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字數作文 > 1200字作文

冬至的作文1200字(精選10篇)

欄目: 1200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4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冬至的作文1200字(精選10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冬至的作文1200字(精選10篇)

冬至的作文1

“百花開而春至,百川匯而夏至,百草黃而秋至,問候來而冬至。”朋友的一條短信提醒了我,冬至,將至。

老人説:過了冬至就是年。當然了,到了這把年紀自是不會再急急的期盼年的到來了。如果説不介意老,我還沒有那麼豁達。但是,是不是真的畏懼老呢?倒也不是。生老病死自然規律,誰能耐規律幾何?我還不至於愚腐到此。

現在的節日過的實在純粹的不多。作為傳統節日,冬至節是非常典型的一個歲末時節。與其它傳統節日不同的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竟然沒有滲入大量的、斑駁龐雜的人文典故。冬至節沒有太多妙趣橫生的傳説,幾乎還保留着這個節日原初狀態的單純節令的意義。

小的時候最怕冬天,因為缺吃少穿。冬天綿延不絕的冷,一寸寸地侵蝕着肌膚。從手上到腳上,到處有冬天的風雪在身體上雕刻的痕跡。每每從街上瘋跑回來,羨極了父親圍在一個粗大的火爐旁吃着母親給做的飯菜。聽着火爐上,茶壺發出咕咕的聲響,看着從壺嘴裏冒出的輕煙,家由於有了父母的存在變的温暖而實在。

我只是看到父親圍着火爐的温暖,卻不曾見父親五更趕上膠皮車,到二十多裏外的地方為拉煤的寒冷。聽母親説,父親要在凌晨四點左右就套上大馬車去拉煤。一直要到下午四點左右才能回到家中,父親是在一天中最冷的時光行走在路上,辛苦在路上,沒有人看到,也沒有人感受到。而我也只是目睹到父親的温暖時光。父親是個趕車的把式,趕的那種一主三副的車,就是一個駕轅的馬,帶三個邊套騾子。那時還是羨慕父親坐在車上的威武,是不是就是今天開大奔的感覺。父親頭帶一個狗皮帽子,身穿羊皮大衣,雙腿站在兩個轅條上,長鞭一甩,那個威風。

少不更事的我,那知父親所受的寒冷和罪過是別人的幾倍甚至是幾十倍,為了我們兄妹成長,父親從來沒有説過一聲的苦道過一聲的累,那時的冬天是那麼漫長,以至到如今,我腦海裏對父親夏天的形象幾乎沒有留下多少痕跡。一想到父親便是冬天裏的父親。如今,父親已是八十開外的老人了,他很怕冷,也就在剛入秋的時候,父親就早早地穿上了棉衣。一次我問父親,年輕時起早貪黑的趕車,你沒有覺過冷嗎?這時父親總會笑笑説,顧不的冷。是啊,真的是顧不的。那有時間去感覺天的冷暖呀。

於是,一直在心裏拒絕去讚美冬天,包括與冬天相關的梅花和白雪。寫過關於雪的散文發表在陽泉日報上,是二十年前的事,通篇沒有一句是讚美雪的,大概反其道而行,博的了編輯的青睞,因為,寫雪必是溢美之詞,像我這樣的寫法少,編輯遵循百花齊放的方針就編髮了,也是出乎我的意料。

而今,我急急的盼望冬至的到來。與吃文化無關,也與孝文化無關。與之相關的是這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杜甫的詩句: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陽生,每當在冬至來臨時,我便早早的默唸這一句。儘管我知道,冬至也就是寒冷的開始,但是我依然從心底感受到陽氣從地層下滾滾而上的氣勢。彷彿聽到地下的萬物在湧動,河流潺潺,樹木發芽,春天的腳步也便發出了鏗鏘聲響。

