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讀美文 > 哲理

學會人生哲理故事

欄目: 哲理 / 發佈於: / 人氣:2.05W

學會人生哲理故事1

麥克失業後,心情糟透了。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他找到了鎮上的牧師。

學會人生哲理故事

牧師聽完了麥克的訴説,把他帶進一個古舊的小屋,屋子裏惟一的一張桌上放着一杯水。牧師微笑着説:“你看這隻杯子,它已經放在這兒很久了,幾乎每天都有灰塵落在裏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麥克認真思索,像是要看穿這杯子。

他忽然説:“我懂了,所有的灰塵都沉澱到杯子底了。”牧師贊同地點點頭:“年輕人,生活中煩心的事很多,有些你越想忘掉越不易忘掉,那就記住它好了。就像這杯水,如果你厭惡地振盪自己,會使整杯水都不得安寧,混濁一片,這是多麼愚蠢的行為。而如果你願意慢慢地、靜靜地讓它們沉澱下來,用寬廣的胸懷去容納它們,這樣,心靈並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純淨了。”

學會人生哲理故事2

兒子大學畢業,分在基層公司工作。公司搞得不錯,這次差額選舉,意外地選上了副市長。兒子當了副市長,光宗耀祖,父親喜親喜歡。喜歡也還是原先的那條家規,“在家是父子,授事為君臣”。工作上,父子關係是同志關係。回到家,同志關係是父子關係。

兒子孝順,知道父親退下來寂寞,工作再忙,也常回家看看。前天回家,給父親捎來雙喬丹牌運動鞋。名牌終歸是名牌,這喬丹鞋穿在腳上,就是舒適軟和,又起腳。

父親問:“多少錢買的?”

兒子説:“不貴。一千五。”

父親一聽,老半天動不了步。“不貴?一千五?你狗小子,你以為你是老布什的兒子呀?一個月的工資,為我買雙鞋?下個月,你準備把你媳婦兒子寄到和尚廟裏去養呀?”

兒子説:“穿唄。你還能穿幾雙喬丹鞋?”

“不,不穿。就是明天火化,我也不穿一千五一雙的鞋。你給我趁早拿去退了。”父親説着就坐下來脱鞋。

“退?上哪退去?”

“哪買的,哪兒退。”

“哎呀!退什麼退?朋友送的。”

父親一聽,馬上停住了。脱下鞋,拿在手裏,認真地看着兒子:“朋友送的?你小子在我跟前打馬虎眼是不是?送這雙鞋的,肯定不是朋友。你收人家禮?”

父親坐到沙發上,不慌不忙地對兒子説:你坐下來坐下來,我給你講件事。有一位名畫家,他一輩子畫了無數的名畫,人物、花鳥、山水,什麼畫都有。

但是,這位畫家還想畫一張最出名的畫,他想畫聖人耶穌。這個耶穌誰也沒見過,咋畫呢?於是,他就想找—個最善良、最純潔的人,來做模特兒。找呀找呀。誰是最純潔最善良的人呢?

一天,有人告訴畫家説,修道院裏有一位修士,挺純潔,也善良得很,你就去畫畫他吧。

名畫家就到修道院,找到那位修士。給了那位修士許多錢,請他做模特兒。不久,一幅聖人像就畫好了。

畫出了聖人畫,這位名畫家更是名聲大振。

有人又對這位名畫家説,世界上怎麼只見聖人耶穌,而不見魔鬼撒旦?你應該再畫出魔鬼撒旦才更好。

這位名畫家説,對。

好是好,不過到哪裏去找魔鬼這個模特兒呢?沒有模特兒,再有名的名畫家也畫不出來呀?有人建議他到監獄裏去試試。

這位名畫家就到一座監獄裏來找模特兒。在許多犯人中,名畫家一眼就看到一個最難看,最兇殘,最可怕的犯人。

名畫家決定就畫他。

名畫家來到這個犯人跟前。對他説明來意。

那個犯人聽了卻放聲大哭起來:“哎呀!畫家先生,你怎麼又來找我呀?你以前畫的那個聖人就是我呀!”

這位名畫家大為震驚:“這怎麼可能呢?你到底是誰?”

那個犯人越哭越痛心,説:“畫家先生,我得了你的許多酬金之後,再也無心修道,一味地吃喝享樂。後來,你給我的錢花光了,只好去偷,去搶,去騙,去殺人……結果落得如此下場!”

