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字數作文 > 1500字作文

重陽節的作文1500字(精選6篇)

欄目: 1500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6.95K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的作文1500字(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重陽節的作文1500字(精選6篇)

重陽節的作文1

自從今年夏天陪奶奶度過九十歲的生日之後,又是幾個月沒再見她了。上週聽父母説奶奶不小心在台階上摔倒,磕破了頭。儘管他們強調奶奶精神尚好,並無大礙,但我還是覺得心疼不已,計劃着合適的時間抽身回家陪陪她。這一天很快到了。週日起牀後,正在躊躇怎麼做早餐,不知是哪裏的廣播中傳出了“重陽節”三個字,心底驀地一動:今天是重陽節!恰逢重陽,又是週日,天氣又是秋高氣爽,温暖宜人,此日不去,更待何時!主意既定,以最快的速度侍奉孩子吃完早餐,簡單收拾一下衞生,上街給奶奶買了一件黑底淺紫玫瑰花的保暖開衫和幾色酥軟可口的點心,跨上電動車,向着老家的方向疾馳而去!

終於到家了。我一邊喊着奶奶一邊輕輕推開了房門。奶奶其時正和衣面向房門側卧在牀上休息。看到我進來,她緩緩地抬起身,或許是逆光的緣故,奶奶並沒有立刻認出我,而是用遲疑的目光看着我。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秒鐘,我心中還是閃過一絲恐懼和悲哀:奶奶認不出我了嗎?然而奶奶終於露出了熟悉的笑容!她坐起身,拿起放在牀裏側的鞋子,套在那雙小小的裹腳上,又熟練地繫上了鞋帶。我一直靜靜地注視着奶奶完成這些動作,她嫻熟而麻利的動作讓我感到放心。我拿出新買的衣服幫她穿上。她嗔怪我亂花錢,説自己不定哪天就“走了”,不需要再買新衣服。但我知道她心底裏還是高興的。

我在牀邊挨着奶奶坐下來。我怕她坐着累,就將她細瘦的小腿放到我的腿上,替她輕經按摩着。只幾分鐘後她就拿下來,説怕累着我。她的腿那樣細,那樣輕,哪裏會累得到我!不知是走路少的緣故還是年紀大了的自然規律,奶奶的小腿很細瘦,骨頭和皮之間幾乎不怎麼有肉。腿上的皮可以很輕易地拉起來,並且看上去很薄很脆,好像稍一用力就會被扯破。但是她的皮膚仍然很白晰,也不見有什麼斑點。她拉過我的手,將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手心裏。奶奶的手很大,褐色的雙手清瘦,關節粗大清晰,但並沒有老年斑。她握着我的手温暖而有力。這又一次讓我感放心和欣慰。

接下來的時間,我們祖孫二人就這樣靜靜地坐着,説些悄悄話,嘮嘮家常。當然我的任務主要是傾聽。因為平日裏除了一日三餐外,多數時間奶奶是一個人呆着的,她需要一個聽眾。而我是最合適的聽眾之一。在我上大學到參加工作後的這段時間,奶奶在我家住了七年多。那也是我和奶奶最親密的一段時光。我們倆總是有説不完的話題。這次,她重又提起了一些我們倆説過很多遍的話題。

她説起她經歷過的戰火。日本鬼子來襲,她和村裏人一起背上乾糧和鹹菜躲到深山裏。她一個人大着膽子跨過滿院子傷兵,進屋去拿當時沒來得及拿走的裝着銀元的罈子;她説起去世近二十年的爺爺,説他年輕時性格是多麼爆燥(但晚年的爺爺在我的印象中始終是面帶微笑温和慈祥的,也許年輕時的壞脾氣是生活壓力所致吧)。她説起她當年為了儘快地削完大隊裏分的二千斤地瓜,不慎將右手食指尖削去了一塊。當時鮮血直流,鑽心的疼痛,但她只簡單包紮了一下,硬是咬牙堅持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將活幹完。至今奶奶的右手食指比左手食指明顯地短近一釐米。突然間她笑了。她想起幫我“擇婿”的事了。“相人要相骨,我一眼就看出他是個好孩子,實誠,可靠”,她説起了我的丈夫。“可你媽嫌他太瘦,我説結了婚就會發福,怎麼樣,照我的話了吧。”她得意地笑着。這事兒還真照了她的話。婚後丈夫的腰圍突飛猛進,三年時間長了近五寸,後來不得不鍛鍊、減肥。

