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過萬重山漫想(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欄目: 教案模板 / 發佈於: / 人氣:1.63W

                            宋發旺

過萬重山漫想(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讀全文,認知過度句、段及文中豐富的聯想,從而理清作者的“漫想”思路。

2.結合思路,深入領會文章的寫作意圖和中心思想。

3.學習我們祖先勇於探索,敢為天下先的首創精神。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思路,提高文章貫通、語言連貫的能力

教學難點

1.理解文章中意義含蓄的句子

2.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中心思想。

教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自讀指導]

一、導語(同時出示投影《三峽》圖)

如果説滾滾東逝的長江是一條藝術長廊的話,那麼三峽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變幻的四季,湧動的江河,聳峙的山巒,給了古今詩人畫家多少筆意與靈感!酈道元説:“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陰天蔽日”,李白説:“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那麼作家劉徵過三峽時又有什麼新的感想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過萬重山漫想》。

二、解題

提問:從課題來看,本文時一篇散文,誰能解釋一下“漫想”呢?

明確:“漫想”從字面上理解時“不受約束地想”“隨便地想”之意,但是從課題來看,它不等於“亂想”“瞎想”。它受着“過萬重山”的限制,是作者過萬重山時,超越時空的遐想。

三、把握課題思路,整體理解內容

1.放錄音。

2.學生思考:作者是在什麼情形下開始漫想的?又是在什麼時候中斷“漫想”,拉回現實的?

明確:帶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過三峽時,看到了狂暴的江流,連綿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缺口處伸出幾道光束所營造的神氣境界。面對奇景,作者神經受到強烈的觸動。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頭腦裏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時,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開始了對三峽的“漫想”。直到船過三峽,作者才收住“漫想”的野馬,回到了現實。

3.學生通覽全文,找出文中説明作者產生聯想的句子。

明確:(1)頭腦裏一無所有。就在這原始狀態的空白中,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2)於是,我的思緒,如同被疾風牽引着,無邊無際地延展開去;(3)再想下去;(4)我的思想向着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飛去。

4.學生通讀全文,畫出“漫想”內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確:全文思路緊扣課題,以船出夔門為起點,由萬重山(三峽)的奇險,先想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是誰”;再“延展”到“他穿過三峽是在什麼時候”以及“使用什麼交通工具”;然後再想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絕然不是第一個”。甚至他會“想些什麼呢?”;接着“思想向着更遙遠空間和時間飛去”,想到歷史上的無數第一個;再接着時間再往未來推移,想到千百年後人們也將崇敬我們的精神;最後以穿過三峽為思路起點,落在閲盡險峻之後的喜悦上,結束了“漫想”。

5.學生思考:作者“漫想”了好多關於“三峽”以及與“三峽”有關的內容,主要想説明什麼?

明確:通過“漫想”,作者想要謳歌知難而進心無旁念,敢於冒險的首創精神,期望人們發揚首創精神,在未來事業中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

四、訓練理清局部思路

1.作者想象的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所面臨的困難之間有什麼聯繫?可否將內容打亂?為什麼?

明確: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面臨着三個方面的困難。第一是物質方面,先推斷第一次穿過三峽的時間,由此推斷所用的交通工具,只能是原始的簡陋的獨木舟。第二是輿論方面的,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面臨形形色色的輿論阻力。第三是知識方面,由於認識的侷限,存在極大的盲目性,因而帶有極大的冒險性。這幾個問題之間,是一種由淺入深的關係,順序不可調換。這樣安排更能體現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不畏艱險,奮然前行的執着意念。

2.學生討論:文章第11段中的一組問句之間有什麼聯繫?與文章的總體思路有什麼聯繫?

明確:“這江水是在什麼時候鑿開三峽的呢?它的源頭為什麼總是無窮無盡,它的流動為什麼總是無止無休,它的去處為什麼總是不盈不溢呢?”這兩個句子説明了自然的神祕與偉大,而“當它以摧山坼地之力鑿開三峽洋洋東去之時,可曾想到後來竟變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跨下坐騎麼?”一句則説明了人類戰勝自然的無窮力量。這樣寫是因為作者的思想將要“向着更遙遠的空間和時間飛去”,“漫想”到人類歷史無數個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所以説本段的思路與全文的思路仍是一脈相通的。

五、結合文意體會幾個關鍵句的妙處

1.解讀下列文字:“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也許還要高遠。人類的歷史,對於我本來如同遠在雲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飛鳥,此時忽如棲落在手指上,簡直可以數一數它的翎毛。

