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字數作文 > 1500字作文

【推薦】春節的作文1500字合集5篇

欄目: 1500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9.46K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敍文、説明文、應用文、議論文。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節的作文1500字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春節的作文1500字合集5篇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1

小年到了,大年還會遠嗎?不遠,馬上就到!小年到,祭灶忙,衣食無憂保健康。今天是小年,我寫了一篇文字,祝親愛的朋友們:心中的希望與夢想馬上實現!小年吉祥!——題記

今天是農曆臘(十二)月二十三日,東北民間稱為過小年,南方是十二月二十四日過小年,這一天是祭灶的日子。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小年,一年裏最後一個驛站,馬上就要迎接新春佳節的到來。淡粧素裹牽住了我的手,感歎時如流水,年年都有不一樣的感覺和感觸。

小年,是中國傳統文化民間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説法,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中國地域廣闊,南北過節的習俗總是有很大差異的。東北的小年,普通百姓很當回事的。過小年,祭灶。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祭灶君,希望“灶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臘月二十四,為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裏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這是關於過小年兒的民謠。小時候媽媽教我的,如今,我又給小外孫唸叨了。

今天是小年,再過一週就是春節了,這不馬上就要過大年了,真的讓人感受到時光老人的腳步匆匆了。小時候,我的夢想就是能天天吃到過年時吃的東西。在那個貧困的年代,平時沒有好吃的東西,便把過年當成了自己能美食幾天的她日子。現在想小時候吃麥芽糖的情景,禁不住暗自浮想:如今都倡導與時俱進、健康生活了,不知灶神是否也會嫌糖瓜過於甜膩想嘗試點新鮮玩意呢?“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過去民間關於灶公的一副對聯。自從人類懂得用火之後,灶就成了人們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如今,城鎮居民很少有用老爐灶的了,幾乎都用上了天然氣了,自然帖這樣對聯的也就少了或者説是沒有了。但是過小年的習俗還不會離開我們,這也是民俗的一種延續。真心希望有着中國民俗寓意的臘月二十三的小年,能馬上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寒過後是小年,大寒時候,寒潮南下頻繁,是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低温,地面積雪不化,冰天雪地、天寒地凍。20xx年的小年就在大寒後兩天,這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今天是四九的第五天了,俗語説“三九四九冰上走”,現在的路有許多積雪和寒冰,讓人感受到的是寒冬臘月的透骨之寒。行走在風雪中,零下27、8度的氣温,讓路上的行人加快了行走的速度。每當我走在寒冷的路上時,會想起崑曲《林沖夜奔》中的“大雪飄,撲人面,朔風陣陣透骨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應該就是發生在這樣的時候。不知道那時“最憐萬死逃生地,真是魁奇偉丈夫”的林沖在風雪山神廟是否也過了小年?我真奢望能在夢中與林沖做一次對話,聽他給我講述草料場那驚神泣鬼的一幕。這個想法也許真的是我永遠的夢了!無論能否做一個這樣的夢,這是我的夢想。我希望馬上能實現,但我知道人生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小年,自然要吃灶糖,這也是一種習俗了。早晨在早市買了200克灶糖。拎着買的菜和灶糖往回走,看看手裏的灶糖,想起小時候吃灶糖的情景了。記憶中的灶糖可真是好吃啊!那時候爸爸會把買回來的灶糖放在棚子裏,晚上放過鞭炮後,爸爸就從天然冷庫一樣的棚子裏取來那長長的、扁扁的、冰涼冰涼的糖給我。那時的灶糖才咬下去的時候是酥酥的並不覺得甜,到嘴裏就化了,化得軟軟的,黏黏的,粘在舌頭上,牙齒上,突然就感覺到了滿嘴的甜味。那糖的甜味卻深深地烙進了我的記憶,今天那甜味已變成了對故去的父親的永遠的思念……

小年到了,大年還會遠嗎?不遠,馬上就到!馬上,是立即的意思。作時間副詞,表示時間很短的意思,也是非常快的意思。今天是小年,灶王爺又要“上天言好事”去了,晚上我也會在灶台邊兒擺上粘他嘴的糖,盼着他述完職,年三十兒能“下界保平安”!當然這個美好的願望也得馬上變成文字送給我的朋友們。小年到,祭灶忙,衣食無憂保健康。祝親愛的朋友們:心中的希望與夢想馬上實現!小年吉祥!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2

