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實用的烏塔讀後感作文彙編10篇

欄目: 五年級上冊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34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烏塔讀後感作文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烏塔讀後感作文彙編10篇

烏塔讀後感作文 篇1

今天的語文課上,我們學了一篇課文——《烏塔》。文章講述的是作者到羅馬旅遊,在旅館遇到同宿的德國小姑娘烏塔的故事。14歲的烏塔通過自己的努力,獨自遊歷歐洲,她的獨立自主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於一直在家長的呵護下成長的我來説,烏塔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意識帶給我的驚訝不亞於作者,她身上的許多優點值得我反思和學習。烏塔在旅遊前的充分準備,從行程的安排到郵寄報平安的明信片,再到自主查閲相關書籍,甚至自己掙旅費,這些在我看來只有成人能夠做到的事情,卻在僅僅比我大4歲的小女孩身上實踐着。我也曾旅遊過許多地方,但只是做爸爸媽媽的“小尾巴”,一路被他們引領着、呵護着。偶爾與他們走散了,我會嚇得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相比之下,我對大人的依賴和獨立自主能力的缺乏,讓我在烏塔面前自慚形穢。

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想只要我有意識的培養自主意識,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加強自我管理,逐漸提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不斷的成長實踐中獲得更多的自信。要知道,中國的孩子並不遜色於其它任何國家的孩子。

烏塔讀後感作文 篇2

《烏塔》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位14歲的小姑娘自己獨自遊歐洲的事情。

我最欣賞烏塔的獨立,比如:“小姑娘已經起身,正在收拾東西,準備外出”,讀到這裏,我想到如果是我自己一個人去旅遊的話,肯定要經過爸爸媽媽的同意或者還要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才能去旅遊,而且我也不敢自己一個人去旅遊,要跟爸爸媽媽一起去我才放心。在外國那裏有許多媽媽要培養自己的還在能夠自己去旅遊。要學會獨立,不要碰到一點點事情就要讓媽媽來解決;如果是在我們中國,媽媽不可能讓自己的孩子一個人旅遊,而且還會很不放心,甚至有些小朋友都不肯自己一個人上學、放學,要讓爸爸媽媽來接他們。我還欣賞烏塔的自由自在。還有一句就是“這時,小姑娘正愜意地趴在牀墊上,一邊吃糖,一邊看一本厚厚的書”讀了這句話之後。我想到了烏塔那麼的自由自在,趴在牀墊上,一邊吃糖,一邊看一本書,非常地舒服,如果是我的話,肯定要經過木木的同意才能出去玩,如果媽媽不同意就出去玩了,媽媽非要罵我一頓不可,就像被關在籠子裏的小鳥不能飛出去呼吸新鮮空氣。在外國那裏不僅僅他們的媽媽要讓孩子學會獨立,還要給他們自由。而我們中國呢?孩子要到隔壁鄰居的孩子一起去玩一會兒,還不同意呢!

這篇課文裏面的烏塔很懂事,我們大家要向烏塔學習很多生活經驗。

烏塔讀後感作文 篇3

星期天,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烏塔》,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小烏塔是一個七歲的小姑娘,她的父母在很遠的地方,對小烏塔毫不關心,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回家。小烏塔很傷心,於是她下定決心要獨自一人去尋找自己的父母,自己要永遠跟他們在一起。

合上書本,我陷入了沉思,文中的小烏塔不正是和我一樣的遭遇嗎?我的父母也遠在外地做生意,對我的學習成績不聞不問,過年回家説的話也是有數的,更別説是平時了,幾乎是一面也見不上,電話也不打。當我看見別人的爸爸媽媽都在他們的身邊,而我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他們,心裏很不是滋味,免不了幾顆金豆豆會灑落。當我看見我們班學習差的學生也有自己的父母陪在他們身邊,我就很嫉妒,為什麼,為什麼我不能和我的父母在一起,這是為什麼?我寧肯自己學習也很差,只要父母在我的身邊,我也就心滿意足了,可是天不從人願,我的願望只是浮雲。當別人問媽媽為什麼不讓我和她們在一起時,媽媽總會笑笑説:自己獨立也好,再説了,給她安頓到這裏人生地不熟的還費錢,在家吧。媽媽自以為找了個絕妙的理由,可是以烏塔的的話説,就是:既然愛孩子,為什麼不讓孩子跟你們在一起呢,為什麼要讓孩子日思夜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呢?