我們一口氣談了近兩個小時。中間一個話題結束了,她會稍稍停頓一下。這時我並不主動打破沉默。我要看看她的思維是否清晰。就在我以為她疲倦了或者忘了説什麼的時候,她卻又娓娓地講起了另一件事。我們還談到了一些老鄰居,一些令人傷痛或者有趣的人與事。

牆上的時鐘在不緊不慢地嘀嗒着,恰如奶奶不緊不慢的敍述。媽媽給奶奶送來了午飯,打破了我們靜謐的談話,也把我們從對往事的回憶中拉回了現實。多麼希望能在奶奶身邊多呆一會兒,多麼希望能天天陪她聊天。但是,我卻不得不起程,投入到自己的小生活圈子當中,承擔起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恰如當年的奶奶。

回來的路上,我走得很慢很慢。任憑飄落的白楊樹葉兒輕輕地拍打在我的頭上,任憑高高的秋陽暖暖地曬在我的身上。我在腦海中慢慢地梳理着和奶奶談話的每一項內容,回味着奶奶綿長的聲音和每一個細微的動作。我要將它們深深保存進腦海中,在想念奶奶的時候,調出來細細品味。

奶奶,下一個重陽節,我還要你握着我的手,給我講述古老的往事,好不好?

重陽節的作文2

九月初九——重陽節到了!這可是我敬愛的爺爺奶奶的節日!我今天可一定要好好地表現一下!

迅速吃好晚飯後,我從口袋中掏出一把早已準備好的精緻的小剪刀,跑到爺爺奶奶身邊,説:“爺爺奶奶,我給你們剪指甲,好嗎?”爺爺聽了,一愣,帶着懷疑的.神情説:“乖孫女,你也會剪指甲?”“會!”話雖這麼説,可我卻心虛得很,畢竟我從來沒剪過指甲呀!不過我相信:只要用我的誠心,就一定能完成任務。不是有句老話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説幹就幹,我拉過爺爺的手,開始行動了。哇!爺爺的指甲好硬哦!萬事開頭難,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剪了第一刀。“爺爺,痛不痛?”“不痛不痛,這哪會痛呀!”爺爺滿意地坐在沙發上説,“爺爺這是在享我孫女的福啊!”

突然我發現爺爺有個手指頭上竟沒有指甲,我急了,問:“爺爺,你這個手指頭的指甲呢?”

爺爺見我着急的樣子,連忙説:“小平平,別急!這是我在部隊時弄掉的。那是一次軍事練習,我們正在訓練擦槍,由於我一心想快些,用力過猛,讓槍給夾了。沒事,現在早好了,一點也不痛了。不信你摸摸,它硬得很呢!”

聽了爺爺的話,我趕緊去摸,那肉果然已很硬了。是呀,都已經幾十年了,能不硬嗎?爺爺可真是個堅強的人哪!我一邊摸着他的手指頭,一邊這麼想着。

剪好了爺爺的手指甲,輪到給奶奶剪了。我捏過奶奶的手,發現雖説奶奶是個女的,可手卻很厚,而且也很粗糙。我心裏格登了一下。奶奶見了,猜出了我的心思:“是不是也想聽聽奶奶的故事?”我抬頭看着奶奶慈祥的眼睛,點了點頭。

奶奶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我們年輕的時候可沒現在這樣的好條件。因為你爺爺在外面當兵,所以家裏的事、田裏的活都由我包乾了。我這雙手幹過的事三天三夜也説不完,它可作出了大貢獻呀??”

