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字數作文 > 1500字作文

中秋節的作文1500字8篇

欄目: 1500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15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秋節的作文1500字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秋節的作文1500字8篇

中秋節的作文1500字 篇1

儘管離中秋節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但廣州的月餅大戰早已硝煙瀰漫。廣州酒家、蓮香樓、陶陶居等紛紛舉辦了月餅訂貨會,各自亮出了最新鮮、最亮麗的牌張。

縱觀今年月餅市場,除了花式品種更多樣化、包裝更精美外,最令人矚目的莫過於打“文化牌”了。月餅,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特色食品,具有很濃的中國文化特點,如何體現月餅這一中國色彩呢?商家可謂想盡辦法:首先是廣州酒家的“西關第月餅”將廣州西關最傳統的民居風情“趟籠門”運用到包裝上,讓消費者在品嚐月餅的同時瞭解西關文化,提升了月餅的品位;再就是蓮香樓115週年個性化紀念郵票的發行,體現了其悠久歷史和文化特色,增加了月餅的附加值;還有陶陶居則在傳統月餅品種寶庫中挖掘文化內涵加以發展……無不體現了今年月餅最突出的共同點———“文化”。

讓月餅留下文化的烙印

作為廣州西關飲食文化縮影之一的蓮香樓在開鋪115週年來臨之際,國家郵政局特批准發行了蓮香樓115週年個性化紀念郵票。據瞭解,這是全國第一家飲食行業百年老字號發行的郵票。

日前,蓮香樓舉行了郵票首發式,本次發行的個性化郵票設計精美,一套共有4枚。郵票的主票以“同心結”為主圖,附票的設計和構思則以蓮香樓115年的悠久歷史和特色文化為主題。

據瞭解,此次個性化郵票發行1500版,每版4套,共6000套。郵票不單獨公開發售,只會裝入週年紀念的月餅禮盒,日前首發儀式另外加送一枚貼有郵票並蓋上郵戳的首日封,共1150個。

據廣州市郵政局市場部,推出蓮香樓的個性化郵票,主要是因為蓮香樓有悠久的歷史,其在國內甚至海外華僑中都有一定的知名度。“經歷了115年風雨,蓮香樓依舊飄香,這十分難得。”廣州的百年老店現在已所剩無幾,市郵政局正是因為蓮香樓的歷史內涵和文化底藴,才聯合推出個性化郵票。

據蓮香樓的張雪清書記介紹,郵票與月餅搭配並不多見,中秋是親人朋友團聚的節日,但許多家庭可能沒能團聚,朋友難以見面。月餅藴涵着親情友情,而郵票包含着將這份親情友情郵遞到遠方的意義;另外,月餅是中華民族的特色食品,具有很濃的中國文化特色。此次用主票為“同心結”,附票為百年蓮香樓文化的特色郵票搭配月餅,體現月餅的文化品位和中國色彩。張書記表示,今年蓮香樓月餅的所有組合都會與“文化”兩字分不開。中國烘焙食品糖製品工業協會祕書長周廣軍也説,蓮香樓以這種郵票與月餅相結合的方式推出其產品,不僅在廣東是首次,據知,在全國也是第一次。

此次蓮香樓將個性化郵票放入月餅禮盒受到月餅客商的歡迎,月餅禮盒還未推出時已經有各地客户大量訂購,其中不乏來自西藏與新疆的客户。而新疆的客户因為宗教信仰需要,還特別要求蓮香樓製作了清真月餅來與這次的個性化郵票搭配。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

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着獅、象等猛獸,有的騎着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老師點評:不會描寫,詳略不當

昨天是中秋節。中午,三姑奶奶和楊森叔叔來我們家了,他們還帶了禮物呢,有葡萄、梨子、獼猴桃和石榴。奶奶做了許多好菜待客,有大蝦呀、紅燒魚呀、雞翅呀……姑父買回了燒雞和幾樣涼菜。奶奶又做了農家樂:南瓜、紅苕、嫩玉米棒。吃的東西擺了滿滿一桌子。吃飯的時候,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哥哥還在玩電腦遊戲“植物大戰殭屍”,哥哥玩遊戲不肯吃飯,他肯定有點給迷住了,大人叫了好幾遍才把他叫到飯桌跟前。

中秋節的作文1500字 篇2

篇一:中秋佳節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月亮又圓又大,正是人們一家團聚的好日子。今天晚上九時左右,我們一家在陽台賞月。賞月時一定要準備好凌角、栗子、月餅等等......各種各樣的食品。我往天上一看,情不自禁地説:“哇!今天的月亮真美呀”!再往樓下一看,一個個小朋友提着燈籠一嘣一跳在舞台上歡天喜地的跳舞。我真羨慕他們可以自由的玩耍!突然,媽媽説:“XX,快點來給月亮公公燒枝香吧。“我説:“好”!我對月亮公公説,我真想和這些小朋友一起開心的分享這愉快的中秋節,行嗎?月亮公公悄悄地託風姐姐對我説:“孩子,只有在家裏才能感覺到真正快樂的呀!”

