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作文素材 > 哲理故事

歷史故事中的小哲理

欄目: 哲理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57W

飯局中的歷史

要説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飯局,當數咸陽城外的鴻門宴。楚漢相爭,項羽在鴻門設下飯局,宴請劉邦。他有大把的機會殺掉對手,結果呢,先是項莊舞劍,後是樊噲闖帳,接着是張良獻玉,終於活生生放走了對手。如果那次飯局上項羽的心再狠一點,就沒有漢朝了,歷史將完全變成另外一副面孔。

一頓飯成就一個朝代的事情,還發生在晉朝。那時西晉覆亡,士族大家渡江到了江南,羣龍無首,坐以待斃。還是曾經當過朝廷重臣的王導有主意,在建鄴郊外新亭的士大夫飯局上,他對哭哭啼啼的大臣們説:“哭什麼啊,我們應該幫助皇室恢復神州嘛。”在他的倡導下,大家擁立了晉元帝,才有了東晉。

王導經常有飯局。還記得西晉石崇誇富,讓美人勸酒,誰不喝就殺那個勸酒的姑娘的事嗎?那天死活不喝導致三個姑娘被殺的強人,叫王敦,是王導的堂哥,而當時王導就坐在王敦旁邊。目睹三個女孩被殺,王導很不落忍,勸王敦喝酒,王敦説:“他殺他家的人,和我有什麼關係!”

唐太宗李世民肯定知道鴻門宴,所以他為保長治久安,寧可錯殺大將,也不放過嫌疑。他聽了謠傳,説以後有個姓武的人要奪他天下,便暗暗留了心。有一天吃飯,喝着小酒,酒令是説出自己的小名,結果大將李君羨説自己小名叫“五娘子”,引起了皇帝的猜疑。後來,李世民終於找了個圖謀不軌的罪名,把李君羨殺了。李世民當然沒想到,真正改變歷史的人,正在他的宮中藏着,他都沒怎麼正眼瞧過她——武才人,後來的武則天。

到了宋朝,飯局依舊起着改變歷史的作用,不過文明瞭些,吃飯不帶殺人了。宋太祖請石守信、高懷德一干大將吃飯,邊吃邊和他們探討如何避免失眠,最後把失眠的原因歸結到擔心“黃袍加身”重演上。大家都是明白人,趕緊交權。“杯酒釋兵權”以後,宋朝的基業穩固下來,唐末幾百年來的內亂才算停止。

到了宋真宗朝,還有一次驚心動魄的飯局,不過這頓飯只有一個人吃,而且是吃給別人看的。當時遼兵大舉入侵,宋真宗無奈親征,被宰相寇準連哄帶勸地帶到澶州督戰。寇準誇口五天解決戰事,宋真宗不放心,派人盯着寇準——寇準在城樓上飲酒下棋、歌舞歡宴呢。這飯吃得城下的遼兵心裏含糊,最後答應了講和條件,結下澶淵之盟,遼宋之間獲得了近百年的和平。

很多人唸叨宋朝的好,説宋朝不殺文人,文化昌明、經濟繁榮,飯局也不那麼嚴肅。

説一個浪漫的飯局吧。在宋朝,有那麼一個冬天,一幫文人出去玩,遇到大雪封路,回不去洛陽城了。他們派人去向上司——洛陽留守錢惟演請假。天黑了,錢惟演居然派來了女演員和廚子,並帶話説,你們踏實玩吧,多寫點好詩就成。

這些在大雪中吃喝快活的人,包括歐陽修、梅堯臣、謝絳、尹洙等人。他們都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文人,當然也是叱吒政壇的風雲人物。

歷史就在各種各樣的飯局中向前走去。

怎麼給小孩子講歷史故事

央視主播張泉靈之前在微博上講了這麼一件事:“給兒子講的《三國》終於到了斬顏良誅文丑的段落。兒子問:顏良文丑是好人還是壞人?我答: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兒子又問:曹操殺了呂伯奢之後就算壞人了對吧?我答:是。於是兒子的終極問題出現了:關羽一好人為什麼要幫一個壞人殺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的人呢?”網友在下頭就這個話題眾説紛紜,由此引出一個話題——我們該怎麼給小孩子們講歷史。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歷史本身厚重且充滿質感,十分複雜,缺少一定的人生閲歷積澱和學識修養,根本無法體會其中微妙之處。而小孩子的思維簡單,慣以好人/壞人來做簡單的善惡二元分類,非黑即白,以此去了解歷史,自然是疑竇百出。

