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三字經

山東禁止全文推薦三字經引爭議

欄目: 三字經 / 發佈於: / 人氣:3.32W

【導讀】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户曉。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説,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基於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山東禁止全文推薦三字經引爭議

山東省教育廳近日發出相關通知,要求規範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各地中小學在開展經典誦讀時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等內容,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此舉一經報道,引起各界熱議,對於一度興起國學熱潮的烏魯木齊各學校來説,《三字經》究竟是否需要整容?也引出了不同的看法和爭議。

贊同:不少內容已不合時宜

對山東省教育廳的做法,烏市第七十中學學生處副主任、語文高級教師錢勇持贊同觀點,他仔細閲讀了那些被刪除的篇目,認為的確合適。他説:“《三字經》《弟子規》是時下中小學開展經典誦讀的流行篇目,但其中的確有不少內容與學生價值觀、倫理道德觀的建立有衝突。

他舉了兩處來證明,其一:《三字經》裏對“為什麼要讀書?”的闡釋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他認為這段描述體現出很明顯的功利主義思想,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另外,《弟子規》裏對父母去世後守孝的規定,也顯得十分苛責,比如父親去世守孝三年,母親去世守孝一年,披麻戴孝進食素食等等。對這些不合時宜的內容予以刪除是必要的。” 錢勇老師認為,畢竟學生的社會閲歷和經驗有限,更無法從價值體系和社會觀點的統一性等方面對古典文化中的精華或糟粕做出正確的甄別,因此採取“刪節版”是合適的。

反對:這是一種過度保護

烏市第三十五小學校長石書虹對刪節版的三字經持反對意見,她認為,如果學生今後讀到的《三字經》是刪節版的,會給孩子一種誤導,缺少了全貌展示的《三字經》是不完整的,也是對古典文化的一種不尊重。 她認為,分析鑑別能力來自引導和訓練,過度保護效果適得其反。對傳統經典作品的人為切割會給學生造成誤解和誤導,這已成為文化傳承教育的一大障礙。出於過度保護的心態,將中小學生接觸的經典先作“整容”,結果只能是使學生失去自己探究和分析鑑別的能力。石書虹提出,全文展示和全盤吸收是兩個概念。她介紹,三十五小學採取的是“全貌展示,只用所需。”的做法,即學校在走廊樓道里和《校本課程》讀本上,給學生們展示的是《三字經》的全文,這是出於對原文全貌展示的需要,但是在老師的講解中,又注重了有所選擇,比如結合“孝敬父母”“團結同學”“保護環境”等教育主題再截取相應章節展開講述。她説:“開展經典誦讀的目的是為了不要忘記傳統文化,傳承其中的精華並瞭解文化發展的軌跡,進而為現代教育服務,如果擔心學生把部分不適宜的內容誤作好東西吸收,老師完全可以引導;但人為地把作為一個整體的'經典割裂開,規定學生只能接觸所謂“精華”,不合教育原理。”

質疑:如何取捨難以定論

針對這次“刪除令”,有家長表示,既然是誦讀經典,就應全文通讀,而不應任由孩子斷章取義。家長董女士表示,她的孩子就是看中了烏魯木齊翰府幼兒園的國學文化才執意送去的,孩子和家長一起堅持經典誦讀,現在孩子才5歲《三字經》、《弟子規》張口就來。她認為:“有些東西孩子小聽不懂不要緊,這種灌耳音是必要的,等長大了回頭再讀時,就自然明白了。” 對於“刪除令”,一些老師提出,最大的難度在於如何認定《三字經》和《弟子規》裏面哪句才算“糟粕”,烏市二十九中語文教師黃贇建議,“要‘去其糟粕’,應該先把‘糟粕’圈出來,讓大家知道哪裏是‘糟粕’。” 該校初一學生家長黃女士説,《三字經》、《弟子規》她都讀過,她認為其中算得上糟粕的也只有“父母責,須順承”,但這句話到底算不算糟粕呢?沒有定論,她建議,對哪些是糟粕,必須要有明確的認定,這樣才易於操作。

質疑:全按經典培養

一到社會上就被擺平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認為,如果按照《弟子規》《三字經》的標準培養出來的孩子,到社會上90%是吃虧的。“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規》那樣培養成忠誠、守信、孝悌、守規矩的孩子,到社會上混混看,馬上被人擺平,這是大問題啊。”錢文忠説。

對於錢文忠教授“在當下社會,完全按照《三字經》培養的孩子,90%會不適應社會”的説法,絕大多數家長表示認可。家長們表示,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規》《三字經》的標準來培養孩子,將來走上社會肯定不適應。烏市第七十中學宋博寧的媽媽劉女士認為,《三字經》裏固然有可取之處,但其價值觀相對落後,大多都是主張忍耐順從,甚至不乏奴性教育,這對於孩子來説,根本適應不了現在的社會發展和激烈的競爭。烏市五十四中學家長李先生表示,當今時代,比過去複雜千萬倍。老實人吃虧,就是一個證明。這雖然可悲,卻是事實。

建議:關鍵在變通

對此,烏市三十五小學石書虹校長認為,吃虧的問題關鍵不在於三字經,而是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網絡不一致,比如誠信、孝敬等等這些道德要真正落到實處,不能僅靠學校,而要依靠全社會的教育一致。不能因為某些物質利益受損,就放棄精神上對於美德的培養和追求。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品行是學校必須堅持的,她説:“要是你不忠誠,不守信,不知孝悌,不守規矩,哪個又願意和你打交道呢?你又怎麼能夠在社會上立足呢?”

烏市二十九中語文老師黃贇認為,《三字經》《弟子規》倡導的儒家文化,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對忠孝的要求很高,雖有過失之處,但也有可取之處,比如倡導誠信禮讓等等,雖然這會讓孩子吃虧,但立足於長遠,教師還是要堅守良好的傳統美德教育,同時還要倡導與當下時代相符的品德教育,比如自信自強,會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挑戰權威,學會利用規則進行利益博弈等等。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

讀經典,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作現代闡釋和轉換,教師作為經典誦讀的推介者和宣講者,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老師自身的定位要清晰,必須能從經典中的吸取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同時賦予新的時代性,也就是説,既要傳承又要有所創新。

烏市新市區教研室語文教研員劉燕認為,傳統的文化及知識是需要現代人發展性地並結合現代人實際地傳承,不是照搬和死搬硬套。經典誦讀必須和現實結合起來,要靈活變通地運作,她説:“幾百年前寫的東西,肯定無法跟當今社會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契合,所以老師必須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情以及教育的有效性,不能僅僅是背誦,使小學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並一定程度上能夠聯繫到現實生活,靈活處理,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心智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