天空中不時飄來一陳陳歡快的笑聲!中秋節真是快樂極了。使我想起了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篇二:有意義的中秋節

早晨,我剛剛起牀,人就異常興奮。因為今天是八月十五號,一年一度的中秋節終於來了。今天一大清早,爸爸媽媽還有我就一起到超市買菜,月餅等食物。

下午爸爸媽媽都在廚房裏忙着殺雞,殺魚,切肉,切菜,忙的真是不亦樂乎。

吃晚飯的時候,我埋頭吃飯,簡直有點狼吞虎嚥似的。中秋節是快樂的,是團圓的象徵,是充滿喜悦的象徵,讓我們共同歡過這個有“意義的中秋節” 吧!

篇三:沒有月亮的中秋節

今天,我邀請了奶奶來我家過中秋節,媽媽燒了豐盛的晚餐,慶祝中秋節。雖然沒有月亮,沒有辦法賞到圓圓的月亮,但是,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桌上放滿了水果、月餅、飲料……大家一起開心地吃着。後來奶奶提議,每個人唱一首關於月亮的歌。我們拍着手,唱着歌,開心地過了一個沒有月亮的中秋節。

篇四:中秋節,回淮北老家過節

今天是中秋節,我們從山東老家回淮北。從下午三點十五分出發,到晚上九點十五分才回到了家中。在高速公路上,我看見圓圓的月亮慢慢地爬上了天空,它是那樣圓,那樣明亮。回到家中,大家一起吃團圓飯,我看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開心的笑容,我覺得這個中秋節過得非常開心。

篇五:中秋

今天過中秋了,好開心啊

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一家人吃了一頓團圓飯。

我想吃蛋黃月餅,但是家裏有蓮蓉月餅,椰蓉月餅,芝麻月餅,水果月餅就是沒有蛋黃月餅,所以我不開心了。

但是後來我又開心了,因為爺爺奶奶的身體很健康,爸爸媽媽很恩愛,我的成績也還可以。

雖然這次中秋沒吃到蛋黃月餅,但是我會好好學習,明年吃蛋黃月餅。

今年的中秋的月亮也很圓很亮,上面的嫦娥和月兔不知道是不是在看着我呢。

我想有一天我要登上月球,給嫦娥做月餅吃,哈哈。

篇六:團圓的中秋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也是“人月團圓”的中秋節。人們都喜歡在今天一家人一起吃個晚飯一起賞月。

我們家每年中秋節都去伯伯家裏和爺爺奶奶叔叔嬸嬸他們一起吃飯糰聚。吃過豐富的晚飯後月亮已經爬上了天空中。它又大又圓好像一個大“明鏡”照向夜晚的大地特別明亮。大人在賞月吃月餅水果;品着茶;談着家事趣事笑聲連連。而我和哥哥姐姐們也玩得很高興。

我們家裏每年都有一個歡樂“團圓的中秋節”!

篇七:中秋節日記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晚上,媽媽準備了一大桌豐盛的菜餚,還有水果和飲料,都是我喜歡吃的。一家人圍在一起,吃着團圓飯,聽着爺爺説關於中秋節的故事。

吃完飯,我們一家人到陽台上賞月,這時,月亮已經高高地掛在了天空,像皮球、像玉盤、又像一面鏡子,突然,我想到了詩人李白寫的一首《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媽媽還説了嫦娥姐姐的傳説,我彷彿看見了美麗的嫦娥姐姐就在月亮裏翩翩起舞。

我們一邊吃着香甜的水果和月餅,一邊欣賞這美麗的夜景。啊,今天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節日!

篇八:中秋節日記

中秋佳節,是人們團圓的節日!

