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字數作文 > 1500字作文

【精選】春節的作文1500字集合十篇

欄目: 1500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71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節的作文1500字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春節的作文1500字集合十篇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1

在我看來,春節是凝結在舌尖上,一年又一年,我們就在這樣春節中,慢慢長大了。

“進了臘月門,就是過年”老話雖是這麼説,但在現在,過年熱鬧喧騰,似乎是從小年開始。在小年這個春節盛大開始中,餃子第一次揭開了她面紗。

餃子永遠是過年餐桌上最重要角色。餃子寓意着更歲交子,無論這一年過得怎樣,春節餃子永遠是一家人年終盛宴。“舒服不過躺着,好吃不過餃子。”餃子美味,餃子餡更是變化多端,令人多吃不厭。

在我老家,餃子餡總是經典韭菜豬肉餡。韭菜是新下,鮮嫩多汁,剛買來摘來韭菜更是青翠欲滴。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地上鋪着幾張報紙,一起摘韭菜,春節與家味道就在這裏,慢慢昇華。豬肉最好是手切,可以一粒粒清晰地嚼到,最好有些肥肉,豬肉肥而不膩與韭菜鮮辣融合在一起,正是對春節最完美詮釋。

韭菜豬肉餃子本是最佳組合,可年三十晚上子時要吃餃子卻是素餡。老一輩人説這象徵着來年樸素平淡、平平安安。我對這種説法不太相信,但素餡餃子確也別有一番風味。

把胡蘿蔔、粉條、豆腐切碎,攤一個蛋餅切成小塊,有時加些木耳,素餃子餡基本上脱不了“這一套”,但就是這幾味簡單食材,卻能調出美味餡兒。素餡沒有了肉餡那種濃烈肉滋味,多了一股清淡感覺,也可以對春節期間大魚大肉起到一個很好調節作用。不過令我疑惑是,有時素餡裏也加些海米蝦仁,這還叫素餡嗎——也許素餡只是人們一種對美好生活寄託與嚐鮮滿足罷了。

餃子皮也頗有講究。必須要用死麪那是一定,放了酵母就變成煮包子了。這幾年新出了一種“餃子粉”,據説是專門用來做麪皮用,其實味道嚼勁與一般餃子皮沒什麼差異。擀麪皮真是門手藝,擀麪皮講究中間厚,邊上薄。要想擀得又快又好,挺不容易。現在,肉店裏有賣機器壓餃子皮,兩片皮之間撲上點麪粉,顯得死氣沉沉,口感也一般。

每當吃完餃子,總要喝上一碗煮餃子清湯,説是“原湯化原食”。其實拋開營養不講,清湯味道品相還是不錯:清湯色澤是有着穀物氣息淡黃色,味道既有一種餃子皮清淡,也有露餡餃子肉餡鮮美——所以煮餃子時,露餡餃子還是必不可少呢!喝下一碗湯,感到周身熱乎乎,寒冷驅散殆盡,也沖淡了剛才吃餃子鹹味。

在吃餃子時,總少不了幾個翠綠色身影,那就是臘八蒜。吃一口餃子咬一口臘八蒜,感覺那種辣味在鮮味裏散開感覺,緩解了肉餃子油膩以及臘八蒜辛辣,可謂是兩全其美!米醋、綿白糖、大粒蒜,把它們種在玻璃瓶子裏(原來是用瓷罐子以及玻璃罐子),小年時便可收穫一瓶翠綠臘八蒜。今年我家臘八蒜是翠綠色,可醋卻成了草綠色,沒達到老舍先生“色味雙美”標準啊。

説到小年,似乎還有一種沉寂已久習俗:祭灶、吃關東糖。在濟南城區裏,祭灶習俗早已無影無蹤,關東糖、糖瓜也越來越少。不過我今年有幸尋覓到了桿狀關東糖。關東糖很脆、很酥,有時咬一口還會迸濺出許多渣渣,不過那甜味是沁人心脾,與廚房裏柔弱無骨綿白糖是沒法比,多了一層過年香氣,讓人很是舒暢。

我在福建吃過一回白年糕:味道雖不錯,可口感是單一至極,好像在咬糯米糰子。山東黃米年糕就不一樣了。原材料是黃糯米麪,和麪時直接把洗淨大棗整顆放進去,正好隨着和麪被絞碎一部分,進到黃米麪裏面,捏成窩窩頭狀,上鍋蒸熟。吃黃米年糕時,離大棗越近,棗味越濃,還要時刻提防着,別被棗核咯了牙,多麼有趣!

説到年糕,就不能不説豆包了。豆包講究心裏美,其實也是餡料重要性。做豆包前一天晚上要把大紅棗以及紅小豆放糖放水,煮沸了再燜。第二天上午餡料已燜得差不多,甜糯軟香,直接吃更是美味無比,即刻用發麪包了放進蒸籠裏,還要一同做些饅頭。蒸出來豆包外表普通,裏面卻是紅彤彤,煞是好看、煞是美味。

最後要介紹,也是我最為喜愛,就是酥鍋了。酥鍋這手藝,我親人裏只有我姑姑有,而奇怪是我奶奶卻不會。酥鍋之做法,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把喜歡食物煮熟了加某種香料燉吧。最後收了汁,放涼以後,每種食物既保存了些許原味,也有一種互相聯通不可名狀香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酥鍋涼了才好吃,可地凍天寒,不免令人不太適意,也是春節美食中特色一員了。我們小區來了個賣酥鍋,掀開鍋蓋,冒出竟是陣陣熱氣,這算什麼酥鍋!他那酥鍋還有哩啦湯水,味道一般,竟然還有人買!於是我便決定再也不吃他家了。

酥鍋有酥白菜酥豆腐酥魚酥雞酥豆角酥海帶酥肉酥口蘑酥木耳等等,什麼都可以往裏放,我最愛是酥海帶。

過年,其實不僅是一個盛大節日,也是億萬中國人心靈寄託。我衷心希望這些美食,凝固成舌尖上春節,一代又一代流傳下去,一年又一年期盼下去。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2

春節快到了,人們都忙碌起來。去集市上轉轉,就會發現市場上的年貨很多,購置年貨的人們摩肩接踵,甚是擁擠。偶爾注目各色各式的花炮,便有了一種衝動,似乎快過年了應該高興起來,然而我卻很少有喜慶的感覺和釋然的心情。

