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欄目: 高中第三冊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74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余光中散文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1

我很喜歡余光中的散文。讀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總會從文裏感覺到一股淡淡的藍,這種被淡淡的藍靄氤氲包裹的氣息,又總能牽引我深深的走入文中,去感受作者的心裏世界,隨着他的文路去觸摸他的天空、他的雪雨霽月、他的深深思鄉情愁…

每篇散文裏作者無論走在哪裏,身在何方,都有他那顆熾熱的思鄉情懷總在繫戀着祖國,思戀着故鄉,無論夜裏醒來的牀前明月,還是夢裏陽關的大道,無不是作者行途中執着的燈盞,引領作者的心迴歸故里田園,投入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我覺得余光中的文字貴而不浮,絢麗而不虛幻,温婉而不俗媚,他的文字大氣磅礴,不愧稱之為文化大家。正如楊克所説:“余光中是中國最好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浸淫着一種詩意和古典神韻,有一種中國的文化底藴,比較華美。”

如果借用楊克的話來對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簡評結筆,也正是抒出我對餘先生的景仰之情……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2

在拿到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天涯情旅》時,我暗自疑問:這本散文集對於作為幼兒園教師的我有用嗎?此書雖為大師作品,似乎對我沒什麼用處。

按耐住心中的躁動,閒暇時光勉強翻閲此書,不知不覺從第一頁翻閲至下一頁再至下一頁,一會兒已至幾十頁,似有魔力一般把原就不愛看書的我深深吸引於其中的海闊天空。在余光中先生散文集的親情篇裏,我看到了余光中先生作為四個女兒的父親是如何疑懼於女兒的未來歸宿,以至於產生了《我的四個假想敵》,他在文中説:“我的四個假想敵,不論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學醫還是學文,遲早會從我疑懼的迷霧裏顯出原形,一一走上前來,或迂迴曲折,囁嚅其詞,或開門見山,大言不慚,總之要把他的情人,也就是我的女兒,對不起,從此領取。”但作為父親來説,恐怕這也實乃人之常情,並且先生也絕不是一位不開明的父親,對於未來女婿“省籍無所謂”“學什麼都可以,只要精通中文”“相貌也由的女兒注意”。

在《日不落家》中,我感受着一對父母對遠在他鄉的四個女兒的牽掛與關心,回味着子女的種種,並且藉由電視上的氣象報告,把他們的關愛帶到高緯,向陌生又親切的城市聚焦。陌生,因為是寒帶。親切,因為是他們的孩子所在。不知不覺中彷彿我又跟着先生一家子來到《螢火山莊》,看到了其樂融融的一家子享受着三代在同一屋頂下團圓的温馨,以及在近乎隱士的林居中的愜意與悠閒,仲夏夜的螢火蟲、有時亦可見鹿的“仙蹤”,甚是有趣啊。然而夜晚,卻總能看到余光中先生在桌燈下往往坐到深夜,樓上的家人都已鼾然,林中也已寂了萬籟,用先生的話説就是隻剩下手中這支筆陪他醒着,從十九歲的少年一直清醒到現在,便感覺惟寂寞始能長保清醒,惟清醒始能永耐寂寞。

閲讀至此,抬頭,轉了轉有點僵硬的脖子,我不得不感慨於余光中先生的妙筆,竟能如此吸引人探究其中的奧祕,彷彿置身於其中,並且敬佩於先生的深厚功力,不時佐之以文言、俚語和適度的西化,加以熔鑄,成為合金,但又格外的親切、自然。同時,我也不得不為自己淺薄的知識所羞愧,文中一些著名人物、名言名句等聞所未聞,更為之前的疑問感到愚蠢之至。至時此刻,我確定此書乃如我良師益友啊,磅礴的知識,直通古今中外,引人入境的文字,開闊我的眼界,豐富我的閲歷,無不鞭策着我要以終生學習為目標。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3

和父親親密無間是20年前的事情了,記憶中和父親可以親密到坐在他腿上的情景依稀只得一次,彷彿是看某部電視劇中聽到“白馬王子”一詞,爬上父親的腿去問他這是什麼意思,不記得他的回答了,大概是“女孩心中喜歡的男孩”之類的話吧,他是從來都給我以正確而真實的解釋的。