這位名畫家一聽,棄筆無言而去。

父親講完這個故事,兒子在一邊不聲不響,將那雙喬丹鞋,好好地裝到鞋盒裏。

學會對慾望説:“不”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説是有個地主去拜訪一位部落首領,想從部落首領那裏要塊地。首領説,你從這兒向西走,做一個標記,只要你能在能在太陽落山之前走回來,從這兒到那個標記之間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陽落山後,地主還沒有回來,因為走得太遠,他在路上累死了。

我相信那個地主不會忘記,你必須在太陽落山之前趕回來,我也相信,他一定不止一次地停住西行的腳步,準備往回返。這時他就想:再走幾步吧,這樣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慾望一點一點地牽引着他越走越遠。

很多人都説那個地主太貪婪,但很多人都無法拒絕慾望一點一點的誘惑。

一位女同事,買手機時總是挑最時尚的買。但沒用幾個月,市場上就出現了更流行的款式。她就接着買新的,把不用的手機拿到二手市場便宜賣掉。對時尚的追求令她欲罷不能,幾年裏換了很多手機。有一次她感慨萬千地説,不斷地換手機使她損失了上萬元,但她現在用的手機還不是最新的款式。

—位朋友在結婚前買了一套新房,房子面積不大,只有80多平方米,裝修也很簡單,沒花多少錢。朋友説,對於他的收入來説,這樣的面積和裝修是合理的。如果買流行的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並進行豪華的裝修,那在以後的幾年裏,他必須有節制地消費有計劃地還房款,生活將不再從容。朋友説住進新房後他感到很滿足,他不會羨慕別人面積更大裝修更漂亮的房子,更不會羨慕有錢人的'豪華別墅,因為那樣會使他—輩子都不快樂。

朋友真是一個聰明的人,他懂得對慾望説“不”。故事中的地主無法拒絕誘惑,最終成為走不回來的人。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被慾望牽引着越走越遠,越走越找不到快樂啊!

學會人生哲理故事3

生存競爭,誰也不能把對手全都消滅,漫漫征程,誰也無力將坎坷全都踏平。學會擺脱,在許多時候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擺脱需要力量,你跑得快,才能擺脱追趕。非洲草原有一種獵豹,速度奇快,常以羚羊為食。但它的耐力不行,最高速度只能維持100米左右。而健壯的羚羊在這個距離內比它跑得還快,且耐力更強。當獵豹風馳電掣般發起攻擊時,羚羊同樣風馳電掣般逃避,只要100米內不被抓住,就能成功擺脱厄運。

擺脱需要智慧,你方法得當,才能擺脱糾纏。如果方法不當不但達不到擺脱的目的,反而弄得糾纏不清。有一次,泰森與霍利菲爾德對陣,老霍採取糾纏戰術,一旦距離對泰森有利,立即“合理”地將對方摟住。摟得泰森火冒三丈,無法擺脱,情急之下,一口把老霍的耳朵咬下一塊,痛得老霍滿台蹦高。這下子,擺脱是擺脱了,泰森也受到了嚴厲處罰,得不償失。

擺脱需要意志,你挺得住,才能擺脱困境。張學良年輕時,曾經吸毒。深受其害後,決心戒毒,於是,他命人把自己五花大綁在牀上,牢固得絲毫也不能動彈。他又嚴令衞士荷槍實彈把住門口,不管他難受得如何嘶喊號叫,任何人不許動他,違者格殺勿論。靠着這近乎殘忍的舉措,他硬是咬緊牙關,挺過了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終於戒毒成功。

人類世界,比動物世界複雜得多;現代社會,比古代社會紛紜得多。

物質世界高度發達之後,人們更加需要精神世界的祥和安寧。

善於擺脱,是營造和諧的精神家園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

用自己的力量、意志、智慧、豁達、寬容、忍耐,鍛造打磨出斬斷亂麻的利刃,為你的精神家園引來綿綿春雨,招來煦煦夏陽,蓋起冬天的塑料薄膜大棚,讓綠意永遠盎然。

學會人生哲理故事4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財主身患重病,生命危在旦夕,而他唯一的繼承人卻遠在他鄉。財主十分着急,他知道,管家是一個非常貪婪的人,如果不能及時將兒子叫回來,他畢生創造的財富就會被管家所侵吞。可是,要通知兒子,來回起碼得用上一兩個月的時間,而自己的身體根本挨不到那個時候。

為了確保家中的財產不落到管家的手裏,財主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在臨終前立下了一份遺囑,內容為:我的兒子可以從眾多的財產中選擇一項,其餘的全部歸管家所有。不過前提是,必須要讓我的兒子先選,否則遺囑無效,所有的財產全部捐給國家。

這真是一個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管家看到遺囑後欣喜若狂,立即快馬加鞭,將財主的兒子接了回來。隨後,管家迫不及待地找來公證人,並將田產、房產、金銀、瓷器、字畫等均勻地羅列成一項一項的。在管家看來,只要有遺囑在手,無論財主的兒子如何選擇,他都會獲得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財產。