想想孩提時代,我對過年是多麼的嚮往啊!那時候家裏經濟狀況很是困窘,所以每年只有在過年時,父母才想方設法給我們兄弟幾個縫製一套新衣服,這一套衣服就要穿一年。而我又很不安分,上樹、爬山、滑冰、和別的孩子摔跤,因而我穿的衣服就容易破舊,到年底的時候我的衣服就打上了很多補丁,很像現在流行的丐幫服裝,學校裏的老師和同學看我時(在我看來)都有鄙夷的神色。正因為如此,每年的中秋節一過,我就扳着指頭等待過年了。當然,盼望過年除了等待一身新衣服以外,還有其它的收穫:過年可吃到平時很少吃到的飯菜,跟着大人去拜年,去“賺”別人幾毛錢的壓歲錢,大年初一敲鑼打鼓去給烈軍屬拜年,扭秧歌、唱大戲,正月十五鬧花燈-------

現在每每想起童年時光、每當看到花炮,就有種幸福的感覺,心裏就會想着,如果不要長大、變老,時光永遠停留在兒時該有多好啊,或者總是希望人們發明時光穿梭機的夢想能變為現實,讓我們回到孩提時代,那個時候的我們,沒有煩惱,那樣單純,有一些夢想,有一些希望,哪怕是非常幼稚的而又不值一提的希望,也能給人帶來滿足和享受,在貧窮的縫隙中呼吸到了家庭的温暖和關愛,留給了我許多美好的回憶。

長大了,成年了,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孩子,便不再那麼熱衷於過年了。因為有了太多的負擔,經歷了人情世故的冷暖炎涼,也因為有了些許危難和挫折,所以心倦了,身累了,曾經渴望飛翔的翅膀結滿了冰霜,只能選擇棲息、選擇放棄。儘管身上穿的衣服沒有了補丁,儘管平時的飯菜和過年過節沒有明顯的差別,儘管沒有了差錢的煩惱,但現在的日子除了忙碌就是煩躁,紛雜的規則條文束縛了思想,超負荷的勞作扭曲了身軀,除了領到那麼幾個銅板的辛苦費外,剩下的就是一幅幅冷冰冰的面孔。。沒有了關愛,沒有了期盼和希望,生活就像一潭波瀾不驚的死水,新年與舊年,今年與昨年有什麼兩樣呢?只不過是走向另一個世界的路在不斷縮短罷了,有什麼值得欣喜的呢?

曾幾何時,過年留給了我很多遐想和回憶。我相信和理解,今天的孩子們也會和我當時一樣,感受到這一喜慶而隆重的節日。但是,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體驗,或許是自己的性格和興趣使然,即使電視上的春節節目花樣繁多、熱火朝天,即使很多人們給自己的臉上掛上了笑容,然而我的實際感受總是不盡人意,比平常的日子,多了許多無奈,多了些煩累與沉重。在這時候,總是忙着拜年,走親串友,有時候還得戴着面具,強作歡顏,與和自己貌合神離的人在一起猛吃豪飲。無論走到哪兒、無論見到新朋還是故友,都要像祥林嫂那樣重複“過年好”之類的的陳詞濫調,雖然感覺心裏彆扭卻又不得不一遍遍反覆唸叨。攜妻帶子趕廟會、呼朋引伴看社火、一年又一年重重複復無休無止。人就像一隻陀螺,被它抽打着旋轉不止,自己都不知道重心在哪裏。如此不堪重負的節日,我們還要強作兒時的歡顏,觀看每年重複讓明星發光的晚會節目,聽聽屬於別人的笑聲,感受的卻是自己睏乏的雙眼、失望的情緒、無慾的胃。我寧肯像往常一樣,按自己的生物節律生活,粗茶淡飯,十點鐘睡覺,臨時看一會書,或者跟朋友們聊天閒談。總之,在這個的日子,我絲毫的興致都沒有,甚至沒了一向良好的食慾。

幾千年以來,我們的民族在這樣的節日中經歷了王朝的更替,經歷了文化的繁榮與衰敗,經歷了狂熱與冷靜,我們一代一代人不停地把這個節日拷貝翻版,演化發揮使其淋漓精緻,再加上網絡的打扮和美化更是錦上添花。但這一切最終制約了我們自己,違背了人類起碼的一點本性--人是嚮往自由和幸福的,更何況在我們的周圍,君不見春節期間交通事故、煙花爆竹安全事故、搶劫、兇殺等暴力事件頻繁發生,、受賄、色情利用春節找到了滋生的温牀,犯罪有了更為適宜的土壤。如果説春節説是一面最為清晰的鏡子,那麼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疲憊消極的臉孔,這是你兒時的樣子嗎?哪怕能找到一絲歡樂的影子。

真的,我們(中年人)是在不斷老去,不斷經歷世事滄桑。今年的春節又被明年的春節複製,今天的不快明天就可能煙消雲散,記憶過濾了每個人心底的陰影和悲傷,剩下的或許就是可以稱之為美麗的東西吧,但是春節的歡笑裏有沒有我們呢?那裏沒有我們的位置,我們的歡笑是虛無的、飄渺的,真正的歡笑屬於孩子們。

就讓我們因孩子們的歡笑而歡笑吧!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3

春節,是我國最古老的節日,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也是我最喜愛的節日,沒有什麼能比它更讓我覺得快樂的了。

今年的除夕,人們還在最後的忙碌,有的剖魚、有的殺雞,有的宰羊。大街小巷早已披上了紅色節日的盛裝,樹上掛滿了紅燈籠、中國結;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了大大的福字,對聯、窗花,把房子打扮得像一個個俏姑娘,祖國各地,沉浸在一遍喜慶之中。

我家也不例外,一大早,天矇矇亮,奶奶就開始忙着大掃除了,聽奶奶説,除夕的“除”字,原意是除去,家家都要在今天大掃除,把所有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家門。我急忙搶過奶奶手裏的抹布,把家裏所有傢俱門窗抹得油光發亮,就像新的一樣,地也被我掃得乾乾淨淨,祈福明年有個好運氣。

吃過中飯要準備年夜飯了,我的老家是南通,年夜飯一定要吃團圓,寓意着團團圓圓。爺爺做團圓餡兒,爸爸揉米粉,我、媽媽、奶奶搓團圓。媽媽提議,我們三個來個搓團圓比賽,看誰搓得團圓又好又快,結果奶奶手藝最佳,圓子個個精神抖擻,而我做的團圓,就像泄了氣的皮球,扁扁的,我只好甘拜下風,媽媽説:“團圓裏包個棗子吧,誰吃到今年就是最幸運的人,”説完她往團圓裏包了個棗子,我心想希望吃到那一個的人是我。

到了晚上吃年夜飯了,爺爺這個特級大廚師早就做好了菜,一桌香噴噴的菜呈現在我們眼前,每個菜名都帶着吉祥的名字“年年有魚”“長壽粉絲”“步步糕”等可以説是山珍海味無所不有。吃團圓了,突然,我嘴裏嚐到一股甜棗味兒,我驚喜地叫了起來,“我吃到棗團圓了”,大家都用羨慕的目光望着我,媽媽説:“祝賀你,你是我們家幸運的人。”甭提我有多高興了。