在外工作的大人們啊,從今天起,減少工作的應酬吧,工廠沒有你一樣會運轉,但孩子的成長過程缺少你們的參與,卻是一片空白。有人説,培養好一個孩子就是賺錢了,當一個孩子學壞是,你要花費很多的金錢和時間,才能讓它學好,這樣你還是幸運的。最怕的是你付出了所有,孩子依然不能變好。金錢不是萬能的,它能讓你買來孩子,但買不來好孩子,它能讓你買來親人,但是買不來失去的親情。有人説得對,養好孩子就是賺了錢,賺了一個家庭的幸福,賺了人生的快樂。

烏塔讀後感作文 篇4

一天晚上,我翻到一篇課文,名字叫烏塔。一看到題目,我就納悶:烏塔是什麼?是關着烏鴉的塔嗎?……因為有了許多疑問,所以我讀得特別認真。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叫烏塔的小女孩自己一個人攢錢環遊美國,在旅途中碰到作者,在他們的交談中,作者看到了中美孩子教育方式的截然不同,所以孩子的成長也不一樣。看到這裏,我想到了與烏塔很相似的人……

她就是李子湛。因為家住得遠,她每天早上要很早起來,來得也比其他同學早。而且每天上學放學都是自己一個人。很多事情她都很自立。我比起她來就差遠了,每天那麼晚起來。放學還要家長送。我們都應該向她學習啊!

讀了烏塔,我深受感動。你呢?

烏塔讀後感作文 篇5

最近,我們學習了《烏塔》這篇課文。課文講了一個十四歲的德國小姑娘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的故事。讓我瞭解了這個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自主意識十分強,讓我不得不敬佩她,所以在學這一課時我學的十分認真。

在中國她這樣大的孩子是家裏的“小公主”“小皇帝”,父母們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裏怕掉了,什麼事情都是父母包辦,從而讓中國的孩子養成了一個壞的思想——依賴別人。就説我的妹妹吧!有一次我到大伯家,看到大伯家裏嬌生慣養的妹妹。由於在中國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把該做的不該做的都做好了。所以妹妹也覺得檢查作業,收拾書包都應該是父母的事。每當我和她一起寫作業時,她總是把作業和文具亂七八糟地擺在桌上;沒有鉛筆就等着父母回來削;沒有墨水了就叫我幫她吸……由此,我想到“花盆裏長不出蒼松,鳥籠裏飛不出雄鷹”這句話

哎!在校園裏總有堆積如山的作業,一張薄薄的試卷栓住了我們的腳。我們很少外出旅遊,週末本來應該讓我們好好放鬆放鬆,結果成了“補習班”的週末。現在的教育制度就是把學到的東西反映到試卷上,也就是“應試教育”。比如高考就是一考定終生。而外國的家長給予孩子的是信任,關懷,鼓勵。外國家長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成功。中國的家長卻把孩子看成温室的花朵,結果孩子事事依賴父母……

我想對父母説:“我有翅膀,請不要人為折斷它。我會站立,會遠行,讓我們經受風雨的磨練吧!

烏塔讀後感作文 篇6

這堂課,我們學到了《烏塔》這篇課文,我的心被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所深深地震撼了。平時,家裏的事情都是媽媽一個人打理的,而我就像軟禁在牢籠中的困獸一般,十分不自由,媽媽把我當作了一塊價值連城的珍寶一樣愛護,很少讓我做過太大的事。烏塔能自己去遊國外,而我除了家裏就是學校,真是枯燥的生活啊!她能自己獨立生活,可與我恰恰相反,我有時會像個小皇帝,天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記得有一次:我剛放學出來,發現媽媽還沒有來接我,我便打了一個電話通知了媽媽:“媽媽,我想到新華書店去看一下書,可以嗎?”誰知,媽媽卻慌亂地叫道:“不行,我還沒來接你,你獨自一人不能去,會有危險的!我很快就能趕到你學校的!”我很不解:一向喜歡我看書的媽媽,怎麼一下子就變成這樣子了呢?當媽媽過來接我時,我才解開了這個疑惑:“哎呦!我的小皇帝啊!你沒有受傷吧!現在新聞裏都有報導,抓小孩子的人很多,自己一個人走是件很危險的事情,你受一點傷,我都會很擔心的!”那時我還小,只是用似懂非懂的目光看着媽媽,我心想:哎!總之,一句話,就是不讓我一個人走嘛!用不着那麼拐彎抹角了!

如果我能像烏塔一樣的話就好了,多麼自由啊!可是,我現在改變了心思,我要向烏塔學習!

