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易經

揭曉《易經》中藴含的20個修身奧祕

欄目: 易經 / 發佈於: / 人氣:2.83W

《易經》中藴含的20個修身奧祕是怎樣的呢?《易經》中藴含的20個修身奧祕包括潛龍勿用、亢龍有悔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內容。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易經》中藴含的20個修身奧祕,歡迎閲讀!

揭曉《易經》中藴含的20個修身奧祕

《易經》是“羣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都從其中汲取營養。易道廣大,潔靜精微。其中不乏教育人修身處事的至理名言,這些修身的金科玉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

1、潛龍勿用

出自《易經》乾卦。潛龍就是潛在水底的龍。這是要告訴你,剛開始做事情的時候要注重積蓄力量,韜光養晦,不要隨便做出什麼大動作。還有一種説法,是説的隱士,潛龍是有德行的隱士,“遁世而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人間的繁華不能攪擾他安靜的心;得不到別人的肯定也不會覺得難過煩悶。

2、亢龍有悔

出自《易經》乾卦。飛的過高的龍會有悔恨。我們常説,物極必反,日中而昃。做事情超過了一定的度,就會發生轉變,好事就會開始慢慢變壞。亢,就是窮高,只知道往高處飛,知進不知退。這樣做一定會有悔恨。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出自《易經》乾卦文言。健是剛健的意思,天剛健,所以陰陽交合,萬物生長,四季變化相推。君子看到這種情況,就要效法天,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字面意思是:強大自己必須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深層次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處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個強大的自己,若想強大自己,必須堅持,不放棄努力。

4、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出自《易經》坤卦文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為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一個人要能承受自己能力以內,要自己權衡。一個擁有博大胸襟與高尚品德的人,不斷進取,寬厚待人,自然會得到眾人的敬佩與支持,進而取得巨大成功。

5、君子以成德為行

出自《易經》乾卦文言。什麼叫“以成德為行”?就是説把成就自身德性、品德作為行動的一個目的。我們現在都説,生活就是修行。在古人那裏,也確實是這樣,“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修行、修道、自我提升,這些都不需要刻意為之,都在個人的生活中。

6、無平不陂 無往不復 艱貞無咎

陂是坡地的意思。這句話是説,平地和山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有去就會有來。艱、貞是兩個詞,艱是説外在環境的艱苦、窮困;貞是君子內在對貞正的堅守。君子在艱苦、窮困的環境中,保持內心和品行的貞正,是沒有什麼過錯的。孔子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就是君子和小人一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

7、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指以謙卑自守。語出《易·謙》:“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牧,就是養,引申為自守。卑以自牧就是謙卑自守也。謙卦是64卦當中,唯一一個六爻全吉的卦。

8、不恆其德,或承之羞

《周易》第三十二卦是“恆卦”,其卦辭大意是,這一卦象徵恆久,亨通,沒有過錯,利於守持正道,利於前行。後來,《易傳》對這一卦解釋説,天地運行規律就是恆久不停的,日月順行天道而能永久照耀天下,四季往復變化而能永久生成萬物,聖人永久保持美德而能教化社會;觀察這些恆久的現象,天地之間萬物的性情就可以明白了。

9、君子以同而異

君子應該在求大同的前提下,保留小的差別和不同。

10、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這句話出自《易經》第四十二卦:益卦。這兩句話和《論語》裏,“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有些類似。“遷”就是改變的意思。

11、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語出自《易經》的第四十六卦升卦。《升》卦談的是上升之卦,亦猶其爻辭所説的“升階”之義。君子也應當效法這一精神,謹慎自己的德性,不斷進修,由小處著手,累積成高大的德行或者功業。

12、君子以果行育德

這句話出自《易經》蒙卦。一般都將“果行”理解為果斷的行動,其實這有些説不通。果斷和武斷區別有多少?什麼果斷的行為可以培育道德?果是植物結出的果實,放在人身上,就是指行動要有結果,也就是要實實在在地行動、做事,不要空談,不要沒有結果就半途而廢,這樣才能培養人的德。

13、日新之謂盛德

這句話本來是講陰陽變化的,陰陽相摩,八卦相蕩。世界時時都在變化,萬事萬物在下一刻都是新的。《大學》裏面講: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是説君子修身,應當效法陰陽變化日新,不斷提升自己,改掉過錯。

14、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語出《易·繫辭下》尺蠖(huò):蟲名,體細長,爬行時一屈一伸。北方稱步曲,南方稱造橋蟲。蟄:動物冬眠,潛伏起來不食不動。尺蠖彎曲身體,是為了伸展向前;蛇類冬眠潛伏,是為了保全身體。比喻人暫時忍辱求全,是為了日後有更大的發展,泛指循環往復是一切事物的運動規律。

