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關於漫畫讀後感作文3篇

欄目: 五年級上冊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26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漫畫讀後感作文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漫畫讀後感作文3篇

漫畫讀後感作文 篇1

今天,我在家裏閲讀了《花季信風》上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漫畫上的漁翁》。這個故事我讀起來覺得既新鮮又有趣,更讓我深刻地感受到:我們不管做什麼事都應該全心全意地去做,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像文中的羅小波那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照着自己的目標努力地去做,不能今天做這個,明天卻去做那個,那是不好的。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這樣的:羅小波有很多理想。起初,他想當一個小提琴家,可他彈不好。事情過後,他又想當一名籃球運動員,可又沒成功。最後,他又想當數學家了,可他一見到算術題就厭煩,他又放棄了。後來,他讓班上的“小畫家”姚靖給他畫一幅關於他的理想的畫。“小畫家”畫了一幅漫畫。畫面上:一輪太陽高高的照着,遠處是湖泊,近處,一個漁翁蹺着二郎腿,手枕着頭在睡大覺,旁邊的竹竿上曬了幾張捕魚網……畫下面有一行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漁翁”。羅小波一下子就明白了,臉變得通紅通紅。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事例。比如説:有一位同學,他想今後去當音樂家,所以他計劃每天的某個時間練鋼琴、練唱歌。可是,當每天是他練琴,練唱歌的時間到了的時候,他就找各種理由推脱,説:“我還是明天再練吧!”,“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古人不是早就總結出這樣的教訓了嗎?

我學過一篇課文《水滴石穿的啟示》,水滴目標專一,一直滴在石頭的一個位置,堅持不懈,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水滴終於把石頭滴穿了。

我們不應該做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漁翁,應該像水滴學習,做任何事都目標專一,持之以恆,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漫畫讀後感作文 篇2

我很喜歡《父與子》這本書,其中的一個故事我感觸很深。

故事是這樣的:兒子和父親玩足球,足球掉進了下水道井,父親下去給兒子撿足球,兒子在上面等啊等,看到一個圓圓的東西上來,以為是足球,就踢了一腳,結果發現是父親,兒子內疚的大哭起來。

我覺得如果我是那個兒子,我一定也很難過,我也不想踢到我的爸爸。

漫畫讀後感作文 篇3

真理總是樸素的,平淡的文字總會發揮實實在在的作用。洛克在《教育漫話》中像拉家常般告訴我們一些實用的教育真理,看似瑣碎的小事,實際關乎孩子一生的命運。無論將來如何,一個人童年起擁有健康的身體是一生幸福的基礎。

洛克是十分重視教育的,同時他也認為教育對人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在《教育漫話》的序言中,洛克説:“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他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同時他還認為人之好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國家的繁榮與幸福也靠國傢俱有良好的教育。

翻開《教育漫話》,第一句話是“健康之精神寓於教育,這是對於人世幸福的一種簡短而充分的描繪。”洛克充分認識到了健康的身體對於生活事業的重要性,他説,我們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須先有健康;我們要能忍耐勞苦,要在世界上做個人物,也必須先有強健的體格。認為不能給兒童嬌生慣養的生活,要讓他們從小就養成艱苦的品格。同時還認為兒童從小就應該學會游泳,認為游泳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技能。他認為兒童之所以受不了寒冷,只是因為從小就沒有養成一種抵禦寒冷的習慣。我們的身體只要從小養成習慣,它們是什麼都能受得了的。還有一些在飲食方面的建議。例如不能喝酒或者喝烈性的飲料;要避免吃一切的糖果;水果要有選擇有節制的吃等等。在他建議的那些做法中,雖然在我們現在看來有的似乎有些極端,但是也是很有啟示的。在現在的家庭教育中,我們對孩子的身體健康教育關注的太少,把大部分的目光都放在了孩子的智育上。殊不知,沒有了健康的身體,什麼都是無用的。父母在物質條件上盡最大的力給孩子滿足,認為這就是愛孩子。於是出現了很多嬌生慣養的小公主、小王子,而家長的溺愛同時又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

