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金剛經

金剛經真空與妙有人生真諦

欄目: 金剛經 / 發佈於: / 人氣:3.17W

《金剛經》的用意就是破除我們做事情時的那種認識、觀念,讓我們轉變過來。這樣才是真正的“佈施”。

「金剛經」是禪宗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熟讀「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金剛經」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環繞在「破我執、滅我相」上,強調的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既然是「破執」,當然是破「執有」,也破「執空」。執有是虛妄;執空 是斷滅空。

為破執有,「金剛經」説:「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 非相,即見如來。」

但又怕大家因此而執空,所以又説:「善男子,善女 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也就是菩薩 「應無所住」,可是也要「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住」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至高無上 ??正知正 見正覺的意思。唯有「至高無上 ??正知正見正覺」的心,我們才能不執有、 不執空,才能了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道理。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無實」就是「真空」,「無虛」就是 「妙有」,知道了「真空妙有」的真諦,才能洞澈「此法無實無虛」的真 義。

最近證嚴上人一再強調:「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以此説明「 真空妙有」,詮釋「此法無實無虛」,再恰當不過了。 任何一個人,對自己確實沒有「所有權」,因為「人生無常」,生死之事 ,自己很難作主,即使尊貴如帝王,也不能永保平安無事,永保長生不老 。有是因緣聚,滅是因緣散,緣起緣滅,自己又何曾有,何曾無呢?瞭解 這個道理,瞭解「人生沒有所有權」的道理,就是了悟「真空」;了悟「 真空」,才不會着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着相,人生必然輕安 自在。 雖然「人沒有所有權」,但「人都有使用權」,體驗「人有使用權」的精 義,才能知曉「妙有」的妙理。 「空」是「真」的;「有」是「妙」的。「有」如果不能發揮「妙」用, 與無何異?人生如果不能發揮人生的「妙」用,那就如同行屍走肉,那裏 是「有」的人生。「人生難得今已得」,這短暫而難得的人生,我們難以 永遠「擁有」它,但我們可以作主「使用」它,而且必須適當而妥切的使 用它,人生才能發揮「妙用」 ,這樣的「有」,才是「妙」的。像「植物 人」無法發揮人的「使用權」,這就大大不妙了,這就不成為人了,所以 才叫「植物」人。 其實,體悟「真空」,瞭解「人沒有所有權」的道理,才會不着我相、人 相、眾生相、壽者相,才能具有「無私無我」的出世精神。而體悟「妙有 」,瞭解「人只有使用權」的道理,才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才能以「勇猛精進」的態度從事入世的工作。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 工作,就是慈濟人的文化,這就是「真空妙有」的真諦;用心體會證嚴上 人的妙喻,對力行菩薩道或許會更有幫助吧!

拓展閲讀:《金剛經》無我度生

佛教中講發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奉獻人生”的意思就是要度眾生,這是用現代語言表達的。《金剛經》裏説度眾生要做到無我度生。“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就是説眾生的種類有很多,有胎生的,我們就是胎生的;有卵生的,雞就是卵生的;有化生的;有有色的,像我們有形體存在的是有色;還有無色的;還有一種有想,有思想的存在。十法界中,除佛界外,其他九界都要度化。要度所有的眾生,這是發大心。怎麼度?在寺院門口經常有很多討錢的人,我們給他錢,這樣並不究竟,我們度眾生並不是説給他飯吃,給他錢用,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告訴他們道理,使他們能夠產生一種向善的心,這才是真正的辦法。《金剛經》裏講:“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大家都知道,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我們要使他們明白佛法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理,這是我們度眾生的最主要目的。《金剛經》中又説:“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所以説《金剛經》很徽妙,它勸你去做善行善,它勸你要產生般若智慧。要真正地度眾生,要無眾生可度才是真正的度眾生。這是因為我們凡陵在觀念上產生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種種相都使我們產生執著。“我”是能度眾生的人,“你”是所度化的對象,這種種都產生一種相,產生一種執著。就像我們平常在人際關係裏面,我們講,這是我的朋友,那不是我的朋友。為什麼?這是因為你我之間產生一種差別。就是因為有這種差別,使我們的心量不能廣大。你佈施有相,佈施有一個“我”存在,那麼你佈施的功德就大不起來。同樣,度生有一個我存在,你度生的慈悲心就發不起來了。