我小時候也幹過類似的事。上中國古代史,老師講到大澤鄉起義,説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具有偉大歷史意義,後來被暴秦鎮壓云云。我舉手提問:“農民起義的都是好人,為什麼會失敗了呢?”那時候我看的動畫片、漫畫書還有一些主旋律電影電視,最後都是正義獲得了勝利,所以我覺得大澤鄉起義也該有一個輝煌的結局才對,居然會失敗,實在是不可思議。

老師聽到這問題,有點發愣。最後他給出的答案是:“好人不一定勝利,壞人不一定失敗。一個好人失敗了,卻可以給其他好人做出榜樣。”雖然當時我似懂非懂,但現在回過頭去想,在小孩子的理解範圍內,這答案算是最好的了。

小孩子認知和真實歷史之間的偏差,例子有很多。比如孔融,小時候大家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腦子裏的'印象一直是個温文儒雅謙和善良的大叔。後來我讀了史書才知道,這哥們兒其實是個尖酸刻薄嗜酒如命的主兒。《關雲長》裏姜文演的曹操有句台詞:“孔融這個人,讓梨他肯,讓酒他是決計不肯的。”小時候家長給我們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總要加一句:“你們可要學習孔融這種謙讓的精神呀。”你説萬一哪個小孩子真去翻了史書裏的孔融,還學起他的做派來,那可怎麼辦呀?

我其實有個略顯極端一點的看法,沒必要讓孩子“從小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歷史觀和價值觀不一樣,價值觀可以言傳身教,歷史觀卻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讓一個小孩子去“樹立”歷史觀,就像騎着自行車上高速一樣荒唐——沒那排量啊。給小孩子講的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好玩,所以別摻雜太多説教,單純講故事就夠了——講得有趣,他們就會感興趣;有了興趣,才會去主動了解;多多地瞭解,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歷史觀;樹立了歷史觀,再來分辨對錯也不遲。

當然,如果是面對別人家的孩子,還有個更簡單的辦法。比如張泉靈在文章開頭碰到的問題,就可以這麼解決:把孩子叫到身邊來,語重心長地説:“要説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從曹操和顏、文二人的上司袁紹的關係説起。而要説清曹、袁淵源,就得先説董卓——董卓為什麼要進京呢?這就得先談談黨錮之禍以及西北軍閥與諸羌關係演變……”——講到這裏,小孩子多半聽得不耐煩直接走人了,你也就得了解脱。

歷史,讓我們看見

趙簡子是春秋後期的牛人,據説孔子都對他望而生畏,止步於黃河南岸,沒敢去晉國。從他考察兒子的題目,就可以看出此人的志趣和作風。

趙簡子對兒子們説:“我把一個寶符藏在常山上,你們去找找吧。”兒子們騎上快馬,上山尋找,一無所得。一個地位最低的、婢女生的兒子叫毋恤,最後回來,卻告訴父親:“寶符找到了。”趙簡子説:“呈上來。”毋恤説:“我從常山上俯瞰山那邊的代國,代國就是我們的囊中之寶啊!”趙簡子毫不猶豫,廢了原先的太子伯魯,立毋恤為太子,這就是趙襄子。

趙襄子比其父更加蠻橫狠毒。

趙簡子一死,還在服喪期的趙襄子,就親親熱熱地請來代王及其僚屬,進行友好訪問。招待他們宴席時,趙襄子安排每人後面站着一個廚師伺候,廚師們用碩大的銅勺子為他們斟酒。當代王和僚屬帶着對襄子的感激之情,仰脖子喝酒時,廚師們一起動手了:他們揮起銅勺子,猛擊代王和僚屬的腦袋,代王和僚屬瞬間血肉橫飛,陳屍燈影,代國的整個精英階層瞬間化為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屍體,杯盤與陳屍共狼藉,酒水與血肉同淋漓。

然後,趙襄子揮兵伐代,精英階層完全喪失的代國一片混亂,毫無抵禦之力,於是代國併入趙家版圖。

這是歷史的大敍事,為歷史講述者們津津樂道。

但是,打動我的卻是這大敍事中的一個小細節。

被趙襄子的銅勺子擊碎腦袋的代王,正是趙襄子的姐夫——代王的夫人是趙襄子的親姐姐。弟弟開疆拓土了,姐姐則在一夜之間喪夫亡國。而且,弟弟不僅讓姐姐夫死國滅,還陷她於不仁不義之境。姐姐面臨的不僅是自身命運的悲慘,還有感情與道德上的兩難:一邊是相親相愛、琴瑟相諧的丈夫,一邊是手足之情、家族代表的兄弟。丈夫死了,麻木不仁,不為夫報仇,是無情;向弟弟復仇,損害孃家家族利益,是不義。