初中的時候,有一次和父親生氣了,一連謳了好幾天的氣,最終好象還是他來找我説話的。忘記是什麼原因了,但現在想來,我原來從小就這麼倔強,再想想當時的父親,該是何等的失落——從來都是聽他指揮的女兒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脾氣了,而這脾氣是從與他對抗開始的。從那以後,再沒有抱過他、坐在他腿上,更別説象別的女兒一樣大方地親吻自己的父親。其實,並非是那一次矛盾結下的惡果,還是與我自身性情有關,或許追究下來還是和他的基因有關,畢竟我也是得他遺傳。我和他一樣,都是感情越深越深埋,從來也不願輕易表達的人。於是,這20多年來,我和父親的感情竟象互相傾心卻沒有把握的情人的一樣,只在心中燒着,一旦見面了,都是平淡之極的面顏相對,不知該怎麼親暱。

所以,我一度以為他是冷血的,因為他極少笑,對孩子對妻子都是如此,我甚至曾經以為他從來不愛母親。只是後來聽見母親説她與父親之間的趣事,才知道原來他竟然還有和母親“打情罵俏”的時候呢,只是這種臉孔待一轉身面對我們的時候就又變了。後來,我翻看我成長的照片,驚奇的發現我竟是從小就不會笑的,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那些照片中,一眼就能從同學中認出自己,因為只有我是一張“法官”的.臉,極其不符合當時的年紀。這一點倒是長大了改善起來。於是,我知道了,我和他是一樣的,臉上是不會笑的,一切的情感都在心中,都在與自己相處的時空裏。

看完余光中先生的這篇文章,覺得他真是寫盡了一個為人父的心思,我假象這也是我父親的所想,其實這就是他的所想吧。他也是一直如此珍視我,不願我出閣又擔心我沒有歸宿的啊。現在對我來説,嫁與不嫁遠沒有父親是否在乎我那麼重要了。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4

在我讀了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花鳥後,我立刻對小小的鸚鵡起了由衷的喜愛之情,甚至把自己當做作者,給鸚鵡餵食、打理羽毛。但也為人類的殘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讀“藍寶寶菜市上六塊買來的,在我所有禽緣裏,它是最乖巧最可愛的一隻,現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捨不得捨棄它的。”的時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對藍寶寶的喜愛之情,因為藍寶寶是最乖巧可愛的。從“現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不肯捨棄它”寫出了藍寶寶對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鸚鵡也有仇必報,有恩必報的心理。如果你平時對它不好,他只要能出來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對他好的話,它不但會用小喙親吻你的手指,還會把“雀慄”與你一同分享。在我讀“人類之間,禁止別人發言或強迫從千口一詞,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獸去行人道呢?”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類的殘忍,為了讓人語推行而違反了人道。這無所不載無所不容的世界屬於人,也屬於花、鳥、魚、蟲。我們不能為了私慾而破壞這個世界。

我覺得:我們應該保護好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小生物,不要再獵殺它們了,他們也有生命,它們也想人一樣,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讓一個個無辜的生命慘死於人手!

保護動物就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為保護動物獻一份力,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5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於朱自清。

初次讀《聽聽那冷雨》,不由大驚:散文可以如此寫?細讀之則手不釋卷。余光中曾戲稱:“右手寫詩,偶爾左手寫散文,算是副產品。”但這樣的副產品在當代散文家中有幾人能出其右?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接着他跳躍聯想,寫道:······即使在夢裏,也似乎把雨傘撐着······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馬上,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這樣下着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內心那種深深的鄉愁以及愛國情懷。

本文恰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濕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温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於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可謂情絲和雨絲交織。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寫,字裏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代風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濕濕的音樂下在渴望的脣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代詩人汗顏。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説: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於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

我讀書,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為每一句話都這麼美。文壇宿耆柯靈説:《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代文學的表現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該承認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域中,算是別闢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6

著名作家余光中的散文處女作即《左手的繆思》,初版於1963年,而我手邊正攤開的,卻是1980年4月台灣時報出版公司新版重印本。此書在大陸難以尋找,即使各大圖書館,亦不大好找。我1993年暑假去深圳,訪該市圖書館,專門找到港台原版的書架,可憐兮兮的就那麼幾本書,很讓人痛惜――一座城市,若沒有讓人羨慕的

深厚的文化積澱,僅是樓房蓋得高且漂亮,亦很難讓人感動。沙葉新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曾過境香港,跑了好幾家舊書攤,才淘得此書;而我握有的版本,似乎早已有珍本資格矣!港台名家的所有重要原版書,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出版者,在大陸,大概均可作如是觀。

余光中認為,他的正業是寫詩:“這隻右手不斷燃香,向詩的繆思。可是僅飲汨羅江水是不能果腹的。漸漸地,右手休息一下,讓左手寫點散文。”這一寫就是八年,而此書僅是“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的一小部分。

