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讀美文 > 經典美文

把握度的功夫美文

欄目: 經典美文 / 發佈於: / 人氣:5.8K

中國文化的一大特點是籠統而簡明,西方人能寫一篇論文的事情,中國人可能寥寥數語就講完了。一部博大精深的《道德經》,只有區區5000字。若是用黑格爾的思維和敍述方式,可能寫幾十本厚書都不止。中國語言有時只幾個字便徹照幽微,力透紙背,飽含玄機,令人思之無窮,比如“上善若水”。有時一個字便包含了無盡的智慧和韻味,如中國人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講究要把握“度”,這個“度”便令人回味無窮。

把握度的功夫美文

《説文·又部》上解釋:“度,法制也。”其意指標準、限度、幅度、法則等意思。《國語·周語》有:“用物過度妨於財。”賈誼《論積貯疏》:“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相傳儒家心傳祕訣中“允執厥中”的“中”就有度的意思,“中庸”也有度的意思。

“度”就是利與害的分界線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會碰到如何把握好“度”的問題。

若把握不好“度”,事物的結果往往會走向預想的反面。例如,我們講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但如果一味放任自流,讓其起全部作用,財富就會越來越集中,造成貧富差距畸大,引起社會動盪,最後還是會影響經濟發展。我們講要更好發揮政府在經濟中的調控作用,但如果政府管得過多過死,全搞行政命令,就會影響經濟活力,最終阻礙經濟的發展。所以,關鍵是要把握好市場和政府之間的“度”。

若把握不好“度”,好事就可能變成壞事。例如,父母關心愛護孩子是好事,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但溺愛過度,就可能使孩子學壞,成為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我們平時教育做人要有骨氣、有個性,不能逆來順受,不能低三下四,不能生活在別人的影子裏,但如果一個人過於清高孤傲就會惹人嫉恨,沒有朋友,人至察則無徒。這樣,反而不利於他在社會上的發展。

若把握不好“度”,正確的就可能變成錯誤的。真理和謬誤常常只有一步之遙。例如,我們要適應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搞適度規模經營和新農村建設,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如果不尊重農民意願,搞強迫命令,非法剝奪農民土地、趕農民上樓,這就犯了錯誤。又例如,有的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幸福,過分干涉孩子的.職業選擇、婚姻自由,對孩子造成傷害,往往是好心辦了錯事。

若把握不好“度”,有利的事情就可能變成有害的。例如,生了病要吃藥打針,治療疾病,但如果沒按醫囑或沒把握好用藥的量,本該服一片,你為了早日治好病服了十片,這就會造成藥物中毒,甚至導致生命危險。工作勤奮努力是好事,但若不注意勞逸結合,過度勞神傷身,就會身心疲憊,積勞成疾,結果適得其反。

因此,在實際生活中,把握好“度”很重要。度就是分寸,就是好與壞、正確與錯誤、利與害的分界線。把握好“度”既是一個認識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光認識到把握好“度”的重要性,並不一定在實踐中就能真正把握好“度”。

“度”就是恰到好處

把握好“度”是一個長期修養的過程,至少需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真功夫:

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把握好“度”,首先必須對所面對的事物有透徹的認識,並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性,也就是説,要知道“度”在哪裏。這就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分析事物,研究事物,做到胸中有數,從而找到把握度的節點。

要有超越功利的境界。這就是説要客觀公正地對待事物,不能有私心,不能懷着個人目的去處理事物。人一受到功利的影響,必然會偏離事物原本的真相,必然不能按事物的本來面目而把握好事物的度,從而失之無度。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有很高的道德修養,不為名利所動,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困難所懼。有了這種淡定的境界,才能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做到“允執厥中”,不失其度。

要有洞明練達的智慧。“非知之難,行之惟難。”把握好“度”,是學問,是智慧,它沒有祕訣,是説不出、寫不來的。這種智慧是人的學問、實踐、天賦、悟性等綜合素質的體現。這種智慧是在實際生活的挫折中積澱和磨練出來的,是反思失敗中悟出的,是苦難對人的回報。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即如是也。

總之,所謂“度”,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恰到好處。正如司馬相如形容絕代美人那樣:“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如果對“度”把握到這個程度,那就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了。

一個“度”字定格了一個人的能力品位,“度”字中見德行。“度”字中見學問,“度”字中見智慧,“度”字中見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