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精選】校園的景物作文300字4篇

欄目: 四年級下冊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3.33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校園的景物作文300字4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選】校園的景物作文300字4篇

校園的景物作文300字 篇1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新的學期,新的春天,又是一個花團錦簇,五彩斑斕的春天,校園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學校的松柏總是筆直的站在那裏,踏入學校大門,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這位軍人。春夏秋冬,無論寒風還是暴雨,他一直不變初心,像一位威風的戰士保護着我們的校園,讓我們有一個舒適安全的學習環境。

在學校大門十幾米處有一個古老的地球儀雕像,它的斜下方是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樂園鉛筆廣場。夏天的鉛筆廣場也別有一番景色呢,幽靜的林蔭小道兩旁矗立着兩排整齊的參天大樹,遮住了陽光,帶給小道無邊的涼爽,每當走過你都會感到一絲愜意。

紫藤花也不甘示弱,爭奇鬥豔地開在紫藤花園的路邊上,幾十米外就聞到了那淡淡的清香了呢,迷人的紫藤花,在遠處看就像一串串誘人的紫葡萄,讓人看了口水直流三千尺,恨不得撲上去咬上一口。

校園總是那麼美,那麼豐富多彩,我愛這美麗的校園!

校園的景物作文300字 篇2

春姑娘打開了春天的大門,悄悄地,悄悄地來到了人間。同時也來到我們的學校,她拿出魔棒,在小草上輕輕一點,小草變綠了,在花兒上一點,花兒變紅了。校園裏五顏六色,春意濃濃,到處充滿了生機。

你看,我們學校有教學樓,兒童天地,小舞台,教學樓是我們每天上學的地方,兒童天地是我們鍛鍊的場所,哪裏有雙槓、滑滑梯……小舞台是我們每天做早操的地方,每當星期一的時候我們都在那裏升旗。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學校的金種子雕塑,它代表着我們全體學生就象這顆金種子一樣,每天都在吸取陽光和雨露,寓意着我們每天都在不斷學習知識,不斷進步,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漸漸變成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我們每天上學的時候金種子下面的小金魚天天都在歡迎我們來到學校上課,而金種子上面寫着,:“求真、尚美、進取”還有一個校徽,校徽上有“BY”字樣,下面有一道水紋,代表我們學校是一間游泳傳統的學校,每當太陽升起照耀着金種子,就代表希望我們能快快成長。

我們校園的一角真美麗呀!金種子的風景如詩如畫,讓人陶醉!

校園的景物作文300字 篇3

我們的學校很美麗,最美的地方要數西花壇了。

這裏錯落有致地立着各種各樣的石雕。最大的石雕《奮飛》是由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組成的:小男孩一手拿足球,一手拿飛機。足球的寓意是讓我們鍛鍊身體,飛機告訴我們要胸懷高遠夢想,飛向美好未來。小女孩手拿一本科技書,意思是讓我們好好學習科學知識。這石雕上還有一把鑰匙,告訴

我們用這把金鑰匙打開知識的大門,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石雕底座上寫着:奮發讀書立大志,學好本領展翅飛。它時刻激勵着我們刻苦學習,掌握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大石雕後面還有兩座小石雕,一個是羊媽媽正在餵羊寶寶奶,就像老師用知識和愛哺育我們成長;另一個是仙鶴媽媽在給孩子唱歌,就像老師在給我們生動地講課。

花園裏不僅有栩栩如生的石雕,還有許多植物。有又大又圓的仙人球,有高高聳立的仙人柱,有奇形怪狀的松樹,還有各種美麗的花兒。綠油油的草坪像柔軟的地毯,花壇中間的小石子路彎彎曲曲,石凳靜立兩旁,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休閒的好去處。

我愛西花壇,更愛我們的學校。

校園的景物作文300字 篇4

我的校園有着書聲琅琅的教學樓,有絢麗多彩的花壇,悠長寂靜的走廊……這一切都十分美好,但是其中最最令我難忘的就是操場西南角的那座假山和魚池了。

假山和魚池咫尺為鄰,“S”形的魚池緊緊靠着假山,為學校增添了一幅有山有水的景象。春天,邊上的桃樹和柏樹才剛剛抽出了那嫩綠的小芽兒,魚兒就已經從水底浮起來,歡快地打着旋兒,把頭探出來,呼吸着還略帶涼意的空氣。一條條金的、黑的、白的魚兒在水底待了一冬,全都出來活動筋骨了,有的跳出水面,濺起水花;有的用如同射出的利箭一般的速度在水中游了一圈又一圈;有的拍打尾巴,與自己的同伴們嬉戲打鬧,給魚池增添了無限生機。邊上的假山也甦醒了,又當起了魚池的士兵。

夏天,燦爛的陽光照射下來,為勇猛的假山騎士穿上了一件黃金戰甲,陽光從水面照下去,反射出了一道道彩虹般的光芒。

秋天,葉黃了,魚兒游泳速度慢了,只是悠閒地遊,盪漾出一圈圈水波。假山也疲了,沒有了夏天的精神,它們就要睡了……

冬天來了,假山騎士和魚兒已準備完畢,進入了沉睡,對着寒風不理不睬,它們正打算明年好好幹呢。

我愛我的學校,更愛學校的那一處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