財主的兒子剛看到遺囑時,心裏一團亂麻。如果他選擇田產,勢必會失去房產;如果他選擇房產,勢必會失去金銀;如果他選擇金銀,勢必會失去其他財產。財主的兒子在心裏埋怨,父親怎麼如此糊塗,將大部分的財產拱手送人呢?後來,財主的兒子冷靜一想,父親是一個聰明人,他不可能做出這樣一個損害自己利益的決定,其中一定有自己沒有想到的深意。

略微思索了一會兒,財主的兒子恍然大悟,他一下子明白了父親的用意。於是,他放棄了所有的財產,單單選擇了管家。因為在古代,管家也是主家的財產之一,只要財主的兒子在這個世上一天,管家和所有的財產都屬於他所有。就這樣,財主的兒子沒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所有的財產,而處心積慮的管家則竹籃打水一場空,到頭來什麼好處也沒撈到。

還有一個故事,説的是有一個人在一個下雨天開車回家,行至一偏僻處,發現有三個人焦急地站在路邊等車。對他來説,這三個人都十分重要,一個是曾經救過自己命的醫生,一個是需要去醫院就診的病人,一個是自己心儀的姑娘,而讓人為難的是,他的車只能載一個人。如果先送救過自己命的醫生回家,勢必會讓病者的病情雪上加霜;如果先送病者去醫院,勢必會錯過心愛的姑娘;如果先送心儀的姑娘回家,勢必會傷了救命恩人的心。正在左右為難之際,一個路人對他説:“這有何難的,你把車鑰匙交給醫生,讓他開車送病人去醫院,然後你留下來陪這位姑娘,豈不是三全其美嗎?”

原來,很多事情看似紛繁複雜,理不出個頭緒,而答案卻往往藴含在其中。所謂“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只要你用心觀察,懂得並學會取捨,抓住事物的關鍵所在,就能透過表象,看到實質。然而,在利益面前,我們常常被矇蔽了雙眼,只會忽略別人,首先想到自己,結果總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學會人生哲理故事5

唐代偉大文學家柳宗元在《蝜蝂傳》中説有一種善於背東西的小蟲蝜蝂,行走時遇到東西就拾起來背在背上,高昂着頭往前走。它的背發澀,堆放上去的東西掉不下來。結果它背上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重,不停止的貪婪行為,最終導致它累倒在地。聽朋友講,一位旅客去三峽旅遊,站在船尾觀賞兩岸的景色時,不小心將手提包掉落江中,包中有不少貴重物品,他當即不假思索地躍身投水撈包,雖然包抓到手中了,可是人再也沒有上來。這位旅客如果學會習慣失去,就不至於連性命也賠進去了。

人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又赤手空拳地離去。人的一生不可能永久地擁有什麼,一個人獲得生命後,先是童年,接着是青年、壯年、老年。然而這一切又在不斷地失去。在你得到什麼的同時,你其實也是在失去。所以説人生獲得的本身就是一種失去。人生在世,有得有失,有盈有虧。

有人説得好,你得到了名人的聲譽或高貴的權利,同時就失去了做普通人的自由;你得到了鉅額財產,就失去了淡泊清貧的歡愉;你得到了事業成功的滿足,同時就失去了眼前奮鬥的目標。我們每個人如果認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的得與失,就會發現自己在得到的過程中也確實不同程度地經歷了失去。整個人生其實就是不同程度的得而復失的過程。

一個不懂得什麼時候該失去什麼的人,就是愚蠢可悲的人。誰違背這個過程,誰也會像貪婪的蝜蝂,累倒在地,再也爬不起來。

所以説得和失是並存的,這是一對永遠也不可以分開的親兄弟,關鍵是你如何掌握住機會,如何正確看待得和失這一辨證關係。讓自己在失去的同時,得到比失去的還多的東西。

居里夫人的一次幸運失去就是最好的説明。1883年,天真爛漫的居里夫人中學畢業後,因家境貧寒,無錢去巴黎上大學,只好到一個鄉紳家中去當家庭教師。她與鄉紳的大兒子長西密爾相愛,在他們計劃結婚時,卻遭到了男方父母的反對,這兩位老人深知居里夫人生性聰明,品德端正,但是貧窮的女教師怎麼能與自己家庭的錢財和身份相匹配呢,父親大發雷霆,母親尋死覓活,最後長西密爾只好屈從了父母的意願。

