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作文素材 > 名人故事

關於孔子的故事(精選9篇)

欄目: 名人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08W

導語:孔子,大家都知道吧!那麼,關於孔子的故事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幾個關於孔子的故事(精選9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孔子的故事(精選9篇)

孔子的故事 篇1

孔子一直是後世人景仰的對象,他常常被後人供奉於廟堂之上,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是聖人 ,是高呼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一生摯友;是”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的鶴髮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遜學者。他是平 凡人,又是如此偉大。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系宋國貴 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孫,畏懼宋大夫華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魯國。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紇,樑紇為魯國武士,以勇力聞於諸侯。紇 於顏氏女野合生孔子。”作為儒家學説的創始人,身處亂世卻能夠堅持踐行自己的主張,孔子的精神和勇氣實在是令人佩服。古來聖賢皆寂寞,他 們異於常人之處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悶,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窮途末路,也要堅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生於禮崩樂壞的年代,他為了讓更多的窮人孩子能夠讀書,在年輕的時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學,廣招學徒,一時之間竟也譽滿鄉里,成為德高望 重的萬世之師。春秋戰國時期,國家間戰亂連連國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生存的第一條件是食物,糧食對於戰亂中的人民 是極其珍貴的,連飯都吃不起何談國家政治。因此,肉對孔子那個時代的人來説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學生,學費就是“束脩”,也就是肉乾。要知 道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春秋戰國,能吃到粗茶淡飯已經很不錯了,能吃到魚、肉更是難上加難。既然如此,又是什麼原因讓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

據《論語》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齊國,聽到舜的音樂“韶” ,三月不知肉味。這裏並不是説,孔子失去了味覺和嗅覺 ,更不是他三個月不知道肉放在哪裏,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而是説孔子他聽到舜的這首音樂以後,他的思想就定在無邪這個境界, 他在這個境界定了多久呢?三個月。整個身體,很長一段時間都被韶樂所帶來的愉悦和回味所佔據縈繞,他可能會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聯翩, 也可能就是發呆,什麼想不起來,但身心是舒坦的、寧靜的、甜美的,感到極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所以當時的齊國人 都非常敬佩孔子,有如此之高的音樂修養,後人常用“盡善盡美”和“三月不知肉味”來評論孔子向萇弘請教和痴迷於韶樂的這段佳話。

《戰國策》中甘羅一句項橐“七歲為孔子師”,語焉不詳,為後世人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間。據説他和孔子之間發生了“車讓城”與“城讓車”之辯 、“落鋤之數”與“落蹄之數”之辯、“沉浮”之辯,都以孔子失敗告終。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項橐(前494—482)是春秋時莒國人。現在的山東省日照市,據説就是項橐的家鄉。關於項橐的'身世,一般有兩種説法。據説項氏家族的老祖宗叫 姬叔度,其封地在項。姬叔度後代項超生項橐等兒子,這是富家子弟出身的項橐。還有一個説法,父親和母親魏氏都是普通農民,他的母親在上山 砍柴的路上生下了他。不管哪種説法都不能確定項橐的身世,他的一切又歸於一個謎。他與孔子“車讓城”與“城讓車”之辯、“落鋤之數”與“ 落蹄之數”之辯、“沉浮”之辯,到最後都變成了一個傳説,關於他的事蹟又成為了一個千古之謎。

遺憾的是,天資聰穎的項橐12歲便夭折,有人説他是被孔子的學生所殺,也有人説是被諸侯所殺,他的人連同他的事蹟都消逝在歷史的長河裏,給 後人留下了無盡的猜疑。

孔子的故事 篇2

孔子3歲喪父,隨母親顏徵在移居闕里,並受其教。15歲立志於學,希望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相傳孔子曾經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 。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自十五歲有志於學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故云“三十而立”。博學多才,成為當地 較有名氣的一位學者,並在闕里收徒授業,教學子以“仁義”。凡帶上一點“束脩”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 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相傳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其中最著名的還是孔門十哲:子淵、子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 、子游、子夏。《論語。先進》載,“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 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顏回(前521——前490)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以德行見稱,顏回從小就勤奮好學,篤信孔子學説,並“聞一知十”,領會深刻,能夠將孔子的 學説,活學活用。顏回是個很低調的學生,他為人謙遜,才氣不外露,最開始還讓孔子認為顏回是個不聰明的學生,但他堅定踐行孔子的學説,理 解深刻,成為了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屢稱他品格高尚,説 他“三月不違仁”,“不遷怒,不貳過”。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有,通稱冉有。擅長在政治上摸爬滾打,多才多藝。因為冉求自身出自於商人之家,長於計算,曾經季 氏宰臣,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被老師孔子嚴厲批評過。前487年曾率左師抵抗入侵的齊國軍隊,並且身先士卒,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

