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易經

《易經》蒙卦之教育觀

欄目: 易經 / 發佈於: / 人氣:8.2K

經典著作,理辯古今。易經之蒙,隨着時代的變遷,其意應順時事修正。對歷史觀點,應賦予時代特徵進行詮釋,剖析以明理,辯證地看待,批判着繼承。

《易經》蒙卦之教育觀

初探《易經》,總覺深邃不能觸,幾經苦究,卻總對其深意淺嘗輒止。後來轉變思路,結合教師職業,終對其蒙卦有所淺悟,不禁為千年之前的古人智慧所折服,同時也有點滴不同見解。

《易經》雲:“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僅從表面理解:不是我去求矇昧的童子,而是矇昧的童子來求我。初次請問應該回答,而再三地濫問,那是對先生的褻瀆,就不再回答。利於守持正道。這是古人對這段文字的解釋和立場。

在古代社會,上學是部分家庭富庶的孩童才能享受的事情。而師者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較高的社會階層,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所以對於用心苦學的學生,需附耳教之,而對於玩虐的學生,則大可不必做太多的眷顧,因為他們即便不用功讀書也照樣有好的前程和生活。而現代社會,學生是普及的,其中還有很多是非常貧寒的家庭出身,家庭教育條件相對也會很差。所以教育的重擔就基本上落在了教師的身上,教師也就成了整個社會20年後發展狀況的奠基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再三瀆,瀆則不告”就顯得不太合乎社會需求和教師新的歷史責任。

首先,作為一名老師,傳道、授業、解惑是職責所在,所以“蒙童求我,初噬告”是應盡之分,對於這上半句,從古至今,可謂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師説》雲:“人非生而無知者,孰能無惑。”表明了每個人生來就是從蒙童開始,即便是傷仲永式的天才,其最後的行為也證明其雖然天資聰穎,但仍難逃蒙童之列,不然也不會任其父誤導了。既為蒙童,那麼其行為往往會表現出無知,輕佻,反覆,魯莽。所以作為師者不能僅從無知着手教授,那樣只能教會一些知識,而不是道理,僅可解惑,並非傳道。另外作為蒙童,其年輕的特點常常會導致異樣的乖張行為,例如明知故問,只問不求解等。其實這是對教師職業的一種封建理解,教師不僅要能教好學生,更要能教得了不服帖的玩虐學生,否則像愛因斯坦那樣,被校長定義為將來無論從事什麼職業,一樣沒有出息的學生將會迷失在茫茫人羣中。那麼相對論、原子能等一系列問題將會繼續困擾人類若干年,社會的發展將會被推遲若干年。事實證明,越是玩虐的學生,越是有着巨大的特殊潛質,所以必須要用心教導,耐心琢磨。

時至今日,隨着社會的進步,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見識範圍差距越來越小,其思想、見解在某些方面很有可能超越老師。所以難免會出現“再三瀆”的現象,面對這種問題,很多人會選擇避其鋒芒,不與其糾,甚至放棄,任其自流,以達到“利貞”的效果。其實不然,作為21世紀開放社會的教師,我們應當摒棄封建教育體系中的那些輕慢觀點,着眼於現代教育的綜合因素,全面掌握個性化學生的個體特點,多深入生活,瞭解其個性形成的背景,如發現悖徑,應及時扭轉,或許還能再造一個比爾·蓋茨式的校外天才。即便無法扭轉使其朝着科學知識的大道上前行,最起碼在難成其才的同時成其人,授業不成授其道,不至於讓其在迷失的歧途上漸行漸遠,這才是師道最大的意義。

崇尚經典,但不迷信經典,尤其是站在講台上的職業,必須對過往的事物,歷史的觀點,剖析以明理,辯證地看待,批判着繼承,永遠的誨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