趙襄子倒沒有這種糾結,他坦坦蕩蕩地派使者去接姐姐歸國。

沒有道德感的人,自然也沒有來自道德的痛苦和糾結。沒有來自道德的痛苦和糾結的人,也就沒有道德負擔和道德顧忌。沒有道德負擔和道德顧忌的人,常常就顯得果斷和有力。

悲慘的是,這種果斷和力量,往往又為俗人所讚美和崇拜,為眾多歷史講述者所津津樂道、嘖嘖稱讚。

是的,惡在很多時候比善顯得更有力量。

戰國時代,就充斥着這種無道德甚至不道德的力量,它們強大到操縱了歷史的進程。對這種力量的讚美和崇拜,鼓譟到淹沒了人們的良知。

但是,我們不要忘了,道德也有力量。這種力量往往在細微之處、在宏大敍事的疏忽之處,悄悄地影響着歷史的進程,改變着歷史的成色,決定着歷史的性質,創造着歷史的正面價值。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一歷史大敍事下的小細節。

姐姐面對着弟弟派來的接她歸國的使者,掩面悲泣。曠野上,姐姐與使者做片刻休息。環顧破敗的江山、兵燹過後的家園,姐姐悄悄拔出頭上的簪子,在石頭上悄悄地磨礪。

末了,她收淚站起,手握鋒利的簪子,以令人猝不及防的動作,一下子扎進自己的喉嚨。

來不及阻攔,那位使者呆立一旁。

深為這人間悲劇所震驚,目睹這世間的冷酷,對人性、對人間深感絕望的使者,在姐姐的屍首旁默立良久,最後,拔劍自刎,跌倒在她的身旁。

代人哀憐代王夫人的不幸,把她自殺的地方稱為“磨笄之山”。

司馬遷的《史記·趙世家》記敍了這樣一個細節。知道司馬遷為什麼偉大了吧?

一個史學家,一個歷史的書記員,他不僅看到了歷史上那位叱吒風雲、永垂史冊的弟弟,還看到了那位柔弱的跌倒荒野、埋沒於荒草的姐姐。他不僅聽到了弟弟的金戈鐵馬之聲,還聽到了姐姐悄悄的飲泣之聲。

在一幫大人物為權為利鬥得你死我活時,一個弱小的女人,糾纏在仁、義之間,不能自解,只好自盡;一個不知名的使者,為這樣的一個女人感動,不能自釋,又隨之自盡。讀史至此,只有一聲浩歎!

透過歷史天空中遮天蔽日、攻城略地的刀槍劍戟,讓我們看見那根細小的閃着悽光的簪子。

透過歷史長河中熙熙攘攘爭權奪利的帝王將相,讓我們看見這位柔弱的悄悄泣血的姐姐。

這位姐姐的血,這位不知名的使者的血,是一個民族最乾淨的血,最高貴的血!這才是一個民族真正的光榮,最後的力量。

你可以欣賞鐵血的歷史,但是,不要忘了,還有泣血的歷史。

五千年,有帝王將相的偉大事業,也有他們留下的宏偉的王陵和宮殿,但是,如果我們的良知還醒着,就能在深夜聽見——還有孟姜女這樣的妻,代王夫人這樣的姐,在荒野中低低地泣訴。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在美國各大學,有一本被廣泛使用的歷史教科書《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該書由康奈爾大學著名歷史學教授馬利·貝思·諾頓主編,由休頓·米夫林教科書出版社出版。

當年,就在書稿付梓之際,諾頓接到美國中央情報局不準出版的通知,理由是:“在大學歷史教科書中使用了一張敵國宣傳部門拍攝的有損本國軍隊形象和士氣的照片,無疑會對下一代愛國主義教育起到不良作用,而下一代的教育關乎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個輕率的決定,往往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惡果。所以,您必須無條件放棄使用有損於軍方形象的照片。”

原來,諾頓在教科書靠前的一頁中,使用了一張照片,並附有文字説明:“1950年冬天朝鮮戰爭中,中國士兵押解美軍戰俘”,照片來源是“中國新華通訊社”。這張照片中,押解美軍戰俘的中國士兵正氣凜然,而被押解的美軍戰俘則個個垂頭喪氣。

諾頓迴應中央情報局:“我認為,這張照片絕不是‘中國新華通訊社’的偽造之作,從中國士兵正氣凜然的氣概和美國軍人不甘失敗的頹喪畫面中,已經十分清楚地解讀了這場戰爭的本質。我們不能為了掩蓋真相,對下一代實行心靈控制,只有勇於正視歷史,才是對下一代真正的負責和愛護!”