聽着奶奶的話,我竟忘記了給她剪指甲,而是把她的手捧起來,緊緊地貼在我了的小臉上。

一次剪指甲竟讓我懂得了那麼多,這得感謝這個重陽節呀!但願在人們的心裏天天是重陽! 重陽節作文:充實的重陽節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下面我就來介紹一種“登高”習俗。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有人喪命,這些百姓受盡了折難。它也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恆景自己病倒了愈後,他辭別了妻兒,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他四處訪師尋道,最終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於找到了那個神奇法力的仙長,從此恆景刻苦練出了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把恆景叫來説:“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恆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突然聞到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這時恆景手持寶劍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重陽節便被做為老人節。

這使我也有所感受,在這一星期天中,我們老師讓為自己的長輩洗一次腳或洗一次頭等。我突然心血來潮,準備,在星期天給來我家串門的姥姥洗一次腳。

“燦燦,燦燦??”哦,我姥姥來了,我趕忙把姥姥請進屋裏。趕緊把媽媽叫來。趁着媽媽與姥姥交談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趕忙拿來盆子,倒了一些熱水,一摸水,呀,燒死了!我又倒了一些涼水,哎,又涼了。此刻,想起了“永不氣妥”這個詞,頓時提起精神,又倒了一些熱水,這會算是差不多了。我又拿起肥皂和擦腳布。搖搖晃晃的端到姥姥面前説:“姥姥,馬上就要過重陽節了,我今天特意為您洗一次腳。”姥姥説:“呀,燦燦真的是長大了,懂事了,姥姥為你感到驕傲啊!”我把姥姥的腳放入水中,泡了一會兒。又用肥皂把腳周圍搓了一遍,在用清水沖洗。連續重複幾次,就差不多ok了!但是,當我摸到姥姥腳跟時,有什麼紮了我一下。我一看,原來是一層厚厚的繭子。我想起姥姥操勞日久,每天洗衣,做飯。便更加仔細的去洗腳了!洗完後,望着姥姥乾淨的腳,喜出望外。姥姥和媽媽都欣慰的笑了!

這一年的重陽節讓我過的很充實,很完美!即使在平時,我也會多多的為長輩做事。為什麼呢?因為我是一名少先隊員!

重陽節的作文3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説,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我所在的城市——上海,這裏沒有山,僅有的也只是小山丘,即使登上去,也無法感受“重陽節秋高氣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盡收眼底。”的意境,可這絲毫沒有減退我們上海人對重陽節的興致。在大大小小的糕點店裏,都擺滿了插着彩色旗子的重陽糕。社區裏也組織開展重陽節的活動。這次,我校歡樂團隊的主題也是重陽節。在我鄉下的外婆家,那兒的重陽節才叫熱鬧呢!到那時,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到大山下,開始登高。這麼多人一起爬山,別提多有趣呢!

重陽節又是“老人節”,每當此時,我都要打個電話給我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祝他們節日快樂,因為這是他們的節日,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文明遺產,我們應該繼續傳承下去!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就在眼前了,讓我們一起開開心心地度過吧!

又是一年重陽節

又是一年重陽節。這是個多雨的季節,潮濕的空氣裏流淌着思念的味道,縈繞在心頭,揮散不去。深秋的雨,透着徹骨的寒,也是人們思念的季節。

一個讓人思念的季節。我思念一切。風吹落葉輕起,遠了雁的啼鳴,近了冬的腳步。幾片將絲絲悲涼侵襲心房。看着片片黃葉隨風而落,在秋風的肆意中時起時落,彷彿自己將要面對一腔離愁,陣陣寒意浸濕心頭……