冬至,將至。瑟瑟寒風裏,葉落蕭蕭,我只是單純的顧念住在我心裏的那些人的安暖,一如你們顧念我的安好!再次,默唸,冬至陽生春又來。

冬至的作文2

先説大多數人自詡為“城裏人掃墓”的所謂正統的清明節,清明節從農曆來説,既無定月也無定日,但可以推算,冬至節過了106天就是清明,一般就在陽曆4月5日。清明時期正值中國大多數地區的春季,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不一定天氣清澈空明,所以不能以此簡單定義清明詞意的來源,而且很多歷史上很多詩歌也有關於“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描述,所以這個節日的天氣是不固定的。同時,清明,是傳統的農耕季節,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基本上是沒有閒暇去放棄農耕播種的好時節,而去祭掃先人的墳墓,去做所謂的“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清明無聊詩句。不過在閩南僑鄉,對於清明節十分重視,是民間傳統的溯源追本節日,其主要活動力掃墓祭祖。一般認為,掃墓起源於秦(或曰先秦已有),但古時掃墓並不一定在清明時節,如隋唐時期,人多是在清明節前一、兩大的寒食節掃墓。後來,寒食掃墓逐漸改在清明,寒食這個節日也就被人們所遺忘了。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南安石井一帶,清明節改在農曆三月初三上己節,俗稱“三月節。”傳説是因鄭成功起兵反清復明,忌“清”字壓在“明”字上頭。但是,泉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説,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一年中只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寓“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大宗望族者,還於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所以對於古代漢人清明掃墓的來源比較難於有可靠的論據,倒是不排除其他遊牧異族在統治北方後推行此習慣或者當政的官僚貴族等統治階級強行推行而有此。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是冬至日的特徵,這個日子適於安身靜體。又有唐朝詩人白居易詠“冬至”詩——“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之句。難免讓人對冬至這一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節氣增添了幾分惆悵的情絲和肅敬的氣息。為何?陽日最短,陰夜最長,方為冬至,這個夜晚最長的日記最適合於先去的故人,最適合來祭奠先人。中國所謂的正為陽,反為陰;日為陽,夜為陰;生為陽,死為陰;其實頗有道理。

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這天,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加上這天是陽氣初萌而冬盡春回的日子,所以稱之為“冬至”。冬節是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這一天,也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的名稱,也叫“長至節”、“賀冬節”、“亞歲”等。稱其“長至”,是基於古人對天象變化的觀察:所謂“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此後的白晝,便一天天延長了。稱其“亞歲”,就是僅次於元旦(即今之春節)。而在我國民間,則更有“冬節大於年”的説法。

以冬至為節日的傳統由來已久。周代以十一月為正,冬至便作為歲首。秦朝沿其制,冬至亦稱過小年。到漢代後,冬至才改為冬節,皇帝於這一天舉行郊祭,官場舉行賀節之儀,謂之“賀冬”,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賀。當時冬至已和夏至、上元節、上已節、社祭等成為較隆重的節日。當時節令很少,冬至自然更加隆重,有吃餛飩、吃湯圓、吃紅豆稀飯等習俗。

這真是難忘的一天,在這一天裏,我學會了做湯圓,懂得了更多知識,這真是快樂的一天!

冬至的作文3

今天是冬至可是一家人團聚的節日。

傍晚爸媽都在燒香包,餃子。只有我納悶。我問媽媽我有事幹嗎。媽媽説你去買東西吧。我走啊走啊商店都關門了。我回來説媽媽商店關門了。媽媽説傻孩子冬至當然關門啦。然後我們就燒香。到了精彩的時候了就是吃飯了。就連樓上的叔叔都來我家吃飯我家可有獎了。吃完許多人説;我家的冬至可幸福了。我們就上樓上聊天。我看見一顆星星很亮很亮就像我們一家人一樣幸福,安康。回去睡覺了我在夢裏有無數個冬至,都是美好的。

感覺你就在身邊,可每天都與陌生人撞見,檫肩。我猶如永久的站台,在放棄相守的當初漫長等待。想見來不及期待,記憶潮濕成了海。自你悄然走開,回憶填充沒有你的空白。昨曰已離開,多少個明曰反覆襲來。

初次讀到這段話,已是寒秋,那枯黃了的樹葉在秋風中打着旋兒飄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像那個生機盈盈的夏天告別。腳踩在落葉上,傳來樹葉折碎成幾瓣的聲音,夏天便在這個清脆的聲音中破碎了。我方才懂得夏日已逝,冬天將至,等待自己的,是憨了悽切了無生趣的隆冬。

那個夏天,真的離我遠去了吧,留給我的是一串串被雨水打濕了的回憶在瀰漫着幽幽荷香的陽光中飄散。這個肅殺的秋天,連,回憶,也潰不成軍。

讓過去過去,讓未來到來,遺憾始終在心底,我可以絕口不提。

晴天便是這個時候出現的。我們有太多共同點,我們太像,晴天。

該怎麼評論他呢?他像是一陣微風。我曾説過很多次,我的天空很藍,偶爾有幾朵烏雲導致心情鬱悶,也很快會有風兒將它們吹散。晴天,便是一陣風,每一次都趕走烏雲。太陽那個大大的笑喲,晴天,晴天!

