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佛門經文 > 佛經

佛語禪心經典語錄

欄目: 佛經 / 發佈於: / 人氣:5.74K

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只有不動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動無偏頗,從而有效地規避風險,抵制誘惑否則就會痛苦繞身。

佛語禪心經典語錄

佛語禪心(1)

佛説,“人的生命,只在一個呼吸間。”

生命短促,我們應該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着的意義。生命不是用來尋找答案,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他是用來愉快地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煩惱,就需要有一分禪心來解救。

紅塵凡夫,人人都需要有一顆禪心。

佛語禪心(2)

夢窗國師詩云:“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幹。眼內有沉三界窄,心頭無事一牀寬。”

境由心造,心即主人,心無物慾,方寸之間皆海闊天空永無崖畔。胸懷坦蕩,宛若長空旭日煩惱則無處藏身。

我們何不也做一個這樣的快樂佛呢!

佛語禪心(3)

初祖達摩説:“不謀期前,不慮其後,不念當今。”

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窮也安然,富也安然;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得失無意,看天際雲捲雲舒。

這才是真正的解脱。

佛語禪心(4)

燃燈法師説:“如果我們破除一切執着塵勞,丟掉身外亂性的貪婪和物慾,找回自己,這樣就能獲得身心的自然安寧、愜意、舒適、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隨之而來。”

一切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可惜世上仍有大多數人,為了各種慾望拼命佔去所有清醒時刻,只餘下少許時刻來追尋生命的意義。

佛語禪心(5)

證嚴法師説:“寧靜是美,安定最樂,這是習禪,修身,養性,怡悦,且最崇高最美好的境界。

佛經的本質就是安詳,我們可以在佛經中找到“安詳”的真正意義和追求安詳的途徑,無論是誰要追求,要達到愉快、美滿、充實、瀟灑的人生境界,都絕對不能缺少一顆安詳的心。

佛語禪心(6)

耕耘先生説:“人一旦失去了安詳,同時便會褪去了生命的華彩,是女孩子,不會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

是啊,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詳,而懷着挫折、無奈、懷疑、憂慮的心態去過活人生,那生活對生命來説,毫無疑問就是一種懲罰了,一個人要學會安頓自己的心靈,做到內心寧靜安適,我們的人生一定才會美好。

佛語禪心(7)

靜慧大師説:“學佛幾十年,我對佛教最重要的體會只有六個字,看破、放下、自在。”

所謂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着心。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我們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着,淡薄明心放下貪嗔痴,不絕望於人生的苦,也不執着於人生之樂。

佛語禪心(8)

靜慧大師説:“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過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人活着為什麼會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為總是被種種外在的事相鎖迷惑,總希望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於肩上的擔子越來越沉重,以至於連步子都邁不開了。

人生是苦的,充滿煩惱,如果放下執着,苦當下就是空,煩惱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當下就放下,無分別,凡夫就是佛,婆娑世界就是淨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實現最大的自在。

佛語禪心(9)

靈泉宗一禪師有詩云:“美玉藏頑石,蓮花出淤泥,鬚生煩惱出,悟得即菩提。”

凡有奢求,必得煩惱,所以不要去追求什麼,只問自己該做什麼,這就是安分,求心安,求解脱,首先該做個明白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怎麼樣獲得。明白人既能努力改變環境,更能努力改變心境,改變環境靠聰明,改變心境靠智慧。

佛語禪心(10)

弘一大師説:“人生隨緣便會活的自在,能夠安分守己,不被環境所轉,心中就不會有障礙。”

佛之隨者,不是跟隨,不是隨便,是順其自然,不怨尤、不強求、不激進,不明此意的人只是在聽天由命,他所認為的隨緣只是任之棄之,悲觀之見溢於言表。其實一切隨緣並不是消極的等待或放棄追求,而是,要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不刻意要求結果,關鍵是你自己是否已經做到了你該做的,你的心裏是否滿意你自己,有了這樣的心態,你就不會過於執着,也就有了一顆平常心,此即隨緣。

佛語禪心(11)

尊者米拉日巴説:“遠離嗔恨損害得安樂,拋棄傲慢嫉妒得安樂。平等安住萬法亦安樂,以心觀心即得此安樂,無別智慧法界中安樂,自然而然本性之安樂,此樂於我樂樂有許多,無所希盼世間之歡樂!

