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讀美文 > 優美段落

傷寒論的經典背誦段落

欄目: 優美段落 / 發佈於: / 人氣:3.25W

《傷寒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漢醫經典著作,是一部闡述外感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全書10卷。 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名為《金匱要略方論》。

1.《傷寒論》之六經來自八綱,與《黃帝內經·熱論》之六經不是一回事。《傷寒論》之理論與《內經》之理論是兩個不同體系,所以用《內經》的思想理論來解釋《傷寒論》的條文是錯誤的。

2.《黃帝內經》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需要我們去繼承和學習專研。

3.《傷寒論》之用藥來之《神農本草經》,有後世的臟腑理論的用藥思想來指導學習傷寒論用藥是不行的。

4.學習傷寒論,必須是要背誦全部條文的,後來的有的老師劃分的重點條文是個人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夠的。

5.學習中醫,必須要先學理論(這個理論主要是傷寒論的理論,因為黃帝內經是沒有多少用藥經驗的),先學傷寒論。沒有理論的指導是學不好中醫的,學什麼方子治什麼病是不行的,要方證結合。

6.現在有人提出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我看他們其實是不想要辨證論治,只想辨病論治。這純粹是害中醫,每個病有每個病不同的反應和症狀,能一樣嗎?就好象有人老嚷嚷中西醫結合一樣,能結合嗎?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

7.第54條,關於定時發熱,汗出熱不減。陰是邪氣,陽是正氣,正邪交戰與體表,邪氣大於正氣就會發熱。因為有抵抗力,邪氣不能全勝。桂枝湯是甘温,健胃生津液,幫助正氣驅邪。就像漢武帝當年囤兵打匈奴,內部不強大就無法戰勝敵人。

8.桂枝湯證是表陽證,為什麼陽病不用辛涼解表而用辛温解表啊?馮世綸教授言:不是什麼“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問題。也有人説辛温解表傷津液,那辛涼解表也傷津液呢。主要是要弄明白張仲景為什麼要用桂枝湯的問題。因為太陽中風,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此為表陽證,同時汗出表示人體津液傷了。精氣虛而汗出,汗出而邪不退,那怎麼辦?就像打鬼子,兵力不夠打不過怎麼辦?桂枝、生薑辛散打啊,加白芍、大棗酸甘養陰液補充兵力啊。服粥覆被就是後勤供給啊。這就是發汗之中養胃氣增津液,驅邪扶正,保胃氣,存津液啊。這和鬼子還在前線打呢,等鬼子到防線內部了,就棗啊粥啊就不行了。像小柴胡湯,就要姜棗參了。

9.關於瞑眩反應的講解: 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厥者,“頑固、老”講。瞑眩現象是藥達病所的一種反應,病者表就瞑眩反應小,像桂枝湯姜棗啊粥啊就是後勤供給,養津液。在少陽就會反應大,因為少陽了,就是敵我戰爭進入了膠着狀態,這時的仗打得最激烈,看往來寒熱就知道正邪紛爭的多厲害。出現了默默不欲飲食,就要參姜棗上了。越是老病久病就瞑眩反應的大。而到了三陰病了,我方的力量明顯弱與敵方,往往會在一月或三月之久,在我方反擊的力量積累的夠了,才會出現瞑眩反應。

10.關於舌苔和脈象:經方里舌苔和脈象只是症狀之一,只是參考,主要是看症狀反應。舌苔的重要性比脈象要次,在後世温病學派裏才重視起來。脈就是血管,血管特殊的佔30%,可憑的只有60-70%的,比如有人拉肚子,病在裏的,但有的脈還浮,你怎麼看啊。還要熟悉病人以前的脈象,有了變化才好比較。脈是號表裏寒熱虛實,不是號臟腑的。

11.經方治病啊,它不是講的病因病機,它注重在什麼?症狀反應。

12.這個桂枝麻黃各半湯,它治療身癢、治療皮膚病的原理就是小發汗。小發汗是什麼?這個痙濕暍病治療風濕,就要小發汗嗎,這樣風濕俱去,小發汗。這個小汗出要注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後就是説讓風邪、寒邪和濕一塊兒出去。桂枝加荊防湯呢,荊芥、防風相當麻黃,與麻黃近似,也是小發汗、微汗,不過荊芥和防風發汗的力實際上比麻黃不相上下,麻黃力量偏大。