明確:首先這兩句表達很形象,第一句借用《莊子》中的話來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動,範圍極為高遠。第二句運用比喻,將抽象的“歷史”比作具體的“飛鳥”,生動傳神。其次,從思路上轉入對 人類更多“第一個”的“漫想”,順暢自然。

2.解讀文章第12段中的兩個“三峽”。

明確:本段中的“三峽”都加上引號,表示一種特殊的含義。表明此處的“三峽”不是實際中的長江三峽,不是一個地理名詞,而是歷史發展中的那種“阻礙”,是人們已經跨越各個領域的高峯,“三峽”已成為一種“象徵”。作者的“漫想”從實在的三峽跳到了抽象的三峽,意境由此變得開闊、深邃。

3.解讀“我感到了第一個穿過三峽得人曾經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明確:這裏的“喜悦”是作者閲盡艱險的喜悦,是領悟無數個第一個穿越“三峽”的“三峽”精神的喜悦。從全文思路看,這句話是思路的終點,自然帶有總結性,是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峽的感受。這兩種喜悦,一是第一個穿越三峽的人“曾經”有的,一是他“未曾”有的。“曾經感受到的必定是他經歷過的,那就是穿過三峽的勝利和喜悦,即與古人相通的征服自然、領略無限風光的自豪感。“未曾”感受到的自然是他不曾經歷的,即古人未曾經歷的今人所從事的偉大事業所帶來的喜悦。

六、小結

當作者穿行三峽過萬重山的時候,面對奇景,展開“漫想”。憑藉豐富的想象和聯想,他想到第一個穿過三峽的人,思緒在廣袤的時空中飛翔,想到遠古許許多多的“第一個”。正是“第一個”排除萬難,開拓道路,歷史才“昂然向前”。熱情謳歌了知難而進、敢為天下先的首創精神,期望人們發揚首創精神,創造更加輝煌的業績。隨着時代的發展,一些高新科技也逼進我們的生活,如“信息”“網絡”“生物技術”一無不像“三峽”一樣。這就需要我們具有勇於開拓進取的“三峽精神”,用它來武裝我們的頭腦,去開拓有利於人類生存、發展的更大領域。

 [板書設計]

   過       夔門                                      船過三峽

   萬

   重       兩岸              第一個過三峽的人

   山                         無數個第一人                回到

   漫                  聯想   千百年後人們崇敬                眼前

   想                         我們的精神

          奇景                                           (喜悦)

         (艱險)

[延伸閲讀]閲讀下文,完成文後習題。

家教

兒子生日,她打算讓兒子高興一回,帶他到公園去玩一天,再給他買一個玩具火箭,兑現自己的諾言。

公園裏添了很多設施,她現在才知道。碰碰車、飛車、電子船……很多孩子都在上面玩。

“媽媽,我要坐碰碰車。”明明扯着她。

“明明,等等!”她看見車子碰得很厲害,有點擔心,要是狠勁一撞,人被摔出來呢!而且震動那麼大,孩子能受得住麼?於是想到報上一則消息:英國有個男孩聽音樂得了腦震盪。

她就把這些跟兒子説。明明很乖,[甲]。

到了湖邊,見許多電子艇在湖面極快地飛掠,她很驚歎,卻又為船上的人擔心。

明明説:“我要坐飛船,媽媽。”

她嚇了一跳,説:“不行!”接着便扳着指頭數出幾種發生事故的可能來,説的時候繪聲繪色,聲音越來越嚴厲。

明明聽得很認真,聽到後來,[乙]。

她牽着孩子遠遠地指着籠中地動物,要孩子千萬不可走近去看,並講此蛇呀狼呀等惡毒地故事,又告訴兒子小心提防。

出公園的時候,她問:“明明今天玩得高興嗎?”

孩子沒有回答,臉上有點痴相。看着街上的人流車流,[丙]。

她很生氣,這孩子怎麼這樣一副傻樣,早上來時可不是這樣的。她説:“走!明明!媽媽帶你買玩具火箭。你不是長大了要當宇航員嗎?”

“媽媽!我……我不要……”明明説,“我不要上天,上天會摔下來的。”她看着孩子,呆呆地在門口站了很久。

後來她走了,嘴裏説着:“兒子……唉!”

                                                              (胡冬梅《家教》)

下面三個短語時分別從[甲]、[乙]、[丙]三處摘出來的,將它們迴歸原位置。

①就禁不住點頭。②目光裏透着疑懼和驚恐。③雖然目光留戀,但是還是跟着媽媽離開了。

甲處填____________,乙處填_______________,丙處填_______________。

答案:③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