15、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出自《周易·繫辭下》。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器”可以指學問、能力,就是所謂的“藏器於身”。深藏不露,還不要表示出來。有器不用可以,但不可無器。但是,有“器”還要看時機。歷史上,很多人物有能力,有才,但是生不逢時,沒有好的時機,所以也就埋沒了。你有了本事,機會未到,命運未到,也是沒有用的。雖然時機和機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卻可以時刻警惕,做到時機來的時候,一下抓住。這就很厲害了。

16、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出自《周易·繫辭下》。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奉承討好;與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交往,不輕慢高傲。這兩句話説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非常難,一般人都是:上交諂,下交瀆。

17、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幾就是苗頭,兆頭;作就是行動,有所作為。指發現一點苗頭就立刻採取措施。《易經》這本書把變化講得非常透徹。事物的變化總是從微小的地方開始。君子修身做事,一定要善於發現這些變化的苗頭,及時採取措施,機會稍縱即逝,不要一天一天地拖着。

18、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

出自《周易·繫辭下》。君子自身安定了,才能有所行動;推己及人以後,再有所言語;和別人有了交情以後,才會有所求。這三句話後面還有句: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可見《周易·繫辭傳》認為這三個方面度做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19、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古人論易,有三易説,變易、簡易、不易。《易傳》也説,神無方而易無體。意思就是萬物的變化無常,沒有固定的規律。這裏推究道人事上、修身做事情都要講究一個“變”字。

20、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易經·説卦》曰:“窮理、儘性,以至於命”,大意是:窮究天下萬物的根本原理,徹底洞明人類的心體自性,以達到改變人類命運的崇高目標,從而使人類行為與自然規律能夠和諧平衡、生生不息。

道家養生家以性命指人的生命。而內丹學又予性命以獨特解釋。即性指人心的本性,又有元性、真性、元神、真心、本來一靈等別名;命指物質形體方面的氣、元氣。宋元以來的內丹書中,性命實際上是元神元氣的代稱。王重陽《授丹陽二十四訣》:“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氣。”元明以來的內丹家還取理學之説,謂性即是理。《玄宗真指萬法同歸》:“性在天地間謂理。”

南懷瑾:用心在生活中窺探《易經》的奧祕

中國有一本老書《易經》,是有關一切治世的書,上面畫有八卦。世界上人都把它當成神祕學來看待,其實一點都不神祕,而很普通,是人類思想的來源。我認為《易經》這本書,是上個人類文明時期的文化,用八卦圖案作代表。《易經》包含的意義只有五個字,發揮起來的作用,每個字表達的含義都是好幾部大書,這五個字中文就是:理、象、數、通、變。

“理”是包括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法則、原理。

“象”就是宇宙各種萬有的現象,包括一切人類生活的發展。宗教、哲學、科學與萬有的現象都各有關聯,是互通的,也就是中文講的“息息相關”,生命活着隨時有關聯。

“數”是數字,比如一個“零”,再到“一”,一加一,一直到九,到了十就是一和零,零像是沒有,但也包含了所有。

“通”是能夠知道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發展。

“變”是變化。宇宙萬有隨時隨地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等於我們人,思想、情緒、感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沒有不變的道理。至於宇宙萬有變的法則,明天會變成什麼,是有一定規律的。

這個規律的法則可以找得到,不過大原則是:物理世界也好,精神世界也好,總而言之,沒有不變的事情。剛才提到認知科學的基本也就在這裏。

重點是,我們要能夠首先認識怎麼變。如果知道了變,跟着變,那就差一點了,沒有智慧了;如果宇宙萬有人類所有的變化已經過去了,自己在那裏埋怨,憂傷,再想辦法補救,那就是普通人,也沒有智慧了。

所以認知科學和《易經》的關聯,就是首先認識變、能領導變,這才是智慧之學。現在我們這樣講,似乎太嚴肅了。先講兩個笑話給你們聽,大概就知道了。

譬如我們等公共汽車,每人都想第一個上車坐前面的位子,有的人趕不上車,拼命罵汽車為什麼不等我,氣得不得了。第一流有智慧的人,算好時間車子一到,就先上去了;第二等人是和大家一起擠上車去;第三等人排在最後,上不了車,車子一開,後面臭氣放出來,只好在那裏罵。

如果我們知道了世界怎麼變,諸位自己要準備好如何應變。

第二個故事是英國人的故事:有兩個好朋友,站在那裏等公共汽車,很講禮貌,都想讓對方先上去。車子來了,兩個人推來推去,你先你先,結果車開了,不管他們了。

第二次車來了,他們還是你先我先,車子不等又開走了。

第三部車來了,他倆都想把對方推上去。司機看着很討厭,結果車開了,把兩個人都壓死了。

死後兩個靈魂去投胎,因為感情太好變成了雙胞胎。到生產的時候,兩個人在裏面還是你先我先。醫師拿聽筒一聽,糟糕了,他們又在裏面謙讓,你先出,你先出(眾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