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交際禮儀文書 > 稿件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欄目: 稿件 / 發佈於: / 人氣:2.77W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

本節課教材通過一幅旅遊窗口購票圖,讓學生在數購票人次序的過程中感知自然數的另一個含義——序數。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幾和第幾的不同,能準確表達幾和第幾的意思。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早已有了“第幾”這個概念,在學校無論是站隊,還是自己的學號,以及在課表中學生們都會接觸到“第幾”這個知識。但是對於“幾和第幾”學生們並沒有認真區分過,本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深刻理解第幾的基礎上明白“幾和第幾”的區別。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

1、本堂課一開始就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先請學生找找同桌身上能用數字1—5表示的東西,從中發現問題,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所見,所想,從而順利地引出新課。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旁,激發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濃厚興趣,也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教學中,應根據實際情況改進教材資源,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實踐的機會,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3、學生親身體驗生活中事物的數量順序,體會學數學的樂趣,在深化對“第幾”的認識時,老師可組織相關活動,豐富學生對“幾個”和“第幾”的感性認識,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看得見、摸得着、用得上。實現了數學教學生活化,不但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理解、運用了所學的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服務意思。

對於這節課我也有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在講述排隊問題時,能否滲透一些思想教育呢?首先請學生看各種排隊圖片,形象直觀地感受到排隊是文明的行為,然後請學生説説為什麼要排隊,總結得出:如果不排隊,大家擠來擠去會很亂,容易出危險。使學生明白:我們要遵守公共秩序,自覺排隊。這樣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最後揭示學習主題:排隊中的數學知識“幾和第幾”,這樣就順利地進入了新課。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2

上週三聽了楊老師的《十幾減9》的一節課。我認為楊老師教態自然、富有激情,課的設計自然流暢,條理清晰,是一節成功的數學課。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充分關注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

在課的開始,教師能根據教學內容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複習相關的原有知識,設計了數的分成、合成、9加幾和加減混合的口算,為孩子們搭建了學習新知的橋樑,同時讓孩子們做好心理的準備和學習新知的準備。

二、鼓勵算法多樣化,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

新課程提倡的算法多樣化在楊老師的課堂上得到充分的體現。例如讓學生完成“13-9”計算後在同桌間或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的計算方法,並通過“可以怎樣算?”“還有不同的算法嗎?”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為學生之間的數學交流提供較大的空間,學生思維品質得到培養,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有幾點想法。課中楊老師出示主題圖後,問學生:“圖上你知道什麼數學信息?”一年級學生可能還不懂“數學信息”的意思,所以,這裏是不是可以直接問:“你從圖上知道了什麼?”或許孩子能懂得老師提問的意圖。另外,在提倡算法多樣化的同時,還應該適當提出算法最優化,在學生沒有意識到哪種算法比較方便時,老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其實在課中有一學生在説16-9的算法時就説到了他是想的加法,這時,老師就可以因勢利導讓學生髮現利用以前學過的加法做減法比較方便。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3

《統計》是一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統計知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新課標把統計知識作為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進行簡單分析,以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大綱提到,使學生具備一些統計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識,具備一定的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根據數據進行合理的推斷,並進行交流的能力,是小學階段統計的主要目標。這節《統計》課作為一年級的第一冊內容,是學生第一次學習關於統計的內容。今天聽了徐惠娟老師的這節《統計》課,我感慨良多,下面談談我的見解:

一、本節課有幾個亮點:

1、情境創設緊貼學生生活。教師從大象伯伯過生日開始,到生活中你最愛吃的水果,然後到你喜歡的動漫形象有哪些,無不從小孩感知的身邊形象開始,活潑生動。課堂有個性。教師從本身的特長開始,充分地使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使生生與師生互動起來。

2、教學流程合理,銜接自然,從情景的創設到引入新課,到新授,最後到練習,步步進行,井然有序。

二、本人的一些淺見:

1、統計方法的感悟不夠充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統計方法擺出象形圖統計,來表示統計的結果。而本節課中這個方法老師説的比較多,學生缺乏充分觀察、思考、感悟,缺乏思維的碰撞,新知的傳授也缺乏層次,所以,學生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我行我素,以前怎麼擺,學完方法後還怎麼擺。究竟這節課讓學生學到什麼呢?目標不鮮明,教到新知時,教師只是膚淺拉過,連最重要的讓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都沒有訓練。

2、老師要求不明確,學生操作起來心存迷茫。

3、有了需求,才會產生統計慾望,而本節課學生沒有統計的慾望,所以所以不知從何入手。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4

邵老師上的《數的順序》是一年級下冊的內容,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100以內的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本課通過讓學生填寫、整理百數表進一步理清數的順序,鞏固認數知識,發展學生的數感。邵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和學習需求出發用好教材,抓實細節。在整體設計上注重了數數和數感的培養。

本課亮點有:

1、關注已有知識,重視數數經驗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來展開教學,邵老師在新課之前,先讓學生回憶100以內數的知識有哪些,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將學生對之前知識進行有效回顧。再問學生還想知道什麼?學習什麼知識?很自然的引入今天的新課。

2、注重數感培養,發展想象推理

發展學生的數感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邵老師注重引導學生在建構百數表的過程中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探索100以內數的排列規律,讓學生從多角度觀察思考自己的發現。邵老師很注重教學細節,在百數表的教學中教會學生橫看、豎看、斜看,還框起來看,通過不同形狀的“魔力框”分別在百數表裏給出一個數,説出框裏其他的數,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此同時教給學生估計的方法和策略,又提高了學生的估計能力和合理推理能力。活動中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知識是現實性的,有趣的,對數的感覺也在活動逐步培養。

