏、凝練的意象,與明媚、多情、憂傷……春天的諸多氣質切合,尤其着“季節”“綻放”二詞,將課堂聚焦的同時,由時間性的考察轉向對春天姿態(更多的是生命姿態)的體悟。這兩句詩,便也成了第二顆種子。它的功能在於:將上一環節孩子們對春天零碎的感知聚合,在此基礎上,再次將課堂打開,為孩子們後續表達定調的同時將思維層級往前推進了不小的一步。

【片段三】

師:春天,不是隻有一種綻放。意思有不同的姿態和色彩。下面幾幅圖,老師以為每一幅都能看到春天。請你談談,從這些圖中,你能感受到什麼呢?

此環節,我首先關注的是教師指令的發出。肖老師用了“看到”一詞而非“找到”或“藴含”,我猜想這並非只是教師話語的習慣而是有意為之。“看到”除了符合讀圖的特質之外,還能調動甚至打通學生感官理解的通道,具有光影之效。是為精緻的又一例證。

再次,就圖片呈現的策略而言,肖老師首先呈現了“荷葉露珠滾動”“小草鑽出大地”“瀑布流動”“奔跑的駿馬”四幅圖片。待學生表達後,再呈現了“千手觀音的舞蹈”“小女孩閲讀”“512汶川大地震”及“一個孩童行走在延展的道路上”。

倘若為了節省課堂教學時間,這些圖片本可以同時呈現。肖老師為何先後呈現?!這值得思考。我們不難發現:同為圖片,就類型而言,前一組側重自然,後一組側重生命。從自然感悟生命,由生命走向哲理,這是學生思維的延展與視閾的擴大,也暗合那兩句詩的內藴。於是乎,肖老師讓學生背誦兩句詩。

圖片,自然成了第三顆種子。就課堂效果而言,孩子們由前一組轉向後一組的“思考--發現--表達”,思維呈螺旋式上升之態。

【片段四】

師:在文學家筆下,春天或許是這樣的。(展示朱自清先生《春》的片段,並請學生齊讀)

春天不僅僅限於花開和綠草,在我們的文章裏也有很多關於春的足跡,請同學們看看以下兩個單元的題目,你在課文裏找到春天了嗎?

其實,順着課堂的思路,在展現《春》片段之後,本可以截取單元篇目中的部分帶有“春意”與“春味”的片段,如《藤野先生》《海燕》等,然後讓學生談談對“綻放的春天”的理解。這樣似乎也可以達到尋找春天的目的,但肖老師並未這樣做。而是呈現第一二單元的目錄包括單元寫作主題,又將學生帶入一個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一則學生要復現相關篇目的具體內容,二則要遴選具有春天內藴的片段,三則要合理有效的表達。這樣的教學立意顯得尤為高妙與開放,將學生放置於對單元內容的整合、具體體味作家的言語智慧之中,以水養水,以文學文,為下一環節張本。這也是“活種子”的“活處”。

至此,學生在與老師的對話中從生活經驗、思維發散、語料體驗等維度完成了對春天多元立體的尋找,課堂與思維的種子已萌芽,只待表達。

【片段五】

師:現在我們以“我找到了春天”為題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構思吧。

學生構思列舉如下:

生1:小到自己的突破,大到國家社會民族,都可以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天。

生2:面對學習生活中困難,我們敢於直面並戰勝它,從而實現自己的突破,我們也會有屬於自己的春天。

生3:我們總是被教育“不要和陌生人説話”,其實陌生人的一個微笑,一個善意的舉動,都會温暖我們,這也是一種春天。

……

師:同學們從實體的春天,走向了多樣的春天。請同學們回憶,你們期中考試作文題目是……(生答:幸福一直都在)那麼,(1)請回想當時如何構思?寫了什麼?(2)重新構思會寫什麼?

(學生思考交流。)

師:(總結)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化”,即化大為小、化虛為實、化寬為窄。

如果説前四個環節是為尋找春天的蹤跡,處於口頭表達的層面,那麼此環節則就成了思考結果的外顯,用書面語言組織“找到春天”的衝動、興奮與歡愉,側重對孩子們思維與言語優劣的評估,消除口頭表述之“輕”從而坐實書面表達之“重”,使課堂落地。或許我們會有這樣的疑惑:“回憶並重構期中作文”這一環節是否有必要?我的思考是:(1)喚醒學生最近的作文記憶,“幸福”是虛化的春天。學生在“反思--重構”中可以印證之前思考表達的有效性與合理性;(2)從課堂結構來看,我們總是習慣於以封閉性的結尾保有課堂結構的謹嚴與完整,但肖老師的課堂處在“開合”的思考與行動結構中,讓孩子們學會遷移、應用與拓展。

當然,我以為在構思與重構之前,如能記錄並呈現師生共同探討的結果(或板書或課件),或重錘敲打或為學生後續寫作提供依據,會不會更好一些?

公眾對語文教師的想象似乎是這樣的:具有豐厚的學識與儒雅的氣質、具有悲憫的同情心與同理心、具有人文視野與詩意的情懷、具有獨立之思想與自由之意志、具有科學理性的論辯精神……以此為先在的觀念,人們對語文課的期待自然不會將就。肖培東老師的“肖文”對語文、對語文課堂從不將就--款款的眼神、詩意的語言、優雅的動作、自然的生成……總讓我們覺得時間走得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