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漢族,春秋末年衞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 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子貢是個政商界的人才,曾任魯國、衞國之相,在曹國、魯國之間經商,“君子愛 財,取之有道”子貢因經商有道,而成為孔子孔子眾學生中的首富。《論語》裏記載他言行的語錄有很多,後世人對他的評價也很高,被稱為儒商鼻祖。

孔子的故事 篇3

有一個叫子西的人,做事總是先看中名譽,甚至於沽名釣譽。孔子對弟子説:“誰能夠去勸導一下子西,使他不再沽名釣譽?”

弟子子貢説:“我能勸他。”

於是,子貢就去勸説子西,子西也好像因此而沒有什麼疑慮了。

孔子説:“不受功利所左右,才能胸懷寬廣;保持本性而不動搖,才能保持住純潔的品行。內心不正直,做事也就不能正直;內心正直,做事才能正直。子西恐怕還是難以避免災禍。”

後來,楚國發生內亂,楚國的大夫白公逃到了吳國,後來子西把他召回楚國了。不久之後,子西發動叛亂,結果被殺。

孔子的故事 篇4

有一天,子路穿着華麗的衣服來見孔子。

孔子看到之後説:“仲由啊,你穿得這麼華麗是為了什麼呢?在長江水從汶山剛剛流出來的時候,連一個酒杯都無法漂起來;到了長江渡口的時候,兩條船要並列航行都很困難,而且不避風都無法渡過。”

子路問:“敢問夫子説的是什麼意思?”

孔子説:“長江是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它的水勢一開始並不大,後來因為逐漸地接納眾多的水流,這才成為一條大河的啊!你現在穿的衣服這個華麗,華麗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天下人之中還有誰能夠再給你增添點什麼呢?”

子路以為孔子對他所穿的衣服太華麗而説出這樣的話來,所以,急忙小步地跑到外面,換了一身衣服才進來,並且對孔子表現出很恭敬有禮的樣子。

孔子看到子路還不是很明白他所説的道理,就接着説:“仲由啊,你要記住,我告訴你:説話謹慎的人不會虛誇浮華,行為謹慎的人不會把功勞據為己有,表面上很聰明而自以為了不起的人必然是小人。所以,君子應該是知道就説知道,不知道就説不知道,這是説話的要領;能夠做到的事就説能做到,沒有能力做到的就説沒有能力做到,這是做事的要領。説話的時候能夠簡明扼要,是智慧的體現;做事不生枝節而簡練,是仁德的體現。如果能夠既能智慧,又能仁德,還有什麼問題可説呢?”

孔子的故事 篇5

顏子要到西部遊學,臨行前來詢問孔子説:“怎麼樣才能安身立命呢?”

孔子告訴顏子説:“只有四個字:恭敬忠信。”

顏子説:“敢請夫子詳細説一下。”

孔子説:“恭就是把自己的心真誠地拿出來去對待別人,這樣也就能避免被眾人排斥;敬就是要使自己避免苟且而尊重別人,這樣也就能得到人們的喜愛;忠就是從本心出發而且有分寸地去説話做事,這樣也就能使人們願意合作;信就是真誠而且講信用,這樣也就能使人覺得可以靠得住。能夠得到眾人的喜愛,人們願意跟你合作,人們覺得你能靠得住,就一定能避免禍患了。”

顏子説:“弟子銘記在心,今後就以此為座右銘來安身立命。”

孔子説:“做到這四個字,去治理一個國家都可以,何況個人的安身立命問題呢?”