而洛克對於德育的重視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洛克看來,德行構成了紳士思想品質的核心:“我認為在一個人或者一個紳士的各種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愛,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還過得去,德行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如果沒有德行,我覺得他在今生今世就都得不到幸福。”“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獲得也愈容易”。至於如何培養孩子的德行,在他的教育思想裏有以下幾點是很重要的。首先是時間問題,德行的教育要趁早,他認為一般人教養子女有個重大的錯誤就是精神在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沒有習於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孩子小的時候如果犯了錯,就要加以教導,不能認為孩子小的時候過失沒有大的損害就縱容他們,這種溺愛必定會使孩子學會打人、罵人、為所欲為,孩子如果在幼年的時候養成了桀驁不馴的性格,成年以後是很難改正的。其次是手段和方式,洛克在其中提到了以下幾種德育的方式。1、獎懲教育。他既反對用體罰的方式也認為用兒童的心愛的事物去獎勵兒童,去討兒童的歡心,也應該同樣小心地避免。這也並不就是説他完全反對用獎懲的方式來教育兒童,而是我們要選擇得當的獎懲的方法。在獎勵的時候不能因為不讓兒童做這件事就給他另一個許諾,這樣只不過是轉嫁了他的慾望,甚至是擴大了他的嗜慾。精神的獎勵要優於物質的獎勵,這種物質的獎勵會使得兒童得到鼓勵他們去奢侈、驕傲、貪婪、追逐物質的'錯誤訊息。可以通過讚美、鼓勵、尊重的方式來達到獎勵的目的。這種精神的獎勵目的是為了使兒童懂得尊重和羞辱的意義。如果能夠使兒童愛好名譽、懼怕羞辱,就會使兒童具備一個真正的原則,而且這個原則會永遠發生作用。關於懲罰,洛克認為懲罰首先不宜多使用,“受罰最重的兒童,長大了很少有成為最好的成人的。”懲罰首先要趁早,一旦使用適度,達到預期的效果以後,就要放鬆,採取比較温和的方式。趁早是為了在兒童很小的時候,樹立父母的威信,使他們畏懼父母,這樣才能為以後的管教提供可能的條件。在這中間,他論述了自己關於鞭笞這種教育方式的想法。認為這是一種貪便取巧的教育方式,是教育上最不適用的辦法。會使兒童為了避免痛苦而違心的去做一些事,同時會使我們期盼兒童愛好的事物產生更大的厭惡,還有可能養成奴隸式的脾氣。

首先要糾正一個觀點:鞭笞不是為了使他們感到痛苦,而是為了使他們覺得羞恥。身體的痛苦是短暫的,很快就可以忘記,而羞恥之心才可以真正使兒童避免再次犯錯。要制裁他們的德行,而不是要制裁他們的身體。如果又比鞭笞更好的方式能夠讓他們得到羞恥之心,就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他例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上流社會的人,他的孩子最怕被人脱掉鞋子,正和別的孩子畏懼鞭笞一樣。那就可以用脱鞋子來代替鞭笞。懲罰要儘可能地避免,鞭笞是最後的方式,其前提是所有的温和的方式都起不了作用的時候。因為鞭笞如果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自然便會產生極大的害處。在我們現在的教育中,一味地避免和反對懲罰教育,難道真的就是好的教育方式嗎?我看並不見得,關鍵不是要不要懲罰,而是懲罰的手段、懲罰的時機、懲罰的目的是不是正確,正確的適機的懲罰教育是有助於孩子的成長的。2、練習法。洛克認為兒童不是僅僅能用規則就可以教得好的,規則可以被忘記,要達到長久的教育效果,必須要經過反覆的練習,使他們養成習慣。一種動作經過多次練習,可以在兒童身上變成習慣。因為某種動作時時應用被強化的緣故,這種習慣就像是一件與呼吸空氣一樣自然的事,用不着思考,也無需考慮。3、榜樣教育。在教育兒童的方法中,“最簡單易行且富有成效的辦法是:將兒童應該作或避免做出的事情的榜樣放到他們跟前”,“與榜樣相比,沒有任何事情能這麼温和而又深入地打動人的心扉”。所以,父母和教師必須重視榜樣的重大教育作用。作為兒童的直接教育者,父母和教師必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給兒童樹立良好的榜樣。除此之外,還應注意兒童的伴侶的影響和作用,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兒童如果常常和一些好伴侶在一起,定會受到好的影響,從而為教師的教育起一種輔助作用。 以上是洛克家庭教育思想中比較核心的幾點。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很多現代家庭教育的共鳴,對於我們的家庭教育也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一些侷限性,不可全盤照般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洛克的家庭教育是一種理想的教育,對家庭教育的實施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種教育需要父母和家庭教師有很高的素質,才能實現這種教育的效果。

《教育漫話》給了我莫大的啟示:教育過程中要充滿對學生的愛和尊重,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在他們需要鼓勵時投去讚許的目光。我相信他們終會因尊重而成人,會因為教師的寬容有度和耐心呵護,在感知後感動,在感動後明理,從而培植起不斷進取的 動力。我們要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要有自己的個性,主要靠自己在實踐中去摸索、研究、從而在原有基礎上創造出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