3、善用童趣語言、提升學生注意

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維持度不高,邵老師的語言富有感染力和親和力,她緊緊吸引住學生的目光,帶領學生在數學的知識海洋中暢遊。

建議:低年級孩子的學習習慣有待提高。

總體來看,邵老師的這節課準備充分,重難點把握精準,教態恰當,教學內容環環相扣,難度由淺入深,孩子們的表現也很積極、課堂氛圍活躍、學習氣氛濃厚,值得我學習。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5

張老師上的是一年級上冊《比高矮》的內容。比一比是一個實踐活動,要求教師通過一系列具體的活動,從中體會比較的方法,並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張老師是緊扣教學目標進行教學的,可以看出,張老師教學基本功比較紮實,有一定的教學經驗。

從整體看,好的方面有:

1、組織教學、課堂調控能力強。

對於剛入學還不到一個月的一年級學生,組織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張老師這點做的很好,課一開始張老師就通過“奪紅旗”活動、想不想和老師玩遊戲等話語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節課下來,老師能很好地調控好課堂紀律,讓教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愉快,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2、課的設計體現了新課標理念。

可以説,課的整體設計很好,從情境的創設到觀察生活中的圖片,再到列舉生活中什麼比什麼高、矮,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感知、體驗高、矮,因為高矮的判斷對學生並不陌生,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教學中只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比較的方法,和比較中要注意的問題,如老師説:比的時候,你有什麼要提醒他們?這句話就問得好,讓學生的思維有了碰撞,這樣,不僅知道比較的方法,還知道比較的條件。教學中,教師組織了學生小組活動、交流,讓學生全員參與了討論和表達的機會。

3、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會比較高矮、長短、厚薄,體驗比較應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教學中,教師很好地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通過小組活動等,抓住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教師拿了一本厚的、比較小的字典和一本薄的比較大的筆記本,讓學生觀察、比較,説説如何比較厚薄,指出比較的地方,並用手摸一摸。還有就是比較兩根繩子的長短時,教師用直觀的教具演示,把彎曲的繩子拉直,進一步讓學生感受比較要按一定的標準。

4、滲透德育教育,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利用課本主題圖,用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説説所看到的,如:誰比誰高,誰比誰矮等,説到兩位小朋友送老爺爺過馬路,及時地教育學生應尊老愛幼,幫助有困難的人,有機地滲透了德育教育,同時也鍛鍊了一年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5、拓展學生思維。

在課的結束時,老師還很有用心的舉了個例子,如:外國的一條河和中國的長江比,誰長?湖南的一座山和廣東的一座山,誰高?怎麼比較呢?這樣的問題,很好地延伸了課本身,把思維延伸,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思維。

值得探討的方面有:

1、小組活動時很多時候會出現混亂,或是學生不明白要做什麼,主要原因是學生活動目標不明確,老師交代不清楚。張老師在這節課就出現了這種情況。特別是把目標要求交代清楚外,還安排好小組長,由小組長負責組織大家進行活動,這樣的小組活動才會有效、有序而不亂。

2、教學中教師叫4個學生演示排隊比高矮時,學生想到了很多方法,但老師沒很好地利用到學生提供的資源,對解決問題的策略滲透不夠全面。説到這裏,讓我想到很多時候老師們在教學中放不開,不敢讓學生去多想多説,只是點到即止,這樣不利於學生個性的發揮,思維的拓展。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6

一、激發興趣,遊戲導入。

在導入階段,潘老師通過談話,讓學生猜一猜接下來會是什麼顏色,十分親切自然,使學生對新學習課產生強烈的興趣與好奇心。接着,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引導學生逐一用自己的話表述規律,發現規律,板書:一組一組重複排列。看起來更加一目瞭然。學生在觀察、猜測中發現規律。為新課教學做好鋪墊。

二、整合教材,精心設計。

學生對規律並不陌生,教師先是讓學生觀察主題圖,説説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再讓學生觀察旗幟、彩花、燈籠是怎樣擺放的。在呈現學生圍成一圈的情景時,許多學生説出的是(男生到女生)的站立規律,教師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這兩種都是可以的,但由於是圍成一圈,不便觀察。課件呈現學生圈一圈的畫面,將複雜的圖形簡單化,呈現的圖形都是兩個為一組的,有安排三個為一組。通過圈一圈的畫面是學生更直接形象對規律知識的瞭解。,教師適時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猜一猜、水果這組圖形後面的幾個是什麼,讓學生探索水果排列的規律,對於前面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但教材中的主題圖涉及的規律比較單一,如彩旗、、男女從的排列都呈現了兩個為一組的顏色變化規律,這樣可能會造成學生的思維定勢。如何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到思維的多樣性?練習猜一猜,後面的圖形是什麼?潘老師設計體現了物體形狀和顏色的變化規律。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獲取新的知識,充分發揮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

