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發問的精神》教案設計3篇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3.3W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發問的精神》教案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發問的精神》教案設計3篇

《發問的精神》教案設計1

教學目標

(1)認識提倡“發問”精神對自己學習的指導意義;

(2)學習運用反問句來加強語言的表現力的方法;

(3)領會作者怎樣既從正面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正確,又從反面論證了相反的觀點不正確,這一正面和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教學建議

反問的修辭手法

文中多次運用反問的修辭手法。反問是通過語氣的強化,來強調觀點,強調感情,並造成文章的波瀾。

課文中的反問句運用有兩個特點:

一是變化着使用標誌反問的詞語。例如:①我們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審問,豈不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使那些對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見?②也許有人會説,知識和道理,可以從書上讀到,老師也會給我們講解,只要努力學習,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

二是幾個反問句並列使用,關聯上下文,增強氣勢。例如:你忍心讓你的智慧之門永閉嗎? 你願意永遠盲目地讓別人帶着你走嗎?你願意永遠只做兩腳書櫃嗎?

連用了三個反問句,語勢強烈,有力地強調了所要表達的意思。

過渡

文中在舉例前,先指出名人的共同特點,並用“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來開啟下文。

在列舉事例之後,文中第九段用“夠了,夠了,不必多舉了”作為過渡,緊接着用“舉出這幾個人物,無非是要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這一句話歸結到中心論點上。這樣,上下文過渡自然,論點與論據配合緊密,事例論證層次清晰。

論證方法

本文的論證方法是對比論證。作者認為,發問就是善於動腦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是求知識、明道理的途徑,也是新發明、新創造的開端。為了證明這個正確的論點,作者列舉了外國的牛頓創立了“萬有引力”説,瓦特發明蒸汽機,釋加牟尼創立佛教;中國的孔子每事問的事例,從正面加以論證。接着,作者針對“也許有人會説,知識和道理,可以從書上讀到,老師也會給我們講解,只要努力學習,牢牢記住就成了,何必多問?”的糊塗見解,又舉了幾個例子,從反面加以論證。這樣,通過一反一正的對比論證,論點鮮明突出,大大增加了説服力。

寫作特點

本文是寫給青年學生的,寫的平易通俗。文章一起筆就從日常生活談起,引出議論的中心:。然後用了六個段落來正面論證,有道理論證,也有舉例論證。四個事例都具有啟發性,是學生所熟悉的。論證結束,用了一個段落進行小結。然後引出反面的認識,指出其“漏洞”,接着用三個段落逐層分析三個“漏洞”,最後做總結。全文脈絡清晰,且環環相扣,思路縝密,論述嚴謹。

正反論證

本課採用正反論證相結合的方法,正面舉例論證發問精神的可貴,又從反面講道理逐層深入地闡述“何必多問”説法的錯誤,從而證明了“發問”是求知、明道理的途徑,又是新發明、新創造的開端的問題。

《發問的精神》教案設計2

教學目的

1.懂得發問的意義,學會做一個樂於發問、善於發問、勤於發問的人。

2.學習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相結合來論證論點的寫法。

3.學習本文在正反論證過程中採用舉例和講道理論證的方法。

重點難點

1.重點:學會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2.難點:如何緊扣論點選擇典型論據。

學法引導

1.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文章中心論點,與上一課《懷疑與學問》嘗試比較體會異同。

2.細讀課文,理清結構層次,找出正面論證、反面論證的部分,並具體分析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論説道理的。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解釋下列詞語。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無奇:平平淡淡,沒有什麼特點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尋根究底:尋求根由,追究底細。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

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確,不接受別人的意見。是:對,正確。

潛修靜想:形容專心研究,認真思考。

典籍:記載古代法制的圖書。也泛指古代圖書。

2.閲讀課文,編寫閲讀提綱。

二、導入

所謂學問,一是學,一是問,虛心求教才是應有的態度。這篇文章的意圖是提倡發問。讀後想想,我們從中受到了些什麼啟發。

三、正課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思考:為什麼要提倡發問的精神?不問不行嗎?

學生回答後教師講述:

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發問、勤發問的人。牛頓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而不問則不能求得真知,因為不問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進步;不問就會把錯的、偽的`當作了對的、真的;發現的問題越多,才能對實際事物看得越清楚,對所學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發問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發問、勤發問,就擁有了開啟密庫裏的珍奇的鑰匙,何不多問呢?

(2)從下面四句話中選出文章的論點:

A.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所接觸的事物裏有很多的道理。

B.發問的精神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C.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D.能發問,勤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鋭。

討論後明確:

選C。A只是引出論題的引子;B運用了一個比喻,只是形象地説理;D是作為證明論點的理論論據使用的。

2.仔細研讀課文,思考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怎麼提出來的?

明確:

課文第1-3段,講通俗的道理,設生動的比喻,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論點,即中心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2)課文前半部分從正面證明論點,舉了哪些事例?列舉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樣同上下文緊密聯繫的?

明確:

依次列舉了牛頓(第5段)、瓦特(第6段)、釋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來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

列舉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發問、勤發問的人……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這兩句,分析“能發問、勤發問的人”的共同特點,然後用“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舉這些事例之後,在第9段用“夠了,夠了,不必多舉了”過渡,用“舉出這幾個人物,無非要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一句歸結到論點。這樣寫,文章上下文之間過渡自然,論點論據配合緊密。

(3)第9段“我們雖然不一定人人能成為大科學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學家”或別的稱謂呢?

