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作文素材 > 成語故事

愛讀書的成語故事

欄目: 成語故事 / 發佈於: / 人氣:1.7W

書是人們最親密的好朋友,它教會我們辨別善與惡,而成語中和愛讀書有關的也不少。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愛讀書的成語故事,一起來看一下吧。

愛讀書的成語故事

《牛角掛書》

隋朝時的李密非常專心向學,分秒不願浪費,有一次他要去綏山,怕途中耽擱太多時間,出發之前他用蒲草編織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閲讀的書掛在牛角上,一邊騎牛一邊讀書,十分專注。連當時大臣楊素經過,絲毫不覺。勤學專注之功令人敬佩。

《隨月讀書》

南齊有一讀書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時間讀書,但家貧買不起燈,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讀書。他每當讀到月光西斜時,就搬一張梯子擱在牆腳下,站在梯上讀,月光逐漸下墜,他也一級一級升高,一直爬到屋頂。

有時讀累了,一不小心從梯上掉下來,他連忙爬起來,連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繼續讀下去。

《韋編三絕》

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韋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

《下帷讀書》

形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促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幃)”、“下書帷”、“閉户垂帷”、“垂帷閉户”等。

《挾策讀書》

比喻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遊。”策,寫書的竹簡。博寒,古代的一種遊戲。後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高鳳流麥》

形容專心致志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後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於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後遂為名儒,乃教授業於西唐山中。”後人於是以“流麥”、“麥流”、“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温舒編蒲》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賈枚鄒路傳》:“路温舒字長君,鉅鹿東里人也。父為裏監門。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晉時的王育也在牧羊時折蒲學書,最後博通經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編蒲”、“截蒲”、“削蒲”、“題蒲”、“編簡”等。

《負薪讀書》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此典一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帶經而鋤》

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語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幹活),帶經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帶經鋤”的形式出現。

《焚膏繼晷》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讀書。語出韓愈《昌黎集·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鈎其玄(成語‘提要鈎玄’出處)。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點上燈來繼續白天的學習),恆兀兀以窮年(長年累月都這樣堅持)。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十年窗下》

形容長期閉門苦讀的典故。語出金元間劉祁《歸潛志》:“南渡後疆土狹隘,止河南、陝西,故仕進調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餘載,號重複累,往往歸耕或教小學養生。故當時有云:‘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後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載”、“寒窗之下”、“十載寒窗”、“燈窗十載”等詞語來形容長期清貧自守,閉門苦讀。

《學富五車》

形容書多或學識豐富的典故。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術),其書五車,其道舛駁(他的學説多差錯而雜亂),其言也不中(正當)。”後人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施車”等來表示書多;用“學五車”、“學富五車”等來表示讀書多或學問大。

《三十乘書》

形容藏書豐富或學識淵博的典故。語出《晉書·張華傳》:“(張華)雅愛書籍,身死之日,家無餘財,惟有文史溢於機篋。嘗徙居,載書三十乘。祕書監摯虞撰定官書,皆資華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響,後人論書之豐富,也每以“三十”為數,不一定必是“乘”或“車”。如果形容書少,則用“無乘書”。

《枕中祕寶》

形容不願示人的珍貴圖書。典出《漢書·楚元王傳》所附“劉向”條:“上(漢宣帝)復興神仙方術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祕書》,書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見。”後人於是以“鴻寶”、“祕寶”、“祕枕書”、“枕函書”、“祕之枕中”、“枕中之祕”、“枕中祕書”等來指道術書或珍貴而不願示人的圖書。

《開卷有益》

勉勵人讀書的典故。典出宋代王闢之《澠水燕談錄·文儒》:“太宗日閲《御覽》(指《太平御覽》,該書原名《太平編類》,因宋太宗曾經通讀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闕,睱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陶淵明也有“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與子儼等疏》)的句子。後人也有寫成“展卷有益”的。

《讀書種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讀書人象種子一樣播撒開去,衍生不息。語出周密《齊東野語·書種文種》:“裴度常訓其子云:‘凡吾輩但可令文種無絕,然期間有成功能致身萬乘之相,則天也。’山谷(黃庭堅,號山谷道人)雲:‘四民皆坐世業,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者出,便當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語,特(只不過)易文種為書種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書種”、“讀書種”。