真不知道自己為何總這樣多愁,一片落葉,一絲秋風,都能勾起我滿心的哀愁。看着在秋風中掙扎飄零的落葉,我是否無法讀懂它曾經的情懷。不知道它是因為追風而去,還是它已沒了停息的枝頭。於是,真不知道是該為它追風的情懷感動呢?還是該為它被枝條拋棄而傷懷。人們説:“秋風起兮催人淚,舊夢醒時心已碎!”秋天總是夢的季節,可又是一個富有爭議的季節,有人為它的累累碩果而展露笑顏,有人為它的落葉飄零而淚流漣漣……

現在早已是深秋季節。秋末的黃昏來得總是很快,還沒等山峯上被日光蒸發起的水霧消散,太陽就落進了西山。

秋夜,天高露濃,一彎月牙在西南天邊靜靜地掛着。清冷的月光灑下大地,是那麼幽黯,銀河的繁星在此刻卻燦爛不起來。這時,秋風蕭瑟的吟頌,彈奏出一曲秋的哀怨。無意中搖曳着路兩旁靜靜地垂柳,述説着她的憂愁和淒涼,告訴我,秋意已濃到及至。

我的愁思就好像這個深秋季節,她譜寫着我的心歌,帶着我放飛的鴿子任意飄蕩,飄向天堂……

飄向我記憶的深處……

曾經想在秋風中,給自己一個承諾,將自己如水的情懷在深秋盡情釋放,然後在夢幻中沉醉。當秋風涼了深邃的夜,流走了所有的夢幻。我才明白,原來所有的承諾都來隨風飄散。當風過無痕的悲涼浸入心扉的時候,那風中的承諾便沒了曾經的蹤影,沒有絲毫印記。那時,我是否只能把最美的承諾放在我詩篇的首行,讓那跳躍的醒目時時勾起我不想淡去的記憶,然後用心書寫今生最感動的故事……這自然界的生生死死,不過是紅塵的一瞬。那一菩提,一壺酒,還有這一磐明鏡,一個沉浸湖底的凡心,將塵埃惹盡。俱往亦,萬事雲煙忽過,塵土兩相依。

人不過也如此……

重陽節的作文4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詩人王維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實感,確實是深知作詩的竅門。詩人的故里就在我的家鄉山西祁縣,後隨父親遷於蒲州(今山西永濟)。山西位於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為“憶山東兄弟”。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節。寫節日的詩,最忌落入俗套,這首詩高明就高明在避開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脱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才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正是孤獨感久受壓抑,於今尤甚的情形下,詩人把凝聚在內心深處的佳節思親情結一吐為快。由於“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語極其精警,為人人心中所有,又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來也就引起廣泛的共鳴。不過,前兩句畢竟是直賦心源,尚須曲折變化,才能餘味無窮。於是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晉朝周處《風土記》説:“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因為這個節日風俗,是採摘茱萸(zhūyú朱娛)花枝插頭,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齡有“茱萸插鬢花宜壽”,白居易有“舞鬟擺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將頭上發,學他年少插茱萸”之類的句子。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摘錄此類詩句甚多。關鍵在於此詩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從中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精心意象,展示一個頗有情趣的兄弟共樂的場面,從而把“共樂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寫得令人心顫而餘味無窮了。

九月初九,稱為重陽節、重九節。九這個數字,是個位數中最大的數字,稱之為至數。古人特別講究物極必反的事物規律,而其時在自然氣候的徵兆上,又是暑熱已過,寒秋襲來;百花多數殘敗,樹葉開始飄零;清陽之氣逐漸消失,肅殺之意陣陣逼人:預示着寒冬即將來臨,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所以在古人眼裏,九月九日完全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此時是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接,便會產生一種不正之氣。為了避免邪氣中身,便採用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進行抗衡。至遲在西漢時期,重陽節就成為固定的節目了。後來在長時期的演變過程中,避邪習俗,逐步被注入了歡快的內容,形成了今天的娛樂形式。

