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04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

活動目標:

1、體驗自制陀螺的愉快和成功感。

2、感知轉軸安裝的位置與陀螺旋轉的關係。

3、能根據步驟圖大膽進行紙陀螺製作方法的探索。

活動準備:

1、紙陀螺1個;1、小朋友玩陀螺的照片;幼兒用書:《做陀螺》。

2、各種形狀的硬的卡紙片、杯蓋、彩筆、剪刀、牙籤棍等。

活動過程:

1、出示小朋友玩陀螺的照片,引發幼兒對陀螺的興趣。

(1)鼓勵已有認知經驗的幼兒大膽講述對陀螺的認識。

(2)出示教師範例,引導幼兒觀察,猜測玩法。

2、教師引導幼兒討論製作陀螺的方法。

(1)教師出示做好的陀螺提問:有趣的陀螺怎麼做呢?需要什麼材料?

(2)教師根據幼兒的需要提供相關的材料。

(3)師幼一起討論製作步驟:①先用杯蓋當模子在卡紙上描出圓形做底板。②裝飾底板。③再將裝飾好的底板剪下。④最後把牙籤棍插入中心當轉抽。

(4)教師示範操作。

3、幼兒設計製作陀螺。

(1)教師鼓勵幼兒用圓形底板,用多種方法裝飾陀螺。

(2)觀察幼兒如何用牙籤棍裝飾轉軸,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法裝轉軸。

4、教師引導幼兒試轉自制的陀螺。

(1)幼兒轉動陀螺,教師啟發幼兒思考:轉陀螺有趣嗎?你有什麼發現?

(2)教師及時指導,並引導幼兒練習轉陀螺的技術。

師:為什麼有的陀螺轉不起來,有的陀螺轉的時間長,有的轉的時間短?

(3)討論:要想讓陀螺轉的時間長一些,需要注意什麼呢?

5、教師帶領幼兒集體玩轉陀螺。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中繼續投放次活動的材料,引導幼兒探索如【大班藝術】何尋找中心點製作陀螺,並比較不同形狀的陀螺在旋轉時各有什麼不同。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2

【設計意圖】

本設計試圖藉助蛋殼這樣一個孩子們熟悉的物品作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操作活動中,讓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並對力作用於蛋殼凹面、凸面出現的不同現象產生探索的慾望和興趣。對於孩子來説,活動結果的獲得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過程中,學習探索的方法,並享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對力作用於蛋殼凹面、凸面所出現的不同現象產生探索的慾望和興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並瞭解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3.簡單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活動準備】

1.勘兒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殼(分成兩半)、鉛筆、水、吸管、透明膠帶紙、紙條(三條,長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紙條)、小積木若干。

2.教師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記錄表、投影儀,有關橋樑、隧道、圓屋頂等的圖片。

【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引導幼兒操作感知。

(1)故事《小雞出殼》引出問題:小雞是怎麼啄破蛋殼的?

(2)啟發幼兒用鉛筆尖代替小雞的尖嘴巴,來模擬小雞用尖嘴啄蛋殼的過程;發現力作用於蛋殼的凹面時,蛋殼很容易被啄破的現象。

(3)師:試試用筆尖啄蛋殼的另外一面,看看會怎麼樣?引導幼兒通過操作,驗證相同力分別作用於蛋殼凹面、凸面所產生的不同現象。

2.實驗:感知力的分散現象。

(1)將水分別滴落在蛋殼的凹面和凸面,引導幼兒觀察兩種不同的現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現象。

(2)幼兒操作:將水滴落在蛋殼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現象。

(3)教師出示圖l,作簡單小結:我們作用於蛋殼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樣,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變小。

3.知識遷移,瞭解薄殼結構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1)師:你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像“︿”的物體?

(2)運用實物投影儀,向幼兒介紹有關拱橋、圓屋頂、隧道等的圖片,瞭解薄殼結構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

4.幼兒繼續探索,並學習用簡單統計魄方法記錄探索的結果。

(1)給幼兒一個河流模型和三張紙條,啟發幼兒嘗試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橋,用小積木代替拱橋所受的力來進行測量,並記錄觀察的結果。(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來記錄。)例:(圖表)

(2)幫助幼兒比較分析幾種橋的受力程度,讓幼兒學習用較連貫的語言介紹自己的觀察結果。

(3)師:你覺得什麼樣的拱橋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幫助幼兒分析實際應用中的利弊,發現新的問題。

5.延伸擴展:激發幼兒不斷探索的慾望。

活動延伸:

在區域活動中,引導幼兒找找現代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橋,看看他們是用什麼方法建造的,如斜拉索大橋、高架橋、立交橋、鐵路公路兩用橋等,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3