每到中秋節,大家都非常開心!因為中秋節都會吃月餅和觀賞月亮。

月餅有甜的、有原味的,有蘋果、草莓、葡萄、西瓜、香蕉等各種口味。

我非常好奇每年中秋節為什麼要賞月呢?媽媽對我説:“傳説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叫嫦娥的仙女,自從她吃了不死丸後,才變成了仙女,離開了后羿,直奔月亮裏的月宮而去。嫦娥離開後,后羿非常傷心,為了紀念嫦娥,就把每年訂一箇中秋節,到了中秋節,就要吃月餅,觀賞月亮。後來后羿立了大功,王母娘娘批准后羿每年中秋節可以和嫦娥團圓一天。后羿升成大官以後,人間就有了中秋賞月的習俗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中秋有吃月餅和賞月的習俗了。

中秋節的作文1500字 篇3

時至中秋,菊黃桂香。在這樣一個攜着歲月沉澱過的感悟,帶着令人滋生浪漫色彩的日子裏,興高采烈,以各種節目形式來歡度這個傳統節日。人們把祈願捏成一個圓圓的月亮,將思念釀成一杯香甜的桂花酒,愜意地品嚐着一種嚮往和想象。在如水的清輝中,聆聽那月下感動季節的一弦曠世樂章。

穿過歲月的煙塵,那一輪洗盡鉛華的冷月,揹負着中華民族悠遠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踏着唐詩宋詞的風采,伴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從遠古走來,將一個民族把宇宙天象的完美作為自我的節日,追求人與宇宙的和諧,把完滿、和美作為一種境界,也把它作為一種團圓團聚,凝聚親情的契機傳承下來,濃凝千古。

靜夜憑欄,皓月當空,銀蟾光滿,任由一縷思緒在秋風明月中翩飛起舞,彷彿帶着夢幻的翅膀,悠悠然步入一片繾綣的寧謐,去領略那太白邀月對飲,子瞻把酒問月的意境,細細品味着蘇東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意藴內涵,自古月圓月缺千百度,卻閲盡了蒼桑無數。這月,以它慣有的沉靜,向人世間傾瀉着充滿詩意的光輝。掬一捧月華入懷,是否感受到它的凝重,是否感受到它的通透,是否感受到它似一個超然飄逸的隱者,給了人們無限的寄託呢?這融融的月夜,翦翦的秋風,令世間多少的相思念想、多少的離情別意、多少的惆悵迷惘、多少的美麗情操,都被融入到這無邊的月色之中。

每逢中秋佳節,賞月,無疑成了人對月的心靈解讀。這片月色瀰漫着九州,瀰漫了千年。此刻,月光撒落一地的温情,千里清光依舊,萬目心思同源。這中秋的月夜是如此的嬌媚亮麗,舉頭望月,己融入這月色之中,頓覺遠離了凡塵,濾去了世俗的喧囂與浮華。讓我們舉杯向月,與吳剛對飲,與嫦娥共舞,去享受着這種幸福的和諧!且放下秋思,放下寂寞,懷着釋然的心境,靜守着中秋月夜的明朗,感悟着人生的美麗,珍惜着親情的温暖,去盡享生活中的一切完美。摘抄美文

俗話説:“每逢佳節倍思親”!我明白藴涵在其中的那種情愫的份量!我曾常常撫摸着蒼茫的夜色,在彷徨中裹挾一種莫名惆悵,也曾常常眺望着遙遠的遠方,在深夜的思念中淚眼模糊。而那思念的是什麼,思念些什麼?是人是物?是情感是人生?我也説不清!

在我已往的生命裏,與明月相約相伴了多少時日,我沒有想過,至少是沒有細想過。今年的中秋,我忽然發現,隨着時光推移和時空的改變,我的思緒越來越變得有些遊移飄忽起來,它在田邊地頭飄蕩,在大山小溪飄蕩,在天南地北飄蕩,在風中雲間飄蕩,在太空銀河飄蕩……腦子裏有時滿得爆炸開來,有時卻是空空蕩蕩。沒有清晰的主題,沒有明確的對象。

唐代詩人張若虛在其《春江花月夜》中吟道:“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之代謝無窮,月之圓缺有序,這都是人類無能為力無法違背得了的事情。但看到那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在月圓月缺的變幻中瞬間消失堙沒,又怎樣能不勾起世人的喟歎!怎樣能不教人眷戀呢!“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正是道出了人們心底的祈盼。因此,每當明月當空的時候,心就會翻起一股微瀾……我在想,皓月當空,良辰美景,今夜,會有多少雙眼睛在爭相仰望着這同一輪明月?而這一輪明月,又會否注意到在這一雙雙眼中透出的祈求?在這同一輪明月下,匯聚着千千萬萬個不一樣的臉龐,人何以和?混合着形形色色異樣的心態,情何以牽?女生簽名

在這同一輪明月下,會不會有人和我的意念相同,心有靈犀?會不會有人和我志趣相象,意合情投?