晴天他應該是把我當一個孩子的吧!對我的每次調皮搗蛋都只是淡淡一笑。這對我很是受用。我老説:“晴天啊,這樣會吧我慣壞的!”之後卻依舊我行我素。晴天很是細心的,我每一次不開心,每一次遇到麻煩,每一次生病,他那真切的關懷或是略帶責備的語氣,都像被人捧在手心裏一樣。

而我的腦袋卻似少根筋,晴天總是成為被我欺負的對象,每次無中生有,雞蛋裏挑骨頭後帶給他的是一臉無奈,偶爾也會讓晴天成為陰天。而我的無理取鬧只是怕被忽視,真的,我發誓。

雖然他也喜歡壞壞地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敲打我的頭,壞壞地把我當個冤家打擊,但他應該算是個善良的壞傢伙吧!球場上陪我打球,默默地為我這個球技差到家的笨蛋一次次地撿球;有好書能想到我這個小書蟲,有好吃的能分給我這隻小饞貓。晴天真不愧是晴天呢!

晴天,我的很多心事都可以和他一起分享。他的出現使我想起很久以前讀到的一句讓我眼睛有液體滑落的話語:“或許這個世上真的存在這樣一種人,遇見的活即將遇見的,在遇上他的那一刻起便會發現,原來苦與樂並不都是要一個人自己承擔的。”答應我,晴天,我們就這樣一直笑這走下去好麼?

今天冬至,寒冬的一半已逝,我也早在初冬戴上了暖暖的毛絨帽,天藍色的手套一直放在包裏隨身攜帶,那條天藍色的圍巾——也不再壓在衣櫃底層。可是這個冬天,不冷,真的不冷,因為這個冬天一直是晴天吧!

冬至的作文4

又逢一年冬至日。時間的步伐總是如此匆匆,眼看201x就這樣即將過去了!廚房裏幾個師傅忙碌了一早的餃子終於開鍋了,冒出熱騰騰的蒸氣。在今天,中國很多地方的人們大都會以吃餃子來迎接數九天氣的到來,而且給它冠以一個童真般的説法,吃了餃子就不會凍壞耳朵了。不禁感慨於中國的吃文化可謂博大精深了,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會藴含一個和吃有關的美好故事。比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儘管吃餃子和凍耳朵是沒有什麼直接因果關係的。在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我更偏向於中國傳統,各種傳統文化組成了我們的民族精神,形成了我們的民族性格,畢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像即將到來的平安夜和聖誕節。那其實不過是西方國家的除夕和春節罷了,和我們到底有什麼樣關係呢,難道也是屬於和世界接軌的一部分嗎?漢民族的包容和接受能力真的如此寬闊?新聞説24日下午7時開始,地鐵一號二號線將關閉永寧門,鐘樓和北大街站。就想起曾幾何時自己也是和一幫同學朋友冒着大雪在那晚從小寨走向這個城市的中心,鐘樓!可至今也沒搞清楚去的目的是什麼,如此眾多的人們齊聚一起的意義何在?是商家的炒作?還是眾多空虛靈魂的一種慰藉方式?中國的商家應該是世界上最具炒作和宣傳能力的。形形色色的廣告無孔不入,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牆壁上,公車裏,衞生間的格擋上、春晚的節目裏……就如同現在的很多人,只要可以成名,只要存在利益,無所謂使用什麼方式。人們都在為了各自的慾望而孜孜不倦的努力,付出。有人成功了,有人失敗了……英雄不問出處用在現在真是最合適不過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戰略使得我們的物質慾望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裏急劇膨脹,氾濫成災。人們在肆無忌憚的掙名逐利的同時失去的是日益退化的民族精神和靈魂。不知道在哪裏還會有一方淨土,來安放你我浮躁的心。

