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公德作文 > 文明作文

舌尖上的文明作文800字

欄目: 文明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57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舌尖上的文明作文800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舌尖上的文明作文800字

舌尖上的文明作文800字1

在上一屆的文明城市評選中,廈門又脱穎而出啦!人人都説“文明城市文明人”,俗話也説:“民以食為天”,一個小小的餐桌也會是一個文明的體現。

一天,天空分外晴朗,空氣格外清新,我哼着“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吸溜着想念牛排的口水,蹦蹦跳跳地走在家庭聚餐的路上。

一進門,一股夾雜着噴香牛排和濃烈黑胡椒的香氣撲鼻而來,到處瀰漫着騰騰的熱氣。有的狼吞虎嚥,如囫圇吞棗;有的大快朵頤,嘴角冒着油;有的細嚼慢嚥,享受着午餐時光。

點完單,我和爸爸媽媽坐在椅子上一邊輕聲地交談着,一邊愜意地欣賞着餐廳播放的輕音樂,還一邊聆聽着每個用餐者奏響的“咀嚼交響曲”。

隔壁桌的哥哥,初中生的樣子,牛排一送上來,就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叉子上永遠掛着一塊滴着黑胡椒醬的牛肉,嘴巴一有空閒就立刻送進去,嘴裏始終塞得滿滿的,不一會兒,哥哥摸摸圓滾滾的肚皮,砸吧咂吧嘴巴,風捲殘雲,將盤裏剩下的最後一點肉渣清空。很快,盤子乾乾淨淨。他又取了適量自己喜歡的水果,吃完後才起身離開。一陣風吹過樹梢間,樹枝搖晃着,像是在對不浪費糧食的哥哥招手致謝呢!

然而,我又看到了另一番光景。

前桌,一個約10歲出頭的弟弟。鐵板上晾着半塊已經沒有熱氣的牛排,面前擺着一碗滿滿的各式各樣的水果,他撅着嘴,撥弄着碗裏的水果,嫌棄媽媽幫忙裝的不好吃,就把整碗的水果倒在鐵板上,到自助沙拉區自己重新取水果,一下子裝了滿滿兩碗水果,坐下來狼吞虎嚥,吃到第二碗,弟弟吃水果的速度明顯減慢,又過了一會,弟弟明顯已經撐不下了,旁邊的叔叔阿姨愛憐地説:“吃不下就不吃啦!”説完,他們扔下餐具,直接離開了餐廳。天空頓時陰沉下來,桌上的半塊牛排、水果,顯得格外刺眼。經過的清潔工阿姨可惜地搖了搖頭,嘴裏叨叨着。我的`爸爸媽媽也無奈地搖了搖頭,拍了拍我的肩膀:“糧以儉為先,要知道‘一粥一飯來之不易’。”

還記得唐代詩人李坤的《憫農》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要加入快樂的“光盤”一族,爭做文明小白鷺,吃多少打多少,餐後不留飯菜,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舌尖上的文明作文800字2

汪曾祺爺爺説:“凡事不宜苟且,而於飲食尤甚,中國的許多菜品,所用原料本不起眼,但經過一番‘講究’之後,便成了人間至味。”我覺得以此作為開篇,再合適不過了。

到了無錫,必須得吃蟹黃小籠包,不過吃也很講究。我第一次吃蟹黃小籠包時,張嘴便咬,結果蟹黃小籠包送了我一個特別的見面禮——裏面的湯汁噴了我一身,連嘴脣都給燙腫了。婆婆告訴我:心急可吃不了小籠包。這下,我學聰明瞭,小心翼翼地夾起小籠包放入小碗中,先用筷子在小籠包的頭上“開窗”,那湯汁如同小溪流水一樣緩緩流出,我拿起小碗吮吸着這小籠包的“甘露”,哇!味道鹹鹹又甜甜,還夾雜着蟹黃的鮮味,真是口齒生津啊!接下來,我要大開殺戒了,連肉帶皮一口便送進嘴裏,嫩嫩的皮和鮮美的肉摻揉在一起,越嚼越香,越嚼越捨不得吞嚥腹中,令人回味無窮……

説到無錫,大家一定會想到太湖。“太湖三白”就是無錫的名菜了,分別是銀魚、白蝦和白魚。也許你會疑惑:為什麼“三白”中有“銀魚”呢?原來銀魚通體透明,色澤清亮,一捕撈上岸,顏色便會變成白色,故為一白,實在神奇。在清康熙年間,銀魚還被列為貢品呢!銀魚可以烹飪出各種佳餚,可以做銀魚羹等。我最喜歡吃的是銀魚炒蛋,蛋香中透露着幾分銀魚的鮮味,那味道真是妙不可言。至於太湖白蝦,有詩云:“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澤仍潔白。”我們福建的蝦,煮熟便成了紅色,嬌豔得很。而太湖的白蝦卻純得可愛,令人捨不得吃。白蝦殼薄肉鮮,特別是做“醉蝦”,蝦還可以蹦跳。白蝦殼好剝,幾秒鐘解決一隻,一吃便停不下來,讓人吃得非常過癮。再來説説太湖的白魚吧。白魚的嘴並不大,你很難想象它是食肉魚吧。無錫人會先將白魚醃製後再清蒸,吃起來魚肉細膩鮮嫩,鱗下脂肪多,特別好吃。白魚是長江下游上等名貴魚,以前也是貢品,因此被人們誇為無錫“第一魚”。

中國人是最會吃的,在以前,民以食為天,而如今,我們在美食中尋找的是一分歡愉,更是一分情意。熊熊烈火燒的是人間美味,道道美食品的是人間情味。清風徐來,有美食相伴,亦有好友共享!