中華五千年的燦爛都是這天的月亮照過的,我們看着這個以前照過古人的月亮,看着我們中華民族以前的輝煌,我們沾沾自喜,引以為民族的驕傲……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穫的積蓄,又是收穫的開端。説她是積蓄,是由於夏收才過不多時候。説她是開端,是因為秋天邁着她碩果累累的腳步迎面而來,融着人內心即將收穫的欣喜。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圓圓的月光之下,圓圓的月餅,蘋果熟了,鴨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們品嚐着節日的美食,談論收穫的話題。一邊賞月,一邊思念身處異鄉的親人。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因為從餐座上我看到了祖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水平變遷,百姓日子的紅火,改革開放三十年,小康生活不再是藍圖上的規劃和設想,而是逐漸成為千家萬户實實在在的生活寫真。

我喜歡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給我帶來新的感受,新的體驗,新的收穫。我願意在這種意境中感受親人的關愛,品味生活的哲理,體會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

中秋節的作文1500字 篇4

站在小城的屋頂,我看清了天上的月亮。普定的八月天氣晴朗,月亮如月餅一樣,早就擺出來了。但是,我只看到了街上的月餅,卻沒有見到天上的月亮。遊走在小城的大街小巷,我抬頭看天,除了小城的屋檐,就是桔紅的燈光。再過兩天,就是中秋節了。這個夜晚,我也不知道為何會爬到了屋頂之上。月亮不圓,像一個被咬過了一口的月餅一樣。

席地而坐,月亮正從一朵雲彩裏穿過。橋頭離城不遠,就八公里。橋頭的大院壩裏,孩子們這樣唱:

月亮婆婆

點點喲喲

張家吃酒

李家唱歌

我從來沒有指過你

你不要割我的耳朵

中秋節就要來了,有一個男孩,一邊唱着,一邊想着,八月十五偷老瓜(南瓜)。

橋頭的八月,沒有月餅,只有老瓜(南瓜),掛在房樑、溝埂、河沿,或是躲在苞谷叢林,黃的,青的,或青黃相間;大的,小的,長的,圓的,各式各樣。小時候,上山看牛,就下地找瓜,在村子周圍走動,就東張西望地覓瓜,甚在小河裏洗澡,也認真地注視着河沿上。

村東的江家門前,乾爹家就住那裏。他是一個能手,集木匠、石匠、廚匠為一身。幼時,母親算命,説要給我找會木匠、石匠、廚匠等等手藝的匠人當乾爹,這樣才能保住我的性命。於是,他就成了我的乾爹。

橋頭小河從東流向西,竟在江家門前拐了一個彎,小河漲水,那裏的河岸就要遭殃,大塊大塊的泥土被水沖走後,乾爹像是感到了危險。枯水時節,他就到大屯坡去運來石頭,從河底砌上來,那年,江家門前的保坎砌好了,他就在保坎壟起的泥土上栽起了瓜果之類的菜蔬。

那年八月,乾爹壟起的地裏生出了一個水桶瓜(因瓜長且大,像擔水的水桶,村裏人稱之水桶瓜),高高地掛在河坎上。那瓜離路有幾米高,且那保坎不易攀附,只有從河裏,方能摘到。那時,對於那個水桶瓜,遠不止一人想偷了。可是,偷那瓜得有勇氣。小河從橋頭穿村而過,洗澡本就是村裏孩子們必學的遊戲,且人人武藝都高。然而,孩子們都曉得,鬼總是在晚上出沒,大白天都鬧過鬼,何況是晚上。老人們説,鬼是一陣風,來無蹤,去無影,橋頭小河,孩子們是看過自己的夥伴如何讓河鬼拉走了的。於是,晚上下水,誰都免不了怕那河鬼把自己拉走。