今天的天空尚有幾絲陽光,但温度很低,臨界冰點。現如今或許只有大自然才是最公平,最執着,最守信了。日復一日,春夏秋冬,陰晴圓缺。簡單的重複,沒有盡頭。我所居兮,青梗之峯,我所遊兮,鴻蒙太空,誰與我遊兮,吾與誰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有時候感覺自己就是這大自然裏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既不是天將降大任的斯人,也不是那塊可以補天的.頑石。即便如此,那就安分的做一粒平凡而不平庸的微塵吧。簡單的執着着,用心的生活着。

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這是傻根許三多的座右銘。然而這樣的人所做的這樣事只有在文學作品或電影裏才能出現了。什麼是有意義的事情,什麼又是好好活着?每個人或許都有不同的認識。其實不管怎樣只要能做到無愧於心,無愧於親人,無愧於愛人,無愧於好人!應該就算是好好活了吧。人,總是在一次次的經歷中磨練成長,在一次次的無奈和失敗裏繼續前行,在形形色色的人羣裏遇見和離去。最終懂得了,什麼東西才是自己所需要的,什麼樣的人才是值得付出的,什麼樣的事才最是有意義的……只是當你懂得的時候,有些失去的已經永遠再也找不回來了。

想起兒時爺爺奶奶常説的那句諺語來,一九暖,二九冷,三九凍壞臉,四九凍破磚……在這樣的一個年末,祈福世間萬物來年安好吧!

冬至的作文5

“晚上睡覺把被子裹緊點,今天是冬至!”耳邊剛響起媽媽的叮囑,不覺一股涼風從後背擦着脊樑鑽進被窩,禁不住一陣哆嗦。顫巍巍地,把被子拉近些,壓在身下;抱住膝蓋,蜷成一團;順便縮着脖子,把臉貼在熱水袋上,頓覺舒服極了。不知不覺便迷迷糊糊睡着了。

再睜開眼睛的時候,寢室裏黑漆漆的,“夜戰”的同志們也都睡了,只聽得見外面呼呼的風聲。有三點了嗎?如果是三點鐘,那我還可以閉上眼睛,再來個呼呼大睡;如果是五點鐘了呢,那僅有半小時我就得起牀了,真捨不得!唉,管他呢,至少現在我還在被窩裏好好地躺着,就想想昨兒個一天的學習吧。

昨天在一樓餐廳吃早餐,下課鈴一響就馬不停蹄地飛奔,終於買到了愛吃的雞蛋餅,我記得雞蛋餅上還罕見地出現了幾粒綠葱。吃飽之後還喝了一杯醒目,嗯,沒錯,好像還被“醒目大叔”給瞧不起,讓我“喘息”了好一陣子。

“醒目大叔”的耳朵有點背,我想。我對他説了兩遍“大叔,給我來一杯醒目。”之後,他仍舊低着頭只顧擺弄手機。我不得不大聲説第三遍:“大叔您好,請給我來杯醒目!”大叔緩緩抬起了頭,我這才發現原來大叔這麼高,因為我只能看見他的尖下巴。大叔驟地縮緊下巴,又突然張開嘴巴,我看見他嘴裏的黃牙上上下下蹦跳着:“醒目,醒目,醒目有兩種,鬼知道你要哪一種!”頓時,我耳邊颳起一陣狂風,耳旁的頭髮都飛起來了。我仍然記得他話音剛落,四周便有幾十雙閃爍着好奇目光的眼睛聚攏過來。我當時就喘息了好一陣子,然後,聲音小小地説:“青蘋果味的,我喜歡青蘋果味的。”大叔用手指貼在可樂杯內壁“粘”出一個來,給我“滿上”,可是當我端在手裏,泡沫沒了,就剩下三分之二杯了。而他,又去撫摸他的手機去了,我只得面紅耳赤地離開。

現在,我真是後悔那麼容易就被“醒目大叔”輕視了一番,我仍然記得他説話時的那個樣兒,那種口氣,就像今晚的風,呼呼地咆嘯,,讓我顫慄不止。了不起的大叔您讓我為自己的膽小而自卑!聽——那聲音,還在耳旁恣意撥弄我的髮梢。

“醒目,醒目,醒目有兩種,鬼知道你要哪一種!”

