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三字經

《三字經》讀後感彙集

欄目: 三字經 / 發佈於: / 人氣:2.06W

引導語:三字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的精髓,以下是小編精心為您準備的《三字經》讀後感彙集,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

《三字經》讀後感彙集

【第1篇】

我讀過很多書,有天文書,有歷史書,有童話書,有漫畫書等等。這些書使我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得到了很多啟示,懂得了許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經》這本書。它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師。每一次讀它,都能引起我很多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三字經》的第一句,雖然很簡短,卻説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下來都是很好的,沒好好學習才變得和別人不一樣了。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更是教育我們: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一無所知,能有什麼用呢?“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説的是古人在艱苦的環境裏仍堅持讀書,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還有“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等通俗易懂的哲理,還有孟母三遷、五子登科、孔融讓梨這些經典故事,甚至還有天文、地理、氣候等自然方面的知識……《三字經》真是知識的寶庫、思想的寶庫!

“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是最令我感動的一句話。它講的是東漢時期,一個叫黃香的人,九歲的時候就非常懂得孝順,每當夏天,總是先把枕蓆扇涼了、蚊子趕跑了再請父母歇息。冬天,則自己先躺下,用體温幫父母把被窩暖熱!這是一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啊!爸爸告訴我,這個故事講得不僅僅是孝順,更是愛!是親人之間至真至純的愛!而這個愛,就是關心,就是體貼,就是相互的照顧和無私的奉獻!

每次讀到這裏,我的眼眶都是濕潤的,因為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媽媽對我的愛,也想到了我對爸爸媽媽的一點一滴。為了我,爸爸媽媽總是絞盡腦汁換着花樣給我做好吃的;為了我,爸爸媽媽總是無論下雨下雪都等在學校門口接我回家;為了我,爸爸媽媽總是上了一天班還不知疲倦地陪我學習陪我玩耍……我小時候很黏人,一離開媽媽的懷抱就哭鬧,媽媽整夜整夜地抱着我,困極了,就坐在那裏睡覺!一次我高燒近40度,爸爸一會兒一會兒地給我擦酒精,幫我降温,竟一夜沒有閤眼!一次突然下大雪,我因為值日,走出教室的時候天都黑了,但是媽媽一直在校門口等。看着雪人一樣的媽媽,捂着媽媽冷得哆嗦的手,我忍不住眼淚啪啪直掉!爸爸媽媽就是這樣很愛很愛我,而我,卻不知道關心爸爸媽媽。好吃的東西我總是搶着吃,很少主動幫爸爸媽媽幹家務活,學習累了還好發脾氣,媽媽總是給我洗腳而我從沒給媽媽洗過一次……想到這些,想到黃香,我覺得好慚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學習、去思考、去努力做好!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什麼是自然,什麼是善惡,什麼是學習,什麼是愛!我愛這本書,喜歡書裏的智慧和精神。我更會在享受愛的時候,像黃香那樣,真摯地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愛每一個人!讓《三字經》伴我成長,讓愛與我同行!

【第2篇】

説起三字經,那可是我們中國的文化瑰寶。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大,可是,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差別會越來越大。

在這本書中,我懂得了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也懂得了做人的準則,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中國悠久的歷史,許許多多我們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和接觸的知識,比如,我讀了《三字經》中講歷史的部分,清楚得知道了中國這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是怎樣在歷史。

這就是三字經,是一本歷史悠久的書;引領我們走向真確方向的書。

【第3篇】

初會《三字經》,是剛入小學時的事。那時的我只是一個懵懂無知,踏入校園不久的孩童,哪裏懂得那些文字後藴藏的深厚哲理,不過是面對學校佈置下的經典誦讀的任務,不得已而為之。所以,雖是記得個滾瓜爛熟,卻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含義,能博得老師的一兩句表揚也就滿足了。

再讀《三字經》,依然是不得已而為之。開始本以為只要會背就行,心中還暗自雀躍了一番,默默感謝了荷花池小學的啟蒙教育,幫我省卻了再次背誦的時間。可老師接下來需要理解的要求讓我長歎一聲,不得不無奈的又拾起這部當初讓自己頭痛至極的奇文怪字。可是,畢竟是年長了七歲,隨着時間的流淌,我的人生閲歷已早已大大超越了七年前的自己,對古文字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再加之是在假期,時間上更為充裕,重拾這部著作,不必如同當年那般囫圇吞棗。細細品味後,我開始漸漸明白當中所藴含的深刻哲理,領略到那些三字短句的魅力所在,徹底顛覆了我原有的對《三字經》所下的定義。這看似一個個短小精煉的語句,卻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博古通今,字字含義深刻,句句深入人心,凝聚了古人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各個領域的思想精髓,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真可謂“半部論語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