記得,那年月的中秋節,孩子們是很難吃上月餅之類的食物。中秋雖是收穫了,但是,父母親都忙得顧不上吃飯,更是來不及把那苞谷等糧食背到集市上,換些錢來買餅子。於是,父母親就把剛收到家裏的葵花、花生倒進鐵鍋裏,然後放到灶火上去炒熟,裝在蛇皮口袋裏。這天晚上,孩子們的衣袋裏都是滿滿的,你見到我,我見到你,都彼此交換各自的食品。也不知道八月十五偷老瓜是否與此有關聯,在橋頭長大,不要人教,不要人提醒,每到八月十五,孩子們就遍地偷老瓜來煮吃。

在記憶中,總是忘不了那天晚上。貓鬆膽子大,他從牛滾塘下河,游到了江家門前,把那水桶瓜摘了下來。我們來到華中家,我們先把瓜皮颳了,然後把瓜切開,掏出了瓜籽,把瓜切成一託一託的,再和着糯米,放進了鍋裏煮成了老瓜稀飯。記得,我吃了三碗,華中吃了兩碗,貓鬆吃了三碗……一個個像狗一樣,吃得舔口舔舌的。

八月十五好偷瓜,八月十五這天,無論是誰家的瓜被偷了,只能啞巴吃黃連,斷不能生氣或是罵人的。乾爹自是知道這樣的村俗,八月十五臨近了,他依然不摘河坎上那又長又大的水桶瓜,讓我們偷了去。多年以來,每當中秋臨近之時,我禁不住想,乾爹為什麼不摘瓜呢?前年清明,他去上墳,摔了一跤,就沒有起來了。然而,如今的橋頭,每到八月十五的時候,許多人家的老瓜雖已熟了,但還是不摘回家。

月光下的橋頭,會是啥樣?月亮看見了,我只看到月亮,只有那安織路上的車輛,你來我往,不是嗚嗚咆哮而過,就是把秋風掀倒在了門窗或是廣告牌上,砸得秋風呼呼作響。李白説:“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蘇東坡説:“人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小時於月亮,除了那些童謠,就是八月十五偷老瓜了。長大了,離開了橋頭,除了童謠和八月十五偷老瓜,還多出那些古人説給月亮聽的話。

白天剛回了一趟橋頭,給父母親送了些月餅。父親親在袋子裏挑三撿四,拿起這個捏捏,又拿起那個試試,他説,自己沒了牙齒,我買的硬了些。母親説,她怕吃月餅,前年對門寨子的王舅媽,就是吃月餅出了事,屙血死了。我低着頭,沒有説話,我不知道,自己是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八月十五,我是回不了橋頭了,即是母親炒好的葵花和花生,或是遍地長滿了老瓜,那僅是一種守望。

月亮不圓,像是被一個調皮的孩子咬了一口。兩天之後,中秋就如約而至,那天,月亮就圓了,當然,它很快就走了,走了一年之後,它又會回來。

中秋節的作文1500字 篇5

“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這詩句中説的“中秋”,指的就是婦孺皆知的中秋節。

在我國,一年之中與歲時有關的節日非常多,而中秋節是人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也是最富有詩意的節日。中秋節還有八月半、團圓節、月夕待一些別名。因為中秋節在八月十五,正是八月二分之一,俗稱“八月半”。因為中秋節人們有邀請親朋好友夜飲玩月的習俗,又有媳婦歸省至此日必還家的俗規,且以圓月為象徵,稱中秋為團圓節。又因為傳説唐明皇在這一天夜遊月宮,便稱中秋為月夕。至於什麼時候才開始有中秋節,文獻上找不出答案。古時專門記述歲時節令的專著《荊楚歲時記》中唯獨沒有關於中秋的記事。就連唐代成書的《初學記》中也不見關於“中秋節”的文字。

關於中秋節的來由,前人大致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中秋與秋社有關。周雲錦、何湘妃合撰的《閒情試説時節事》一文中説:“或許是因為我國是個農業國家,家事和季節有很大的關係,古人在播種的時候,就祀土地神祈求豐收,而在收成時也祀土地神報告豐收,答謝神祗的護佑。前者叫做'春祈',後者叫做'秋報'。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的季節,這一天各家拜的也是土地,很可能中秋節,就是'秋報'的遺俗,經過後人踵事增華而漸漸盛大起來。”另一種説法認為中秋與古代的祭月風俗有關。今人徐傑舜、陳順宣合著的《中國的風俗》一書中説:“中秋節的起源可能與古代對月的原始信仰有聯繫。我國古代神話中有女媧捧月的故事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禮記·祭法》中就有'夜明,祭月也'的記述。秦漢之前的禮儀中,就已經有秋分之夜,天子到國都西郊月壇祭月的規定,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場所。從唐詩寫中秋的詩中,已看到當時已經把嫦娥奔月神話故事與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了。到宋朝,節日活動已很盛大,南宋時杭州因為中秋賞月,'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