設計思路:

在和孩子們一起遊戲時,經常會看到很多男孩子去旁邊的草叢中玩,一問才知道他們在捉蟲,其實孩子們對於大自然裏的許多生物都很感興趣,只是日常的課堂教育阻礙了孩子們興趣的發展。我想,我們幼兒園地處小區裏,共享着社區豐富的自然資源,何不帶孩子走出校門,去感受一下自然界中的神奇呢。於是我設計了這節課。

活動目標:

1、在尋找、交流、討論中認識蚱蜢,瞭解有關蚱蜢的特徵習性。

2、能大膽説出自己的發現或疑問,產生進一步探究的的願望。

活動準備:

社區大草地、打了洞的一次性紙杯人手一隻、蚱蜢的圖片、視頻

活動過程:

一、捕捉蚱蜢

1、回憶經驗,你見過蚱蜢嗎?他長什麼樣?

2、教師帶領幼兒去社區的草地上抓蚱蜢。

3、請有捕捉經驗的幼兒介紹捕捉方法,並帶領其他幼兒進行捕捉。

4、想想看,為什麼別人的杯子裏抓了好多,我的杯子裏卻只有1、2只?

5、捉好蚱蜢,回教室。

二、尋找資料,認識蚱蜢

1、通過實物,説説蚱蜢的外形特徵。它有眼睛嗎?在哪裏?有幾條腿?

2、説説你在哪些地方捉到的蚱蜢最多?從而瞭解蚱蜢的生活環境。

3、蚱蜢會飛嗎?他得“肚皮”是什麼顏色的?他喜歡吃什麼?

三、瞭解,觀察蚱蜢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結合圖片與視頻,詳細得向幼兒介紹關於蚱蜢的知識。

四、進一步探索

1、我們知道了很多蚱蜢的習性特徵,有誰知道蚱蜢會不會游泳?

2、通過什麼方法知道?

3、實驗:把蚱蜢放在水裏

五、把蚱蜢送回“家”

將捉來的小蚱蜢放回到草地上,迴歸大自然。

大班科學活動教案4

大班科學活動《神奇的鹽水》老師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從幼兒常見、熟悉的現象沉浮入手,引導幼兒主動地參與學習,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使每一個幼兒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一、材料選擇合理有效

科學活動中的材料投放與幼兒的興趣有着相互的密切作用。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索慾望,滿足幼兒興趣的材料能促進幼兒的思考。此活動我們嘗試了多種材料,如小番茄、山芋、萵苣這些材料在鹽水中很容易浮起來,對鹽越多浮力越大,很難讓孩子感知,而土豆塊雖實驗現象也是比較明顯的,但由於是切開的很容易吸收鹽份,浮起來的土豆塊吸收鹽後又會沉下去,這裏面的知識很多,對孩子來説不易理解,反而會讓孩子混餚。最後我們選擇了葡萄,葡萄的色、形對幼兒更具誘惑力,更重要的是實驗操作結果明顯。能幫助幼兒發現實驗現象,瞭解科學知識。其次提供水的多少、勺子的大小都不能隨意,這樣才能體現科學活動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因此材料的準備不容忽視,幼兒的興趣主要來自於材料,幼兒的發展更依賴於對材料的操作。材料的投放是一門藝術,如果能巧妙的投放安全、適量和能激發幼兒探索的材料,那麼科學活動一定會讓幼兒感到更精彩。

二、活動過程自主開放

老師創設了寬鬆的環境氛圍,積極為幼兒提供貼近幼兒生活的操作材料,多途徑的引發幼兒投入到活動中與材料積極互動,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探究的慾望。首先讓幼兒知道葡萄在水中是沉的,然後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説説讓葡萄浮起來的方法,讓幼兒大膽想象之後,老師又故弄玄虛的施以魔法讓葡萄在另一隻杯子中浮起來,將幼兒的注意力拉到杯中的水上,這不僅為下一環節埋下伏筆,而且大大激發了孩子探索的慾望。接着進行了兩次實驗,讓幼兒在自己的探索、嘗試中發現現象,然後再揭示其隱含的科學知識。一次次的實驗讓孩子獲得了一次次的驚喜,他們在活動中充分感受到了探索的樂趣,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科學探究精神。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激發了幼兒對科學知識探究的慾望。

活動中幼兒思維活躍,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兩次實驗都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的,孩子們自主組合、合作默契。對於重點和難點的把握,老師運用了一些啟發性、開放式和遞進式的提問。所有的實驗結果及其隱含的科學知識都是和幼兒一起歸納得出的。在活動中孩子們學會了主動探索、獨立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初步的科學探究精神。

三、經驗遷移激發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