登高,古人本要是為了避邪。唐人王維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是這種情景的寫照。茱萸,是一種中藥植物,氣味辛烈。燃薰後可以闢蟲虺。古人習慣在九月佩戴以驅邪。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鄉寧縣這天學校一般要放假,由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登山活動。家長們往往要乘興觀看,一塊攀緣。

萬榮縣傳統在稷王山舉行廟會。趕會的人,都以登高為樂事。

晉北地區登高習俗淡薄,九月九日,年輕人常常去打兔子或山雞,屬於古代北方少數民族騎馬練射的遺風。近年來,一些青年學生,逢節喜歡相邀結伴,攜帶佳餚,欣然出遊。登高環視,天高氣爽,雲淡山清,枝頭碩果,田園禾熟,往往陶醉忘返。

九九重陽節,今天成了象徵老年人長壽的佳節。是日習慣慰問老人。老人們喜歡到門外遛達遛達,鍛鍊鍛鍊。體魄強壯者還要登上附近的高處,極目遠舒,以壯暮志。

賞菊也是重陽節的一項傳統活動。金秋時節,正是菊花盛開的季節。古人在賞菊之時,還習慣痛飲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歡在這天飲菊花酒。多數是在酒中泡點幹菊花。晉北一些地方,飲酒喜在門外,稱為辭青,意喻告別秋天。

城市在九月九日前後,習慣舉辦菊花展覽。萬人空巷,齊睹勝景。山西民間卻習慣採一朵野菊花。插在頭頂或戴在胸前。

舊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學董牽頭,組織村民殺一隻羊做飯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時商討本村下一年的教書事宜,或繼續留聘,或另請高明。今天學校教師多為公職人員,不少農村仍然習慣在這一天宴請老師。

九月九日,農村婦女習慣休息一天,不幹農活。嫁出去的閨女,習慣回孃家過節。

九月九日吃棗糕。取意早日升高。晉東南地區及五台縣等地,習慣吃壽麪。晉南地區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諺,意思是説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重陽節的作文5

秋風起了,又一個重陽節來到了。重陽節又叫老人節,有“九九”與“久久”的意思,寓意老人長壽。而這個看似和往年一樣無趣的重陽節,卻讓我感觸頗多。

今年的重陽節,老師讓我們寫一篇名為《我與重陽節》的作文。放學後,我一邊構思着作文一邊往家走。在小區門口,我又看到了那位瘦小的老奶奶,她在冷風中佝僂着,眼睛專注着來往的車輛和行人,不時地跟人打着招呼。“奶奶好,”我習慣性地叫道。老奶奶看到我,笑着一個勁兒地點頭:“好,好,大孫子好。”“奶奶,天這麼冷,您怎麼不回屋啊?”她聽了這話,眼中的光彩一下子不見了,歎了口氣,説:“屋裏太冷清,不如外邊熱鬧……”“那您的孩子們呢?”

“他們呀,一個在上海,一個在山東,都太忙。唉。”聲音雖輕,可是,我的心卻象被什麼東西重重地敲了一下,原來,老奶奶是怕寂寞才天天來路邊站着呀,多可憐呀!我陷入了沉思……

我想,重陽節,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老人的節日,還是子女們回家與老人團圓的日子。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很多人為了追求物質層次,而忽視了最最重要的親情,忘記了好好地照顧老人,也由此,社會上多了一個詞,叫“空巢老人”。從電視上看,很多有關空巢老人的報道,他們有的抑鬱,有的得病,看了真讓人難過。所以,天下的兒女們,當你們在打拼物質生活的同時,不要讓家中的老人為了盼你們而望眼欲穿。其實,老人的要求很簡單,常回家看看,這就是他們的心聲。古人的“二十四孝”感動天地,歲月變遷,它們已不適用當代的人們去效仿。今有《新二十四孝》,是國家對人民提出的孝敬老人新的,也是基本的要求。其中第一條就是“常回家看看”。

告別了老奶奶,我也要和爸爸媽媽去看望老家的爺爺奶奶。剛進院子,我就衝屋裏大喊:“爺爺奶奶,我們回來了!”

