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讀美文 > 隨筆

楊廣與顏回雜文隨筆

欄目: 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23W

總以為隋煬帝是個荒淫的暴君,讀佛教史才知道隋煬帝居然是佛教徒。隋煬帝(605 —616 )篤好佛教,他先為晉王時,曾迎請名僧智顗為授菩薩戒,並尊稱智顗為智者。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作為佛教徒的隋煬帝如何成了暴君呢?

楊廣與顏回雜文隨筆

錢穆先生《國史大綱》記:煬帝廣,營建東都,開通濟渠,南遊揚州。北巡榆林,至突厥啟民可汗帳。築長城。開永濟渠,通涿郡。三徵高麗,天下遂亂。煬帝的誇大狂,一面十足反映出當時國力之充實,一面是煬帝自身已探深染受了南方文學風氣之薰陶。這個記載透露出隋煬帝的“暴虐”,但此“暴虐”卻為後人開闢出一番天地,客觀上應是功。至於荒淫,則是野史及民間故事所流傳。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流傳?為什麼一個佛教徒皇帝在人世間留下如此荒誕的惡名?釋迦摩尼身為王子而棄家國創教,綿延不斷。同為王子的楊廣皈依了佛法,把個家國破掉,卻未能成佛,竟留下惡名!值得思索。

莊子在《人間世》裏講孔子教導弟子顏回的故事,顏回要去説服暴君衞王,孔子説了一段話: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為人菑夫?意思是説就算你忠厚信用,未必能與衞國君王權貴們聲氣相通,你雖然不爭名奪利,卻未必與衞王情投意合;你跑到那兒去宣講仁義道德,顯示一番,只能招人討厭,被認為是妖言惑眾,擾亂人心,你成了不祥的帶來災害之人,成了禍害。人家覺得你對他們有害,就必然會反過來加害於你。這不是自找苦吃,自我製造災難嗎?“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硬要將你的仁義規矩的一套講述給暴烈的衞王,只能自取其敗,自取其辱而已。這段話非常深刻,很值得人們反思。這裏完全顛覆了傳統的捨生取義的道義觀,而是在追求一種生存的智慧。這種智慧具有普遍價值嗎?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難以下一定論。這個故事是講作為民間的'智力面對王者權力的困局。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反過來演繹一下,作為王者權力如果面對民間的眾力,結局難道不是一樣嗎?比如秦皇嬴政,比如隋煬帝廣,都是才智超眾的英雄,所思所行能夠齷蹉到令人不齒嗎?但時人為何反而抗之呢?難道不是因為“未達人氣,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嗎?民間的智力若與王權不通心氣,會被王權所辱所滅,王權的智力與民眾的眾力不通心氣也將被圍困而死的。煬帝的惡名,是其惡民所致吧!顏回若是惹惱衞王,衞王一定不會給顏回一個贊然後殺了他,煬帝惹惱了民眾,民眾自然賜他一個暴君的稱號。

作為佛教徒的楊廣能做些多麼暴虐無道的事呢?無非是把他想象中的美好,他意念中的世界強加之於民眾罷了。而閒散的民眾把自己想象中的美好強求之於帝王,同樣是暴惡。可見這些暴惡,都是自恃尊大而造。帝王在宮殿內構築宏圖,將一腔意願當做真實世界;民眾蝸居陋室,將受制於人當作奇恥大辱;兩者的膨脹遇到一起,只有廝殺了!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生命的形式豐富無際,而人只執此一生,一生又執於一隅,一隅又執於一私,一私又執於一欲,而欲變化無定。“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以此生的有限把握眾生的無限,只有失敗,只有憤恨,只有碰撞,唯相辱詬了。這世間,只是一個以暴制暴的循環!所以無論顏回是“端而虛,勉而一”,還是“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都不能逃脱厄運,唯有“心齋”,“虛者,心齋也”。《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理一也!

想要説服衞王的顏回和執著改造世界的楊廣都同陷在自我的一隅中,怎麼能得到孔子和釋迦摩尼的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