年三十和母親通話,電話裏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孩子的歡聲,母親的笑語,年味瞬間穿越而來。母親説:"皓皓(我侄子,7歲。)在院裏放炮,去集市上買年貨,他只選炮,其他啥也不要。於是買了一大堆,就讓他放個夠吧,要不長大了想讓人家放也不放了。"

就是啊,什麼年齡玩什麼,過去了就沒那勁頭了。不過我們小時候可沒這待遇,那時候物質緊缺,放炮也要節約。

記憶最深的是在10歲以前,住大院子、土窯洞時,那些土得掉渣的"年",土牆、土地、木格窗裏傳遞的温度一直保存到現在。

那些年,一過臘八,就開始收拾家了。先是清掃,裏裏外外,角角落落,細掃一遍。然後裱糊,整個窯洞的土牆上裱一層嶄新的報紙,再貼上年畫。最後糊窗,()一般用麻紙。後來就用父親從太原帶回來的工程繪圖紙,白且細膩韌性好,不易被風吹破。糊完窗後貼上五顏六色的窗花,年就來了。

剪窗花是女孩子的遊戲。幾個小夥伴聚在一起,分工合作,批量生產。每人拿一個不同式樣,在油燈上薰出來的模子,墊上幾層五顏六色的紙,線縫固定,照着模子掏下去,一出就是好幾張。

最複雜的款式自然要讓最手巧的姑娘去剪,我的任務通常最簡單,好在沒人嫌棄。剪完之後,自己先挑一個喜歡的顏色留下,其他的分給小夥伴,關係好的,會單獨多送幾張。歡蹦亂跳回家時,手裏攥着的是喜悦,更是温情。那個曾經送我窗花的巧手姑娘,我清楚地記得她的模樣,但名字已然忘記。

關於年畫,印象最深的有三幅。一是兩名女拖拉機手,背景是黃澄澄的麥田,滿面春風,神氣無比。二是天女散花,女神,洋洋灑灑。三是百鳥朝鳳。我盯着這副畫,可以看好久,我數過畫上的鳥,也記得它們每一隻的不同,甚至會在親鄰家看到不同版本的細微之別,但卻不會講出來,算是我在那個年代裏隱祕的娛樂方式。

過年時,家裏偶爾也會添置新物件,有一年母親花了38元"鉅款"買了一隻條几,顏色花樣都別緻得很,可惜後來搬家時被人收走了。

新衣也會添,往往是騎着綠色自行車的郵差送來,父親遠在太原工作,過年常常回不來,但總會寄來東西。打開層層包裹,看着一件件嶄新的衣服,有時還有動物餅乾和飛機餅乾。想象父親買布料時的表情,找人去做的急切,回不了家的無奈,心中便五味雜陳。父親後來退休,便回村裏居住,無事是不去城裏的,這是後話。

臘月二十三,除了吃糖瓜,定要殺雞祭灶。灶台上設起香爐,用黃紙寫上"灶君之神位"及"上天言好事 回宮降吉祥"字樣,祭拜時嘴裏要説"灶神爺上天,只説好,不説歹,金銀財寶多帶來。"這麼隆重的事當然由哥哥來做,我在一旁看着,敬畏又好奇。

備年食是一等一的要事。一般臘月十六七的時候,家家户户就開始準備油炸食物。搓果、油托兒、油糕是必不可少的老三樣。搓果有的地方叫撒子,用一根面搓成一大把下油鍋炸;油托兒和小的油餅相似;油糕是用軟小米混合大棗做成的,不包餡,切成小月牙形直接炸。然後是蒸饅頭及蒸玉米麪的豆包。這些都需要邀請關係好的村鄰來一起做,算是一種儀式,是年終人際關係大總結。被邀者欣然前往,沒被邀者則心生疑慮。

村裏有一户人家,從來不邀請別人,也沒人邀請他們,但書法極好,每逢過年,會給全村人寫對聯,他的後人仍與村鄰格格不入。老人家如今已70大幾,前些天,母親來電話説,他們正在一起打牌,我大為詫異,問原因。母親説,他大病了一場,外出看病回來後,和以前很不相同,話也多了,也願意跟人來往了,大家也樂見其變,一點兒也不生疏,就像他從來沒有離開過。

