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不為一身一家升官發財

欄目: 名人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2.42W

“絕對不能為一身一家升官發財以愚懦子孫!”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何叔衡當年在白色恐怖中走出鄉關、毅然投身武裝鬥爭時留給後人的一句話。在何叔衡壯烈犧牲70多年後,這種精神依然激勵着他的後人:自食其力,友善待人,堅守勤勉家風。

名人故事:不為一身一家升官發財

何叔衡的故鄉,在遠離塵世喧囂的湖南省寧鄉縣沙田鄉長衝村一個風景如畫的山坳裏。作為革命長者的後輩,坐在記者面前的何叔衡曾孫何盛明、何光華,都是憨厚淳樸的老農。由於相隔年代久遠,何盛明、何光華等人對何叔衡的精神風範,只能通過家書中的隻言片語去感受。何家人印象最深的事,是1927年長沙“馬日事變”發生後,何叔衡在寧鄉一聽到消息,不僅沒有畏縮躲避,反而以赴湯蹈火的勇氣,直奔白色恐怖籠罩下的長沙尋找黨組織。旋即,自稱“忘家客”的何叔衡遠赴莫斯科。其間他寫來的家書對後人明言:“我絕對不靠你供養,且我絕對不是我一家一鄉的人。我的人生觀,絕不是想安居鄉里以求善終,絕對不能為一身一家升官發財以愚懦子孫。此數言請你注意。”這些至今看來仍充滿以身許國豪情壯志、擲地有聲的話語,成為何氏一門重要的家訓。

“我們都靠自己的勞動自食其力,決不能為前輩抹黑!”年過花甲的何盛明告訴記者,他當過井下礦工、鋼廠工人,如今靠微薄的退休金在家鄉頤養天年。對於自己的生活境況,何盛明説:“我兩個兒子大學畢業後分別在青島、長沙工作,結了婚、買了房。作為尋常百姓人家,衣食無憂,我過得很安心。”

身材矮小的何光華一輩子在家務農,如今年近六旬,還在四處打工維持生計。因為家境貧寒,何光華的兒子早早輟學,外出打工謀生。眼看着春節過了,小夥子正忙着四處找工作。記者注意到,儘管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但何光華的家收拾得井井有條,裏裏外外都打掃得乾乾淨淨。客人一進屋,何光華的妻子就用潔淨的.白瓷碗為客人們泡上自制綠茶。老老少少滿臉熱情的微笑,寫滿了淳樸和善良。

寧鄉縣文物局局長張筱林帶記者走在鄉間,還能看到何叔衡及其先輩捐建的學堂遺址、至今仍在使用的廊橋。何叔衡的故居泥磚砌牆,泥漿混合稻穀殼粉牆,屋頂覆蓋青瓦,是一座19世紀典型的南方鄉村民居。

張筱林説,何叔衡故居目前受到文物部門的保護,是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記者打開放置在故居廳堂一角木凳上的留言本,發現參觀、留言者來自五湖四海,中文、英文、俄文等各種文字書寫的留言。字裏行間,全是對何叔衡的懷念與崇敬。

何叔衡故居周邊,一草一木都曾見證中國革命的歷史。何宅的堂屋,當年是何叔衡與謝覺哉、姜夢周、王凌波等革命先賢經常聚會之所。何叔衡故居前,一個小池塘清波盪漾。張筱林告訴記者,1917年7月,何叔衡在家中盛情款待了來此遊歷的毛澤東和肖子升3天。時值盛夏,酷愛游泳的毛澤東幾乎天天都要跳進這個池塘暢遊一番。而何叔衡故居東側小山上,是何叔衡族人、辛亥革命元勛何南薰(又名何梓林)的墓。雙層“山”字形墓葬,墓道兩側肅立着石人、石馬,護牆上花崗巖人物浮雕精美,孫中山先生題寫“為國捐軀南薰司令千古”的墓碑,更為蒼蒼墓園平添了莊嚴和肅穆。

眼看着漂亮的水泥路修到了村口,砂石路通到了家門前,何盛明、何光華相信將來的日子一定會越過越好。 “再過幾年,我們這裏就是標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啦!” 何盛明説,今天的生活是靠先輩們捨生忘死創造的。何家人要發揚何叔衡“舍小家為國家”的精神,不僅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更要講風格、比貢獻,熱心幫助鄉里鄉親,儘自己的能力爭取多支持鄉村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