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安樂一直存在於心性光明中,了悟這一本性就會“生亦安祥,死亦安祥”了

佛語禪心(12)

尊者米拉日巴説:“遠離嗔恨損害得安樂,拋棄傲慢嫉妒獲安樂,平等安住萬法亦安樂,以心觀心即得此安樂,無別智慧法界中安樂,自然而然本性之安樂,此樂於我樂樂有許多,無所希盼世間之歡樂!”

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安樂一直存在於心性光明中,了悟這一本性就會“生亦安詳,死亦安詳。”了。

佛語禪心(13)

耕雲先生説:“內心安適,俯仰無愧,從一天到一年,從一年到一生,都能夠俯仰無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實,秒秒感受安詳,活在至真、至善、至美當中,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現代人都有事業心,而且志向不小,要想有所成就,須知欲安天下必先安心的道理。古語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古時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安家、安國、安邦,必先安心,之後才能安天下。

佛語禪心(14)

《四十二章經》中説:“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行即退矣。其行即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其意是説:心意如果調整適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過程中,如果一味地急躁冒進,身體就會疲倦。如果身體疲倦了,心意就會惱恨,惱恨如果產生了,自然會後悔而不願繼續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業必定會增加了。只有心身清淨,道才不會失去。佛曰:“度人自度”也許這就是安心的最高境界。

佛語禪心(15)

耕雲先生説:“人活着只求心安無愧,你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不建立在少數主觀和偏見者的好惡之上。人要是沒有這種堅持,沒有這種自我做主的態度他會活得很無奈。”

沒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沒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無味的,沒有自我和喪失自我是悲哀的。所以,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別人的扭曲與是非。

佛語禪心(16)

《菜根譚》中説:“持身涉世,不可隨境而遷。須是大火流金而清風穆然,嚴霜殺物而和氣藹然,陰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濤倒海而砥柱屹然,方是宇宙內的真人品。”

真人品的持身涉世是在各種環境都立定不變,即使是在流金鑠石、嚴霜殺物、陰霾翳空、洪濤倒海的'時候,也依然不隨境而遷。

佛語禪心(17)

證嚴法師説:“同樣一個'得’字,有'捨得’,也有'得失’,兩種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夠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無限的快樂;不能'舍’就會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寧。”

捨棄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這是經過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絕對的完美,但我們可以追求經過捨棄的完美。就像背上包袱太多,我們須捨棄一些輕鬆上路一樣。放棄自我,真我就出現了;放棄有限,就會贏得無限;放棄偏執,就可得到內心的安詳。如果能夠保持一顆平實不亂的真心,佛性當下就會開顯。

佛語禪心(18)

《佛遺教經解》中説:“汝等比丘,若欲脱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常樂,即是福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居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

做人不可讓貪慾堵塞自己的心智,矇蔽住自己的眼睛。物慾太強會讓人的靈魂變態,變得永不知足以致精神上永無寧靜永無快樂。

佛語禪心(19)

證嚴法師説:“才華橫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達到目的,很快就獲得了世俗的滿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沒有止境,又永遠不容易尋得內在的圓滿,才華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

做人必須要有節制,節制是抵制誘惑的力量,不節制只會是煩惱和痛苦纏繞的人生甚至會走向災難。人生有節制,生活就有幸福。

佛語禪心(20)

趙州禪師説:“你不缺少的東西,正是你沒有的東西;你沒有的東西,恰恰就是你本來不缺的東西。”

人生是場無休無情的戰鬥,做人要時時刻刻向無形的敵人作戰。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亂人心意的慾望,曖昧的念頭,使你墮落使你自行毀滅。在人生追求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保持知足的心態,心靈安定才是最大的幸福

佛語禪心(21)