討論並歸納:

不能。因為這關係到上文列舉的四位名人的順序,前兩位是“大科學家”,後兩位是“大思想家”,所以這裏在歸納時按上文順序寫成“大科學家大思想家”。這體現了文章語言表達非常嚴謹周密。

(4)你覺得課文選用的四個事例是否很妥貼?為什麼?

你能為課文補充今人好問的事例嗎?

四、總結

本文通過講道理,設比喻,引出“發問的精神”的論題,接着提出中心論點,並列舉了四位名人的事例,從正面論證論點。

五、板書設計

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4段)

牛頓發問的事例(5段)

正面論證 舉例論證 瓦特發問的事例(6段)

(5-9段) (5-8段) 釋迦牟尼發問的事例(7段)

孔子發問的事例(8段)

歸納小結(9段)

六、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三。

《發問的精神》教案設計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瞭解正面論證和反面論證點的有關常識。

(二)能力訓練點:

學會運用正反對比論證論點的寫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勤於發問精神。

(四)、教學重點:

學會正面誰與反面論證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五)、教學難點:

如何緊扣論點選擇典型論據。

二、學法引導

(一)、教師教法:啟發、點撥法

(二)、學生學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入:堅持並善於學習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民族素質的體現,中國人自古就有勤學好問的傳統美德。“吾生也有涯,吾知也無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活到老,學到老”“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對勤學不輟精神的讚美和褒揚。但我們往往“勤學”,卻忽視了“好問”。針對這種情況,啟凡先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寫了一篇文章《發問的精神》。我們今天來讀一讀,看看是否仍然對我們具有啟迪的作用。(放圖片展示課題)

2,簡介作者:

(展示圖片)

啟凡(1913-1986),原名賈必陶。湖南人,長期擔任編輯工作。30年代前後,常有文章在《中學生》雜誌等刊物上發表。《發問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從課文有關語句可知本文是作者當年專門為中學生寫的。

(二)、學習活動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説説本文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展示圖片)

A我們日常所見所聞接觸的事物裏有很多的道理。

B。發問的精神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C。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

D能發問,勤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鋭。

討論後明確:選C,“A”只是引出論題的“引子”;“B”運用了一個比喻,只是形象地説理;“D”是作為證明論點的理論論據使用的。

2、研讀課文(展示圖片)

A、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概括大意。

B、本文的論題是什麼,是怎樣引出的?

C、默讀第二部分,思考這部分的論點是什麼?課文舉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來論證?列舉的事例是怎樣與上下文緊密聯繫的?

D、課文第三部分提出怎樣的反面論點?從幾個方面論證的?使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論證的內容是什麼?

E、本文是作者當年寫給誰的?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

方法:默讀思考----生生交流----師生交流

(問題一、學法:列閲讀提綱。本文層次清晰、表達周密,段與段、句與句之間都注意順着次序前後照應。學生可邊讀課文,邊列出段落層次提綱,理清作者論證的思路,把握觀點。問題2、3、4學生討論後,選代表發言,師點撥。(展示圖片))

討論並歸納:分成三個部分。(展示課件圖片)

第一部分(1~3段):講道理,設比喻,引出論題“發問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從正面論證發問精神的可貴。

第一層(4段):提出正面論點“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

第二層(5~8段):列舉四位名人的事例,論證了發問的精神的可貴。

第三層(9段):小結,強調人要求知識、明道理,不能不勤於發問。

第三部分(10~14段):從反面論證“何必多問”説法的不正確。

第一層(l0段):提出“何必多問”的反面論點。

第二層(11~13

段):從三個方面講道理,逐層深入闡明瞭反面論點的不正確。

第三層(14段):小結,再次強調要能發問,勤發問。

3、質疑:

(1)、質疑閲讀課文時沒有解決的問題。

(2)、質疑教師引導的問題:A、本文的論點與《懷疑與學問》一文的論點有何異同。

B、課本第一段“其實這是一種損失”中“這”指什麼?為什麼説它是一種損失?

C、所舉四個事例有何共同點?

文中的反問句,第14段:一系列的問句,都用陳述句表達出來,效果有什麼不好?(朗讀法。本文多處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方式,通過語氣的強化來強調情感,並造成文章的波瀾。反覆朗讀,細細體會它的作用。)

4、拓展延伸:(二選一)

A、為什麼同樣有發問精神的人,會取得不同結果?

B、[實踐]以“我嚐到了發問的甜頭”為題,進行三分鐘演講。要求“列舉出自己學習、生活中由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獲得新知識、懂得新道理的事例,證明發問精神的重要,培養學生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作口頭議論的能力。

四、總結

本文議論了關於發問的精神。作者提倡發問,認為發問精神非常可貴。闡述這些看法,主要採用了提出正面論點和提出反面論點相結合的方法。在提出論題後,先提出正面論點,列舉事例從正面論述,然後提出反面論點,用講道理逐層深入論證,正反結合,強調發問的重要,發問精神的可貴,提高人們對“發問精神的認識。”

五、作業:

在前一階段抗擊“非典”的戰役中,我們的白衣天使們無私奉獻,把愛留在了人間。我們才得以有今天的相聚、今天的温暖。那麼,我們是否應該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呢?

1、觀點明確。

2、要恰當的運用事實或道理來論證。

3、語言要流暢,吐字要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