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讀美文 > 勵志成功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

欄目: 勵志成功 / 發佈於: / 人氣:3.02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1

今天在班級講授了一節寫人的文——《徐悲鴻勵志學畫》。課文主要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受到外國學生的嘲笑,他勵志學畫,以優異的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讚頌了徐悲鴻為祖國爭光勤學苦練的精神。文章以“勵志學畫”為主線,圍繞關鍵語句“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來展開敍述,“功夫不負有心人”揭示了本文的主旨。

全文層次清楚,按照“受辱立志—勤學苦練—轟動世界”的順序結構全文,脈絡分明。用“更加奮發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等詞句承上啟下,順承自然。本文前後都謝了那個外國學生,從嘲笑到道歉,前後照應,突出主題。

語文這門學科就是要在課堂之上呈現給學生直觀的感受,使文章中難以理解的詞語,以畫面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能夠讓學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因此,在每次講授新課之前,都會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來時設計教學思路和進行幻燈片的設計,特別是針對文章中出現的景物、歷史事件和美景,在網絡中儘可能地蒐集圖片,讓學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其中的內容和含義。

在講授這節課之前,在網絡中搜索了很多徐悲鴻的繪畫作品,以及相關的幻燈片。但是,網絡中的幻燈片和自己的思路存在着很大的差別,於是,結合參考書和課文、圖片的內容,自己製作幻燈片。幻燈片的設計比較簡練,就是呈現出本課的主要的教學思路和教學問題,順承着對課文內容的講解。

在課文的講授中,每一步都是按照自己所設計的教學環節進行的,然而在課堂上卻出現了很多讓我難以接受的事情。我知道部分學生在課堂之下是不會預習課文的,因此,在課堂之上,還是讓他們進行了默讀和指讀課文,但是還是有學生一臉茫然的樣子,讓我難以接受課堂之上學生的表現。

學生對文章的題目提出了幾個問題,正好這幾個問題是講解這篇文章的基礎,在這時,對提出問題的學生進行了恰到好處的表揚,這樣能夠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之上能夠更加認真地學習。在這節課中,我沒有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讓他們學習,而是由這幾個問題帶動他們自學,在文章中找出問題的答案。“徐悲鴻立的是什麼志?誰能找出課文中的話來讀一讀?”由這個問題展開對文章的講述,學生能夠很自然地在文章中找出答案——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這樣在講述的時候,能夠順理成章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在課文的理解上主要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1.徐悲鴻為什麼勵志學畫?徐悲鴻怎麼學畫?徐悲鴻學畫的結果怎麼樣?誰能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2.徐悲鴻立的是什麼志?誰能找出課文中的話來讀一讀?

3.徐悲鴻為什麼要立下這個志向呢?請同學們細細品讀課文的第一段,邊讀邊做記號,找出有關的話。

4.1919年的中國貧窮落後,內憂外患,國內戰亂不斷,在國際上沒有地位,中國人在國外常常遭人白眼,被別人看不起。在讀外國學生的話,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1)為什麼説“你們中國人”而不説“你徐悲鴻”?

(2)“天堂”在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5.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徐悲鴻又是如何努力的?

6.更加奮發努力都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7.功夫不負有心人,三年後徐悲鴻取得了哪些成就?

8.外國學生的態度前後有哪些變化?請你找出關鍵詞説一説。是什麼讓這位外國學生的態度前後發生瞭如此大的變化?

9.我們從徐悲鴻的身上學習到了一種什麼精神?

這樣幾個問題就把整節的內容梳理的很清晰,學生聽的也很明白,而且在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把徐悲鴻身上所具有的中國人的精神內化到心裏。

在課堂之上,表現非常的活躍的就是彭洪超同學,他能夠準確無誤地回答我所提出來的問題,而且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也很強,在這樣方面要培養他的優勢,在以後的學習中也會出類拔萃的。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2

教學設計及反思:

6、徐悲鴻勵志學畫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徐悲鴻學畫的主要過程複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習給課文分段,説出段落大意。

教學重難點:教育學生以徐悲鴻為榜樣,從小立志愛國,矢志刻苦學習,長大為國爭光。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指讀生字詞。

2.口頭組詞。

悲( )( )( ) 怒( )( )( ) : 技( )( )( )

二、細讀課文

1.細讀第1自然段。

(1)指名讀第1自然段。

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什麼?

④第2自然段中還有哪些詞句説明外國人看不起中國人?