13.皮膚有濕在表的皮膚癢,出現濕疹或風疹、蕁麻疹都是一類的,經方看來這就是濕在表,屬於表不解,當然就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了,或者用麻黃湯小發其汗,兩個方子量用的很小。

14.我們臨牀看病,好多病人你不知道什麼原因,但是出現了這個證,根據這個症狀反應來判定它是哪個六經證或是具體的方證是什麼。

15.不正確的發汗,引邪入裏,這種情況我們在臨牀經常碰到,有些發熱惡寒,典型的傷寒,或者是典型的中風,用清開靈啊,雙黃連口服液,這是治裏的藥,用了後反而加重,都是有可能的。

16.便祕並非都為陽明,久病便祕,多在太陰。心裏要有這根弦。津虧便祕,裏虛寒的便祕,這時可用生白朮,性温,量大有通便之功。當然,如有熱象,可合併陽明瞭。

17.越是複雜的病情,用藥越簡單,才能弄清楚。用藥過多,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錯綜複雜,互相影響,往往干擾了你最初的辨證。

18.從傷寒論的這幾個方子得到啟發,它這個劑量啊,不是一成不變的,傷寒論寫的`用什麼劑量,我們就用什麼劑量,桂枝用的是三錢,9克,你非得用10克不行、12克不行?那不是這樣的,根據病情!因為它病輕我用6克,生石膏也是,越婢湯證少,生石膏用30克,裏熱重,用60克,這都有可能。所以這個,我們根據這樣關於經方劑量問題就得到解決了。這幾條的經驗就告訴我們,臨牀上有什麼證,用什麼方,是桂枝湯證多,就用桂枝湯,劑量就多,麻黃湯證多,就用麻黃湯,越婢湯,實際上就告訴我們這裏。

19. 外邪裏飲這是一個六經辨證,我們説《傷寒論》六經辨證先辨六經,再辨方證,實際上就是從這裏可以看出它的規律。臨牀上遇到的一些病,你要先思考的是六經它的證,我們現在就遇到這個問題了。六經證是什麼呢?一個在表一個在裏。叫表陽證裏陰證,或者叫太陽太陰合病。這是一個六經證,這具體的方證不一樣,有小青龍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證。還有好多像五苓散證、苓桂術甘湯證,苓桂棗甘湯證,這一類的方子很多很多。所以都叫外邪裏飲。都是有表不解,裏有水。它區別在哪裏呢,具體的方證不同。

20. 外邪裏飲,治療應該是解表的同時利飲,不能單純地解表,也不能單純地利飲,分開來治不行。

21.提綱就是提供給我們一個綱領,辨證的時候有一個依據。綱領的一句話不能説清楚,它後面的好多條文都解釋了。

22.津液傷了,何以温中?實際上就是津液傷了,怕用了温熱的藥啊傷津液。實際上你看《傷寒論》的一些方子吧,温中的生津液的都是温熱藥,他桂枝湯用什麼藥,用桂枝、生薑温中健胃的,津液傷的不厲害,用桂枝、生薑就行了,實際上麻黃湯也有,雖然麻黃湯是發汗的,但是它也顧及到生津液,用什麼?用甘草、桂枝,他是這個生津液的,實際上也在扶正祛邪,主要在温中生津液。

23. 心煩,一般是有熱,但是虛寒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甘草乾薑湯的心煩,這個煩躁吐逆,這個煩是飲邪上犯。陽虛到了一定程度也出現煩。

24. 所以我們還是辨六經,辨方證,要記住。不要以為是治療頸椎病就是葛根湯,或是桂枝加葛根,實際上治療頸椎病,治療冠心病,有好多方子都能治。就看它六經證,和它具體的方證。也可能有桂枝加附子,也可能用大柴胡,也可能用理中湯,不能光靠一個葛根;小柴胡也治項背強几几,柴胡桂枝湯也治項背強几几,這都有的,看它的主要方證是什麼。