肉是稀缺的,通常人們都會以今年割了幾斤肉來衡量年食的品質。買來的肥肉先要被榨一次油,油渣渣極香,但也只能有節制地吃幾口。有一年,大舅除了豬肉竟然還買了一隻豬頭,我勇敢地表達了對豬耳朵的饞涎,大舅家雖然人口眾多,但還是專程送了豬耳給我。

最愛吃的是年三十晚上的必備菜——"小炒",用白菜葉子、裏脊肉混合炒成湯菜,清香不膩。母親出生在大户人家,她小時候,她們白家每到年三十晚上就會炒一大盆"小炒",再擺上其餘各種吃食,邀請村裏的老人、當兵及外出歸來的人到家裏做客。

那時候沒有電視機,三十晚上,通常是小炒配上紅果酒,邊吃邊展望美好的願望,直到拿上壓歲錢,基本上就扛不住要睡了。

睡到正香時,會被搖醒,心裏討厭嘴上肢體自然都會反抗。這個節點往往是12點快到了,哥哥不厭其煩,耐心把我和弟弟叫醒。他準備好兩根木棍,讓我們各握一根,棍頭掛一串長鞭,跑過去點着又快速折回,説:"握緊了,不要怕,有我呢~ 好了,就要響了,聽着哦……"

作者介紹 張靜暉,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治療師、團體帶領者,太原益爾心理研究所所長,公眾微信平台《靜暉心理》創辦人,致力於探索心靈旅程,激發生命力量。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3

過春節點旺火,是以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為主的一種歷史悠久的風俗習慣,雖然近些年因為污染問題不少地方開始適當限制或嚴禁點旺火,但城市周邊源於祖祖輩輩的旺火情結,大的是不壘了,小的或純劈柴的,總得在大年三十晚上點一個,以圖日子過得紅火安康、吉利旺順。

與內蒙古醫院毗鄰的橋靠村沒有城市化以前,83號我們高家大院從1979年把後院的舊房子翻蓋一新,到村子被拆成平地的20xx年,院子裏一年不落,年年都要壘個大旺火。我們家的旺火一開始也和別人家一樣,是大年三十下午壘起來,夜裏十二點點着,等着旺了,就開始響炮接神。可從我姐結婚後第二年開始,我們家年年要點兩個旺火,三十晚上一個,初一晚上一個,真可謂旺上加旺。

初一晚上的旺火是專門給外孫女和閨女女婿們準備的;同樣要在點旺火的時候放禮花和鞭炮,烤旺火更是不能少。也因此,我們養成了初一下午就回孃家的習慣。孩子們更是迫不及待,天一擦黑就盼着快點兒吃飯,快點兒到夜裏十二點,盼着姥爺領她們到院兒裏點旺火、放鞭炮。

從前的旺火,是大年三十下午後院的三大爺過來給壘,但所用的劈柴和炭,是我爸一入冬就開始一點兒一點兒選拔好的。劈柴是把結實的圓木或木板鋸成一尺來長的段,然後劈得粗細一致,捆成碗口粗的捆就行了。炭要打成一頭大一頭小的扁狀,大的那頭最好還是平面。這些炭塊兒得有大有小,因為旺火是圓的,得由下而上一層一層往回收,直到收成個圓錐形。

不知從哪年開始,三大爺把壘旺火的重任交給了他的兒子,也就是我們的三哥。

三哥和三大爺一樣,都是慢工出細活。他先用磚在已經被土填平的大鐵鍋上擺出風口,把劈柴捆立在鍋中央,把引火的軟柴擺到每一個風口裏,再掂量着給每一塊兒炭找到合適的位置。每一層都是炭塊兒平的、大的那頭朝外,小的那頭朝裏,緊緊圍着劈柴捆,錯落有致,由下而上,壘到封頂。這時候,我爸把黃紙剪成的網子往上一蓋,用炭塊兒壓住,或用柴火棍兒插住,然後跟三哥回屋抽煙喝茶去了。

我家的旺火架子,是個周身糊了黃紙的大鐵爐子,迎街門的那一面,要貼上大紅豎聯“旺氣沖天”。這樣,黃架,紅聯,黑炭,黃網,再加上屋檐下的彩旗和燈籠,就珠聯璧合出一種春節特有的鄉村年俗氣息。

