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三字經

三字經詳解: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欄目: 三字經 / 發佈於: / 人氣:7.83K

“如負薪”的典故,説的是漢武帝時代,官拜會稽郡太守的朱買臣。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字經詳解: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一起來看看吧!

三字經詳解: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漢 書朱買臣傳》記載:“朱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載相隨,數止買臣毋歌謳道中。買 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貴報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買 臣不能留,即聽去。其後買臣獨行歌道中,負薪墓間”。

朱買臣未仕前,住在蘇州城西穹窿山麓,因家貧又好讀書,不得不靠賣薪度日。每次賣柴,他都是且行且誦古書,怡然自得。妻子崔氏見了,覺得很丟人,跟他鬧離婚。朱買臣勸説妻子:“我年五十當富貴,現己逾四十,俟吾富貴,當報汝功”。崔氏再也熬不下去了,就改嫁他人而去。

其後,經同鄉嚴助推薦,朱買臣為漢武帝“説春秋,言楚詞”,武帝大悦,封朱買臣為中大夫、文學侍從。朱買臣曾為武帝征伐東越出謀劃策,後官至會稽太守。

朱買臣至會稽任太守時,“入吳界,見其故妻、妻夫治道”,就停車帶回太守府中,供他們食宿。其妻十分差愧,自縊而死。元代有無名氏《朱太守風雪漁樵記》的雜劇,講的就是朱買臣的故事。

今天,蘇州穹窿山東銅嶺下有一塊高大的盤石,相傳為朱買臣昔時的讀書處,又稱“讀書枱”。山上的拈花寺,相傳為朱買臣故居的遺址。

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朱買臣因彈劾御史大夫張湯不實,武帝怒而將其處死。

“如掛角”的典故,説的是隋朝的李密,他曾做過瓦岡山反隋義軍的首領。

李 密,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候,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衞。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 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其以替人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説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着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着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 《漢書》中的《項羽傳》,正巧越國公楊素騎着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讚揚他,“這麼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 這就是《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回家以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説:“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比你們幾兄弟強得多,將來你們有什麼事,可以找他商量。”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逃亡,後加入瓦崗軍,人稱魏王。李密發佈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數説楊廣的十大罪狀, 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為後世 留下了“罄竹難書”的成語

【註釋】①負薪:“負”即背。指漢朝的`朱買臣,家貧如洗,靠打柴為生。他很想讀書,但上不起學,於是他一面打柴,一面讀書。在山上打柴時,他抽空在樹林裏面讀書,挑柴回家時,就把書掛在柴擔上讀。②掛角:指隋朝時候的李密,他上不起學,替人家放牛,就把書捆好掛在牛角上,放牛時拿本書騎在牛背上讀。③卓:非常優秀,超出一般。

【譯文】像負薪的朱買臣和掛角的李密一樣,他們雖然身體勞累,卻仍然苦苦堅持讀書,後來都成為很出色的人。

【評説】朱買臣和李密,一個打柴一個放牛,雖然生活都非常貧苦,但能利用勞動的空閒時間抓緊讀書學習,在學業上獲得了優異的成績,成了有知識、有才能的傑出人物。從這裏,我們倒是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在當代大學生中大力提倡勤工儉學,即一面學習,一面利用課餘和假期的時間去從事各種有益的勞動。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通過獲得勞動報酬補貼學習費用,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條件,而且對年輕人在性格、心理和意志上也是一種極好的鍛鍊。

【拓展】

三字經作者

《三字經》共一千多字,內容卻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説,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有英文、法文、俄文譯本。雖然不斷被後人增補刪減,正説明其不朽的價值。古來被譽為“袖裏通鑑綱目”、“千古一奇書”,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

《三字經》其書作者説法大致有四種:一、明代黃佐《廣州人物傳》十,明末諸生屈大均《廣東新語》十一,清代惲敬《大雲山房記》二,都以為作者應是宋末區適子;二、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注:“《三字經》,南海黎貞撰。”據此以為《三字經》為明代黎貞撰;三、或者又有區適子所撰,黎貞增廣之説;四、世傳王應麟撰,王應麟(1223—1296),南宋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學紺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經》作者自先生(王應麟),因取文熟復焉,而歎其要而該也。”清代賀興思《〈三字經〉註解備要敍》:“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經》一出,海內外子弟之發矇者,鹹恭若球刀。”都明確認為《三字經》是王應麟所撰。一般來説,《三字經》作者應為王應麟。

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説法不一,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於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麟是南宋人,《三字經》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着歷史的發展,為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增補的關於元、明、清三代的歷史,共計二十四句話。

版本變化

《三字經》是宋朝王應麟(存疑)先生所作,內容大都採用韻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同唱兒歌,用來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啟迪心智。時人覺得本書內容很好,紛紛翻印,因此廣為流傳,歷久不衰,成為歷朝歷代最重要的童蒙養正教材之一。

隨着時間的推移,在《三字經》的內容上,不同歷史時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迄今為止所見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個版本。並出現相關注解本、插圖本。如明清時期就有《增補三字經》、《節增三字經》和《廣三字經》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學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經》增訂本,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流傳最廣的版本。

2008年我國新修訂了《三字經》,由許嘉璐、苟天林擔任總顧問,著名學者傅璇琮擔任主編,增加修改49處,修改內容佔原文10%,雖然只有1476字,可謂精品,無論就內容還是就表述形式,都保持其傳統文化特色,可謂“修舊如舊”,體現其高度的傳統性。

美中不足的是傳統版《三字經》一是記史最全的也只到辛亥革命,二是對四大發明等內容隻字未提,因此,又將1995年廣東教育出版社的《新三字經》附後,聊作補充。

1949年後,又對《三字經》進行修訂。主要涉及一些民族史觀內容的修訂。如:

1。關於元代歷史的“蒞中國,兼戎狄,九十年,國祚廢。”改為“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2。關於清代歷史的“清順治,據神京。至十傳,宣統遜。舉總統,共和成。復漢土,民國興。廿二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改為“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道鹹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3。另外對網絡流行的2008年版中錯字和錯音進行了糾正,如“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句中的“與”字,因其繁體與“興”字極為相似,誤為“興”;“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句中的“齊衰”標準讀音應為zī cuī,而網絡流行的2008年版中錯為qí 。

2008年修訂本《三字經》

2008年修訂本《三字經》共計1476字,是以明朝趙南星本為底本,修改、調整之處共計49句,採自徵文作者作品共12句,餘下均採自王相、賀興思、章太炎本。並對修改和調整的字句都在註釋中説明了依據或理由,同時,重新對全文作了詳細的註釋。除了一般詞句詮釋外,還對一些典故、人事註明了出處,做出了全面的闡釋。另外,修訂組還以三字韻的形式來對本次修訂工程作一個總結:下錄者,三字經。七百年,廣流行。撰此經,王應麟。宋末人,生於鄞。為勸學,多警言。講形式,眾樂見。元以降,學人補。章太炎,最顯目。舊時書,有侷限。古文化,古理念。現社會,認知變。新風尚,新觀點。當取精,與時進。科學觀,指要津。知榮辱,倡和諧。大中華,日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