(很不禮貌、衝着)

⑤指導讀第2自然段。

(抓住“很不禮貌”、“衝着”、“別認為”、“天堂”、“成不了’’等詞讀出外國學生傲慢、欺人的語氣)

個別練讀,指名試讀。

⑥學習第3自然段。

請一位同學來讀第3自然段。讀完後提問:你有什麼感受?

指導學生開始要用憤怒的語氣讀,後面要用堅決的語氣讀

指名有感情地讀第3自然段。

⑦齊讀“必須用……中國人”。

這裏“真正的.中國人”指的是什麼樣的人?(是指能顯示足夠的聰明才智且使外國人十分佩服的中國人)

(3)小結。

(徐悲鴻立志成才,要為中國人爭氣)

2.細讀第二段。

(1)細讀第4自然段。

①指名讀課文第4自然段。

為什麼要説他“更加”奮發努力?(聯繫第一段理解)

②比較句子。

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

出示: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

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

指名讀這兩個句子,説説第二句與第一句有什麼不同。、、、、

③指導朗讀。

過渡:徐悲鴻是怎樣奮發努力的?我們一起來看下文。

(2)細讀第5、6自然段。

①自由讀第5自然段。

邊讀邊畫出徐悲鴻奮發努力的詞句。

讀後交流:

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5自然段。

②指導讀第六自然段。

徐悲鴻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學習的呢?

出示:徐悲鴻的生活()。他只租了(),經常每餐只用()和(),為的是省下錢來()。

自讀課文後,練習填空。

3.細讀第三段。

(1)指名讀課文。

(2)説説徐悲鴻取得了什麼成績,外國人的態度是怎樣的?

(相機理解“優異、轟動”等詞)

指導朗讀。

(“鞠了一躬、承認、很有才能、錯誤”要重讀,要讀出鄭重、欽佩的語氣)

(4)小結 。

(徐悲鴻以優異成績轟動了畫界,改變了外國學生的偏見)

三、作業

1.讀句子,回答問題。(課後習題4)

2.假如你站在徐悲鴻的墓碑前你會想寫什麼?(寫一寫)

教學反思:

在對比中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

課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運用了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內涵,感覺效果較好。

一、外國學生前後態度的對比。

課文前後兩個地方寫到了外國學生的態度,一開始他表現出“不禮貌”“衝着”(可以看到他的傲慢無理,輕視中國人。) 後來表現出“震驚”、“鞠躬”、“有眼不識泰山”(可見他的心悦誠服、對徐悲鴻的尊敬和歉意。)我抓住這一變化,引導學生尋找到這種變化的內因是徐悲鴻用實際行動樹立了中國人的形象,改變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不良印象。

二、徐悲鴻清苦的生活和刻苦學習的對比。

徐悲鴻在生活中吃、住都非常清苦,而繪畫方面,卻付出了許多金錢和精力。我在教學時,補充了一些資料,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他家庭的貧寒、學畫的決心,從而加深對“勵志”的理解,進一步感受到他的決心大,不可動搖。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3

《徐悲鴻勵志學畫》這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的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讚揚了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整篇課文的重點在讀懂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感悟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所以在教學時,我圍繞課題中的“勵志”展開,利在緊扣全文的主題。

下面我來談談我教學中的不足之處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

1.時間把握

一堂課40分鐘,時間是有限的,但要留給學生的是無限的知識,所以這40分鐘怎麼樣有效合理地把握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時要捨得捨棄一些次要的東西,留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體悟課文重點的部分。一節課應該做到有詳有略,作為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要大膽地捨棄一些次要、無用的知識,讓這樣的課堂更加有效率。如在教學這一課時,之前那個外國學生傲慢無理的話應該略講,只要學生讀出輕視、傲慢的語氣就好了,而重點應該放在之後那個外國學生態度改變後的話以及最後的那句“有眼不識泰山”上面。

2.重在挖掘

語文這門學科重在挖掘,可以大到整篇課文去挖掘,小到從一個字、一個標點上去挖掘。隨着課改的深入,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慢慢凸顯。所以教師應該作為引導者去引領學生體悟文中的精髓,使學生更深層次地領悟課文重點詞語的意思。從而更能挖掘瞭解人物的內心,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如:在教學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時,課文是從勤奮學習和生活清苦兩方面來具體講述的。在講到勤奮學習時要體現“每逢節假日”和“一畫就是一整天”這兩個關鍵詞,通過講節假日他還在臨摹畫畫,在這裏就可以問學生:“你們覺得徐悲鴻苦嗎?”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想到底苦不苦,其實在這裏“苦”和“不苦”都説的通,“苦”在每天勤學苦練,的確很苦;“不苦”是因為徐悲鴻覺得不苦,他覺得他是在苦中作樂。通過這樣一提問,徐悲鴻的這個人物形象立刻在學生心中樹立起來了,學生立刻就會體會到徐悲鴻的那種勤學苦練的精神。而“一畫就是一整天”也飽含着兩層意思,這點我也沒有引導學生去體會,一層意思是花的時間很多;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投入的精力多。3.教師語言