寫到這裏,我還想起個故事。那年臘月,有人早早送來一卷裁好的紅紙,請我爸有工夫時給寫寫對子。寫對子那天,我們替我爸鋪平那些紅紙條時,發現有一條上用鉛筆寫了幾個字。細看,前兩個是“王氣”,然後一個頓號,最後是個“天”字。原來是提醒我爸記得寫“旺氣沖天”。那以後,我們總愛把“旺氣沖天”説成“王氣一點兒天”,笑話那人不會寫字。

點旺火可不比點爐子,當軟柴引着旺火心兒裏的劈柴,為了讓炭快點兒燃燒,我們就用三合板、硬紙片或者鐵簸箕,一起對着那幾個風口使勁扇。除了扇風,適當的時候,還得給炭上澆點機油或柴油助燃,但萬萬不能澆汽油。

和接神響炮時不能説“嗆”一樣,點旺火被煙燻的咳嗽流眼淚也不能説“嗆”,因為大人告訴我們,説“嗆”,就等於是説財神爺把你給“嗆着啦”,那他老人家還能接到家?除此,點旺火時也不能説“點不着”“着得不旺”等不吉利的話。等旺火着旺着紅,一家人就圍着旺火烤,烤身體的健康,烤日子的興旺,烤事業的發達。

大年三十晚上接過神,大人因為一臘月的忙碌,此時感覺累了,便都和衣而卧。孩子們可不,精神着呢,一大幫圍着旺火邊玩兒邊撿瞎捻兒鞭炮,如果大門不鎖,還去評論各家旺火的好賴。我家大門開始也不鎖,但後來村裏流動人口多了,為了安全,接過神休息時就得鎖大門。我媽和我爸休息前,年年不忘囑咐我們,説天亮前不能洗手,也不能掃地,因為那是對所接之神的大不敬。

我爺爺和我大爺都在世的時候,初一早上,天不亮就得把大門打開,一來住在橋靠兔場的大爺要回來吃餃子,二來給爺爺拜年的人也來得早。有時,煮餃子水還沒燒開,拜年的人已經坐在桌邊喝上茶了。

年一個接一個如期而至,我們一個接一個成家,一個接一個有了孩子。高家大院裏的又一代小女孩兒圍着旺火撿瞎捻兒鞭炮的勁頭,一點兒也不比我弟弟當年差。她們也有過自己做禮花的想法,但被我們大人嚴厲制止了。

如今小侄女也長大了,雖然小區不允許點旺火,但她們自有辦法。仍舊是初一晚上,姐妹幾個邊放鞭炮邊跑到樓前樓後去蒐集那些大禮花筒子。把蒐集到的炮筒子拆散,把裏邊兒的黃泥踩碎倒出去,就成了壘旺火的好材料。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4

農曆的第一天,中國的農曆新年,這是最重要的,最流行的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農曆新年,是晚冬和早春,所以人們也稱之為“春節”這個節日。

有很多的中國人過春節的傳統和習俗。從臘月二十三,人們開始為新年做準備。在這段時間裏,每家每户清理,購買放養和貼窗花,掛到過年,寫春聯,蒸年糕,好多種食物,準備過年了。

春節前夕,叫“除夕。除夕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家庭圍坐在一起,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笑,熬夜到天亮,被稱為。除夕零點的鐘聲響起,人們也喜歡吃餃子。古稱0:00至午夜,午夜除夕是舊的和新的年度之交,人們吃餃子,在這個時候,就是要把更多的年交子“。這也是“餃子”的名稱的由來。

過除夕或元旦。從第一人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元旦,春節習俗。新年快樂,每個人都應該説幾句祝願幸福,健康吉祥話。中國新年習俗 - 爆竹

當午夜交正午夜,新年的鐘聲敲響,整個中國土地的鞭炮聲響徹天際。在這“歲,月,當”3“時代,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跳發生,房子是燈火通明,審判前的是燦爛的火花,房子是嘈雜的聲音除夕的喜慶氣氛推向了高潮。

鞭炮聲,過年了,是一個標誌的流露的喜慶心情。商業的人。鞭炮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新年的夏娃晚上學校在新的一年大發意大利放鞭炮。然而,根據的老習慣,尊重財神第一掀起鞭炮殿後。傳説,為了致富,炮仗環最後認為是真誠的。歲,來自中國農曆新年午夜開放財政從門,它發送的神財富,上帝財富的手拿着一張紙印在門口,嚷着:“送財神的到來!”的房子的主人,為了迎接財神,他們採取的小費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也沒有逃脱説吉祥話,例如:“金銀滾滾”!金獅左,右有金鳳凰“!因此,像幸運。然而,另一種是神財富外表,打扮成身穿紅色長袍,頭戴紗帽,嘴上掛着假鬍子,揹着錢袋子,然後由幾個敲鑼打鼓,送貨到門分發的神黃體財富喜歡討論小費。每天人們的面前,唱起歌來:“作響積壓在庫,右邊財寶滿屋堆。”好東西有很多討論,在嘴裏不休息,直到老闆把歡樂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一些錢,這些人的財富,豐富的玩神,而搏動有力,一斤鐺鑼和鼓,去別的店家。