舌尖上的文明作文800字3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台州,這裏美食眾多,有外糯裏香的青團,有香氣四溢的炊飯,還有涼甜解暑的桃漿……在不計其數的美食中,食餅筒是絕對的no.1,這是家家户户都會做的美食。

在每家每户團圓的日子裏,比如端午節,家裏的老人會事先準備好各種食材,然後開始製作食餅筒。先用麪粉和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做成麪糊,這樣它就會具有黏性,和你的手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不想分開。

隨後再用手把麪糊攤在平底鍋上,抹勻,使它平整地鋪在上面。餅越薄越好,就像給整個平底鍋敷了一片面膜,白花花的一層。只需要短短五六秒鐘,鍋底聚集的熱氣就會冒上來,使麪皮中央變成一頂“小帳篷”,就像有人在裏面打拳擊,這時再快速把皮一翻,“小帳篷”裏面隱藏的一縷白煙就會蹦出來,就像神仙吹了一口仙氣一樣。就這樣,香口彈牙的麪餅就大功告成啦!

接下來就是炒菜了。食餅筒裏面包裹的各種菜品很有講究,一家人簡簡單單一炒就是一大桌子,當然,裏面最重要的要數炒麪了,還有肥而不膩的紅燒肉,又酸又辣的土豆絲……家裏“各單位”也分了工——爸爸負責洗菜,切菜;媽媽負責掌勺烹飪;奶奶負責攤更多的麪餅。儘管大家各有各的活,忙得不可開交,可廚房裏還是有説有笑的,就連平時貪玩的孩子們,此刻也像趕集似的從四方聚攏過來,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個資深“美食品嚐家”。

燒好了菜,備好了麪餅,可並不能進入主題直接開吃,因為還有一個重要的步驟——包食餅筒,這是食餅筒的精髓所在。先拿一張餅,平放在桌子上,夾一點自己愛吃的配菜,這時要格外注意,菜要靠邊放,這樣等會兒才能卷出一個漂亮修長的食餅筒。等所有菜都放好後,就可以開卷了,先把靠近自己那邊像蓋被子似的蓋到菜上,接着卷半圈,然後把其中一頭折起來,兜住所有菜,再直接捲到頭,最後舀一勺紅燒肉的湯汁從一端淋進去,光看那品相就能讓人垂涎欲滴。這時候放入嘴中,咬上一大口,哇,好滿足啊!麪餅的軟糯、菜餚的噴香,那入口的一瞬間,你彷彿坐在柔軟的雲朵上,隨風輕輕盪漾……

如果你現在已經饞得流下口水了,就趕緊來我的家鄉品嚐一下食餅筒的味道吧!

舌尖上的文明作文800字4

不管是在中餐還是在漢字裏的神奇的“味”字,似乎永遠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嘗,鼻之所聞,在中國文化裏,對於“味道”的感知與定義,既起自於飲食,有超越了飲食。也就是説,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到“味”的,不僅是我們的舌頭和鼻子,還包括中國人的心。

和全世界一樣,漢字用“甜”來表達喜悦幸福的感覺。這是因為人類的舌尖能夠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這種味道來源於同一種物質--糖。

在不少即將消失的潮汕美食中,有一種甚至讓人在睡夢中還會想念的香甜,它就是糖葱薄餅。在以前,可以在潮汕地區的大街小巷看到許多賣糖葱薄餅的攤檔。每到春天,賣糖葱薄餅的老伯伯·老奶奶·大叔大媽走街串巷拉着長音吆喝着“糖葱薄餅~”

在潮汕的一個步行街對面,我曾吃到過一次糖葱薄餅。做糖餅的是一個看起來年過七旬的老人,他站在攤檔前,在這片不大的地方,一邊熟稔的糖餅,一邊講述着他的故事。從老人口中得知:這門做糖餅的技藝是從他祖上載下來的,早年他還不願意學,可是後來家中變故,他又不得不靠着門手藝來維持生計。老人的臉上佈滿了密密麻麻的皺紋,歲月的痕跡在他的臉上彰顯無疑。

他一邊説着,手邊也不停的忙活着。他先在鍋裏剛一勺糖,慢慢加熱後白糖變成了焦黃色,之後放在一旁等它冷卻,等到温度合適後他才趁拉打。拉糖的動作很像北方拉關東糖。他將糖條中間往釘子上一掛,拉長後兩股合在一起往上拉。這樣不斷重複拉打,不斷將空氣包在糖裏面,直到變成白色的中空長方形糖條。然後是製作薄餅,他手裏捧着稀麪糰往鍋底一抹收回,被粘住附着在鍋上的薄面層卻凝固成餅,於是另一隻手將薄餅揭起疊放在旁邊。如此一抹一收,一揭一放,十分的快捷。把三張薄餅疊擺成品字形,中間放兩塊糖葱,灑上碎花生米黑白芝麻加上一根香菜,包起來,就是美味可口的糖葱薄餅了。

手中吃着入口即化的糖葱薄餅,能夠品味到一個老人獨自支撐起家庭的那份堅信。

除了甜,還有酸,苦,辣,鹹等着我們去慢慢體驗。五味使中國菜的味道千變萬化,也為中國人在況味和回味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時,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