三、練習的設計循序漸進,環環緊扣。

潘老師的練習設計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認識規律、發現規律,應用規律到創造規律、最後在生活中找規律。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和不同學生的特點,安排學生設計開放的學習活動。如在創造規律上,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用不同的形狀設計出有規律的圖形,在創造規律的時候,體現了創造的開放性,就是讓每個學生用一兩種彩色筆,自己設計有規律的圖形。除了讓學生用顏色來創造,還鼓勵學生用聲音或動作來創造規律,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最後讓學生創造規律,設計規律,感受規律的美,教學過程循序漸進。在鞏固知識的活動中一系列的數學活動選材不同,方式不同,豐富多彩。教師的精心設計使學生在每項學習活動當中人身思考,動口説,動手做,實實在在的在活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

這節課值得商榷的問題是: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會找規律了。問題是:當學生找到規律後,是否要求他們用比較規範的數學語言將找到的規律表示出來,又該要求學生的表述達到怎樣的程度?還是隻要學生感悟到規律,會擺,會畫就行了?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7

高老師上的這節《10的分與合》,他認真備課,精心設計。

在新課的導入部分,設計了玩魔術遊戲。把10根彩棒放在盒子裏,教師通過學生拿出的彩棒的個數猜盒子裏剩下的彩棒有幾個。這樣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明確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

在新授部分,分為四個部分。一、塗珠子;二、根據塗色的結果得到5道10的分成式;三、根據已有的5道分成式推出另外5道;四、試背10的分成。這四個部分環環相扣、循序漸進,並注意了細節的處理。如第一部分塗珠子,教師先扶再放,先引導學生觀察已塗好的一串珠子,推理出第二串珠子應該塗幾個,從哪邊開始塗,再讓學生獨立將下面的珠子按規律塗好;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也都是先舉出一個例子再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在背數的分成之前,為了使板書更清晰明瞭,還巧妙地用箭頭將所有的10的分成式串聯了起來。在引導學生背10的分成式時,先擦去一個數讓學生背,再擦去兩個數讓學生背,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在背的過程中還通過男女生比賽背,指名背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整個新授的過程中,注重了讓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地構件知識結構,教師注意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積累感性認識,並經過大腦的加工思考,達到理性的認識。學生不僅有序地分,自己總結出了對10的分與合的有序表述和有序記憶的方法,而且獲得了數學活動的經驗。

在練習鞏固的這部分,教師運用了多種方式,如開火車,做“找朋友”的遊戲等等。在最後,還設計了兩道開放題,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鞏固所學知識。

從這節的聽課情況看,高老師在教學上有了較大進步,但還存在着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1、課前要檢查學生在教學時需要用的設備是否完善。2、指明學生回答問題時速度要快一些,觀望時間不宜過長。3、學生獨立練習時,教師要行間巡視指導。4、教師語言還要再精煉些。另外,就本節課的設計,還有一些改進的地方,如整節課出現的.都是教學分成式,是否可增加新的合成式。以上只是個人的一些淺顯的見解,還請大家更正和指教。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8

11-20各數的認識是一年級教材第七單元的內容,具體內容包括:數11至20各數、讀數和寫數、10加幾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20以內的數絕大多數兒童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但對於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同時一年級的小朋友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因此,在本節課教學中教師除了落實知識技能的教學目標外,更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到數學學習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創設生動有趣的活動情境。課一開始,通過猜小棒的遊戲,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最後在綜合應用中創設“小小運動員”這一情境,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2. 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師不僅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設置問題如“每次都這樣一根一根數,感覺怎麼樣?”“看這些運動員上場,感覺怎麼樣?”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從中學到了教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數學的價值。

3.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教師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操作、觀察、、交流、討論,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例如數的組成,教師並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如何機械地記憶,而讓學生在重複猜小棒的遊戲中感悟,在動手擺小棒中體會,使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

4.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方式。

通過在看尺子提問題時,生生之間的搶答,在“小小運動員”時,運動員介紹自己,然後下面裁判的評價、提問題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養成與他人溝通、傾聽他人意見的習慣,同時,這也是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的表現之一。學生在互動中,使知識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發展,情感在交流中體驗。

總之,整節課中,教師做到了三個突出,突出主體性,創造學生參與條件;突出民主性,轉變了教師的角色;突出實踐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數學。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9

教學目標:1.在具體的情景和闖關的遊戲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後的位置和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用語言表達實際情境中物體間“前後”的關係,並能動手操作。

3、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並領略學習數學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Vz

教學重點:理解物體“前後”的相對性。

教學準備:圓片、三角形、五角星、正方形、闖關題目卡、練習跳遠、複習拼音

教學過程:

一、挑戰開篇、揭示“前後”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數學課呀,與往常不同,我們要舉辦一個“挑戰趣無限”的數學競賽活動。

生:表現地非常興奮。

師:我們競賽的主題是 “前後” 就是説我們競賽的內容都和“前後”這個數學知識有關.

師:我們將以小隊為單位進行比賽 。課前我們已經劃分好了各種水果小隊,有蘋果小隊、有香蕉小隊,你們好!還有西瓜小隊和草莓小隊,大家好!

生:全班同學都被分配成為各種水果小隊的成員,胸前佩帶着水果標誌牌,他們高興的與老師打招呼。

師:你們各個小隊有信心在今天的比賽中獲得勝利嗎?