做爆竹回到屋裏後的第一件事,正準備婚禮,偶像崇拜他們的祖先。在古代,這種儀式是非常受歡迎的。大約禮儀不同形式的崇拜也不同,到一些野生瓊祖墳,一些祠堂拜祖,他們大多在家,將祖先牌位被安置在正廳,陳列供品,拜長的順序少年香朝拜。的南方人仍然祖先,查看年曆包含在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鍋拉酒,奉香港明鞭炮門旅遊,以滿足精神上的愉悦,以下簡稱“天方”或“旅行”,浙江叫“在追捕”,被稱為“口袋曦沉方。此自定義財富和向神明祈求保佑當年百事可樂以及。除夕留起來整夜也沒有睡覺的晚上。那天晚上,家庭主婦忙着掛燈結綵,後春聯,剪窗花,新年貼,紅色和綠色的花,在裝修房子的假期增加了豐富的氣氛。孩子希望也許是壓歲錢的。

壓歲錢是由長輩晚輩分發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表不準去,等大家都吃完了老一代,並鼓勵孩子們在新的一年的學習,是個好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黑夜後的孩子對他們睡着了枕頭,和更多的人是小的孩子聚集在主會場,高呼爺爺奶奶,媽媽和爸爸新年快樂,列隊起來跪拜,然後問要紅包。即使她母親的卧室爺爺的恢復,去睡覺在一起,很多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 “老頭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探索,終於紅封包聽取的祖先,洗劫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每天開出任意球,這種情況下,認為這是一個好兆頭,新年取得圓滿成功。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去乞求更多的好運氣在新年,我希望一切順利,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所有過禁止使用海關的掃帚,和新年的掃帚掃走運氣,掃財富,在新的一年好運困難。如果我掃地掃不需要從外面到裏面。此習俗在第一個月開始流行的“掃帚生日”。新年不罵孩子,一定要特別注意説話。兒童不小心砸了自己的飯碗,我們從來沒有打電話給他,但他説他是“和平”,“破”歲“諧音挫傷不祥的氣氛。過年,大人是孩子最害怕的一溜嘴,開年到談論一些消極的內涵,那麼,在除了垂直交叉護理照顧,有的地方用紅布或衞生紙給孩子嘴抹,它意味着作為一個屁股的嘴,甚至可以説倒黴,那麼,也是等於放屁,也有橙,荔枝放在枕頭稱為“壓歲果子”。橙,荔枝諧音“幸運”,為了在來年好運。在部分地區有一個風俗,是竊取財神像,偷藏在褲襠採取了“神的財富存儲(褲子)這個成語的含義。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味庸俗,埋古代勞動人民獻媚命運之神的看顧和思想。

春節的.早晨,打開門,先放爆竹,叫做“門炮仗”。鞭炮聲,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未來。

春節的作文1500字 篇5

春節是中國人特有的傳統節日,象徵着新春的開始,代表着團圓,是中國人最重視、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我記得小時候,一到過年,大人小孩都露出幸福的笑容,春節味很濃。但隨着歲月的消逝,春節味道似乎越來越淡了。

