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讀美文 > 哲理

實用的人生的哲理作文四篇

欄目: 哲理 / 發佈於: / 人氣:7.87K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生的哲理作文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人生的哲理作文四篇

人生的哲理作文 篇1

一棵樹就挺立在你眼前,鬱鬱葱葱,枝繁葉茂。那蒼勁的軀幹爬滿歲月的皺紋,鐫刻着風塵的痕跡。

一棵樹就是一首詩,它用綠葉抒寫春天,用枝條輕輕地描繪風的曲線;一棵樹就是一個大自然的君子,花兒給它以清雅,果實給它以成熟。

自從一粒種子植入土地,它便不再茫然四顧,而是一味地紮根下來,吸養料而發芽,沐甘雨而撥節。它甘於貧瘠的土壤,忍受着成長的艱辛,不因外面的世界而心旌飄搖。它的根鬚儘管還纖細柔弱,卻欲達土地之下;它翠綠的枝葉儘管還稚嫩幼小,卻欲與藍天比肩,直到頂天立地,枝葉婆娑。

風來了,樹張臂逢迎;雲來了,樹伸手挽留。月在它的枝梢探頭,鳥在它的杈上安家。樹就這樣平凡地耕植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之上,傲視雷的怒吼電的猙獰,承受雪的嚴寒驕陽的炙烤,不屈服亦不懈怠,矢志不渝,鍥而不捨。此時,那努力向天空伸展的枝葉,那日漸粗壯的軀幹,還有那欲滴的翠綠,卻已向天空昭示着他的浩然和偉岸。

生活中有許多像樹一樣平凡的人,因為具有樹的精神和品性而偉大。他們如同一粒飽滿的種子,紮根一隅,奮力勃發;他們如同一隻離羣的鳥兒,孑然獨立,壯志凌雲。他們的沉默就像一棵樹,在沉默中吸收養料,在沉默中蓄積力量;他們從不妄自菲薄,更不沽名釣譽;他們笑臉迎風雨,始終不改初衷,上下求索,壯心不已……

直到有一天,他們像樹一樣枝葉參天,大有上青天攬明月之勢,大有“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豪情。到那時,你不但不會因為他們卑微的地位而輕視他們,反而會被那不甘平庸和凡俗的精神所感動。他們的偉大,正是因為他們能以平凡為起點,不斷向深處探索,向高處拓展,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峯巔。

人生的哲理作文 篇2

記得四年級暑假裏的一件事曾給我過一個啟示,使我永遠忘記不了那件事。

那年暑假,我經常去我們小區的花園中去玩。有一次,我在大樹旁休息時,我看到了腳下的小沙堆,我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個由螞蟻的辛勤勞動修建出的螞蟻洞。當我看見螞蟻們進進出出都是從這些洞中爬出爬進的。於是,我想做一個試驗,看看如果我把小沙堆填入洞中會怎麼樣。我將沙子剛剛填入了螞蟻洞中,那些洞中螞蟻就開工了,他們用“雙手”將沙子一粒一粒地搬出蟻洞。我看它們很快就完成了工程。可是我想:雖然螞蟻螞蟻們這次會把沙子全搬完,可他們還會搬第二次、三次、四次……嗎?我帶着疑問又將沙子填入了蟻洞。之後我又看到螞蟻們在努力的奮鬥着,重建着它們的家園。我反覆重新填幾次。可是螞蟻們仍然憑着自己的毅力、恆心重建蟻洞。啊!它們真是一羣有恆心、毅力的小生靈啊!它們的恆心與毅力鼓舞着它們幹什麼事只要沒幹好,就決不罷休。我想:如果連着小小的螞蟻都有如此毅力與恆心。那我們人類不也應該有恆心與毅力嗎?

我們無論幹什麼事都要具有像螞蟻這樣的恆心與毅力。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大發明家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時,失敗了一千多次嗎?他失敗了那麼多次,不還是靠着恆心與毅力撐了下來走向成功了嗎?讓我們想一想如果愛迪生半途而廢了,那他就不可能成功發明電燈,之前做的都是徒勞。我們只要幹事有恆心、毅力,無論幹什麼事都能幹好的。這就是我的啟示。

失敗乃是成功之母,有恆心、毅力就會成功。讓我們帶着恆心與毅力走向成功吧!

人生的哲理作文 篇3

歌德的(敍事謠曲)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次,耶穌帶着他的門徒彼得出門遠行,在路上發現了一塊破爛的馬蹄鐵,耶穌就讓彼得揀起來,不料彼得懶得彎腰,假裝沒有聽見。耶穌沒説什麼,自己彎腰揀起馬蹄鐵,用它在鐵匠那裏換了幾文錢,並用這些錢買了十幾顆櫻桃。出了城,兩人繼續向前走,沿途都是茫茫的荒野,看不到人煙,也找不到水源。耶穌猜到彼得渴得厲害,就故意弄掉一顆櫻桃。彼得一見,趕緊撿起來吃掉。耶穌邊走邊掉,彼得也就狼狽地彎了十七八次腰。於是耶穌笑着對他説:“要是你剛才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後來沒完沒了地彎腰。小事不幹,就將在更多的事上操勞。”