同學們胸有成竹的大聲地喊——有。

師:好,現在我就是“挑戰趣無限”的主持人了。(師自己佩帶上“主持人”字樣的胸牌)我宣佈:“挑戰趣無限”數學競賽活動正式開始(老師帶頭鼓掌)

生:熱烈鼓掌,被教師帶入到創設的比賽情境中。

評析:《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的依靠模仿與記憶。所以我結合低年級學生好勝心強、愛玩、愛動的心理,設計了有趣的數學競賽活動。讓學生在玩中樂,在樂中思,在賽中比,在比中做。自主感知“前後”。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探索的樂趣。

二、挑戰四關、體驗“前後”

(一)挑戰第一關:運動關

1、男生組進行跳遠比賽

師:首先,讓我們進入趣味挑戰第一關:運動關(課前指定學生參賽)

請聽題:請每個小隊課前選好的一名男隊員到前面來,代表你們小隊進行立定跳遠比賽。聽好規則:請同學們站到起跳線後進行立定跳遠,跳完之後要原地不動,否則就算是犯規。

生:四個水果小隊的男生學生代表依次跳遠。

師:誰跳到了最前面? 他的後面有幾個人?

生:A跳到了最前面,他的後面有三個人。

師:誰跳到了最後面? 他的前面有幾個人?

生:B跳到了最後面,他的前面有三個人。

師:誰還能像我這樣提有關“前後”的問題?

生1:C的前面是誰?

生2:D的後面是誰?

生3:D的前面有幾個人?

生4:C站在誰的後面?

……

師:給A所在的小隊———蘋果小隊加4分,B所在的小隊——西瓜小隊加1分,

C所在的小隊———香蕉小隊加3分,D所在的小隊———草莓小隊加2分。

2、女生組進行跳遠比賽

師:下面請每個小隊的一名女隊員代表你們小隊進行第二輪跳遠比賽。

生:四個水果小隊的女生學生代表依次跳遠。

師:他們誰在誰的前面,誰在誰的後面?

生1:G在H的前面,H在G的後面。

生2:J的前面有H、G。

生3:K在G、H、J的後面

……

師:該給誰加上4分呢? 為什麼呀?

生:該給G加上4分,因為她跳到了最前面。

師:該給誰加上1分呢? 這又是為什麼呢?

生1:該給K加上1分,因為她跳到了最後面。

生2:H和J分別加上3分、2分,因為她們是第二名、第三名。

3、給各個小隊加分

師:剛才同學們用有關“前後”的語言描述了同學們所站的位置,看看在下一個環節中同學們還會不會用“前後”來解決問題。

評析:闖關的遊戲符合兒童年齡特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本環節還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挑戰第二關:知識關

師:讓我們抓緊時間,趕快進入趣味挑戰第二關:知識關

師:同學們,現在我的手裏有一些題卡,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出示題卡:1、() () ()4

2、 6 () () ()

3、( ) ( ) ( ) r ( ) ( ) ( )

4、( ) ( ) ( )ong

師:請同學們仔細審題,應該怎麼填呢?它們前後之間是有規律的,看誰最愛動腦筋,能找到竅門。

師:請四個小隊最前面的女生代表你們小隊答題;其他同學打開練習本,也在座位上做出你們小隊隊員的那道問題的答案。

生:四個小隊的女生代表到前面來答題。

師:我們一起來看第一題,請你講講你為什麼這麼填?你是怎麼想的?

草莓小隊的女生代表:( 1 ) ( 2 ) (3)4 ,我是按照數數的順序從前往後填的

師:誰和他們填的不一樣?

生1:( 7) (6 ) (5 ) 4我是按照數數的順序從後往前填的

生2:(10) (8) (6 ) 4我是隔着一個數填的。

師:我們來看第二題。

蘋果小隊的女生代表:6 (8 ) ( 10) (12 )

師:誰和他們填的不一樣?

生3:6 ( 5) (4 ) (3 )

生4:6 ( 4) (2 ) (0 )

師:同學們真愛動腦筋,想出了這麼多的填法!

師:我們來看第三、四題

生:西瓜小隊的女生代表解答第3題:(zh) (ch ) (sh) r (z) ( c) (s ),我是按聲母順序表從前往後填的。

生:香蕉小隊的女生代表解答第4題: (ang ) ( eng) (ing )ong,我是按照韻母順序表從前往後填的。

師:你們説的都有道理,雖然想法不同,但是同樣是正確的。

師:根據各個水果小隊的表現,依據如下標準:

書寫正確(1分)、工整(1分)、表述清楚(1分)

為各個小隊加分。

評析:數學課上融入體育與語文知識,既鍛鍊了身體,又複習了拼音,體現了數學學習有着廣闊的空間,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師:兩關之後,可以看到*小隊的分數最多,暫時排在了最前面,其它小隊可不能落後呀!

(三)、挑戰第三關:操作關

師:讓我們繼續投入激烈的比賽,進入挑戰第三關:操作關

師:請各個小隊最後面的男生到前面來,代表你們小隊進行操作比賽。其他同學也把準備好的學具(三角形、圓形、五角星、正方形)拿出來,在座位上擺。

師:請按老師的要求擺 :把三角形放在最前面,圓形放在三角形的後面,五角星在正方形的前面,而在圓形的後面。

生:全體學生都擺。

師:評價各個小隊代表擺的對與錯、加分。

師:請各個小隊的代表同學走到不同的小隊後面,由後向前檢查每個小隊隊員的作品,看看他們擺的是否正確?

師:判斷加分與否。(全小隊都對,就再加一分)

師:這一關的比賽就到此為止。

師: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看,又是哪個小隊的分數最多,排在了最前面呢?