對於小孩子來説,最好玩的就是放炮仗,吃過年夜飯,南京城早已淹沒在鞭炮聲中,炮竹聲,煙花聲不絕於耳,密密麻麻的火光和一盞盞絢麗多姿霓虹燈,把南京城打扮成一副妖豔的畫卷,照亮着夜空,我早已安耐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趕緊拉着爸爸媽媽到我家旁邊的空地上放焰火,爸爸從紙箱裏拿出一個“飛毛腿導彈”放在離我們七八米遠的地方,找出導火線,用煙頭往上一點,只聽“哧哧”2秒導火線就把火引入“飛毛腿導彈”,突然“嘣”一響,驚天動地,一發炮火射出了十幾米高的空中,緊接着又是一聲巨響,“啪”一朵朵金燦燦的“大金花”像一張張笑臉羞答答的盛開了,只見銀白色的花瓣慢慢地向四周伸展,如同萬條瀑布散下天邊,漸漸地,花瓣由粗變細,魔幻般的變成了一支支垂落下來的柳條,好一個“萬樹垂下綠絲絛”的優美畫面。我只覺得絲線離我越來越近,似乎伸手可及,我忍不住伸手想抓住它,可是它們就像狡猾的精靈,一轉眼,變成俏皮的“金雨點”從半空中消失了。接着我們放了鞭炮、轟天雷、大雷公、開門炮等等,望着天上五顏六色的火樹銀花,心中不由得想起我學過的一首宋朝大詩人王安石的詩—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多美的一首詩啊!

要説過年,春節聯歡晚會也是不可缺少的視覺盛宴,放過煙花,我們全家一邊吃瓜子一邊喝紅棗茶,一邊欣賞春節聯歡晚會,一邊享受春節的快樂,郭冬臨和牛莉的小品《一句話的事兒》,讓晚會進入了高潮,現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彼此起伏,全場沸騰了,劉謙的的魔術又一次讓晚會進入高潮,太神奇了,接着王非美妙的歌聲《傳奇》在我心裏盪漾,我陶醉了,心裏流淌着濃濃的甜蜜。

大年初一,一次又一次的炮竹聲喚醒了我,推開門,外面白茫茫的,彷彿一片雪海,“下雪啦!下雪啦!”我驚呼,雪下得很大,整個大地銀裝素裹,個個神采奕奕,粉粧玉砌,樹枝蓋滿了一層毛茸茸軟綿綿的雪末兒,像一根根彎曲的銀條,而那些冬青樹上的積雪像似掛滿了一粒粒綠白相間的寶石,一棵棵樹木,在潔白的雪花襯托下,好像一個個仙女下凡,風一吹,輕輕搖晃的枝條,猶如仙女舞動着的玉手,散下了顆顆珍珠,我不自主想起唐朝詩人岑參的一首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場大雪更增添春節的氣氛,我從地上抓起一把雪向爸爸砸去,爸爸躲閃不及,“啪”正好打在背上,“哈哈”我頓時興奮起來,又從地上抓起一把雪,扔了出去,擊中媽媽的頭上,滿頭都是雪花,我們三個打起了雪仗,雖然手被凍得通紅,但心裏很開心,

不知不覺七天很快過去了,春節的快樂讓我久久不能平靜,伴隨着新年的漸漸遠去,我又憧憬着新的希望,期盼着新的一年的到來。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4

春節是中國人特有的傳統節日,象徵着新春的開始,代表着團圓,是中國人最重視、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我記得小時候,一到過年,大人小孩都露出幸福的笑容,春節味很濃。但隨着歲月的消逝,春節味道似乎越來越淡了。

記得小時候,只要快過年了,家裏大人們就開始忙活了。甚至從臘八開始,只要吃過臘八粥,大人們就要為過年做準備了。淘麥子,打面(即把麥子磨成麪粉)為蒸饅頭做準備。買菜如:大葱、蘿蔔、白菜、粉條、等等。最主要的是每家都要買上幾十斤的豬肉,因為平常人們是不捨得吃肉的,所以過年了要過過肉癮。總之,不管在忙什麼大人們就是沒停過,而且每次逢集必去。每次去必要買東西,稱之為“辦年貨”。 差不多臘月二十以後,人們就開始蒸饅頭、炸丸子等為過年準備了。小時候,鄰居之間都會互相幫忙,也有幾家和在一起蒸饅頭、炸東西的。因為每家都要蒸好多饅頭、炸好幾樣吃食,所以鄰里之間幫來幫去直到臘月二十九才能忙完。我最喜歡家裏蒸饅頭的時候了。奶奶、嬸嬸及鄰居在我家要忙碌一整天。早上她們要和麪,以保證面能發酵。看着好幾盆的麪糰由小變大、由瘦變肥,真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喜悦。中午她們還要再翻動一下面,以利於發酵。午飯過後她們就要開始做饅頭了。她們有人分麪糰、有人整形、有人包餡??忙的不亦樂乎。而我們小孩子就在旁邊搗亂,爭着要麪糰,有時還會挨訓的。看着一個個飽滿的包子被整齊的放在篦子上、一個個圓圓的饅頭像一排排士兵筆直的站立在案板上。還有棗饃、口袋饃、油燈饃、大饃??不過我最喜歡的是油燈饃,蒸熟後,在裏面倒入一些香油,用一根棉線,用火就可以點着了,就像油燈一樣閃着耀眼的紅光。等香油熬完燈滅了,就可以吃香噴噴的油燈饃了。我們小孩子會比誰的“油燈”亮的最久,誰的最香、最好吃。那是我們過年常玩的遊戲,也是蒸饅頭時我們最期待出鍋的饃。婦女們忙着做各種饃,男人們要一直待在廚房燒鍋,蒸熟一籠籠的饅頭。小孩們則各人手拿一個饃,一邊玩耍一邊吃。我記得那時我們打賭看誰吃得最多,結果我吃了六個包子加饅頭、堂弟竟然吃了七個,小妹也吃了五個,鄰居家的小男孩也吃了七個。我們是從中午吃到晚上且一邊玩一邊吃所以才能吃那麼多的。直到晚上各種饅頭才算蒸完。大人們也都累了一整天。

接下來就是炸各種東西了,有:饊子、丸子、油果子、油條、麻葉??這也要幾家人的幫忙,也要忙活一整天。我們小孩子只可以吃,是不準待在廚房的。因為大人們怕小孩子亂説話,如説“少了”,大人就認為説“油”了很多,認為是不吉利的。諸如此類的話是最忌諱的。所以最好的法子是不讓小孩子待在廚房。