吃月餅

閒秦再思《洛中記聞》説,唐僖宗在中秋節日吃月餅,味道極美,他聽到新科進士的曲江設開喜宴,便命御廚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更加清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説,"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説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業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着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這無疑是漢民族的一種民族心理的反映。傳説,元朝初年,元蒙統治者懼怕民眾起來反抗,採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監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裏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着紙,紙上寫着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浙江温州一帶稱這種月餅為"三錦",按當地方言的諧音就是"殺緊"。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外常貼上一張紙的由來。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説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説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峯。

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説時節事》一文説:"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中秋節的作文1500字 篇6

20xx年的9月26號,中秋的前一天。我買了去往奎屯的火車票,但目的地不是奎屯,而是烏蘇的一個小鎮。火車換出租,出租換大巴,終於在天黑之前到達了甘河子鎮。中秋時節,這裏已經很冷了,或許別的地方還是短袖襯衫,而這裏已經是棉衣棉褲了。來接我的人都穿着厚厚的大棉襖但是還冷得彎着腰。他們三個人,一個畢業於某師範院校,一個畢業於某技術學校,一個輟學於初中。

他們在烏蘇市的小鎮甘河子靠給別人撿棉花掙錢,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我因為中秋國慶放假無事可做,才想到去找他們體驗一把生活,嘗一下打工的滋味。

在來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但實際上等待我的苦遠遠超出了我的準備範圍。

他們住的房子是新疆特有的'土平房,下雨時不用出去就可以知道外面雨的大小。我一直是在外面租房子上學,房子不咋的,但據説牀是房東三十年前結婚時用的雙人牀。在他們的房子裏,把木板放在地上鋪上一牀薄薄的褥子就算是牀了。

26號下了點雨,地裏不能進人,我們才有機會在一起過這個異鄉的令我很難忘的中秋節。以前過中秋節總是在家裏,雅趣襲來之時還不乏有望月作詩之舉,或者給親愛的同學們打電話發短信,給志同道合的未曾見過面的網友空間留言。然而此時,我們沒有月亮觀看,沒有網絡留言。沒有機會團圓。我們的中秋節過得還是很好的,把塑料泡沫當作椅子,把大碗雞當作大盤雞,把小聚當作團圓,把異鄉當作家鄉。雞肉是在市場上買回來的早就殺好的,伴着辣椒,伴着土豆,熱騰騰的香氣瞬間瀰漫在整個小小的屋內,我們吃了一頓香噴噴的晚飯。在開吃之前我拍了照,我很少是在吃飯前拍照片的,這次我不假思索的拍了好幾張。但是最終還是沒有讓別人看到我的照片,因為我怕有人擔心我。

飯吃完,便無事可做。坐在牀上聊着瑣碎的事情,風從門中不講情面的吹進來,穿最多的衣服仍會有一絲的冷意。他們把錢裝在一種特製的錢包裏,那是一種有着很長鬆緊布的錢包,可以套在腰上,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血汗錢被偷走。每晚上他們都會數幾次當天掙的錢,然後安心地套在腰上。上廁所的人要早點去,因為廁所在大街上十分鐘路程處。我去過幾次,那要比學校廁所髒幾百倍,據説全鎮所有外來打工的人都用這最原始的廁所。

差不多下十點鐘的時候,我們開始睡覺。睡木板牀痕接地氣,甚至有點接濕氣。夜裏寒風入户,單薄的被子抵擋不寒風的問候,會被凍醒好幾回,然而他們翻着身子,鼾聲呼呼的響,睡得很香的樣子。凌晨五點,他們就開始叮叮咣咣地做早飯。我有萬個不願,然而只被他們給了十分鐘的起牀時間。