孔子的故事 篇6

孔子得到《周易》之中的賁(bi4)卦,長歎一聲,好像心情很不平靜。

弟子子張進來,舉手問道:“弟子聽説賁卦是吉祥的卦,賁卦的意思就是修飾,就像人需要修養一樣,這是很重要的、很應該的事,但是,夫子為什麼會歎氣呢?”

孔子説:“賁卦所修飾出來的顏色不是真正的顏色啊,所以我才歎息。”

子張問:“難道修飾不重要嗎?”

孔子説:“我想,事物的本來色彩是最重要的。白色的應當是正白色,黑色的應當是正黑色,賁卦所説的修飾,其本來色彩的正色是什麼顏色呢?”

子張説:“夫子所説的意思是修養只是把自己的本心顯現出來,是吧?”

孔子説:“我聽説過,丹砂、朱漆都不需要添加另外的文采,白玉不需要另外雕琢,寶珠不需要有意地裝飾,為什麼呢?本質本來就美好,不需要再另外加上修飾。”

孔子的故事 篇7

在孔子被圍困於陳蔡之地時,太公任去看望他。太公任一針見血地指出:“你的用心是裝扮得很有才幹以便驚嚇普通的人,注重修養以便彰明別人的濁穢,毫不掩飾地炫耀自己就像舉着太陽和月亮走路,所以總不能免除災禍。道德修養極高的人不求聞名於世,你為什麼偏偏喜好名聲呢?”

孔子聽後內心受到極大震憾,於是辭別朋友故交,離開眾多弟子,逃到山澤曠野,穿獸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樹和慄樹的果子。曾達到進入羣獸不亂羣的地步。這次經歷可謂是孔子的“壯舉”。因為在此之前,孔子認為君子是恥於與禽獸為伍的。但為了能夠得道,也不得不有病亂投醫,棄禮歸野,在與自然的交合中感受自然之性。

孔子的故事 篇8

孔子請教桑雽“我屢遭非難,親朋故交越發疏遠,弟子更加離散,這是為什麼?”。桑雽給他講了一個假國人逃亡的故事:“假國人林回逃難時,拋棄價值千金的寶璧,只揹着自己的嬰兒逃跑。有的人問他:‘是因為他的價值嗎?嬰兒的價值顯然比寶璧小;是因為重量的原因嗎?嬰兒的負擔又比寶璧重。拋棄價值千金的寶璧而揹着嬰兒跑,這是為什麼呢?’林回回答説:‘那是因為利益的性質不同。’寶璧是身外之物,迫於戰亂災害時,只能拋棄;因為嬰兒是自己的親生骨肉,必須倍加保護。林回的觀點:互相保護是親情的天性,不會因為任何災難禍害而互相拋棄。親情貴於金錢。”

然後又説:“君子的交誼淡如清水,小人的交情甘如甜酒。然而君子淡泊卻心地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大凡無血緣關係而為利益結合的,遇到災難時就會瓦解離散。”

孔子聽後突然醒悟,説到:“我會由衷地聽取你的指教!”於是慢慢地離去又悠閒地走了回來,終止了學業,丟棄了書簡,弟子沒有一個侍學於前。但這個求道舉動也只是做了個樣子而已。這其實也是孔子的老毛病,從孔子多次問道於老子也可以看出,雖然表面上顯得很虔誠,對老子的思想很祟拜,但骨子裏卻還是不以為然。

孔子的故事 篇9

孔子不明白為何沒一個國君採納他的主張,於是請教老子。老子對他説:你應慶幸沒遇上治世之君,否則你就有去無回了。你所推行的東西都是別人留下的陳舊遺蹟,好比別人留下的腳印。你拿腳印當腳,脱離了本原啊!孔子聽後,回家閉門三月不出。後來他跟老子説:我終於醒悟了。不能跟上社會的變化,又怎能教化他人呢!

老子聽後説:“好。孔丘得道了!”其實對於孔子的“全盤周化”思想,衞國的師金也給予了嚴厲批評,説孔子是“在陸地上行船,絕對行不通,只能徒勞無功,並且自身也難免遭受禍殃。”孔子雖然也深知做事應該順應時代變化,但他只是認為這種變化無非是對禮樂進行必要的修正,而沒有認識到應該從根本上破除這些精神枷鎖。雖然這次閉門苦思了三月,好像覺得自己已經得道,其實離道甚遠矣。

Tags:精選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