貼春聯也是很受人們重視的。那時候還沒有賣印刷的春聯的,所以每家每户貼的多是自家手寫的,也有找寫字好的代替的。那時我家的春聯都是爸爸寫。儘管我爸只上過小學,但他寫的字還是很好看的。大概是怕字太難看貼出去被人笑話,才刻意練習的吧。我當時看爸爸寫,就想我也要好好練字,等我大了我就可以寫春聯了。可以讓來拜年的人都看看我的“好字”,那時我會聽到父母説那時誰誰寫的,然後鄰居們誇獎一番,而

我躲在一邊偷偷的樂。一般,都是二十九寫春聯,年三十早上貼春聯。吃過午飯是不允許再貼的,因為只有家裏有人去世了才在下午貼一種純色的紙,有紫色的、白色的、綠色的等。好像每年貼的不一樣,要貼滿三年,即親人去世後三年,才能換上大紅的春聯,這個我不太懂。

年初一,人們會起得很早。小孩子也是興奮的睡不着,外面還是一片漆黑呢,小孩就到處跑着拜年了。拜年,那可是真真實實的磕頭。有的大人會逗小孩子説:磕得不響不算。於是童真的孩子們牟足了勁磕一個響響的頭,大人這時又會心疼了。慌忙拉起孩子往他們兜裏裝瓜子、花生糖果等好吃的,最主要的是壓歲錢。孩子們會一家家的拜年,摸着漸漸鼓起來的口袋,數着兜裏漸漸加厚的錢,甭提多高興了。

而現如今呢?春節味變得越來越淡了,有時都過完年了還感覺年還沒過呢。饅頭不蒸了、饊子不炸了、春聯不寫了??若要問這怎麼過年呢,一個字“賣”。錢多了,人懶了。年初一,也不起早了,拜年也不磕頭了,問為什麼會這樣呢,説那已經out了。春節味淡了,人情味也漸漸淡了。

我還是喜歡小時候的春節,忙碌的春節,充滿節日味道的春節。我記憶中的春節還是那麼美、那麼吸引我。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5

福清春節的民俗活動就從“筅堂”(拂塵)開始。在農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間擇吉選一單日,捆紮新砍的竹枝為帚,拂去房子內頂棚的灰塵,灑掃庭院,洗滌傢俱器皿,反住宅打掃得乾乾淨淨。筅堂日全家吃一餐豬血“調”薯粉,據説豬血有去穢除塵作用,把筅堂時吸入體內的塵污也清除乾淨。

福清民間還有祭灶的民俗。臘月廿四日民間定為祭灶日,這天家裏備好灶糖灶餅果品蜜餞供祭家庭保護神灶君,送灶君迴天庭述職,叫做送神。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飯後,再備上香燭果品接灶君回來就任,叫接神。現在雖然不在廚房帖灶君圖,改貼春牛圖,它表達了人們祈求平安順利的良好願望。

送完灶君後,開始了“送年”活動。福清素來把女婿當作“半子”。每年臘月廿五起,女婿要備好年貨送到岳父母家,這叫做“送年”,新婚的頭年,女婿必須備豬蹄一雙,線面五斤,五素五葷十件禮儀,用食盒裝好,貼上紅紙,親自送到岳父岳母家。第二年以後,禮儀件數可不拘,但必須避開“四”的忌諱。

十二月廿八以後,家家户户都要巾春聯。福清的春聯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它在紅聯身上加了一段白聯頭。這種習俗據説源於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時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剛貼完春聯來不及吃年夜飯便逃命而去,等戚繼光率軍擊潰倭寇才回來,有些人不幸蒙難,喪家就改貼綠色素聯,親戚朋友為了表示哀悼,就在經聯上加巾白聯頭致哀。這白聯頭紅聯身一是表示全家平安,二則反映福清自古就有鄉里敦睦,和衷共濟的純樸民風。

分年是福清春節期間的重要民俗活動,家家户户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後舉行發年儀式。分年是人們在一年取得收成後祭拜天地神,祭拜祖宗的宗教儀式,沿襲下來便成了風俗。先備八果三牲祭天地,接着加上二葷祭保護神,最後備十素十葷祭祖宗。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達天庭,下告地府。這些儀式雖有迷信色彩,但卻表達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現在福清仍流行分年習俗,多數家庭都備些果品香燭祭供祖宗,以表子孫敬祖的孝心。

除夕夜,福清有守歲的風俗。除夕夜一家老少圍坐着吃團圓飯。年夜飯都湊成十碗十盤,取名十全十美之意。飯後長輩向未成家的晚輩送壓歲錢,家庭主婦“裝歲飯”,切好初一早上用的蔬菜魚肉,全家人在家長率領下,灑掃庭院,添滿水缸。以前民間還有“煨火母”的風俗,表示灶火延續、家庭興旺的意思。最後家長添油點燈,帶領全家圍坐一起,促膝談心,直到天明,這便是守歲。

正月初一親朋好友間相互拜年,這是全國都有的風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許多不同的風俗。福清人自古勤勞,初一都爭先恐後起早,取“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初一早家家户户煮線面,人人都吃線面,還配上太平蛋一雙,祈求“福壽綿長,太平如意”。民間還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湯的風俗,説是第一口喝湯出門便逢雨。吃完蛋後便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婦須留一人在家接待來拜年的客人。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閤家平安。主人也作揖回賀,請客人進門,向客人敬煙請糖。路上遇到熟人,無論友善與否,一律點頭致意,或作揖互賀。

初一這天禁忌多,如忌掃地,怕掃掉財運;忌操九,怕不慎傷了皮肉不吉利;忌講晦氣話,怕言語相左傷了和氣;忌打小孩,怕哭聲不祥,這天小孩最高興不過,有什麼要求,大人多滿足他們;忌討債認為喜慶日子不難為別人,體現福清人寬懷仁愛的美德。

拜初二是寶清獨有的風俗,也稱拜新座。凡上一年有成年人逝去的家庭,都在初二這天設靈座讓親友弔唁。拜初二這一習俗也與倭患有關,據説明末倭寇入侵,人們逃難而去。待戚繼光率兵擊潰倭寇,逃難的人們回來過年,初一見面互道平安,第二天便到死難者家中弔唁,沿襲下來,成了風俗。因此福清民間初二是不能上人家的門,以為晦氣,當然拜新座不在此限。

福清南部操莆仙方言的地區還有初五做“大歲”的風俗。據説當年人們逃倭患時,無法回鄉過春節,直到戚繼光擊潰倭寇後,人們才返回家園,初過除夕,凡有幸生返者都趕在正月初五回家做“大歲”。