與“美麗的癢”(吻)一樣,“左手的繆思”(大陸譯作“繆斯”),的確是余光中獨創的詞語。這個書名的來歷,早已成為台灣文學史中的一個典故:“當時用《左手的繆思》為書名,朋友們都覺得相當新鮮,也有讀者表示不解。其實我用‘左手’這意象,只是表示副產,並寓自謙之意。成語有‘旁門左道’之説,台語有‘正手’(右)‘倒手’(左)之分,在英文裏,‘左手的’(left—handed)更有‘彆扭’與‘笨拙’之意。”――僅瞭解其書名之來歷,似乎已窺見作者的功力和驚人之筆。

實則,若論餘氏之“妙手”,誠如香港作家黃維樑所云,余光中應該有四隻手:右手寫詩,左手攻散文,第三第四隻手專事批評和翻譯。《左手的繆思》結集出版時,餘氏早已碩果累累:出版了四本詩集,三本譯詩集,一本翻譯小説,一本翻譯傳記。

值得文學史專家注意的是,餘氏左手的繆斯,一上手走的是知性的路子:論艾略特,評畢卡索,介紹梵谷、安格爾,讚揚胡適。筆鋒一開,便光芒照人。繼之而起的感性且抒情式的《石城之行》《記弗洛斯特》《塔阿爾湖》《書齋書災》等,都是讓人拍案叫絕的美文。

原來,九位繆斯之中,未聞有司散文之女神,而《左手的繆思》的出現,那真是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寂寞、淒涼的中國文壇,閃現出的一道曙光。

如論余光中與五四白話散文之源流關係,台灣詩人楊牧曾説過這樣的話:“徐志摩以詩人之筆為散文,灑脱浪漫,草木人事莫不有情,激越飄逸,影響見於蘇雪林,何其芳,張秀亞,胡品清,陳之藩,蕭白,余光中。”(《文學的源流中國近代散文》)此話説得很中肯。不過這也僅僅從一個側面概括了余光中。我以為,若真正把握其實質,余光中之散文,有着錢鍾書散文的某些素質。本來,在《左手的繆思》中,他更多的獻給讀者的,是淵博的詩、畫、音樂的典故與知識,是獨具餘氏散文語言的彈性和變化別緻的句式及結構。讀錢鍾書的散文,我們常常驚歎其用典的艱澀而密不透風;而讀余光中的散文,我們彷彿看到了其依然追求意象、用典之典雅,但密而有間,又平易近人。他的散文彷彿達到了情趣、智慧和學問的有機融合。

余光中的散文觀在其書中已略見端倪,似乎亦不該掉以輕心。

當時作者最討厭的是:“流行在文壇上的散文,不是擠眉弄眼,向繆思調情,便是嚼舌磨牙,一味貧嘴,不到1CC的思想竟兑上10加侖的文字。”那麼,餘氏到底要提倡什麼樣的散文呢?

我所期待的散文,應該有聲,有色,有光;應該有木簫的甜味,釜形大銅鼓的騷響,有旋轉自如像虹一樣的光譜,而明滅閃爍於字裏行間的,應該有一種奇幻的光,當他的思想與文字相遇,每如撒鹽於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

縱觀當代兩岸散文之發展,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能達此境界者,鮮矣;而余光中的散文處女作,正是通往這一境界的拓荒者。

這便使人想起今日大陸某些青年散文家們,一上手便是純感性的路子,變成一種新的風花雪月,而忽略了知性和結構,總是走不出朱自清的“蹤跡”、徐志摩的“康橋”,然而,發表了幾十篇後,翻來覆去便難以為繼了。大陸許多散文家的散文,總是單純的抒情,沒有深厚的文化價值和自覺的哲學追求,很難找到林清玄和董橋這樣的雄厚實力,而余光中一上手便站在一個嶄新的制高點上。如果缺乏深厚的國文功底,缺乏精通一國或數國外語的借鑑,缺乏知性作脊樑的感性,儘管開筆可能驚人,但到了某一層次,沒有知性的推力,更是難得上攀一分之微。

余光中的散文觀,還有一點值得我們特別注意。

對於五四新文學運動一開始所倡導的“美文”,當時的余光中反倒比大陸之後的《美文》派們更為清醒:

現代主義在美與真之間,寧取後者。現代的大作家,無論是艾略特或奧登,漢明威或福克納,皆寧可把令人不悦的真實呈現在讀者面前,而不願捏造一些粉飾的美,做作的雅,偽裝的天真。

在余光中第二本散文集《掌上雨》中,作者依然堅持:“現代作家們有勇氣面對殘缺與醜惡,他們相信真實的醜比虛偽的美要耐看的多。”