記得小時候,只要快過年了,家裏大人們就開始忙活了。甚至從臘八開始,只要吃過臘八粥,大人們就要為過年做準備了。淘麥子,打面(即把麥子磨成麪粉)為蒸饅頭做準備。買菜如:大葱、蘿蔔、白菜、粉條、等等。最主要的是每家都要買上幾十斤的豬肉,因為平常人們是不捨得吃肉的,所以過年了要過過肉癮。總之,不管在忙什麼大人們就是沒停過,而且每次逢集必去。每次去必要買東西,稱之為“辦年貨”。 差不多臘月二十以後,人們就開始蒸饅頭、炸丸子等為過年準備了。小時候,鄰居之間都會互相幫忙,也有幾家和在一起蒸饅頭、炸東西的。因為每家都要蒸好多饅頭、炸好幾樣吃食,所以鄰里之間幫來幫去直到臘月二十九才能忙完。我最喜歡家裏蒸饅頭的時候了。奶奶、嬸嬸及鄰居在我家要忙碌一整天。早上她們要和麪,以保證面能發酵。看着好幾盆的麪糰由小變大、由瘦變肥,真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喜悦。中午她們還要再翻動一下面,以利於發酵。午飯過後她們就要開始做饅頭了。她們有人分麪糰、有人整形、有人包餡??忙的不亦樂乎。而我們小孩子就在旁邊搗亂,爭着要麪糰,有時還會挨訓的。看着一個個飽滿的包子被整齊的放在篦子上、一個個圓圓的饅頭像一排排士兵筆直的站立在案板上。還有棗饃、口袋饃、油燈饃、大饃??不過我最喜歡的是油燈饃,蒸熟後,在裏面倒入一些香油,用一根棉線,用火就可以點着了,就像油燈一樣閃着耀眼的紅光。等香油熬完燈滅了,就可以吃香噴噴的油燈饃了。我們小孩子會比誰的“油燈”亮的最久,誰的最香、最好吃。那是我們過年常玩的遊戲,也是蒸饅頭時我們最期待出鍋的饃。婦女們忙着做各種饃,男人們要一直待在廚房燒鍋,蒸熟一籠籠的饅頭。小孩們則各人手拿一個饃,一邊玩耍一邊吃。我記得那時我們打賭看誰吃得最多,結果我吃了六個包子加饅頭、堂弟竟然吃了七個,小妹也吃了五個,鄰居家的小男孩也吃了七個。我們是從中午吃到晚上且一邊玩一邊吃所以才能吃那麼多的。直到晚上各種饅頭才算蒸完。大人們也都累了一整天。

接下來就是炸各種東西了,有:饊子、丸子、油果子、油條、麻葉??這也要幾家人的幫忙,也要忙活一整天。我們小孩子只可以吃,是不準待在廚房的。因為大人們怕小孩子亂説話,如説“少了”,大人就認為説“油”了很多,認為是不吉利的。諸如此類的話是最忌諱的。所以最好的法子是不讓小孩子待在廚房。

貼春聯也是很受人們重視的。那時候還沒有賣印刷的春聯的,所以每家每户貼的多是自家手寫的,也有找寫字好的代替的。那時我家的春聯都是爸爸寫。儘管我爸只上過小學,但他寫的字還是很好看的。大概是怕字太難看貼出去被人笑話,才刻意練習的吧。我當時看爸爸寫,就想我也要好好練字,等我大了我就可以寫春聯了。可以讓來拜年的人都看看我的“好字”,那時我會聽到父母説那時誰誰寫的,然後鄰居們誇獎一番,而

我躲在一邊偷偷的樂。一般,都是二十九寫春聯,年三十早上貼春聯。吃過午飯是不允許再貼的,因為只有家裏有人去世了才在下午貼一種純色的紙,有紫色的、白色的、綠色的等。好像每年貼的不一樣,要貼滿三年,即親人去世後三年,才能換上大紅的春聯,這個我不太懂。

年初一,人們會起得很早。小孩子也是興奮的睡不着,外面還是一片漆黑呢,小孩就到處跑着拜年了。拜年,那可是真真實實的磕頭。有的大人會逗小孩子説:磕得不響不算。於是童真的孩子們牟足了勁磕一個響響的頭,大人這時又會心疼了。慌忙拉起孩子往他們兜裏裝瓜子、花生糖果等好吃的,最主要的是壓歲錢。孩子們會一家家的拜年,摸着漸漸鼓起來的口袋,數着兜裏漸漸加厚的錢,甭提多高興了。

而現如今呢?春節味變得越來越淡了,有時都過完年了還感覺年還沒過呢。饅頭不蒸了、饊子不炸了、春聯不寫了??若要問這怎麼過年呢,一個字“賣”。錢多了,人懶了。年初一,也不起早了,拜年也不磕頭了,問為什麼會這樣呢,説那已經out了。春節味淡了,人情味也漸漸淡了。

我還是喜歡小時候的春節,忙碌的春節,充滿節日味道的春節。我記憶中的春節還是那麼美、那麼吸引我。

Tags: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