福清的元宵節自有特色。這天晚上,工農商學各界人士都參加過利橋活動,利橋就是瑞雲塔附近的龍首橋,人們過元宵到瑞雲塔登高觀賞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橋上憑欄觀賞賞龍江上的遊船,這種過利橋習俗被當作吉利之舉。正月十五夜之前二三天,人們還集中在社址前燃放煙花,觀看彩燈遊村,當年添了男丁的人家還要給“遊燈”的人分燭,以示吉慶。

福清春節的民俗活動就從“筅堂”(拂塵)開始。在農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間擇吉選一單日,捆紮新砍的竹枝為帚,拂去房子內頂棚的灰塵,灑掃庭院,洗滌傢俱器皿,反住宅打掃得乾乾淨淨。筅堂日全家吃一餐豬血“調”……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6

春節,是我國最古老的節日,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也是我最喜愛的節日,沒有什麼能比它更讓我覺得快樂的了。

今年的除夕,人們還在最後的忙碌,有的剖魚、有的殺雞,有的宰羊。大街小巷早已披上了紅色節日的盛裝,樹上掛滿了紅燈籠、中國結;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了大大的福字,對聯、窗花,把房子打扮得像一個個俏姑娘,祖國各地,沉浸在一遍喜慶之中。

我家也不例外,一大早,天矇矇亮,奶奶就開始忙着大掃除了。聽奶奶説,除夕的“除”字,原意是除去,家家都要在今天大掃除,把所有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家門。我急忙搶過奶奶手裏的抹布,把家裏所有傢俱門窗抹得油光發亮,就像新的一樣,地也被我掃得乾乾淨淨,祈福明年有個好運氣。

吃過中飯要準備年夜飯了,我的老家是南通,年夜飯一定要吃團圓,寓意着團團圓圓。爺爺做團圓餡兒,爸爸揉米粉,我、媽媽、奶奶搓團圓。媽媽提議,我們三個來個搓團圓比賽,看誰搓得團圓又好又快,結果奶奶手藝最佳,圓子個個精神抖擻,而我做的團圓,就像泄了氣的皮球,扁扁的,我只好甘拜下風,媽媽説:“團圓裏包個棗子吧,誰吃到今年就是最幸運的人,”説完她往團圓裏包了個棗子,我心想希望吃到那一個的人是我。

到了晚上吃年夜飯了,爺爺這個特級大廚師早就做好了菜。一桌香噴噴的菜呈現在我們眼前,每個菜名都帶着吉祥的名字“年年有魚”“長壽粉絲”“步步糕”等可以説是山珍海味無所不有。吃團圓了,突然,我嘴裏嚐到一股甜棗味兒,我驚喜地叫了起來,“我吃到棗團圓了”,大家都用羨慕的目光望着我,媽媽説:“祝賀你,你是我們家幸運的人。”甭提我有多高興了。

對於小孩子來説,最好玩的就是放炮仗,吃過年夜飯,南京城早已淹沒在鞭炮聲中,炮竹聲,煙花聲不絕於耳,密密麻麻的火光和一盞盞絢麗多姿霓虹燈,把南京城打扮成一副妖豔的畫卷,照亮着夜空,我早已安耐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趕緊拉着爸爸媽媽到我家旁邊的空地上放焰火,爸爸從紙箱裏拿出一個“飛毛腿導彈”放在離我們七八米遠的地方,找出導火線,用煙頭往上一點,只聽“哧哧”2秒導火線就把火引入“飛毛腿導彈”,突然“嘣”一響,驚天動地,一發炮火射出了十幾米高的空中,緊接着又是一聲巨響,“啪”一朵朵金燦燦的“大金花”像一張張笑臉羞答答的盛開了,只見銀白色的花瓣慢慢地向四周伸展,如同萬條瀑布散下天邊,漸漸地,花瓣由粗變細,魔幻般的變成了一支支垂落下來的柳條,好一個“萬樹垂下綠絲絛”的優美畫面。我只覺得絲線離我越來越近,似乎伸手可及,我忍不住伸手想抓住它,可是它們就像狡猾的精靈,一轉眼,變成俏皮的“金雨點”從半空中消失了。接着我們放了鞭炮、轟天雷、大雷公、開門炮等等,望着天上五顏六色的火樹銀花,心中不由得想起我學過的一首宋朝大詩人王安石的詩—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多美的一首詩啊!

要説過年,春節聯歡晚會也是不可缺少的視覺盛宴,放過煙花,我們全家一邊吃瓜子一邊喝紅棗茶,一邊欣賞春節聯歡晚會,一邊享受春節的快樂,郭冬臨和牛莉的小品《一句話的事兒》,讓晚會進入了高潮,現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彼此起伏,全場沸騰了,劉謙的的魔術又一次讓晚會進入高潮,太神奇了,接着王非美妙的歌聲《傳奇》在我心裏盪漾,我陶醉了,心裏流淌着濃濃的甜蜜。

大年初一,一次又一次的炮竹聲喚醒了我,推開門,外面白茫茫的,彷彿一片雪海,“下雪啦!下雪啦!”我驚呼,雪下得很大,整個大地銀裝素裹,個個神采奕奕,粉粧玉砌,樹枝蓋滿了一層毛茸茸軟綿綿的雪末兒,像一根根彎曲的銀條,而那些冬青樹上的積雪像似掛滿了一粒粒綠白相間的寶石,一棵棵樹木,在潔白的雪花襯托下,好像一個個仙女下凡,風一吹,輕輕搖晃的枝條,猶如仙女舞動着的玉手,散下了顆顆珍珠,我不自主想起唐朝詩人岑參的一首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場大雪更增添春節的氣氛,我從地上抓起一把雪向爸爸砸去,爸爸躲閃不及,“啪”正好打在背上,“哈哈”我頓時興奮起來,又從地上抓起一把雪,扔了出去,擊中媽媽的頭上,滿頭都是雪花,我們三個打起了雪仗,雖然手被凍得通紅,但心裏很開心,

不知不覺七天很快過去了,春節的快樂讓我久久不能平靜,伴隨着新年的漸漸遠去,我又憧憬着新的希望,期盼着新的一年的到來。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7

過幾天,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關於春節,有許多美好的記憶,每一片記憶,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內心深處閃耀,尤其是每逢春節的時候,過着眼前的節日,腦海中閃過往昔的節日,交織成美麗的、無窮的節日的韻味。