看了這個故事,人們大多哈哈一笑。可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太多像彼得那樣的人。

4、印度有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挑水工有兩個水罐,一個水罐完好無損,另一個水罐有一條縫隙。完好的水罐總能把水從遠遠的小溪運到主人家,而那個破損的水罐到達目的地時只剩下半罐水了。完好的水罐為自己的完美感到驕傲,可憐的有縫隙的水罐則為自己的縫隙而慚愧。挑水工對有縫隙的水罐説,“我希望你注意路旁那些美麗的花兒。我在你這邊撒下了花種,每天我們從小溪邊回來的路上,你就澆灌了它們。”那些美麗的花兒,正是在這隻有縫隙的水罐漏下的水的滋潤下成長,美化了我們這個家園。努力把自己的水罐罐滿,並保持這種完滿,沒什麼不好,可是,如果我們能為身邊的花朵們留一點縫隙,給別人一點滋潤,我們這個世界也許會色彩斑斕,更加美麗。

縫隙是隙,是間隙,而不應該是漏洞。如果縫隙發展成了漏洞,那就是一場危機了,這樣的裂縫,就像我家漏雨的屋頂一樣,需要及時彌補。我們有太多的手段彌補各種漏洞,難的是,很多漏洞深藏不露。聰明的工匠在補鍋時,並不急於照着裂縫打上扣釘,而是先拿小錘子在裂縫周圍輕輕敲打、試探,發現潛在的缺陷,讓裂縫更清晰,然後再考慮如何打釘子。在我們生活的其他領域,我們同樣不缺少粘合劑,少的是發現真正漏洞的眼睛。很多時候,我們將縫隙補上了,而漏洞依然漏着。

人生的哲理作文 篇4

希望是什麼?是沃野中的玫瑰,是海洋上初生的太陽。

希望幻滅意味着什麼?意味着沃野凋敝,大海蒼涼。

人的一生,犯錯和失敗在所難免,關鍵是我們要儘量力爭上游。

失敗實際上是成功之路上的應急反應,就像人的肌體遭受到細菌與病毒的侵害時要發燒一樣。

一件事情,從我們的主觀願望出發,我都希望能夠達到我們理想中的結果,這就叫做成功。

然而,一件事情從開始做,到出現最後的結果,中間都要經過一定的程序過程。

當所有的程序都通達的時候,我們就會取得理想的結果;如果其間一個程序不通,我們的結果就被打了折扣,這種折扣,我們姑且將它稱作錯誤,或者是失敗。

有道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人世間所有的成就,都是在不斷的探索中實現的`。

探索就避免不了嘗試,嘗試就一定有風險。

什麼事情如果不經過嘗試,是很難發覺它的內在規律。

即便嘗試失敗了,總比不試要好。

失敗能夠為我們提供經驗,使我們找到新的路徑。

“僅僅小試牛刀,卻弄得一敗塗地!” 這句話是英國文學家史蒂文森用來評價他自己的。

但這句話可以説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寫照。

我們都希望過極好的生活,但是,現實的生活卻每每不盡我們的心意。

當然,由於我們不肯實實在在地努力,不願含辛茹苦,我們總是一廂情願地不勞而獲,結果未能如願就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讓我們回頭來檢視自己,你就會發現,我們都會頹喪,都會有發脾氣的時候,甚至有時候我們還沒有弄清事實的真相,就暴跳如雷起來,緊接着還出言傷人,可是事後,又為此而感到十分的內疚。

在挫折面前,人們有各自的情緒表現。

有的人因此會變得喜怒無常,無法與人相處,弄得人際關係非常緊張。

有的人則不能克服自身的不良習慣,縱酒購物,不善掌控財務。

有的人還會滋生一些心理上的惡習。

緊張、膽怯、反抗,鄙視他人、折磨自己,鬧得家人心緒不寧,痛苦不堪。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因而,艱難曲折就在所難免。

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英國史學家威爾士在他的自傳中,有五章採用“重新開始中”這個題目,為什麼?因為他失敗過五次,其中有一次還非常慘,差一點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們總會遭遇失敗,但在遭遇失敗以後學會如何東山再起,是最重要的修煉。

有些人一經失敗便從此一蹶不振;有的人雖敗卻能鼓足勇氣、繼續前行。

遭遇了失敗,或者沮喪頹廢,或者隨波逐流,這樣的人是最慘的。

而世上多的也就是這一種人。

他們一旦遭遇打擊,便絕望,便放棄,不肯再嘗試了。

其實他們遭遇的所謂打擊,純出於個人的誇大想像,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嚴重。

一個人只有在放棄一切、不再掙扎的時候,才算是真正遭遇上了打擊。

倒下了,能夠重新站起,或者被人打倒而不認輸的人,雖敗猶榮。

人總歸是人,有時我們可能會一路錯下去,但是隻要我們能夠不斷地去發現與總結,終有奮起的一天,這樣便不算作失敗。

有一個水兵問海軍上將: “希望幻滅時,我們該怎麼辦 上將的回答像一支燒紅的劍: “繼續航行!” 是的,在挫折面前,假使你就此放棄,你就輸定了;如果你選擇繼續前行,儘管你可能還要走很遠的一段路,只要你意志不消沉,保持堅忍不拔的氣勢,你仍將會贏得勝利。

我常仰望那秋空的雁陣,欣賞它們那整齊的隊形,尤其驚歎那隻領頭的大雁,它一定是一隻能承載責任、不怕失敗、堪為勇者與大能的雁中英雄。

人生之不如意事常八九,失敗應該是常識了。

失敗是什麼?簡單地講就是一件預想之中的事情,因種種原因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而已。

如果我們把注意力不是放在事情的結果上,而是去發掘成敗的方法上,我們就能重振雄風,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