評析:將觀察與操作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真實的活動中理解“前後”,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四)、挑戰第四關:遊戲關

師:接下來緊張的時刻到了,讓我們進入決定勝負的最後一關,挑戰第四關遊戲關

師:我們先來玩個“口令遊戲”

師:在玩這個遊戲之前,我們先明確一下:(以橫排為準)這裏是各個小隊的第一排,第二排……

師:聽我的口令:第二排前面的同學指鼻子;第三排後面的同學站起來。

生:高興的參與活動。快速反應,做出動作

師:下面我們以小隊為單位進行遊戲活動,適當給予加分。

師:香蕉小隊,這個同學(教師隨手指一名學生)前面的第2個同學摸耳朵。

師:草莓小隊,這個同學(教師隨手指一名學生)前面的第3個同學摸腦袋。

師:西瓜小隊,這個同學(教師隨手指一名學生)後面的第4個同學張嘴巴。

師:蘋果小隊,這個同學(教師隨手指一名學生)後面的第5個同學擺擺手。

各個小隊的學生都準確的做出了動作。

2、站隊活動

師:我們再來玩第二個遊戲:請各個小隊從前數第三名男同學站到我的前面站成一豎排;教師向後轉後又説:請各個小隊從後數第三名女同學站到我的前面站成一豎排

生:各個小隊的男生走出來站到了老師的前面,各個小隊的女同學與男同學的位置相反,也站到了老師的前面。與老師站成了一排。

師:都是前面,為什麼他們兩次站的地方不一樣?

生:因為老師第二次轉過身去了,女生就得調換位置了。

師:因為老師改變了方向,無論怎樣站,請記住:面朝的是前面;背朝的是後面。

師:給各個小隊加分。

3、找朋友活動

師:同學們,入學這麼長的時間了,在班級裏你一定結交了比較要好的朋友,你最要好的朋友是誰?能運用有關“前後”的語言描述出你好朋友的位置,讓我們大家猜一猜嗎?

生1:我的好朋友在W的後面。

同學們一起大聲的説是Q。

生2:我的好朋友在P的前面。

同學們一下就猜到了是U。

生3:我的好朋友在L的前面,R的後面。

同學們站起來向T看去,齊聲説是T。

4站排活動

師:你上間操時,誰在你的前面?誰在你的後面?出來站一站。向後轉。

生1:I在我的前面,K在我的後面。

師:請你們三個人站到前面來。

生:三個男生站到了前面。

師:I的前面又是誰呢?K的後面又是誰呢?請站到前面來。

生:I和K也出來,與前面的同學站成了一排。

評析:好玩的遊戲突顯數學學習的“活動化”,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體驗數學、理解數學、感受數學的魅力。三維目標的實現藴涵在數學活動之中。

數學新課程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現實中的數學,本環節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感知“前後”的意義,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建構知識,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驗數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學生在自由、寬鬆、活躍的學習氣氛中積極、主動的探索、發現、解決問題。使原本枯燥的“前後”教學變得富有情趣。與此同時,學生在真實的體驗活動中理解了“前後”位置的相對性。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總結活動、體驗成功

1、計算各個小隊的分數。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已經順利的通過了挑戰四關,讓我們看看各個小隊的得分情況。

我們一起來算一算:蘋果小隊¥分,祝賀蘋果小隊!

西瓜小隊¥分,祝賀西瓜小隊!

……

2、獎勵各個小隊,頒發“合作獎章”

師:這些分數是你們每個小隊隊員親密合作的結果。所以每個小隊都理所當然的贏得了一枚“合作獎章”

師:現在我為蘋果小隊頒發蘭色獎章、為西瓜小隊頒發紅色獎章

……

各個小隊的隊員都非常高興。

師:我們要給獲得第一名的小隊頒發一枚獎盃、

3、尋找“金盃”活動

師:這枚金盃在哪兒呢?它在蘋果小隊的一個男同學的書桌裏。這名男同學前面有2個人,後面也有2個人。你們能找到它嗎?

生:全班同學都一起站起來往蘋果小隊這邊看,先找到的喊了起來,在S的書桌裏。

S同學欣喜的從書桌裏拿出了金盃。

4、為第一名的小隊頒發金盃。

師:有請獲得第一名小隊的隊長到前面來,代表你們小隊接受這枚閃閃發光的獎盃。祝賀你們!

評析:這樣的設計使本節課的教學有始有終,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情境。對於學生來説就更有吸引力,排名次其實也是對“前後”的再次理解。獎盃不直接出現,而是讓學生利用“前後”的知識自己去尋找,應用數學的同時又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

四、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師:通過今天的“挑戰趣無限”活動,你學會了什麼?

生1:我學會了用“前後”説出我好朋友的位置。

生2:我學會了“前後”這個知識。

師:你認為你今天表現怎麼樣?為你們小組的比賽做了什麼?