我總覺得,余光中的價值,大概不僅僅得從文學範疇去尋找其意義,還應更放開眼界。如果説,殷海光先生在台灣哲學與思想界的意義在於:自命為五四後期的人物――正像許多後期人物一樣,沒有機會享受到五四時代人物的聲華,但卻有份遭受寂寞、淒涼和橫逆的經歷;而余光中則是創造性地繼承了五四新文學的精神,並在寂寞、淒涼和橫逆中把文學的本體全面推向新的高度的拓荒人。

散文,自然是他自覺表現的一部分。

夏志清先生認為,餘氏的散文比其詩好。我也認為餘氏的詩,不如洛夫,而他的散文,在台灣已享有第一支筆的美譽。

當初《左手的繆思》,乃歪打正着啊!

余光中散文讀後感7

我們大多數讀者是從“傳説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從青海到黃海/風也聽見/沙也聽見”以及“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等詩句裏認識余光中的,後來才知道他“右手為詩,左手為文”,散文也寫得好。惜乎選本不多,就筆者目力所及,只讀過他的幾篇小品,如《我的四個假敵》、《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牛蛙記》、《聽聽那冷雨》、《借錢的境界》等,即如此,也早已為其作品中四溢的才氣所薰醉。不過,跟讀粱實秋一樣,總感覺機巧有餘而厚重不足。及至讀到人民日報出版社的最新選本《橋跨黃金城》,才似乎窺到了余光中散文藝術之全豹,不,用他的話説,是全虎,是細嗅薔薇的猛虎。

虎有威猛之氣。當余光中駕着他的小道奇疾馳在遼闊的美國西部的時候,當他飲過嘉士伯啤酒開始浮想聯翩的時候,當他陶醉於山、海、塔、高速公路等雄性意象的時候,余光中就是一頭威猛的老虎。在《高速的聯想》一文中,他説他崇拜速度,並引阿拉伯的勞倫斯的話:“速度是人性中第二種古老的慾望。”詩人的余光中或許永遠不會説出“我倒覺得你(指夫人)煨得更腴了,雄得一塌糊塗!”或者“剩下他,血液閒着,精液閒着,淚腺汗腺閒着,憤怒的吶喊閒着”等痛快淋漓的話,但在散文家的余光中説來卻顯得本真、有人情味。文人不是閹人,不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他應該是最健全,最富生氣的人,是猛虎。

當然,這僅僅是淺層意義上的猛虎氣。余光中的散文是以想象富贍、節奏緊張、內藴深厚、造語奇特見長的。他的散文內容不外遊記、詠物、品藻人物、家居感受、文藝隨筆等幾類,但他是帶着他全面、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凝重的歷史感進入他的意象世界的,所以他可以面對星空作逍遙遊,面對蓮花而意興遄飛,從李白、杜甫到米芾、蘇軾,從可口可樂到黃河飲過的血揚子江飲過的淚,從蓋提斯堡的古戰場到周幽王的烽火、盧溝橋的烽火,縱橫開合,火花迭現。用他自己的話説“真正豐富的心靈,在自然流露之中,必定左右逢源,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步步蓮花,字字珠玉,絕無冷場”。這種語言的密度是才氣,是歷史的厚重感,是猛虎氣。

“微薔薇,猛虎變成了菲力斯旦;微猛虎,薔薇變成了懦夫”。余光中散文有其陽剛一面,也自然有其陰柔一面。以他最有名的代表作《聽聽那冷雨》為例,語言之迭宕、意象之開合,無不透露出他的猛虎氣,但就“冷雨”這個整體意象來説,它畢竟是陰柔的、古典的。

與余光中的詩相比,他的散文的涵蓋量更為廣闊。有傳統的鄉愁,也有對沉重歷史的回憶,有對自然山水的禮讚,也有對現代文明(如噪音、空氣污染)的哀歎。在他的《不朽,是一堆頑石》、《伐桂的前夕》等名篇中四處浸潤了有限與無限、暫時與永恆等終極性命題,體現出一位散文大家的本色,確如一隻警醒的猛虎;其散文中俯拾即是的詩意語言,諸如“如果你此刻擰我的睫毛,一定會擰落幾滴藍色”、“那夜的月色特別清亮,好像一抖大衣,便能抖落一地的水銀”、“有時索性走在軌道上,把枕木踩成一把平放的長梯”等,不正如路邊蓬勃着的芳香無比的薔薇麼?

余光中在自序中評價這個選本,“於我的散文藝術,有相當的代表性”,看來他是滿意的。這一點,讓我想起內地出的多種多樣的港台文學選本,似乎這類反映全貌、遴選精當的集子太少了些吧。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