教師的語言是一堂課至關重要的部分,不管是課堂提問語還是評價語言,都是需要深入去推敲的。在課堂上,當我的一個問題問出去後,有時學生表現出來的卻是木訥地看着我,此時我就會問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提問語沒有説好,所以學生聽不懂我的提問呢?所以教師的語言不僅要讓學生,更要讓學生產生興趣,有興趣地舉起小手來回答這個問題。教師提問的難度也應該是由易到難的,容易的問題留給差一點的同學來回答,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而難的問題讓好學生來回答,其他同學聆聽的時候也是一個自我體會的過程,接着在重點之處讓學生複述,重要既能反覆鞏固重點之處,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我沒有好好做好這一點,完全把機會留給了好同學,忽視了給差同學一個表現的機會。在品位關鍵詞上,應該着重交給學生方法,用特例引導學生去學會學習,引領學生體味關鍵詞。

在以後的教學上,我將及時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4

《徐悲鴻勵志學畫》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教學中我以“勵志學畫”為主線,圍繞課文的關鍵語句“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來研讀課文。學生通過自主閲讀與討論,自讀自悟、潛心會文,領悟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與文本展開對話。教學設計實現了從: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結構,力圖探求作者構造語言的方式、文本的思維結構,努力深入文本的深層意藴,實施有效教學。學生與文本對話過程中,把對語言意義的理解和對語言運用之妙的感悟結合起來。在咀嚼、品味、誦讀語言中,領悟語言的精妙,對話得以深入進行。

教學中三個維度有機結合,學生在學習語言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育人教育似春風化雨浸潤在言語的學習和運用中。教學完這課後,我感覺到幾處需要調整的環節,“你們中國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這句話中“天堂”二字抓的還不透,它除了可以理解為條件最好的地方,還可以理解為“中國人就是到死也成不了才”。雖然教參中只提供第一個解釋,但這樣加深理解後,更能激發學生的憤怒之情,我們這樣再為教參補充空白又何嘗不可呢?只是在課堂上,學生未提到,教案的細微之處我沒完全記下,只想到下一個教學環節是什麼,而忘了給學生應有的引導與點撥。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5

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中的第二自然段時,一學生質疑:那個外國學生為什麼這樣傲慢,這樣看不起我們中國人?面對這意外的提問,教師很沉着,把詢問的目光投向同學們,有學生馬上回答:“因為徐悲鴻是個窮學生。”“有道理,但僅僅如此嗎?再去讀讀書。”很快,有學生在書上找到了答案:“因為那時在1919年,當時我們中國很窮。”“當時的清朝皇帝很軟弱,所以我們中國人受欺負!”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有了深層次的理解,可教師並沒有這此打住,“面對如此傲慢的外國學生,如果你在場,你會怎麼做?”“我會對他説,你別得意,我會證明給你看我們中國人有多了不起!”“我會説,我們中國不會永遠貧窮的,總有一天會超過你們!”……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走進了徐悲鴻的內心世界,這沒有預約的精彩讓大家回味無窮。孔子強調教學中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都需教師制怒戒躁,在沉着冷靜中思索,才能形成教學機智,迸發智慧的火花。

思考:

在生成性的課堂教學中,隨着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需不斷被喚醒,探究知識本質的潛能不斷被挖掘,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行行色色的“課堂意外”會應運而生、層出不窮。而這些“意外”都會或多或少地延緩或促進課堂教學的實際進程,擾亂教師預設的教案。如果教師感到反感,情緒一旦失去控制,遷怒、訓斥便隨之而來,課堂頓現死沉。面對“課堂意外”,教師若能沉着冷靜,才能迸發智慧,長善救失。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6

這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的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讚揚了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整篇課文的重點在讀懂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感悟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所以在教學時,我圍繞課題中的勵志展開。

因“複習是學習之母”,“温故而知新”,所以第二課時的導入我以考查學生對課後第三題的認讀情況入手,雖然學生掌握的不錯,但是我卻沒有充分利用好這一環節,也許擔心這節公開課時間不夠用,設計好的“連一連,説一説”即用這些詞語説一説課文的主要內容,也許這個環節我真的過於在意課堂呈現流暢而不是培養學生的表達概括的能力。