生1:我們小隊今天贏得了第一名,我非常高興。

生2:我們小隊今天雖然沒有獲得第一名,可是我為我們小隊贏得了3分,我還是很高興,我想下次比賽我們小隊一定會贏的。

……

師:同學們,在大家的積極參與下,今天的比賽活動愉快的結束了,我們不但在活動中學會了用“前後”描述方位,並用“前後”這個數學知識解決了實際問題。看到同學們玩的十分開心,我也很高興,希望有機會我們還能一起來 “挑戰”。

評析:幫助學生梳理自己的收穫,進行反思,總結之中既找到學習的知識點,又發現不足。促進學生早日形成合作觀念,增強集體凝聚力。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0

我説課的內容是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節課:《認識圖形》。

一、説教材:

《數學課程標準》把空間與圖形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學習內容。《認識圖形》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的開始,是在前一課時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四種簡單幾何體的基礎上,來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這些平面圖形,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認識這四種圖形,不僅是今後學習他們的特徵及周長、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學要求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教材所處的地位,結合一年級學生的 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並會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2、能力目標: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審美意識,激發學生學數學、愛數學的情感!

這樣的目標設計,打破了傳統感念教學的規律,從過於注重概念本身,轉化到更多的注

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情感體驗,立足教學目標多元化,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認知目標,還要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各方面的能力,體會各種圖形的美學價值,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教學重點

從以上確定的教學目標出發,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重點: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並學會準確辨認。

根據學生已有的實際經驗,很容易將“體”和“面”混淆,所以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難點:在動手操作等學習活動中,體會“面在體上”。

四、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這一理念,我遵循,激——導——探——放的原則,教學中我精心設計遊戲,誘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交流,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去大膽創新!

學生作為主體,在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學習探究過程中,我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讓學生在情感、能力、知識等方面都獲得全面發展。

五、教具:

教學中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選用多媒體演示的方法,這樣更直觀易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立體模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紙片是我這節課要使用的教具和學具!

六、教學流程

根據上面的分析,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四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情境的創設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小學生喜歡聽童話故事的年齡特點,我創設了“圖形王國”這一情境:

師:在“圖形王國”裏,住着各種形狀的圖形,請小朋友們認一認,説一説這些圖形的名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裏,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住着一個龐大的家族。我們要認識的新朋友都在小牧童的身上,請大家找一找,然後再分分類。從而介紹“平面圖形”引出課題。

這一環節通過引領學生參觀“圖形王國”,巧妙地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知識,自然地過渡到平面圖形的認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下面這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摸、看、畫、折這4個環節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活動一(摸一摸):我們要認識的平面圖形都藏在桌面上的物體中,請你找一找、摸一摸並説説你在什麼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它是什麼形狀,使學生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活動二(看一看):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面在體上的分離過程,進一步體會面在體上。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

活動三(畫一畫):請小朋友們想辦法把自己喜歡的新朋友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看看誰的辦法最多。經過交流,學生可能會使用畫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無論學生用的什麼方法,都是一種體驗,這種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我想是我們老師用再多的語言都無法替代的。這樣,對 “面”在“體”上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活動四(折一折)你能把長方形折成今天認識的圖形朋友嗎?通過折一折,剪一剪今天學過的圖形,看看有什麼發現,並在班級裏交流,讓學生從動中感悟這些圖形的特點。

通過一系列“做中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過程,親身體驗面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體會面在體上,突破本課的難點。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程價值觀。

(三)綜合實踐 學以致用

1、連一連:

(圖形的呈現,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獲得的性質特徵概括到同類對象中去,使學生在概括中獲得對圖形進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

在我們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地方有這些圖形。將數學知識與生活進行有機地融合,加深對這些圖形的認識。藉助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數一數:

這一設計是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具有一定綜合性的題目,對知識進行強化鞏固,學生不僅要快速地辨認出圖形,也要數出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

(四)拓展延伸,總結評價

1、圖片欣賞

首先通過欣賞,讓學生體會到圖形美,提高學習數學的樂趣。

2、拼組圖形

用學具袋裏的圖形拼出你最喜歡的東西。小組合作完成後,全班交流展示。 在這裏我讓學生自己來設計活動,在相互參觀的活動中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滿足學生的創造欲,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通過作品的展示,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五)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收穫了什麼?請小朋友們回家後,在自己的房子裏找一找這些圖形,説給爸爸媽媽聽。

用簡單的語言説説本節課的收穫,並回家後再找找這些圖形,説給爸爸媽媽聽。再次將數學學習與生活聯繫,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六)板書設計

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課的板書設計的很簡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結束語: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認識,謝謝大家!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1

王**老師這節課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認識100以內的數,並會比較數的大小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教學,使學生會用“多些”“多得多”“少些”“少得多”等詞語描述兩個100以內數的大小關係,進一步培養數感。從整節課設計上,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了寓教於樂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數學。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數學現象,為了讓學生對這一現象有初步感知和體驗,在教學中王老師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學生年齡小,認識事物比較直觀,王老師就安排非常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參與其中,感受樂趣,同時也在學習知識。在這節課中我們也看到了學生輕輕鬆鬆學習。

二、體現了知識層次的梯度性。

從整節課的教學環節看,十分清晰。一共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兩個學生進行擺花遊戲,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第二個環節是分析“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引領學生在相關情景圖中感受這幾個感念。第三個環節是綜合運用,培養數感,調動學生運用語言描述兩個數大小關係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整節課思路非常清晰。

三、教學實用性高,易於平時教學的開展。

這節課,王老師無論從教學環節的設計上,還是從教具的使用上,都十分新穎。整節課的幾個環節目的十分明確,,看得出學生玩得非常開心,非常有利於平時教學的推廣。

這節課上王老師和學生的交融是十分自然恰當的,體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她帶着孩子學習,讓學生感受非常親近。總之,這節課從設計上,還是實施上也好,我覺得很新穎、獨特。