大叔的黃牙歡快地跳起舞,尖下巴像翹起的高高的狗尾巴,在我眼前搖晃。我初時也被嚇了一跳,但很快鎮定下來。輕輕地,面帶微笑地説:“兩種都要!”大叔有點驚訝地看了看我,但很快就“粘”出兩個可樂杯,弄了兩杯,不,應該是兩個三分之二杯,放在我面前。我輕輕地托起青蘋果味的那一杯,説:“謝謝大叔!”轉身欲走。自然地,大叔會喊道:“喂,還有一杯!”我回過頭來,笑容可掬地,微啟雙脣,説:“那杯留給大叔您刷牙吧!”説罷轉身離開。他肯定會明白我是在戲謔他,於是把那一杯朝我摔來……而我早已走得夠遠,杯子就落在我身後。很快,大批同學圍過來,我抬頭看看氣急敗壞的大叔,又對圍觀者瞟上幾瞟,然後,走過去撿起可樂杯,優雅地把它放進回收箱內。笑着,露出潔白的牙齒,我説:“大叔,請別亂扔垃圾!”接着,端着我喜歡的青蘋果味醒目離開。如果觀眾配合默契,很自然地,餐廳內會響起一片雷動的掌聲。

冬至的作文6

水餃,對現代人來説,是最普通不過的美食,想吃又懶得做,就去超市裏買現成的,各種餡的應有盡有;偶爾有功夫,有興致,自己動手和麪、調餡,忙活個把小時,味美的水餃也就到口了。即使天天吃餃子,也不是什麼稀罕事,然而,面對今天的餃子,我總感覺沒有小時候冬至母親包的水餃香美,我還是時常懷念小時候冬至母親包的水餃!

上個世紀的七十年代初期,物質生活相對匱乏,從八月十五到冬至,伙食的品種單調乏味,整天吃得是少油無鹽、近似水煮的蘿蔔、白菜,在不年不節、不來客人的時候,是很難吃上一頓水餃的,所以對於好幾個月沒有吃過餃子的我來説,冬至那碗熱騰騰的餃子便是一種莫大的誘惑。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樂府詩集有詩:“冬節食南稻,春日復北翔。”今天的人們似乎並不太把這個節日當回事兒,尤其是年輕人。然而,在古代冬至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古人對冬至的説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也就是説,從冬至起,白晝逐日加長,黑夜一天天縮短。晝陽夜陰,天陽地陰,故曰“冬至”。過了冬至,各地氣候都將進入最寒冷的時節。也就是人們常説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説法。因此,人們常把冬至作為寒冷時節到來的標誌。甚至有“冬至大似年”的説法。

我們老家有過冬至節的習俗。俗話説:“冬至餃子夏至面”。説得是過冬至,要吃水餃;過夏至,要吃涼麪。我的母親是勤勞的。從我記事起,記憶裏無不都是母親忙碌的身影。父親在外地工作,家裏裏裏外外一攤子事就落在了媽媽肩上。可即使母親再累再忙,家裏再拮据,冬至這天母親也要把全家人聚在一起,讓家人吃上一頓熱乎乎、香噴噴的水餃。

離冬至還有好幾天,我就天天盼着吃餃子。冬至這天放學回家的時候,還沒進門,聽到家裏傳出剁餡的聲音,心裏就充滿了快樂。沒有肉,母親就包白菜豆腐餡、韭菜雞蛋餡、蘿蔔粉條餡,不論什麼餡,經母親的巧手調製,香味便四溢開來,引得我直咽口水,一個勁地纏着母親問,什麼時候能吃?母親説,等你奶奶來了就吃。母親包的水餃也與眾不同,看起來像混沌,但比混沌大,皮薄肚大,母親説叫“貓耳朵”。每次在奶奶和父親到家前,母親已經把“貓耳朵”煮進大鍋裏,當他們洗淨手坐在桌前時,熱氣騰騰的水餃就上桌了。照例是奶奶碗裏的水餃最多,照例是父親母親碗裏的最少。有一次心急的小弟看見水餃眼饞,抓起一個就往嘴裏送,燙的來不及品嚐,就咕嚕一聲嚥了下去。哥哥打趣問他:“餃子什麼餡啊?”小弟憨憨地回答:“我還沒嚐到什麼餡就嚥下去了”。圍坐在一起的全家人鬨堂大笑,笑聲和着水餃裊裊的熱氣在屋裏飄散開來,母親笑的流出了眼淚。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母親已經過世了,我們兄妹六人也都人到中年,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兒女,可母親冬至那碗熱騰騰的水餃依舊留在我們的記憶中。每逢過冬至節,我們也會和母親一樣,再忙也趕回家,一家人圍坐着,有説有笑地包一頓水餃,傳承這個古老的習俗,讓兒女感受到那股濃濃的親情。母親冬至那碗熱騰騰的餃子對兒女來説,是世上無與倫比的美味,因為它包進了母親濃濃的愛和殷殷的情。