緊接着我的一句“為何徐悲鴻要勵志學畫呢?”引導了本課所要探究的環節,但是,這個環節卻又走到了我教學中的“瓶頸”,段段讀,段段講,不捨得放手,其實聽了樊主任和“湖畔書生”成老師的一番指點後,方知自己又在不知不覺中把課堂這一站地,佔為己有,學生跟着我走,跟着我的提問説着我想要得答案。我這節課離“簡約有效”的課堂還很遠。

其實,這一節課,我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合作、去探究、去展示,只要扣住“為何徐悲鴻勵志學畫?他又是怎麼學畫的?他取得成功之後,又有怎麼樣的影響?外國學生又有何表現?你從徐悲鴻勵志學畫的過程中,學到了什麼?”這幾個問題就好,而不是我“一路小跑”帶着學生一一攻克“障礙”,這樣的課堂是我在精彩,是學生在給我陪襯,他們會逐漸將激情消失殆盡。

當然,我的10分鐘練筆,又是流於形式,只是寫一寫“你站在徐悲鴻爺爺面前,你會對他説什麼?”,一定程度上是沒有起到實質性的練筆作用,我可以把開頭沒有捨得給給時間複述課文這一環節放到這裏來,鍛鍊學生表達複述的能力。我還可以讓學生學一學四五六三段總分的關係,讓他們扣住一件事,先總寫,再加以分寫,這也在教學中融入了寫作方法的訓練。

在以後的教學上,我將及時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7

課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在教學中,我運用了以下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內涵,感覺效果較好。

一、由課題直奔主題:

課題“勵志”一詞是課文的靈魂,全文圍繞“為什麼勵志”、“怎樣勵志”、“勵志結果”展開故事情節。“勵志”與“立志”相近,課題為何不是“立志”?我引導學生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從而明白:勵志即激勵徐悲鴻學畫?

二、學習“勵志學畫”,以感悟為主:

這段的學習以傳統的邊讀邊悟為主,抓住“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短語和“潛心臨摹”這個關鍵詞語感悟課文中人物的內在品質。並結合文中的比喻句讓學生理解徐悲鴻身上的奔馬精神。

三、品悟“有眼不識泰山”的含義:

我引領學生從外國學生前後態度的對比:從前外國人的眼中是怎樣的人?如今呢?從而讓學生明白這裏泰山的含義,第一層:徐悲鴻;第二層:中國人。

在講解感悟中,學生真正感悟到了,徐悲鴻勵志學畫,終於改變了中國人在外國心中的印象,贏得了尊嚴,從而再次深入理解了“功夫不負有心人”!

四、選用兩句名言,編寫現實故事。

理解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和“有眼不識泰山”之後,我佈置學生選用這兩句名言,結合自己經歷的事情,編寫一個小故事。很多學生的練筆作業都完成得比較好。通過這樣的練筆,學生不僅鍛鍊了文筆,更加深了對這兩句名言的理解。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8

核心提示:

上完了《徐悲鴻勵志學畫》這篇課文,主要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1、 由徐悲鴻的《奔馬圖》導入,初讀課文,要求能將課文讀通讀順。

2、 指名分節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3、出示課後第三題的詞語讓學生儘量用上這些詞語再來説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4、扣題質疑,説説“勵志”是什麼意思,徐悲鴻勵下什麼志,從而引出“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這句文本之魂。

5、緊扣“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鴻是在什麼情況下勵志?又用哪些“事實”來實現自己的“志向”。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鴻為國勤學苦練的精神。

6、以“徐悲鴻,我想對你説……”為題寫一段話。

回想自己的教學,有兩點體會非常深刻:

1、第二課時的教學緊緊抓住“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這一中心,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鴻是在什麼情況下勵志?又用哪些“事實”來實現自己的“志向”。引導學生在關鍵詞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鴻為國勤學苦練的精神。在這基礎上指導朗讀。整堂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非常到位。這節課深刻感受到了這樣的大問題的設計有助於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2、語文教學應抓住語言文字的訓練。如何讓學生感受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需要學生穿行在語言文字之中,對關鍵詞的涵詠、品味,獲得獨特的讀書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三四年級學生應能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學生通過讀書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馳”、“勇往直前”“畫呀,畫呀”“常常”、“一整天”等詞語感受到徐悲鴻的奮發努力、勤學苦練。在第六節,抓住“小閣樓”、“一杯白開水”、“兩片面包”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較,感受徐悲鴻生活的清苦,卻能忍受是為了學習繪畫的需要,是為了讓外國留學生重新認識真正的中國人。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9