27號,也就是中秋節的早上,我半睡半醒的吃完了早飯。把自己裹的像個粽子一樣嚴實,可仍覺冷。甘河子的早晨真的很冷。

一會的功夫,小鎮上就聚滿了拾棉工。都在等着棉花老闆來,和老闆談好價錢就可以坐着四輪車去棉花地裏了,要是無人問津就得一直等着。我穿着喬丹運動鞋,但我還是需要靠到處走動來增加腳的温度。而他/她們都穿着自己做的布鞋。他們厚厚的的有點破舊的棉衣在凜冽的寒風中有些孤單無助,身後不知背了多少年還不捨得扔的包裏裝的是自己準備的水和一些吃的東西。天還是七分黑,我們聚在一起都等待着老闆,要是開來一輛四輪車,一大羣人會衝上前去掙着和老闆講價錢,不幸的是當講好價錢準備上車時,河南人已經坐在了車廂裏。因為棉花的價格不是太好,所以選擇權在棉花老闆的手裏,再加上拾棉工特別多,就必須低三下四地主動問老闆,需要多少人,我們速度特別快。有時候為了一毛錢,都會講價還價好久,但最終還是會向老闆妥協,你不去還有很多人搶着要去。

費了很大的力氣找到今天要的工作,被塞進四輪車的後車廂裏,搖搖晃晃的車廂有種要從車上掉下去的錯覺,但它還是堅持到了棉花地裏。刺骨的寒風無情地划着車廂內的一張張粗糙的臉,抓着車的手被凍的和車廂一樣冰,可還是不敢鬆開手。車內人很多,但是都不説話,他們一定是在想着自己的心事:家裏還好嗎,孩子有沒多穿衣服,幹完今年把債還上明年再也不來這個鬼地方受罪。然而,年年有這樣的人不遠千里萬里來新疆。

我雖不認識他們,但我知道他們有共同的名字,父親,母親,兒子,女兒。

中秋節的作文1500字 篇7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説。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裏、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説: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髮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遊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遊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遊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户。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閲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等。

中秋節的作文1500字 篇8

“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這詩句中説的“中秋”,指的就是婦孺皆知的中秋節。

在我國,一年之中與歲時有關的節日非常多,而中秋節是人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也是最富有詩意的節日。中秋節還有八月半、團圓節、月夕待一些別名。因為中秋節在八月十五,正是八月二分之一,俗稱“八月半”。因為中秋節人們有邀請親朋好友夜飲玩月的習俗,又有媳婦歸省至此日必還家的俗規,且以圓月為象徵,稱中秋為團圓節。又因為傳説唐明皇在這一天夜遊月宮,便稱中秋為月夕。至於什麼時候才開始有中秋節,文獻上找不出答案。古時專門記述歲時節令的專著《荊楚歲時記》中唯獨沒有關於中秋的記事。就連唐代成書的《初學記》中也不見關於“中秋節”的文字。

關於中秋節的來由,前人大致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中秋與秋社有關。周雲錦、何湘妃合撰的《閒情試説時節事》一文中説:“或許是因為我國是個農業國家,家事和季節有很大的關係,古人在播種的時候,就祀土地神祈求豐收,而在收成時也祀土地神報告豐收,答謝神祗的護佑。前者叫做'春祈',後者叫做'秋報'。八月十五是稻子成熟的季節,這一天各家拜的也是土地,很可能中秋節,就是'秋報'的遺俗,經過後人踵事增華而漸漸盛大起來。”另一種説法認為中秋與古代的祭月風俗有關。今人徐傑舜、陳順宣合著的《中國的風俗》一書中説:“中秋節的起源可能與古代對月的原始信仰有聯繫。我國古代神話中有女媧捧月的故事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禮記·祭法》中就有'夜明,祭月也'的記述。秦漢之前的禮儀中,就已經有秋分之夜,天子到國都西郊月壇祭月的規定,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場所。從唐詩寫中秋的詩中,已看到當時已經把嫦娥奔月神話故事與中秋賞月聯繫在一起了。到宋朝,節日活動已很盛大,南宋時杭州因為中秋賞月,'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鼓,玩月遊人, 婆娑於市,至曉不絕。'”

吃月餅

閒秦再思《洛中記聞》説,唐僖宗在中秋節日吃月餅,味道極美,他聽到新科進士的曲江設開喜宴,便命御廚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更加清致。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讚説,"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説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業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着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這無疑是漢民族的一種民族心理的反映。傳説,元朝初年,元蒙統治者懼怕民眾起來反抗,採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監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裏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着紙,紙上寫着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浙江温州一帶稱這種月餅為"三錦",按當地方言的諧音就是"殺緊"。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外常貼上一張紙的由來。

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以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大賦中就有了相當説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條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説明在宋代的時候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巔峯。

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説時節事》一文説:"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樹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竿,燈籠兩顆,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