證嚴禪師説:“心田要多播善的種子,多一粒善的種子,就減少一棵雜草。及時行善,以免你的心裏再起壞念頭。凡是做善拖延的人,內心不易與惡事絕緣。”

善心對堅硬而言是柔和,對難以剋制而言是容忍,對冷酷而言是温暖,對厭世而言則是樂趣。善心代表着一種能夠被他人欣賞和尊重的巨大的內在力量,隨和、仁慈可以激勵人們忘我地工作而孤意、強硬則無能為力。

佛語禪心(22)

達摩大師説:“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有天堂地獄。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

一念不生,萬法莊嚴。一念不生的時候就正,萬法歸一,無處不莊嚴,無處不是妙有。修行的根本就在正念,平時一定要提起正念。

佛語禪心(23)

慈航法師説:“一個好人,一生當中最耀眼的,是他那充滿仁慈的行動,雖然微不足道,默默無聞,也沒有人會記住。一切天性仁慈的人,總是熱心地做些不求報償的善事。”

仁慈的底藴是高尚的情操,慷慨豪邁是它的風格,仁慈是自覺自願地投入,與人同行讓人一生快樂。人生在世,要做好人好事善於給予愛,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愛和幸福。

佛語禪心(24)

佛陀説:“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萬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惡言,永遠不要出自於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你罵他,你的心也就被污染了。説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己能不揚人惡。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在意別人的過失與缺點而是懂得寬容。

做人,應該看到他人的優點寬容他人的不足。

佛語禪心(25)

《佛陀的格言》中説:“莫輕視小惡,以為我不會受報應。莫輕視小善,小水滴不斷地落下,最後能灌滿整個瓶子。所以聰明的人逐漸積集小善,而致使他整個人充滿着福德。”

人應當“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果不能防微杜漸,小惡可以積成大惡,終必釀成大害。

佛語禪心(26)

《阿含經》有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證嚴法師説:“土地不耕種,則必雜草叢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時時行,不斷去行,哪怕是舉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一個人作惡時,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個人不作惡時,他的內心就清淨。清淨與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別人幫不上忙。我們要一輩子都不懈地身體力行,才能屏絕惡而不斷接近善,人格才會日臻完善人生才會日臻完美。

佛語禪心(27)

黃檗禪師有首詩:“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為做世間慈悲人。”

古詩云:“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有了慈悲心,我們的生命才能夠是善的循環,而不是惡的疊加;有了惡性,就會無法突破自我。博愛者必得人愛,作惡者終害自己。

佛語禪心(28)

《佛陀的格言》中説:“在這個世界上,永遠不可能用仇恨來止息仇恨,仇恨只可以用慈愛來止息,這是一個永恆的真理。”

不要把別人帶來的傷害,深深地留在你的記憶中,在那裏繼續侵蝕你的心;忍辱求和,受辱不怨,既是一種處世方法,也是一種高尚情操。

寬容是一種雅量,是文明和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你寬容了別人就等於寬容了自己,寬容的同時也創造了生命的美麗。寬容還是制止報復的良方,善於寬容的人不會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擺弄,即使受了他人的傷害,也絕不去冤冤相報,而是時時提醒自己:“邪惡到我為止。”

佛語禪心(29)

《佛經譯本》上説:“愛產生愛,恨產生恨。若以怨報怨、以惡待惡,將會形成惡性循環!和氣致祥、誠心和氣比疾言厲色、怒髮衝冠的效果好。若能人人誠心和氣,勢必乾坤朗朗、霽日光和、祥瑞普降。”

報復是一柄雙刃劍,它在將劍刺進對方身體與心理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但願我們生活的世界,多一些懷有仁愛寬容之心的人少一些對人施報復的人!

佛語禪心(30)

淨空老法師説:“凡夫看佛菩薩,佛菩薩也是凡夫;佛菩薩看凡夫,凡夫也是佛菩薩。”

心裏光明的人看別人也是光明的;如果心裏陰暗,看別人也是陰暗的。一個人應該時時保持內心光明,不要讓任何邪惡念頭萌發,防微杜漸使自己的品質更加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