冬至的作文7

今天,是冬至。你們還不知道冬至為什麼吃餃子吧?“冬至吃水餃是因為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倫富貧,餃子都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冬至也是一年當中時間最短的一天。”所以人們都流傳了一個諺語“十月一日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餃”。這種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好了不説這些了,在今天晚上我也吃上了餃子,而且是三色水餃:第一種是綠色水餃。把菠菜榨成汁,再把汁撒到白麪裏和,讓它們匯成一體,就成綠色的了,然後用綠色麪包住白色面再擀成皮,包出的餃子像白菜一樣綠色的葉子白色的菜幫,好看又好吃。第二種是紅色餃子,是用胡蘿蔔汁和麪就成了紅色的了,美味極了。第三種是白雲餃子,是不加任何的東西,用白麪和的,一個個餃子就像雲朵一樣。

面和好了,陷兒也拌好了,我們就開始包餃子了。奶奶擀麪皮,爺爺和我包,我按照爺爺教我的方法認真地包起餃子,可惜我的餃子裏面裝的陷兒太少了。爺爺教我包了各種各樣的餃子有的包成了“狗耳朵”、有的包成了“太陽花”、還有的包成了“相公帽”,真的有趣極了。

餃子終於包好了,下餃子嘍!我好期盼可以吃到我自己包的餃子啊!應該很好吃吧?餃子下鍋後我就守在旁邊看着,當鍋裏的水開了的時候,那一個個的小餃子就像舞蹈演員一樣在鍋裏跳個不停。又過了一會兒,餃子終於出鍋了,啊!真香!我饞的直流口水。忍不住吃了一個味道美極了。

今天我好開心呀,吃到了色香味俱全的餃子。大家也要記得吃餃子哦!不然可別把耳朵凍下來啊!哈哈。

上課鈴響了,楊老師大步流星地走進教室,笑眯眯地説:"今天我們要聊冬至包餃子嘍!"楊老師的話音未落,教室裏頓時炸開了鍋,同學們有的一蹦三尺高;有的高興得手舞足蹈;有的大聲喊道:"老師,快開始吧!"

包餃子前,老師給我們播放了冬至的視頻,還給我們講解了關於餃子的相關知識。如:冬至又稱小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北方吃餃子,南方吃麪團。餃子還是中華的傳統美食呢!

這時只聽楊老師説:"同學們,看完視頻,咱們就開始包餃子吧!"聽了老師的話我的心裏如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昨天才剛學會包餃子,今天就上“戰場”了,這時我眼前彷彿出現了這一幕:我的餃子張開了小嘴,好像在嘲笑我:"你怎麼這麼笨啊,連個餃子都包不好,你還能做什麼事情?"只聽楊老師一聲令下,大家開始包餃子了。

首先,我拿起一個軟軟的餃子皮放在左手上面,再用勺子取出適量的菜餡貼在餃子皮的正中間,按一按,接着把餃子皮中間對摺捏一捏,免得餡都露出來,然後我把餃子皮所有的地方都捏了一遍,這樣,我的餃子就大功告成了。我想要把它擺在盤子上,可它怎麼也坐不起來,就像剛出生的小孩一樣賴在“牀上”。恰好這時,楊老師過來了,我連忙向楊老師求助,楊老師用她那靈巧的小手一捏我的餃子,沒想到餃子乖乖地就站起來了,頓時,我的心裏像吃了蜜一樣甜!

這節課我們不僅知道了關於冬至的知識,而且吃到了自己包的餃子,真是受益匪淺!