為什麼説我們發的是玻璃心而不是慈悲心?玻璃杯不是瓷杯,玻璃杯很容易打碎。有時我們發心發得很大,但發的不是恆心而是行心,我們的心一下子發起來,一碰到境界就不行了,就説算了吧。這一個算了吧,就倒退十萬八千里了。就是因為有個“我”存在,他跟我是冤家仇人,要對他好太困難了。佛陀在經典中經常勸導我們,要以德報怨,不要以怨報怨。為什麼?怨怨相報無了時。你跟他有意見,然後他跟你有意見,這意見永遠也沒有了結的時候。大家在學校裏面,同學和同學間產生一點小矛盾,如果兩個人中沒有一個先去認錯的話,那麼兩個人的關係一直都弄不好。兩個人見面,遠遠地躲開了,沒有勇氣會面,説一聲 “你好啊”。這句話平常很容易出口,但是在這時候,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發不出來了。這都是因為“我”的存在。度眾生要做到無我度生。度眾生要遠離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佛説度眾生,一要發廣大心,要度盡所有眾生;二要發無對待心,對事物容易產生對待心,有我有你有他,這就是對待,如果説無你、無他, 這就是發無對待心;第三個要發最上乘心,就是你明白的道理是最究竟的,不是枝末小節;第四是無顛倒心。有一個營員學佛很早,他的同事告訴他一些很顛倒的道理,其實就是一些離佛法較遠的道理,聽起來很相似。有些東西自己沒有明白,就是不確切的,我們不能告訴別人這些道理。禪宗裏有一個公案,有人問惟寬法師: “道在何處?”答曰:“只在目前。”“我何不見?”“汝有我故,所以不見!”我怎麼看不到?因為你有一個“我”存在。他又説:“既有一個我存在,和尚你見到沒有?”和尚就説:“有你有我,那怎麼還能見得到?”他又問:“沒有一個你,沒有一個我,見得到見不到?”和尚答:“沒有一個你,沒有一個我,誰去見到?”這就是關於我跟無我的道理。平常我們總是認為,既然沒有一個“我”,那麼這個我有用沒用呢?我叫聖凱,我還有其他名字,叫聖凱是我,叫其他名字是不是我呢?身體是屬於我的,手也是我的,腳也是我的,眼睛也是我的。但是“我”在哪裏?請大家找一找。坐禪就是參究“我”在哪裏、唸佛是誰。腳很痛,是不是我在痛?就這樣一直參究下去。佛教講的無我,是在指出我們認識上的一種錯誤。我們平常總是認為,我們的身體乃至這個外在世界都有一個自在的、可以主宰的東西。“我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人家白我一眼,我很生氣,因為“我”被侵犯了。我們平常的種觀念使我們產生了很多顛倒煩惱。

佛教講的無我,指示我們一種真正的存在,一種境界的轉變,它勸我們在對待上、在人我上擺脱種種束縛,使我們安住在無人我無對待上面。這是佛教説無我的真諦。就是因為這樣,我們眾生才可能超越自己,如果不能打破我的界限,就永遠不能超越自己。你有一個我存在,你的朋友關係可能相處得不好。朋友侵犯了你的利益, 你很不高興,就因為“我”的界限沒有打掉。佛教講的度眾生,是心佛眾生原無差別。一切眾生,是我們心中的眾生;一切諸佛,是心中的諸佛;一切萬事萬物,都在我們心中。

功課本里有句話,“自性眾生誓願度”。這是真正度眾生的道理。因為眾生是自性中的眾生,是我們心中的眾生。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才能符合般若空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