奶奶笑得眼睛眯成一縫:“今天家裏又熱鬧了,真讓人高興!”

“是啊,今天是你們的節日,祝你們節日快樂!”吃過晚飯,爺爺拿來象棋,興致高昂地説:“孫子,咱們爺倆殺幾盤!”於是我和爺爺下棋,爸爸媽媽和奶奶在一邊觀戰。前兩盤,我輕輕鬆鬆地就贏了。我得意地搖頭晃腦,可是,我一抬頭,卻看到爺爺一臉地沮喪,不住地拍着腦門説:“唉,看來,我真的老了,眼照不上去了,腦瓜也跟不上了。敗給孫子—我的徒弟了。”“爺爺,你沒認真,這回,你可要認真點兒啊!”第三盤開始,我就思紂着,如何讓自己輸得不露痕跡,如何讓爺爺贏得漂亮。經過了半個多小時的廝殺,爺爺終於贏了。這時,爺爺一拍大腿,大聲説:“哈哈,孫子,爺爺神勇不減吧?”我迎合地説:“是呀,爺爺,這姜啊,還是老的辣。”

爺爺開心地笑了……我雖然欺騙了爺爺,假裝輸給了他,可是,看到他那麼開心,我的心裏也舒坦極了。我覺得,孝,不只體現在給老人多少錢財,更多的,是讓他們舒心。

從老家回來的路上,我的腦子裏依然回想着爺爺奶奶的笑容,是啊,老人們太容易滿足了,粗茶淡飯,他們就滿足,看到兒孫們,他們就滿足,時常給他們打幾個電話,他們就滿足……這麼簡單的要求,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滿足他們呢?我現在是中學生,雖然我的爸爸媽媽還很年輕,可是,隨着我們初中、高中、大學的時光流轉,以至將來參加工作以後,我們陪伴父母的時間會越來越少,所以,同學們,請收起我們所謂的青春期的叛逆,好好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好好做人,讓父母為我們而驕傲,因為,我們現在要孝敬給父母的,也只有這些!想到這兒,我鄭重地對爸爸媽媽説:“爸媽,你們也是我的老人,今天也是你們的節日,祝你們幸福,我要當一個孝順的好兒子!”閃爍的車燈中,我看到爸爸向我豎起了大拇指,媽媽則緊緊地握住了我的手。感受到父母的開心,我同樣開心極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遠在他鄉的遊子們,今天是重陽節,請你們拿起電話,給家中的老人一個遙遠的問候吧!

重陽節的作文6

出生在深秋、日漸寒冷的季節,母親説,我的家就是爸爸的集體宿舍,天越來越冷,沒有暖氣,一個小小的火爐遠不能為襁褓中的我禦寒,媽媽怕我凍着,就把一個灌滿開水的鹽水瓶子包上毛巾塞進我的被窩,毫無育兒經驗的母親哪能想到,毛巾是會被蹬掉的,結果,慘劇發生了:我的小腿被嚴重燙傷……看着被燙的血肉模糊的傷口,母親的心都快要碎了,她説,那一刻,她恨不得將自己撕碎了,來彌補自己的過失和大意,鄰居們都説,這孩子夠嗆,就是活下來也一定會留下殘疾,然而,奇蹟發生了:在父母精心的呵護照顧下,我的傷好得出奇的快,而且一點殘疾也沒有留下,只是一個隱隱的傷疤,記錄了當年帶給父母的撕心裂肺。

我八個月大的時候,因為感冒發燒,到醫院打了一針,回到家沒多久,母親發現了我的異樣,當父親聽到:孩子嘴發青,臉蒼白,呼吸有點快…..的描述,第一個念頭就是:不好,藥物過敏…….聽母親説,當時爸爸下樓時絆了一跤,都沒來得及站起來,他是連滾帶爬,爬下來的,把我抱到醫院,醫生的診斷應驗了父親的判斷:青黴素過敏遲發反應。醫生説,幸虧發現及時、搶救得力,否則….鄰居們説,這孩子命大,將來必有後福,事實證明,我的福,就是讓我擁有了一個充滿愛與温暖的家庭。