失戀的痛苦折磨着居里夫人,她曾有過向塵世告別的念頭。居里夫人畢竟不是平凡的女人,她除了個人的愛戀,還愛科學和自己的親人。於是,她放下情緣,刻苦自學,並幫助當地貧困農民的孩子學習。幾年後,她又與長西密爾進行了最後一次談話,長西密爾還是那樣優柔寡斷,她終於斬斷了這根愛戀的繩索,去巴黎求學。這一次幸運的失戀就是一次失去。如果沒有這次失去,她的歷史將會是另一種寫法,世界上就會少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居里夫人的故事告訴我們,該放棄時一定要放棄,不放下手中的東西,又怎麼會騰出手去拿另外的東西呢,天道吝嗇,造物主不會讓一個人把所有的好事都佔全。古人不是説過嘛,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有所得必有所失。從這個意義上説,任何獲得都是以失去為代價的。有人曾經採訪過一位成功人士,問她成功的祕決,這位人士的回答很令人意外,她説她的成功得益於失去。然後用其自身的經歷對此做了最生動具體的詮釋:為了獲得事業成功,她失去了很多:優裕無憂的生活、舒適的工作環境、數不清的假日、甚至身體健康、生命安全人生苦短,要想得到更多,就必然會失去更多。

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在一首詩中寫道:一切都是暫時,一切都會消逝,讓失去的變為可愛。所以,我們如果學會了習慣於失去,便往往能從失去中獲得。懂得這個道理並施行的人就是得其精髓者,那麼他的人生則少有挫折,多有收穫。心靈必然從幼稚走向成熱,從貪婪走向博大。

學會人生哲理故事6

有一個人在沙漠行走了兩天。途中遇到暴風沙。一陣狂沙吹過之後,他已認不得正確的方向。正當快撐不住時,突然,他發現了一幢廢棄的小屋。他拖着疲憊的身子走進了屋內。這是一間不通風的小屋子,裏面堆了一些枯朽的木材。他幾近絕望地走到屋角,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座抽水機。

他興奮地上前汲水,卻任憑他怎麼抽水,也抽不出半滴來。他頹然坐地,卻看見抽水機旁,有一個用軟木塞,堵住瓶口的小瓶子,瓶上貼了一張泛黃的紙條,紙條上寫着:你必須用水灌入抽水機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水裝滿!他拔開瓶塞,發現瓶子裏,果然裝滿了水!

他的內心,此時開始交戰着——

如果自私點,只要將瓶子裏的喝掉,他就不會渴死,就能活着走出這間屋子!

如果照紙條做,把瓶子裏唯一的水,倒入抽水機內,萬一水一去不回,他就會渴死在這地方了——到底要不要冒險?

最後,他決定把瓶子裏唯一的水,全部灌入看起來破舊不堪的抽水機裏,

以顫抖的手汲水,水真的大量湧了出來!

他將水喝足後,把瓶子裝滿水,用軟木塞封好,然後在原來那張紙條後面,

再加他自己的話:相信我,真的有用。在取得之前,要先學會付出。

學會人生哲理故事7

北宋時期,大文學家蘇軾有一次與佛印禪師一起打坐。蘇軾對佛印開玩笑説,我在打坐時,用我的天眼看到大師是團牛糞。佛印説,我在打坐時用我的法眼看到你是如來本體。蘇軾回家後得意洋洋地告訴妹妹。蘇小妹説:“哥哥,你實在輸得太慘了。你難道不知道修行的一切外在事物都是內心的投射嗎?你的內心是一團牛糞,所以看到別人也是一團牛糞;人家內心是如來,所以看到的你也是如來。”

這個哲理小故事推而廣之,還可以這樣看:你喜歡別人,別人也就喜歡你;你欣賞別人,別人也就欣賞你;你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與人方便其實就是給自己方便。古語云:“欲將取之,必先予之。”“汝愛人,人恆愛之。”就是這個道理。

有人在一個生活圈子裏做過這樣的遊戲,讓每個人寫出最有好感的人員名單,同時也寫出最討厭的人員名單。最後統計發現一個規律:你產生好感的那些人,往往是對你有好感的人;而你所討厭的人,往往也是討厭你的人。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是相互的,與人為善,也是與自己為善。當你用欣賞的眼光看別人時,別人也會向你投來欣賞的眼光;當你用鄙視的眼光看別人時,別人也會向你投來鄙視的眼光。盛開的鮮花會引來蜜蜂和彩蝶,而發臭的瓜果蔬菜,只能招來蒼蠅和蚊子。

有人説,造謠者的舌頭殺了三個人:説話的人,聽話的人和被説的人。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你把別人看成了“如來”,你就贏得了人心;你把別人看成了“牛糞”,你就背棄了人心,焉能不“敗得很慘”?

有一個盲人打燈籠的故事。一個盲人在夜間走路,總是打着燈籠。旁人竊笑不已,問他:你走路打燈籠,豈不是白費蠟燭?盲人正色答道:不是,我打燈籠是為別人照亮的,別人看見了我,就不會碰到我了。

照亮別人就是照亮自己。

Tags: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