春節的燈,最能烘托出節日的氣氛。很小的時候,家裏面還沒有電燈,平日裏點一盞小油燈。春節,也是點油燈,但與往日的油燈不同,是那種很大的、帶有玻璃燈罩和白玻璃燈傘的能掛起來的油燈,燈上有一個旋鈕可以調節燈的亮度。記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親都早早的把那盞等拿出來,灌滿油,燈罩和燈傘擦的鋥明瓦亮,掛在屋天棚的中間。天一黑,就把燈點亮,調的燈火大大的,照的滿屋通明。從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這盞燈都亮起來。在我童年的記憶中,這盞燈是最重要的春節的標誌。

童年的春節,還有一種燈讓人難以忘懷,就是那些現在看來很簡單,當時卻帶來無窮樂趣的燈籠。父親的手很巧,每年的春節前,都要找來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幾支秸杆做成燈籠的骨架,再用五顏六色的糖紙把四面糊好(這些糖紙都是一年中慢慢攢下來的),就成一個別致的燈籠。節日裏,天一黑,就和弟妹們每人提着一隻燈籠,出門和鄰居家的孩子們玩兒,那時別人家孩子的燈籠多數是彩紙糊成的,而我們的燈籠用糖紙,即透亮又鮮豔,引得別人好生羨慕。

現在的燈籠多是專業化製作出來的,比起過去的更精緻更漂亮,但感覺卻少些什麼。

春節貼年畫,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童年的春節,幾乎每年都是新糊的牆紙,很多年畫貼在嶄新的牆上,看上去滿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兒女孩兒抱着大魚咧嘴笑,有身着各種各樣衣服的人們在舞蹈,還有帶故事情節的象連環畫那樣的年畫,許多小幅的畫組成一大幅畫,很喜歡這樣的年畫,不光可以看畫兒,還總是纏着母親給讀那些小幅畫下面的文字,知道畫中的人在做什麼。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畫,畫中的小女孩兒梳着兩條黑亮的辮子,穿着花衣裳藍褲子,坐在那裏神情專注的剪着窗花,旁邊一隻小花貓在耍弄着一個毛線團兒。小女孩兒細眉笑眼,臉蛋兒粉裏透紅,翹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畫兒出神,想變成畫中的人,或者是畫中的女孩兒從畫裏面走出來,和自己成為小夥伴。

再大一點兒,過春節也貼年畫,但都是些樣板戲的劇照,怎麼看也喜歡不起來。

現在在自己的家裏過春節,不再貼年畫,但卻非常想念那個畫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兒。

小時候在家過春節,每年供奉家譜是一項重要的儀式。除夕那天,父親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一年的家譜請出來,掛在一面牆上,下面擺上供桌。供桌上兩邊各放一個大的蠟燭台,很漂亮的紅蠟燭點燃後,把一面牆都照亮;中間放上一個香爐,香爐裏面插上香點燃,香煙裊裊升騰起來。蠟燭台和香爐之間擺上裝滿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親做的,有雪白的饅頭,上面用麻果點出紅的花點兒;有切成大片的肉,擺成圖案;有油炸成金黃色的面魚,有染成彩色的寬粉,嫩黃的雞蛋餅……每當母親擺供品的時候,我在旁邊看着出神,想不出這麼多好吃的放在這裏,那些先祖們是如何吃,而且吃過還看不出變樣。

供奉的家譜是三幅畫兒。中間一大幅,上邊是坐着的兩個人像,一男一女,年長而且很慈祥,下邊是許多站立的人像,各種姿態,空白的地方寫着家族先祖們的名諱;兩邊是條幅,畫有美麗的花卉和裝飾圖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餃子前,伯父就帶領着堂哥們來家裏和父親、弟弟們會合,那時爺爺還在世,由爺爺帶頭一起在家譜前磕頭跪拜。給先祖跪拜磕頭是家裏男人和母親那樣的媳婦們的必修課,而女孩子們是不做的。有時候好奇問大人們,回答説是女孩兒膝下有黃金,不能下跪的,現在想來滿不是那麼回事。

家人們每年的春節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對先祖們的名諱,默默的拜望。對於家裏等女孩子們來説,結婚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按祖上的規矩,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和家譜照面的,所以即使春節回父母家也是過初三,那時供奉的家譜已經收起。在先祖的眼裏,嫁出的女兒也許真像是潑出的水,不值得眷顧吧。現在的人們不再講究過去的老規矩,在春節的時候,出嫁的女兒們都可以回家。但許多人還是遵循過去都做法,也許認為先輩們流傳下來的規矩還是很神聖的,不想去破壞吧。

春節的記憶有許多許多,有的年代久遠,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記憶都包含着濃濃的親情,散發着濃郁的節日氣息;一串串記憶,把一個個閃光的片斷穿起,匯成美麗的生活畫卷。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8

過幾天,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了,關於春節,有許多美好的記憶,每一片記憶,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內心深處閃耀,尤其是每逢春節的時候,過着眼前的節日,腦海中閃過往昔的節日,交織成了美麗的、無窮的節日的韻味。

——春節的燈

春節的燈,最能烘托出節日的氣氛。很小的時候,家裏面還沒有電燈,平日裏點一盞小油燈。春節了,也是點油燈,但與往日的油燈不同,是那種很大的、帶有玻璃燈罩和白玻璃燈傘的能掛起來的油燈,燈上有一個旋鈕可以調節燈的亮度。記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親都早早的把那盞等拿出來,灌滿油,燈罩和燈傘擦的鋥明瓦亮,掛在屋天棚的中間。天一黑,就把燈點亮,調的燈火大大的,照的滿屋通明。從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這盞燈都亮起來。在我童年的記憶中,這盞燈是最重要的春節的標誌。

童年的春節,還有一種燈讓人難以忘懷,就是那些現在看來很簡單,當時卻帶來無窮樂趣的燈籠。父親的手很巧,每年的春節前,都要找來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幾支秸杆做成了燈籠的骨架,再用五顏六色的糖紙把四面糊好(這些糖紙都是一年中慢慢攢下來的),就成了一個別致的燈籠。節日裏,天一黑,就和弟妹們每人提着一隻燈籠,出門和鄰居家的孩子們玩兒,那時別人家孩子的燈籠多數是彩紙糊成的,而我們的燈籠用糖紙,即透亮又鮮豔,引得別人好生羨慕。