25.中醫沒有“副作用”這個詞,“副作用”是西醫講的,只要我們辨證準確,就不會有副作用的。但是有一個瞑眩反應,這是正邪相爭的一種表現,這是病長期不好,吃了藥以後出現的這麼一種反應,包括出出汗、頭暈、衄,這是正氣與邪氣奮力相爭,相當於決戰。這不是副作用。

26.關於四逆散:整個《傷寒論》就一條條文,以藥測證,此為少陽陽明合併(病)。此無口苦咽乾,方中之藥為大柴胡方去黃芩、半夏、大黃、姜棗加甘草。若少陽病合併陽明明顯就大柴胡,不明顯就四逆散,四逆散中見四逆不多,而見手足心熱的較多。

27.什麼叫促脈,胡老解釋了,就是寸脈獨浮,關尺俱沉,這麼一個脈象。

28. 為什麼麻黃湯治療喘呀,就是因為表不解,水氣在表,人體的正氣不能旁達,氣都往上衝,積於肺,壅於肺,所以這肺脹滿,就出現喘,一解表就好了。

29. 單純的少陰病呀,一般很少有喘,有喘是什麼呀,也是合併裏飲,麻黃附子細辛湯是治療咳喘常用的方。

30.太陽陽明合病,以解太陽病為先,先治太陽,先解表,所以“下不厭遲”是太陽陽明合病的一個治療原則,太陽太陰合病那急則治其裏,解表它不着急,這是一個治療經驗。

31.太陽病的判定,是依據反應出的症狀“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而不是依據受風寒或風熱。太陽病中的傷寒,是依據太陽病又見“無汗,脈浮緊”,而不是根據感受寒邪,其中風,是依據太陽病“汗出惡風”,而不是依據只感受了風邪。讀懂前三條,是讀懂《傷寒論》的關鍵。

32.《傷寒論》就是一個病歷,各種(疾病)治療的記錄。

33. 胡老説,這個痺症啊,始終離不開少陰。胡老在臨牀治療的時候,一般遇到關節疼痛呀,尤其是大關節,肘膝關節用桂枝加苓術附,日本漢方也經常用這些方。

34. 少陰病有身疼痛,跟太陽病身疼痛相同的,只要它是表現為脈是微細的,而且沒有精神,那不是太陽病就是少陰病了。

35. 六經的提綱,它主要是症狀的反應,脈象只是症狀的一種,反應的津液足不足,在表還是在裏,它是一個參照條件,其他的條件不能忽視,辨證非常複雜的,非常細的。提綱在臨牀是一把尺子,你去量去,在你量的過程當中啊還有其他輔助的。

36.經方六經是怎麼產生的?就是通過臨證用藥用方證的經驗總結,先有了用藥、用方證的經驗,就是“單味藥→單味方證→複方方證”的過程,在應用方證的過程當中,逐漸產生了六經這個概念、這個理論。

37. 六經病啊實際上是六證。

38. 關於問診:問診儘量仔細,要是問不到有時辨證就不準確。比如這個人發熱惡寒身疼痛,這不是太陽病麼?但你沒問他口乾,要如果有口乾那不是單純的太陽病了,已經傳裏了,是太陽陽明合病了。所以一定要問仔細,問仔細以後再分析就行了。

39. 關於辨六經辨方證:辨六經是比較好掌握的,來了病人先辨出提綱,六種情況,比較簡單;但是辨方證比較難了,要辨到正確無誤啊,那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一個是要通過自己努力學習《傷寒論》的原文,記住這些每一個條文每一方證他的特點,再一個就是説你有臨牀經驗了,真正認識這個方證了,見到這個方證一看就知道了,在這兒用上沒問題。

40. 這個《傷寒論》的六經啊,就是這六個提綱,並不是《內經》的經絡臟腑的六經,不是《內經》的熱論所説的六經,它是八綱的六經。所以我們應用《傷寒論》的六經就是根據我們用八綱來認識六經就行了。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