一、抓住文章“文眼”展開教學

教學伊始,我就讓學生找出徐悲鴻立的“志”——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整個教學過程,都貫穿着這句話展開教學,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然後再開始研讀文本。

二、緊扣“勵志學畫”來組織教學

這篇課文從結構上來,敍事清楚,脈絡分明。圍繞“勵志學畫”這個重點來逐層敍述。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時,緊扣了“勵志學畫“設計了三個問題來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個問題:徐悲鴻為什麼勵志學畫?通過朗讀外國學生的話,讀懂這句話的內涵,説出徐悲鴻勵志學畫的原因,體會徐悲鴻的滿腔愛國心。第二個問題: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學生能説出徐悲鴻勵志學畫的兩個方面。體會徐悲鴻學習的勤奮和努力。第三個問題: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結果如何?重點理解關鍵句”功夫不負有心人“,”有眼不識泰山“。通過朗讀,體會徐悲鴻的成功。

三、教學中滲透寫作手法

這篇課文的寫作特色有好幾個,我想重點講其中的兩個。

第一個是過渡句,過渡句的運用。比如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承上啟下,是個過渡段。但是對於第二部分中的後兩個自然段的具體敍寫而言,這一自然段又是總寫,概括寫徐悲鴻更加發奮努力。學習完這個過渡段,接着在學課文第三部分的時候,再來找找“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個過渡句,讓學生體會“承上啟下”的作用。

我的設想是這樣的教學,但事實是高估了剛進入四年級的學生,對句子和段落在全文中的結構不太瞭解。比如“過渡句”,三年級的時候可能老師講過,但本學期沒有復現過,因此同學們都遺忘了。所以我在這裏只能以“告知”的方式,告訴同學們這個第四自然段的作用。我想課後在講評作文的時候,再重點講講這個“過渡句”“過渡段”,結合學生的作文來講,進一步體會“過渡”的作用。

第二個是中心句的用法。課文中寫到徐悲鴻發憤圖強,用兩個方面圍繞此處中心句展開,讓學生學會這樣的寫法。所以我讓學生模仿這樣的寫法,進行一個片段練習:我的同學真愛看書。讓他們圍繞中心句寫具體。

如果學生能學會這兩個訓練點,那麼這節課就是高效的了。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反思10

研究證明,人們對語言的敏鋭感受和對生活的敏鋭感受緊密相連。因此,在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引導學生聯繫實際,先用表演的手段讓他們設身自地地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再讓他們輔以想象性的文字描述,二者結合,使“震驚”這一較為抽象的詞語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逐漸鮮明具體的圖象,進而再讓他們理解外國學生此時心中的驚歎之情。我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展開想象,創設情境,在一系列語言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感知、感受、感悟及積累運用語言這一教學理念來設計課堂教學的。

作為獲得語文素養的基本途徑——學習語言,通過本次案例的實施,讓我和學生都別有一番收穫,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領悟,不再只是字典上的解釋,而能夠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將一些抽象的語言因素用豐富的形象材料來支撐,如第五自然段“潛心”一詞,查字典解釋是“十分用心”,究竟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呢?我通過調動學生進行推想、表演、用語言描述、口頭填空等種種方式,引導他們明白了徐悲鴻學畫是何其的勤奮刻苦,體會到了作者於詞句中所流露出的對徐悲鴻的深深地讚歎。

(2)學習語言,最基本的方法當然是朗讀。反覆朗讀,可以使學生積累語言、樹立形象、體會情感等。若能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活動起自己的五官,效果會更好。如理解“震驚”一詞時,我就請學生自己上台表演出這個詞的意思來,通過肢體語言給了他們最直觀的形象感受,從而較快地學習了“震驚”這一極富表現力的語言。

(3)理解語言並不是學習語言的終點,只有當學生能夠聯繫生活實際,將所學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才算真正地學會了一處語言。如學生在充分弄清徐悲鴻勵志成才的經過後,自然懂得了“功夫不負有心人”的含義。此時,我又讓學生聯繫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實際,也用上“功夫不負有心人”説一段話,從而最終讓學生對語言的學習達到了“讀出去、記得住、用得出”的目的。

當然,對於本次案例的實施,我感覺自己還有許多不足之處。

(1)對課文中語言因素的挖掘還不夠廣泛、力度還不夠深刻。如第七自然段中“優異”、“轟動”也是語言因素,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卻簡單帶過。

(2)課堂上讓學生充分、自主讀文、提問的時間還不夠長、空間還不夠大,要切實將讀與領悟、感受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