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讀美文 > 隨筆

人心的力道的總是背後的故事和情感雜文隨筆

欄目: 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28W

睡不着,只是盯着屋子看。

人心的力道的總是背後的故事和情感雜文隨筆

燈早就熄了。平時它是極少打開的,它總是吊在那麼高的地方自怨自艾,光芒為了鋪滿屋子變得稀薄。況且稱不上明亮,僅有的白光因為接觸不良而忽明忽暗,整個世界也跟着忽明忽暗,眼睛很不舒服。不常用,索性無人修理,當然與客廳的燈待遇不同。簇擁它的牆壁要潔白光滑得多,不像樓道里的那些被頑劣的孩童和時間整理地凹凸不平,日復一日苦着薰黃的臉。牆壁也有不完整的地方,被管子貫穿,一頭連接暖氣,一頭從門的上方躍過,拐幾個彎逃到看不見的地方去了。黑暗中視線的盲區有很多。還有牀尾的櫃子,小時候喜歡瞧它周身的花紋,想象其間藏着遙遠未知的國度。那種地方當然是沒有的,可是櫃子沒法為自己辯解,它多冷漠,站着,腹裏屯放着家裏的東西,消化不良也説不定。櫃子跟前,通向陽台的門,先前那裏掛着端午剩下的粽葉,在清爽的夜晚搖曳着淺極了的香,現在都沿着時光的窄河逃開不見了。外面是細小的雨聲,澆在窗户和房檐,澆不滅對面醫院幾間長明的燈火。它們總是悄悄地不肯打擾熟睡的人,但在這漫漫長夜,就在這一刻,我和它們如此親近,我可以仔細聆聽它們的交談,好像我也成為將要擁抱大地的一員。

日曆也是少有人寵幸的,眼巴巴地數着一天天在虛度,換作誰也不會覺得愉快。鐘錶在走倒是時時可以聽到,但除非留意,更多時人們會忽略,並且心安理得。有位作家怎麼形容來着?“毫無作為地容關煥發”,多貼切。管他,胡思亂想不用任何成本,放任思維就好了。

離醫院很近,疾病和死亡也就不遠。但無論再怎麼為他人文字間對生死的感知而深受觸動,我未曾切身體會過死亡帶來的悲傷,因而我對死的一切認知只不過是借他人之説辭。我談不上來死亡的意義。和我們家比較熟(準確地説是我比較熟)的親戚中少有過世的噩耗,在我的印象中,我距離死亡最近的時候大概僅有兩次。一次是奶奶忽然失蹤,全家人都出去找。那是晚上,我獨自在家裏看電視,不吵不鬧,也不貪嘴零食,心裏一點驚慌也沒有。事實上奶奶失蹤這件事還是後來爺爺告訴我的,他説那天奶奶忽然想起早些年很小就過世的一個孩子。那是八九歲時的事情,到現在我也沒鬧明白奶奶是失蹤當天去世的,還是找回來之後去世的。沒人肯告訴我這些,我也不記得是否參加過奶奶的`葬禮。

另一件是關於死亡的細節,很小的事。在參加姥姥的葬禮時,我看到過很大一口棺材,黑色的,棺材外沿有一處,打翻了一碗湯麪條。大人們也不收拾那些穢物就開始哭,哭得悽慘,好像哭嚎不盡情釋放出來也會荒廢的。那時大概也就十歲吧?記不清了。

很倉促,我對死亡的記憶僅有這些,遠不及親眼目睹父母的衰老來得深刻。甚至我從未來得及向兩位老人告別。

以前我總是想象死亡——我只能夠對它保持謙卑和想象。我想象死亡是貪心的狼,天黑時總是覬覦牧羊人的羊羣。那些弱小體衰的羊再無法適應羣體的節奏,喉管也脆弱到容易咬斷,於是被黑夜吞去了。我想象死亡是鐮刀收割一大把麥子,靈魂留下整齊的割面,成為神靈的一道下酒菜。我想象死亡是另一次醒來,在不同草隙的生命體間一次次領悟,從牙牙學語到老態龍鍾,合上書打開另一本。“死亡並非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這樣的定義總是令我痴迷,但我又覺得那太輕描淡寫了。或許吧,或許死亡原本就是那麼輕描淡寫的一件事,使它帶有震撼人心的力道的總是背後的故事和情感,死亡反而是陪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