鑑於諾頓的強硬態度,美國中央情報局只好將此事報告給時任總統的小布什,並很快得到他的答覆:“如果你們不贊成使用那張照片,那你們完全可以另起爐灶,拿出自己的版本來,只要能得到大學生的認可,能讓歷史教材形成生動活潑的多元化局面,就是一件大有益處的事。”

中情局對總統模稜兩可的答覆大為不滿,又另闢蹊徑對休頓·米夫林教科書出版社施壓,要求刪除那張照片,同樣遭到拒絕:“掩蓋真相只能説明心虛,如果硬要刪除,頂多是教科書的面貌有所改觀,但歷史不能更改。我們的職責就是組織優質書稿出版,至於書中涉及的關乎國家機密和臉面的事情,還要勞煩你們去找作者交涉。”

中情局只得再去找諾頓,但態度已經明顯軟了下來,一再哀求諾頓不要使用那張照片,但仍被毫不客氣地拒絕:“説白了,你們不讓使用那張照片的目的,無非是害怕世界輿論指責美國在朝鮮戰爭期間一些違反《日內瓦協定》的做法,比如沒有根據起碼的人道原則善待自己的戰俘。如果真是這樣,那當初不要這樣做就是了,既然已成事實,又為什麼不敢面對呢?”

事情僵持了一段時間後,最終以諾頓的勝利而告終,歷史教科書《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於2006年5月如期出版,並在此後多次再版延續使用至今。

馬利·貝思·諾頓説:“只有實事求是地尊重歷史,歷史教科書才稱得上是貨真價實,也才能起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警示作用。”

妙答怪問

晉惠帝司馬衷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昏庸無能的皇帝,他從小就不愛讀書,不學無術,整天只懂吃喝玩樂,不務正業。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太子司馬衷即位當上了皇帝。一年夏天,惠帝與隨從到華林園去玩,他們走到一個池塘邊,聽見裏面傳出咕咕的青蛙叫聲。惠帝覺得很奇怪,於是便問隨從一個雷到眾生的怪問題:這些咕咕亂叫的青蛙,到底是官家的青蛙還是私家的青蛙?對這個雷人的怪問題,那個隨從也到還算反應快,張口就説:“在官家池塘裏叫的,就是官家的青蛙;若在私家池塘裏叫的,就是私人家的青蛙。”

王僧虔是南朝時期的書法家,是晉代三朝宰相王導的五世孫,而著名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則又是王導的從子、從孫,年輕時就寫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長隸書。宋文帝曾評價説王僧虔的字“超過了王子敬(獻之),其骨力內涵,外貌風儀更不一般。”其書法有其家學淵源的,他不僅繼承了家族的傳統,字寫得好,而且對書法理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曾著《書論》一篇,在書法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較高的造詣。

至齊代,王僧虔書法更臻完美,遂成海內名家。太祖蕭道成也是個喜歡書法的人,當上皇帝后,書法雅興不減。建元中(公元479—482年),太祖召王僧虔來朝,君臣之間進行書法比賽,看誰寫的字好。君臣二人各自展紙濡墨,揮毫逞興。作書完畢,太祖十分得意地問:“聯與公卿書法,誰是第一?”王僧虔不假思索地回答説:“臣書第一,陛下亦第—。”太祖心裏明白,自己的書法是不能與王僧虔匹敵的,忖度王僧虔是否因自己是皇帝而又奉承的意思,於是進一步反問道:“第一就是第一,怎麼會有兩個第一呢?”王僧虔不慌不忙地説:“我的書法在大臣中數第一,陛下書法在歷代帝王中數第一。”經他這麼一解釋,太祖又覺得似乎不無道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説:“你可真會妙答,既不失之自信,又不得罪人。”

對於不符合常規的怪問,採用不符合常規的回答才是最妙的回答,不走尋常路,另闢蹊徑,跳出常規,往往會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Tags:哲理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