聽完這節課後,我也有想與王老師共同探究的地方:

淡化了相近概念之間的相互比較。 比如説“少一些”與“少得多”兩個之間的比較,這兩個概念是相對的(舉例20與80,在100範圍內比較的話,20比100是“少得多”,但是在1000範圍內,就是“少一些”),在這部分教學中,王老師處理得比較淡化,這也就使學生在下面具體情景圖中的練習產生了困惑:比較不清,多少為“少一些”,多少又為“少。 得多”,學生心中沒有一把衡量的尺子。我認為如果能在這一教學環節中以適當的形式分析一下這類關係,會給學生下面的學習作下很好的鋪墊。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2

懷着興奮的心情聽了謝老師和徐老師分別執教的《解決問題》,受益匪淺。特別是沈百軍老師的講座,讓我對解決問題如何教學有了一定的認識。

首先談談兩位老師的課堂教學閃光點。謝老師的教學語言親切,自然,很受學生的歡迎。在課堂教學中,謝老師始終貫徹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服務於現實生活,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其次謝老師的課堂練習注重層次性,一層層的深入,學生的知識隨着老師的練習不斷提升,真正體現了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第二堂徐賓老師的課,從學生的舊知入手,先讓學生猜測兩張紙條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即鞏固了學生的舊知,又為後面學生的新知學習埋下了鋪墊。學生的興趣也在猜測中提升,以較好的學習狀態投入到學習之中。而後,在徐老師的練習中,徐老師的練習始終從細小處關心學生的學習習慣,比如徐老師讓學生每次做題目前讀題;當有多個數學信息時,讓學生學會有選擇地選取自己需要的數學知識等等。不僅如此,徐賓老師的練習也是層層深入,從基礎知識到拔高練習,學習的學習能力得到了較大程度上的提升,有效地實現了人人學有效的數學。

其次談談我對這兩堂課的一些粗淺的,不成熟的想法。我覺得在謝老師的課堂中謝老師對於比多比少兩者的聯繫講得還可以再深入些,是否可以在導入情節中讓學生明瞭A比B多2個,也就是B比A少2個,也即一個比多比少的數量關係可以有兩種表述方式。再講解完後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小練習以加強鞏固這個知識點。其次再教學比多比少的知識時,讓學生明確求A比B多多少?就是A裏面去掉與B相同的部分,即從A裏面減去與B一樣的數據就是A比B多多少?也即讓學生明瞭求一個數比另一個多多少用大數減小數這個數學模型。再根據第一環節的學習讓學生順氣自然得明白求B比A少多少就是求A比B多多少?也即用大數減去小數。

而徐賓老師的課堂上,我覺得在教學新知,讓學生明瞭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就是這個數去乘幾分之幾後,先不出現去掉一個單位“1”,讓學生猜測什麼時候第一張紙幣比第二張紙長,什麼時候第一張紙幣比第二張紙短,什麼時候第一張紙幣和第二張紙一樣長。而是在這個環節後直接讓學生觀察,你覺得在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時應該怎麼做?學生應該很快得回答用一個數去乘幾分之幾,此後教師把這個模型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有個比較深刻的印象。我想這樣可能在後來徐賓老師在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時學生會順其自然得講到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數學模型,而不會像在徐賓老師的課堂中學生提到的就是計算時的注意點而已。其次在教學用線段圖理解時,我覺得在這裏徐賓老師應該一步一步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會自己用畫線段圖來解決數學問題,而不是直接把完整形式展示給學生。

在聽完了沈百軍老師的講座後,讓我對解決問題的教學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一直都知道建立數學模型對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但是有時也感覺這與算法多樣化有衝突,把學生的思維定在了一個方面。可是從數學的本質角度講就是為了讓學生會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因此數學模型的學習是有效的。但是數學模型的建立是需要不斷的數學學習為基礎的,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多滲透或者是教給學生數學思考的方法與思維,讓學生在紮實的數學基礎中學會建立模型。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3

聽了馮老師的這節課後,我總結了一下幾個亮點:

一、以故事為線索,讓學生通過猜想激發學習興趣。

馮老師首先出示了龜兔賽跑的故事,從而引入了兩個圖形,讓學生們觀察哪個周長短一些,為了驗證大家的猜測,引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究,而且在後面的各個環節中都能以這個故事為主線來銜接,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注重了學生的合作交流。

在探討長方形周長公式時,學生通過討論與交流,想出了“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長方形周長=長×2+寬× 2”,“長方形周長=(長+寬)×2”三種策略。馮老師在組織大家進行小組活動中,每一次都有明確的操作要求,更利於大家在操作時能節省時間,而且在比較哪種方法最簡單後能及時總結。

三、練習設計操作性強。

在練習中,馮老師把側重點放在讓學生動手拼一拼的訓練上,極大地鍛鍊了學生對圖形的拼接能力,

建議:

1、長方形周長公式的讀法要規範,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方法。

2、練習設計可以在題型多樣一些,加入實際應用的環節。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4

《認識鐘錶》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過一小時是幾時,讓學生從小建立時間觀念,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總體來説楊老師的這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思路相當清晰。教學過程中,主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數一數、説一説、撥一撥、做一做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展開學習。由於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尤其是一年級的小朋友,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容易興奮,也容易分散。教學中楊教師充分考慮到這一點,課堂中通過形象、生動的課件積極主動的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來學習知識。