現在的燈籠多是專業化製作出來的,比起過去的更精緻更漂亮,但感覺卻少了些什麼。

——春節的年畫

春節貼年畫,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童年的春節,幾乎每年都是新糊的牆紙,很多年畫貼在嶄新的牆上,看上去滿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兒女孩兒抱着大魚咧嘴笑,有身着各種各樣衣服的人們在舞蹈,還有帶故事情節的象連環畫那樣的年畫,許多小幅的.畫組成了一大幅畫,很喜歡這樣的年畫,不光可以看畫兒,還總是纏着母親給讀那些小幅畫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畫中的人在做什麼。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畫,畫中的小女孩兒梳着兩條黑亮的辮子,穿着花衣裳藍褲子,坐在那裏神情專注的剪着窗花,旁邊一隻小花貓在耍弄着一個毛線團兒。小女孩兒細眉笑眼,臉蛋兒粉裏透紅,翹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畫兒出神,想變成畫中的人,或者是畫中的女孩兒從畫裏面走出來,和自己成為小夥伴。

再大一點兒了,過春節也貼年畫,但都是些樣板戲的劇照,怎麼看也喜歡不起來。

現在在自己的家裏過春節,不再貼年畫,但卻非常想念那個畫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兒。

——春節供奉的家譜

小時候在家過春節,每年供奉家譜是一項重要的儀式。除夕那天,父親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譜請出來,掛在一面牆上,下面擺上供桌。供桌上兩邊各放一個大的蠟燭台,很漂亮的紅蠟燭點燃後,把一面牆都照亮了;中間放上一個香爐,香爐裏面插上香點燃,香煙裊裊升騰起來。蠟燭台和香爐之間擺上裝滿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親做的,有雪白的饅頭,上面用麻果點出紅的花點兒;有切成大片的肉,擺成圖案;有油炸成金黃色的面魚,有染成彩色的寬粉,嫩黃的雞蛋餅……每當母親擺供品的時候,我在旁邊看着出神,想不出這麼多好吃的放在這裏,那些先祖們是如何吃,而且吃過了還看不出變樣。

供奉的家譜是三幅畫兒。中間一大幅,上邊是坐着的兩個人像,一男一女,年長而且很慈祥,下邊是許多站立的人像,各種姿態,空白的地方寫着家族先祖們的名諱;兩邊是條幅,畫有美麗的花卉和裝飾圖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餃子前,伯父就帶領着堂哥們來家裏和父親、弟弟們會合,那時爺爺還在世,由爺爺帶頭一起在家譜前磕頭跪拜。給先祖跪拜磕頭是家裏男人和母親那樣的媳婦們的必修課,而女孩子們是不做的。有時候好奇問大人們,回答説是女孩兒膝下有黃金,不能下跪的,現在想來滿不是那麼回事。

家人們每年的春節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對先祖們的名諱,默默的拜望。對於家裏等女孩子們來説,結婚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按祖上的規矩,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和家譜照面的,所以即使春節回父母家也是過了初三,那時供奉的家譜已經收起。在先祖的眼裏,嫁出的女兒也許真像是潑出的水,不值得眷顧吧。現在的人們不再講究過去的老規矩了,在春節的時候,出嫁的女兒們都可以回家。但許多人還是遵循過去都 都做法,也許認為先輩們流傳下來的規矩還是很神聖的,不想去破壞吧。

春節的記憶有許多許多,有的年代久遠,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記憶都包含着濃濃的親情,散發着濃郁的節日氣息;一串串記憶,把一個個閃光的片斷穿起,匯成美麗的生活畫卷。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9

在我們湖北潛江,春節和各地區過的一樣,習俗也差不多。我們一般在老家過春節。面是我們的春節大約在立冬之後的臘月就開始了……

立冬之後,我們就要開始準備過年的用品了,也就是準備“年貨”,這可要大費些時間,有很多東西都要提前準備好,要“動用”全家成員,老人去菜場買醃製臘製品的材料,菜場被擠的水泄不通。家裏到處都是蒸鍋、碗、壇、罐等等一大堆的“雜物”,因為我們要做過年的好吃的呀!醃肉、魚、滷菜、打餈粑等。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醃臘製品,不過我不太喜歡鹹的,呵呵!接下來就是我最喜歡的“好玩的自制品”了,我總是幫助她們做這些那些東西:灌香腸,我可喜歡吃了;打餈粑,黏黏的很好玩;炒炒米,浮在碗裏可有趣了,還有打魚糕,做肉圓子,打豆餅等等,在農村,他們還會把自己家的豬、雞殺掉來過年……

在我們這兒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表示就已經進入了過年的時期了。大家也都已經進入了春節的氣氛中,年味兒漸漸的變濃了。到了這幾天,街上賣對聯的、賣年畫的滿街都是,來買的人絡繹不絕,廣場兩邊也都紛紛掛滿了燈籠,到處紅紅火火。還是必須把年貨準備好:零食、餅乾、水果、糖……都缺一不可呀。因為街上店鋪在正月初一就關門了。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大掃除,把房子的裏裏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讓整個房子煥然一新,準備迎接新的一年。這一天,到處都顯出一派忙碌而歡樂的景象。

而在過春節中,我最喜歡的還是除夕。喜歡它那熱鬧、喜慶的景象。每逢的春節如期而至,人們都“鬧騰”起來了,年味兒是十足的。紅紅的春聯載着滿紙的祝福貼上了門框;“倒福”貼上了門板;燈籠也掛在了門前屋檐下;還要去祭祖點燈,鞭炮聲也噼嚦啪啦響個不停……到了這時候,就要把之前提前準備好的年菜放入鍋中,做出一盤盤美味可口的團圓飯,團圓菜。一大家子圍坐在大圓桌前,吃着“鋪”滿了一大桌子的團圓飯阿,相互説着祝福的話,敬着酒,桌上的飯菜令人垂涎三尺,色香味美。而小孩子總是耐不住性子,總是先搶着把菜放到碗裏“壘起來”。我們還是要和家人們一起一邊看着每年一次的《春節聯歡晚會》一起守歲,為家人保平安。看完春晚就到了零點,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響了起來,彷彿也在為人們祝福,大家的臉上都帶着擋不住的興奮,甚至激動,會心的笑容也情不自禁的從人們臉上流露出了……這天晚上必須洗大澡,辭舊迎新,把過去一年的污穢全洗走,要穿上新衣服迎接“年”的到來。還必須燈火通明,不許間斷。

到了正月初一,街上靜的出奇。各個店鋪都關了門,沒有多少人走動,這天是要拜年的。跟着爸媽去同族人那裏去。拜年道喜,每個人都喜氣洋洋的。小孩子們這時候總是最高興的了,只要你的小嘴兒甜一點,向老人們磕頭辭歲,就會得到自己的夢寐以求的壓歲錢,除老人外的長輩也要給小孩子們壓歲錢,小孩子們一拿到渴望已久的壓歲錢就會興奮的笑開了懷,心裏樂滋滋的,不過,最終還是要給爸爸媽媽,拿了回去,説是“保管”,這也是讓小孩子們過會兒癮罷了。還有這天是不能掃地的,不然會把喜氣掃走的,不能洗澡、換衣服。不過到了晚上,大家在一起放鞭炮、放煙花。好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色,歡樂極了。正月初二初三亦是如此。正月初二時要給岳父母拜年,一起吃頓飯。正月初三後,就要開始走親訪友了,大家歡聚在一起,好不熱鬧!到了初五、初六時店鋪才陸續開門,就這樣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