六七十年代,別説人們沒錢,就是有錢,也買不到東西,物質的匱乏是沒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無法想象的,記得那時候,每個人的早餐就是一個饅頭或者一塊大餅,能吃到白麪饅頭就是一種奢侈,相比同齡人來説,我的父母還真沒讓我體會過忍飢挨餓是什麼滋味,可就在那個時候,我偏偏得了貧血,為了給我補充營養,母親規定我每天必須吃一個雞蛋,可我偏偏不識抬舉,堅決不吃,儘管母親軟硬兼施,就是不能打消我對雞蛋的厭惡無奈的母親後來居然不再強迫我吃雞蛋了,我暗自慶幸,以為自己勝利了,哪想到,為了能讓我吃上雞蛋,母親居然將雞蛋“隱形”了,——她把雞蛋和在面裏烙成餅讓我吃。雞蛋餅,在現在可不是什麼好東西,然而在那個年代,它可是媽媽硬從全家人嘴裏省出來的,那每一個雞蛋餅都是媽媽瞞着我,趁我熟睡的時候“偷偷”烙出來的,無法想像勞累一天的母親還要在晚上為我熬夜開小灶,做偏食,那裏面凝聚着的該是多麼濃厚的母愛啊,後悔的是,這一切在當時我卻全然不知,直到有一天弟弟嚷嚷:為什麼我姐姐的餅比我的好吃?我仍然不知其中原委,“偏心眼”的母親仍然極力掩飾:瞎説,明明是一個鍋裏做出來東西,哪來的一個好吃一個不好吃?難為了我的母親,竟然將這個祕密保守了四、五年而我不吃雞蛋也只是心理障礙而已,不懂事的我,硬是這麼折騰了母親好多年。今天,當我想象當年母親熬夜為我做偏食的情景,忍不住愧疚、淚流......

好朋友們常常會責怪我:看你!絲毫也不像個老大,就好象是你家的老小似的!朋友的責怪不無道理,因為從小愛哭,父母從未大聲批評過我,就連跟弟弟打架也是先批評弟弟,記得有一天我兒子問母親:姥姥,我媽媽小時候捱過打嗎?母親嗔怪的説:你媽媽啊,我大聲批評她一句都會哭上半天,哪能打她…..母親説,女兒就是要嬌慣着養。

儘管缺乏挫折教育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不夠堅強,可就是這寵愛裏面凝聚的又何嘗不是濃濃的母愛。

在同齡人穿着布衣服的時候,我的母親讓我在全班同學中第一個穿上了的確良襯衣,日漸長大後才知,那件粉紅色、繡花的的確良襯衣,是媽媽託回上海探親的同事捎來的,別的阿姨都是給自己捎,唯獨我的母親把漂亮給了女兒。前些時候帶母親去買衣服,竟然發現母親的背駝了,腰也彎了,那一刻,忍不住傷感,媽媽啊!女兒還沒好好報答您呢,你咋就在不知不覺中老了!

在我的記憶中,父母從未強迫我們姐弟做過什麼,即便是升學選擇學校、專業,婚戀、嫁娶,父母給了我們充分的自主權,爸爸常説:我們的意見僅供參考,最後的主意自己定,也正是因為我們得到了父母的尊重,我們才會更加珍惜、更加負責地經營日後的生活。

忘不了媽媽仍然收藏着當年被我淚水打濕的書信;忘不了為了能讓回家探親時生病的我按時歸隊,爸爸專程護送我回學校;忘不了為了能讓我如期趕赴外地執行任務,媽媽派弟弟專程來接走我的孩子,好讓我工作無後顧之憂;......忘不了.......忘不了......

無以計數的忘不了,凝聚成一句話:爸爸!媽媽!我愛您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