學習烏塔並不是學習她一個人環遊歐洲,而應該從生活中的小事學習她。首先要學習她的獨立性!每天早上自覺起牀,自己做早飯,自己洗衣服。。。。。。這樣還能使疲憊不堪的爸爸媽媽獲得安慰。

小鳥長出翅膀總要飛向藍天;小獅子長大了,總要學會自己去捕食;小鷹長大了,總要自己學會展翅高飛;我長大了,總要學着做一些事情鍛鍊自己。我要向烏塔學習,長大以後也成為像烏塔那樣獨立的人。

烏塔讀後感作文 篇7

在小記者班上,我閲讀了《烏塔》。回想、品味着小女孩烏塔的一個個神情,一句句話語,我思緒萬千……

烏塔是個12歲的德國小女孩,在這樣的年華,他竟能自己掙錢買票,單獨一人周遊法國、瑞士、奧地利、意大利,還準備再去希臘——想想她的年齡,才12歲呀!更令人吃驚的是,他為這次歐洲之旅準備了三年,路線日程安排得滴水不漏——一個小學生,幾乎不要家長幫忙,與我們這些同齡人相比……唉,真是令我們汗顏呀!

最能引起我們共鳴的,還是她與文中“我”的一番交談。她那熱情輕快的談興,將這酷熱的時光籠罩上了一種神祕的光彩。烏塔的話語,無不折射出西方文化的禮儀、敏捷、獨立感,與中國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她問起中國孩子是否也這樣旅遊,那隨和的語氣卻使作者怎麼也説不出話來。當“我”説家長很愛孩子,會帶他們出去玩,卻不放心讓孩子單獨出遠門時,自以為找到了一個絕妙的理由,卻受到了烏塔的強烈反駁:“愛孩子,為什麼就不讓他們單獨出門?”我只能苦笑着承認自己的回答不合邏輯;當我告訴烏塔中國的風俗情況,並説孩子們仍能找到快樂,烏塔仍是堅持:“從電視和書本上認識世界並不完美。”看到這裏,我真想暢所欲言,一吐自己即將噴湧的想法!

對於烏塔的觀點,我舉雙手贊成。這正是中國孩子們共同的心聲啊!在中國,人們常説到“愛護”這個詞,久而久之,“愛護”就演變成“愛=保護”。殊不知,愛的方式數不勝數,如若保護過度,便無意中充當了母雞一角,把小孩子們孕育在狹小的土地上。而在外國,“愛”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最重要的便是讓孩子像小鷹一樣,翱翔在雷鳴電閃的天穹下,搏擊在風雨交加的大地上。簡單地説,在中國,則與外國截然相反,“愛”在大多數家長眼中被視為“呵護”。其次,有些家長過於偏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視了下一代綜合素質的培養,把孩子“刻”成了對歷史、環境、回報、感恩等一無所知的語數化人類。“從電視和書本上認識世界並不完美”,電視、書本,它們無疑是工具。而人,卻要“撲”在死的工具上,並懶洋洋地向載體和媒介索取想要的知識——可能成功嗎?想獲得真正的心之美麗,除親歷親為,自身實踐,別無他法!

我並不是説愛孩子就不要管他們,也不是在反對中華民族的一貫風格,而是體會到了一種深深的.危機感。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管制”、“保護”與“獨立”都是互相聯繫的,缺一不可,過度則反。親愛的爸爸媽媽,雖然中國的這種現狀不得完全顛覆,但是,孩子要長大,可不能讓下一代的花朵成長在温室裏啊!親愛的爸爸媽媽,愛孩子,就回應一下孩子的心聲吧!鍛鍊我們的真正才能,我們才會告別童年,打拼天下!

烏塔讀後感作文 篇8

《烏塔》這篇課文寫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歷歐洲的事。讀完後,我想烏塔那麼小就開始遊歷歐洲了,而我卻一次都沒有象烏塔這樣有自立意識,做事非常有計劃,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我又想起了自己,我從小就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們寵着,以前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情幾乎都讓大人們做,還管爸爸媽媽要這要那的,一直不知道大人們的辛苦,不知道外面的風風雨雨。即使做點事也是讓媽媽陪着。而烏塔呢?烏塔可不這樣,她自己出去打工掙錢,自己去旅遊,去遊歷世界,自己乘車,自己睡覺,自己收拾行李,自己規定每天的日程,自己設定旅行路線………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獨立去完成的。有句話説得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烏塔不正是這樣嗎?愛孩子,但不能溺愛孩子。記得有一次,姥爺讓我自己梳頭,我卻不肯,非要媽媽來給我梳。看來我的自立意識太差了。

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已經改正了這些錯誤。但是,我還要向烏塔學習她的那種有主見、自立意識強,做事情非常有計劃,有自主意識、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我們還要象烏塔一樣熱愛生活。我還想對中國的家長們説:“一個人只有先吃苦,才能在的道路上少受挫折,走得順暢!”