在這節課中我覺得楊老師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1.利用多媒體優勢激發學生興趣。

這節課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楊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激發興趣,突出知識點。例如:在欣賞各種各樣的鐘面時,楊老師用課件準備很多漂亮、形狀不一的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難怪全班學生都想和這些鐘面交朋友。再如:當學生觀察了鐘面後,在他們的彙報交流中認識又粗又短的是時針,又細又長的分針後,又通過課件把時針、分針分別進行閃爍,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學鐘面上有12大格時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顏色,使學生看了一目瞭然。

2.創設教學情節吸引學生。

課中注意創設了很多輕鬆愉悦的情節。如:一開始,楊老師創設了“老師是早上7時起牀,你是什麼時候起牀的?”這個情景,展開教學,學生興趣很濃。在認識了鐘面以後,楊老師又以乘動車為主線,讓學生撥一撥: 8時出發、9時到達寧波、11時到達上海,在鐘面上怎麼撥?因為是學生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學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撥出了這些時刻,正確率很高,教學效果很好。

3.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方式來獲取知識。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説:“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楊老師在這節課上,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導入新課後讓學生自己觀察課件上的鐘面,説説有什麼發現,進而認識鐘面。認識整時,準確地讀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教學時楊老師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有基礎的學生説説你是怎樣認識鐘錶的,再出示3個鐘面:7時、8時、3時,互相説一説:“鐘面上的時刻各是多少?它們的分針指着幾?時針指着幾?”並且比較三個鐘面有什麼地方是相同的、什麼地方是不同的?經過比較,學生完全理解了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幾,就是幾時。之後還設計了師説時間讓學生撥,同桌互撥鐘錶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

4.精心設計練習,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

在練習的設計上,王老師能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設計相應的鞏固練習題,讓每個孩子都能吃的飽,吃的好。如認整時,撥整時,認識大約幾時,全體學生都會;根據時刻畫時針或分鐘,大約百分之八十的學生本畫的很好。這些對於打造高效課堂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5.美中不足的是:①楊老師的問語要適合一年級小朋友,如:在教學7時時,老師問學生怎麼表示,學生根本不懂什麼是表示,那只有老師自己回答了。②關於課堂常規,在訂正學生課堂上做的練習時,要先讓所有的小朋友都停下來之後再訂正,這樣才有效率。③碰到課堂中學生回答錯誤而其他學生幫忙改正後,要讓説錯的學生再回答一遍,給他以鼓勵,幫他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一年級數學評課稿15

聽了連**老師和陳**老師《找規律》的課,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的教師對同一教材的不同處理,不同的教學策略產生的不同效果。從她們的課堂中,我們可以學到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從而產生如果我來上應該怎樣上的共識。兩節課上的都很成功。其共同的亮點有:

1、兩節課在教學中都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兩位老師都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思考,經歷找規律的整個學習過程;

3、都採用了合作學習、獨立學習的形式,讓學生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與人合作獲得更多的知識;

4、教學中都體現了教師是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學生有學習的主動權,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觀察、比較、探索、小結中獲的新知。

兩節課的結構大同小異,在細節上又有所不同。第一節課導入以複習一年級學過的規律和主題圖導入,第二節課以四個小動物的出場順序情景為本節的循環規律做了鋪墊;找規律環節中,第一節課更重視用語言來表述規律,第二節課重點通過橫看總結規律,提煉簡潔語言;動手實踐練習中,兩節課都包含了鞏固、提高、延伸的含義,特別第一節課“手帕花邊的設計”,第二節課欣賞生活中的規律美。

建議:地板磚設計這一環節教材的意圖應該是要體現循環規律的“循環不斷、四面延伸”以及“規律美”,這兩節課都沒能真正體現出來。

聽完這兩節課,對《找規律》這一課題讓我有了更深的認識!

熱門搜索
六年級保護水資源建議書 遊故鄉里的二年級作文500字 石壕吏的閲讀答案 可愛的小狗狗小學三年級優秀作文 換個角度去思考數學作文 魯迅小説中的幾種農民形象的塑造 度至 幼兒園小班元旦主題活動總結 新年購物單小學作文 春節的寒假作文400字 幼兒園中班健康活動去醫院看病的教案 我的好哥哥小學五年級作文 三峽課文翻譯 展老師作文 秋季師德遠程研修培訓小結 螞蟻的觸角小學作文 五年級作文校園 我的週末計劃作文550字 外地户口的小孩來深圳上幼兒園需要哪些條件 小學班主任的秋季學期工作計劃 敬老月活動倡議書 企業人員上班遲到個人檢討書 文時 市民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重要性論文 請給我一縷陽光初三作文650字 影子的初二想象作文 常用每日早安心語微信43條 給同事結婚的祝福語 廬山的雲霧優秀作文700字 敬老愛老的優秀作文400字 我的好老師寫人作文500字 社會秩序集中整治活動工作總結報告 清明節白酒文案 外婆家的炊煙散文 愛在文明美麗禮儀 蒼鼠的作文 背靠背遊戲三年級作文 寫一處家鄉的小河美麗風景作文300字 菊花飄香的時節700字作文 老公給老婆的三八婦女節短信祝福語 美術教學總結 挫折相關作文高中作文600字 簡單的動人的早安問候語 國慶訓練作文 幼兒園教師服務心得體會 水上游戲作文 無法挽回的友情作文 同學關愛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