《束之高閣》

比喻將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説新語·豪爽第十三》劉孝標註引《漢晉春秋》:“是時劉乂(yì)、殷浩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貴也,常曰:’此輩宜束之高閣,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後議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書,但後來人們往往以此典來表示把書扔在一邊不再讀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閣”、“束閣”、“束置高閣”。

《三墳五典》

指稱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語出《左傳·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職名,倚相,人名)趨過(快步走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好好對待他)。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後人便以“三墳五典”、“典墳”、“墳典”、“墳籍”、“丘墳”等詞來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尋章摘句》

形容讀書只顧及文中的片言隻語而不深究其精神實質。語出《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吳書》:“(趙諮)使魏,魏文帝善之,嘲諮曰:’吳王頗知學乎?‘諮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斷章取義》

常指隨意摘取詩文中的一部分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願意如何。典出《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春秋時各諸侯國進行外交活動時,使節們往往以賦《詩》為表達己方意願的手段。然賦詩者與聽詩者可以對詩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詩的本義。此典的形式常有:“斷章取義”、“斷章取誼(古誼同義)”、“斷章載句”。現今還用,不過已轉為貶義之辭。

《夢筆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進,文筆優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因此,後人多以“夢花”、“夢生花”、“綵筆生花”、“筆花入夢”、“花從筆生”等比喻文思大進。

《文不加點》

形容寫文章一氣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語出張衡《文士傳》(唐徐堅等編《初學記》引):“吳郡張純少有令名,嘗謁鎮南將軍朱據,據令賦一物然後坐,純應聲便坐,文不加點。”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點”、“不加點”、“萬言不加點”、“不加點竄”等。

《着述等身》

形容讀書或着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賈黃中傳》:“黃中幼聰悟,方五歲,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書卷比之,謂之’等身書‘,課其誦讀。”後人遂用“等身書”形容讀書很多,只是後來是説將書冊摞起來有身子高,與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來形容着述極富,多作“着述等身”、“等身着作”。

《一字千金》

形容詩文作品精心創作、極有價值的典故。事出《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使其客人人着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懸秦市”、“懸金”等。

《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價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視的典故。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僕誠以着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嶽”、“藏述着”等。

《鑿壁借光》

西漢時有一位著名的.經學家名叫匡衡,關於他鑿壁偷光讀書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傳為佳話。

史書記載,匡衡自小家境貧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換點糧食度日;晚上,他想讀書,可是沒有錢買油燈。他看到鄰居家燈火明亮,就在牆上動手鑿個洞,引一點微弱的亮光。

每天晚上,他就靠這點兒亮光如飢似渴、專心致志地讀起來……後來,為了能讀到更多的書,他甚至願意給一位家中藏書豐富的人做奴僕而不計報酬,目的只有一個——希望讀到更多的書。

《囊螢讀書》

車胤,晉代南平人,年輕時就愛讀書,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苦,沒錢買油點燈。日子久了,車胤覺得長久下去,將不知浪費多少寶貴時光,一定要想辦法解決才行。

一晚,他見一羣螢火蟲,一閃一閃的飛來飛去,立刻想到,如果捉十幾只螢火蟲放在袋中,不就可以藉它們所發出的光來讀書嗎?此後,他就每晚靠着螢火蟲的光來讀書,有時甚至看到天明。

《三餘讀書》

董遇,字季直。性格質樸,不善言辭但又好學。漢獻帝興平年間,關中李榷等人作亂,董遇和他哥哥便投靠朋友將軍段煨。

董遇和哥哥收集撿拾野稻子賣錢維持生計,每次去打柴董遇總是帶着儒家的書籍,一有空閒,就拿出來學習誦讀,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還是依舊讀書。

《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

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囊螢映雪》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温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

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裏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

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户時,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

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也當了高官。

《手不釋卷》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子明。年青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

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説:“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幹。”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託説:“軍隊裏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孫權説:“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閲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着説:“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再讀些《左傳)、《史記》等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停了停,孫權又説:“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裏還總是拿着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你們年輕人更應該勉勵自己多讀點書。”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

《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歎口氣説:“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説着,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唸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着《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閲,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