烏塔讀後感作文 篇9

雨袂獨舞?然而,我還是坦誠地伸出手,自然地露出笑容。於是,我不顧姐妹們的異議,毅然與他確立了戀愛關係。有薄涼就會有温暖;曼曼走後,老爸老媽津津有味地聊着那對雙胞胎。書能夠影響人的心靈,人的心靈和人的氣質又是相通的一個人要想把自己打扮得可愛、漂亮或者具有吸引力,那就去讀書吧。

在中國,我們都是家裏的寶貝,家長們天天圍着我們團團轉,有一點服務不到位就嘀嘀咕咕,大家應該都是這樣吧!而外國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卻不一樣,我給你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吧!

那天,中國孩子和日本孩子一起去郊遊比賽,指定一個地點,然後沿路返回。日本孩子吃苦耐勞,因為身上不許帶任何東西,所以他只能所有的事情自己解決。他記住了路線,爬上山頂後摘了一些草根吃,然後憑自己的記憶下了山。下了山後,自己因為整天沒吃東西的緣故,已經快要虛脱了,當他走到家門口時,餓得昏倒了。而就站在門口的媽媽,沒有跑去扶起兒子,而是一動不動地望着他。日本小孩爬起來,艱難地向家裏走去。到了家,媽媽才抱起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日本小孩也為戰勝了中國小孩而高興。中國小孩後來餓昏了,被救護車救下了山。這就是為什麼外國人獨立能力比中國人強的原因了。

魚兒離不開水,孩子離不開爸媽。大家都這麼依賴爸媽,怎麼行呢?為什麼烏塔一個才14歲的孩子就能一人遊歐洲,我們中國的孩子卻不能呢?讓我們分析一下。

在中國,我們都是家裏的寶貝,家長們天天圍着我們團團轉,有一點服務不到位就嘀嘀咕咕,大家應該都是這樣吧!而外國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卻不一樣,我給你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吧!

那天,中國孩子和日本孩子一起去郊遊比賽,指定一個地點,然後沿路返回。日本孩子吃苦耐勞,因為身上不許帶任何東西,所以他只能所有的事情自己解決。他記住了路線,爬上山頂後摘了一些草根吃,然後憑自己的記憶下了山。下了山後,自己因為整天沒吃東西的緣故,已經快要虛脱了,當他走到家門口時,餓得昏倒了。而就站在門口的媽媽,沒有跑去扶起兒子,而是一動不動地望着他。日本小孩爬起來,艱難地向家裏走去。到了家,媽媽才抱起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日本小孩也為戰勝了中國小孩而高興。中國小孩後來餓昏了,被救護車救下了山。這就是為什麼外國人獨立能力比中國人強的原因了。

21世紀已經過去了12年,要想戰勝外國人,必須靠我們一起努力加油,願本世紀的中國更加強盛!

烏塔讀後感作文 篇10

《烏塔》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年僅14歲的德國小姑娘烏塔獨自一人遊歷歐洲的故事。表現了這個少年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從文中我們發現為了旅行,她不但自己掙路費,還閲讀了大量的書籍。她在家就設計好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個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從她做的每件事我們不僅看到了烏塔思想上的獨立,更重要的是她做事有經驗、從容不迫。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怎會不放心?

再看看我們中國的孩子,上學路上,家長手拿肩背地拿着孩子的書包、水杯和用具;早餐點上,爸爸左手端豆漿,媽媽右手喂包子;書桌前,一會兒送杯水,一會兒拿個水果……這樣的孩子,會走出家門遠遊嗎。即使孩子有這樣的想法,我們的家長會放手嗎?敢放手嗎?

同樣是家裏的寶貝,同樣獲得父母的愛,但做法卻是如此的不同。這令烏塔想不明白,作為中國家長我們是否明白呢?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關於孩子成長禮的節目,為了磨練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長把他們送到了戈壁沙漠進行戈壁行走。面對在戈壁中幾十公里的路途,剛開始他們恐懼、害怕,繼而怯懦、找理由不願前行,最後到達終點時,有埋怨,也有喜悦。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女孩子撲倒在爸爸懷裏,拽着爸爸,聲嘶力竭着要回家。還有一個9歲的孩子,完成了全程,雙腳佈滿了水泡,但孩子沒有流淚,挑破水泡時眼睛裏也是堅毅。一步一步的戈壁行走,讓孩子們的臉上感受風沙,讓他們在人生中每一個艱難的時刻,都能回想這次行走,都能夠想起:堅持和勇氣。

現在的孩子不太做家務,習慣了父母的呵護與照顧。但只要我們放手和教給他們方法,我想我們温室裏的花朵同樣也會做得很好。讓我們的孩子離開温室大棚吧,經歷過風雨的花朵才會更燦爛鮮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