元宵節,是春節中的又一個高潮,也是春節的最後一個項目了。花燈展覽,樣式繁多,讓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舞龍舞獅,那一截截一段段的龍、獅,繞來繞去、黃中帶紅、紅中帶綠,又讓人眼花繚亂了;劃彩龍船,一個隊伍又一個隊伍在門前不倦的表演着,也是一種驅除邪氣的習俗;這天兒廣場上到處都能見到煙花的影兒,煙火不斷,那一朵朵沖天綻放的“花朵”,形態各異,五彩繽紛的;放許願燈的人也不少呀!那一個個不同大小,不同色彩的孔明燈都載着相同的新年祝福飛向天空,載着人們美好心願飛天而去,遠遠看去,像滿天的星星,真漂亮啊!……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項目。到處“鬧騰”着,雖然雜音多,但也扼殺不了人們歡騰的氣氛和又一次“出現”的年味兒!既然是元宵節,又怎麼能不吃湯圓呢?一想起那個甜味兒,一個字兒,饞……

元宵節一過,潛江的春節也就正式結束了。人們該幹什麼的都幹什麼去了。一眨眼,時光緩緩流去,春節也又遮上了她的面紗,悄悄地隱去了……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10

過幾天,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了,關於春節,有許多美好的記憶,每一片記憶,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內心深處閃耀,尤其是每逢春節的時候,過着眼前的節日,腦海中閃過往昔的節日,交織成了美麗的、無窮的節日的韻味。

春節的燈,最能烘托出節日的氣氛。很小的時候,家裏面還沒有電燈,平日裏點一盞小油燈。春節了,也是點油燈,但與往日的油燈不同,是那種很大的、帶有玻璃燈罩和白玻璃燈傘的能掛起來的油燈,燈上有一個旋鈕可以調節燈的亮度。記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親都早早的把那盞等拿出來,灌滿油,燈罩和燈傘擦的鋥明瓦亮,掛在屋天棚的中間。天一黑,就把燈點亮,調的燈火大大的,照的滿屋通明。從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這盞燈都亮起來。在我童年的記憶中,這盞燈是最重要的春節的標誌。

童年的春節,還有一種燈讓人難以忘懷,就是那些現在看來很簡單,當時卻帶來無窮樂趣的燈籠。父親的手很巧,每年的春節前,都要找來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幾支秸杆做成了燈籠的骨架,再用五顏六色的糖紙把四面糊好(這些糖紙都是一年中慢慢攢下來的),就成了一個別致的燈籠。節日裏,天一黑,就和弟妹們每人提着一隻燈籠,出門和鄰居家的孩子們玩兒,那時別人家孩子的燈籠多數是彩紙糊成的,而我們的燈籠用糖紙,即透亮又鮮豔,引得別人好生羨慕。

現在的燈籠多是專業化製作出來的,比起過去的更精緻更漂亮,但感覺卻少了些什麼。

春節貼年畫,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童年的春節,幾乎每年都是新糊的牆紙,很多年畫貼在嶄新的牆上,看上去滿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兒女孩兒抱着大魚咧嘴笑,有身着各種各樣衣服的人們在舞蹈,還有帶故事情節的象連環畫那樣的年畫,許多小幅的畫組成了一大幅畫,很喜歡這樣的年畫,不光可以看畫兒,還總是纏着母親給讀那些小幅畫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畫中的人在做什麼。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畫,畫中的小女孩兒梳着兩條黑亮的辮子,穿着花衣裳藍褲子,坐在那裏神情專注的剪着窗花,旁邊一隻小花貓在耍弄着一個毛線團兒。小女孩兒細眉笑眼,臉蛋兒粉裏透紅,翹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畫兒出神,想變成畫中的人,或者是畫中的女孩兒從畫裏面走出來,和自己成為小夥伴。

再大一點兒了,過春節也貼年畫,但都是些樣板戲的劇照,怎麼看也喜歡不起來。

現在在自己的家裏過春節,不再貼年畫,但卻非常想念那個畫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兒。

小時候在家過春節,每年供奉家譜是一項重要的儀式。除夕那天,父親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譜請出來,掛在一面牆上,下面擺上供桌。供桌上兩邊各放一個大的蠟燭台,很漂亮的紅蠟燭點燃後,把一面牆都照亮了;中間放上一個香爐,香爐裏面插上香點燃,香煙裊裊升騰起來。蠟燭台和香爐之間擺上裝滿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親做的,有雪白的饅頭,上面用麻果點出紅的花點兒;有切成大片的肉,擺成圖案;有油炸成金黃色的面魚,有染成彩色的寬粉,嫩黃的雞蛋餅……每當母親擺供品的時候,我在旁邊看着出神,想不出這麼多好吃的放在這裏,那些先祖們是如何吃,而且吃過了還看不出變樣。

供奉的家譜是三幅畫兒。中間一大幅,上邊是坐着的兩個人像,一男一女,年長而且很慈祥,下邊是許多站立的人像,各種姿態,空白的地方寫着家族先祖們的名諱;兩邊是條幅,畫有美麗的花卉和裝飾圖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餃子前,伯父就帶領着堂哥們來家裏和父親、弟弟們會合,那時爺爺還在世,由爺爺帶頭一起在家譜前磕頭跪拜。給先祖跪拜磕頭是家裏男人和母親那樣的媳婦們的必修課,而女孩子們是不做的。有時候好奇問大人們,回答説是女孩兒膝下有黃金,不能下跪的,現在想來滿不是那麼回事。

家人們每年的春節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對先祖們的名諱,默默的拜望。對於家裏等女孩子們來説,結婚後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按祖上的規矩,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和家譜照面的,所以即使春節回父母家也是過了初三,那時供奉的家譜已經收起。在先祖的眼裏,嫁出的女兒也許真像是潑出的水,不值得眷顧吧。現在的人們不再講究過去的老規矩了,在春節的時候,出嫁的女兒們都可以回家。但許多人還是遵循過去都做法,也許認為先輩們流傳下來的規矩還是很神聖的,不想去破壞吧。

春節的記憶有許多許多,有的年代久遠,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記憶都包含着濃濃的親情,散發着濃郁的節日氣息;一串串記憶,把一個個閃光的片斷穿起,匯成美麗的生活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