冬至的作文8

冬至,晚八點,清冷的夜。

小雨走上街頭,夜不深,寒意卻濃郁,温暖小屋裏帶出來的暖意一瞬間被迎面的風吹散。

她向着廣場走去,路上的人們行色匆匆,他們一定是要趕着回家吃餃子去的,因為小雨知道,今天是冬至節,他曾經給她講過,北方的冬至節一定要吃餃子,如果不吃,冬天的寒冷就會凍掉人的耳朵,看着他那麼正經地説着,她笑了,很開心,雖然知道這個説法,不過是老人們用來哄哄小孩子的,他並不老,但是他會像對孩子一樣地哄她,小雨感覺幸福。

遠處路邊傳來“甜棒子、熱棒子”的叫賣聲,小雨下意識地伸手向身旁抓了一下,卻突然發現,原來身邊沒有他,也沒有可以讓她抓住搖晃着説“我要吃棒子”的那隻胳膊。這個預示着冬天來臨的節日裏,沒有他,沒有過馬路時可以牽的手,沒有感覺冷時温暖的懷抱,沒有可以讓她將手插入取暖的大口袋,夜晚的霓虹燈照着小雨孤獨的身影,陪伴她的只有似乎更加孤單的影子。

小雨有些傷感,她陪着影子繼續向前走着。今天應該不是週末,湖邊沒有開燈,結了冰的湖水閃着絲綢般黑油油的光澤,前方的路隱隱約約暗沉沉地延伸着,小雨深吸了一口氣,放慢了腳步,輕輕閉上眼睛。

那一年的夏天,他帶着她第一次來到這個城市,來到這個湖邊。他們租了一條小船,他踩着,在湖中緩緩地蕩進,伴着船兒激起的水聲,他給她講述着關於這個湖的所有傳説,還有他年少時在這個湖邊發生過的趣事,小雨聽得很入迷,而實際上,她一直都願意享受,他講述時所帶給她的快樂。岸邊有一個小冰屋,他説,來,我帶你吃炒冰。那冰,真的是炒出來的,盛在一個小小透明的碗裏,亮晶晶的冰沙裏點綴着一些五顏六色的果粒,如藝術品一樣質感強烈,她舀起一小勺,送到他的嘴邊,看着他咯吱咯吱地嚼着,再舀起一小勺,放進自己的嘴裏也咯吱咯吱地嚼,炒冰浸潤着他們的愛情,甜得有些膩。他説,湖邊有個文化宮,四樓是個電子遊戲廳,於是,小雨拉着他快步跑上樓,在遊戲廳老闆訝異的目光中,他們玩得淋漓盡致,小雨對他説,不要理他們,誰説遊戲只是小孩子們玩的……

這時,有風吹來,小雨睜開了眼,湖邊那小船,正冷冷清清地拴在岸邊,小冰屋已經找不到了,文化宮的四樓也不知是否還有遊戲可玩,今夜人非,物也非,倒是路旁的大樹和路燈,依然如從前一樣矗立着,它們曾經見證過他與她的愛情,而這個夜裏,它們只看到一個傷心的女人在路邊站成了一幅風景。

淚水開始在眼眶內躍躍欲試,小雨停下腳步,不願再往前走,前方一定還有太多的記憶勾起心緒,她不能讓眼淚流下來,這個深冬的夜太寒,淚水流下來會伴着傷痛結成冰,再化作水滲入肌膚,所有的痛苦就會深深地侵入她身體的每一個角落。

轉回頭,小雨決定回家。那曾經的草原、大海、森林、古蹟、千萬般樣的美麗景緻,他都不再可能伴她遊歷,而忘卻曾經的往事還需要漫長的里程,然後既然已成過往,必不可能再回頭,她能做的只有讓自己轉過身去,仰起頭,向另一個前方繼續前行,把過去拋到身後,漸行漸遠!

路邊的豆漿店還在營業,玻璃上的濃重霧氣告訴她,那是一個温暖的地方,推門進去,要一份餃子,過一次一個人的冬至節!

冬至的作文9

“哈哈,大餃子出來了!”是什麼聲音這麼沸騰,原來冬至到了,我們班在進行冬至“包餃子”活動……

冬至”包餃子”的信息我們是怎麼得知的呢?原來是一個同學從老師那裏偷聽來告訴大家的,雖然離冬至還有一到兩週的時間,可我們卻像打了雞血一樣興奮,三天、兩天……我們每個人都在心裏默默的數着。

慢慢的時間老人在大家的期待中終於走到了冬至。那天下午,楊老師給我們進行了關於冬至的文化學習,讓我瞭解了許多關於冬至的古詩,如《小至》,還有一些冬至諺語,同時我終於知道了冬至吃餃子的原因,原來與一位醫生有關,東漢時期的張仲景舍藥救人的事,讓我感受到了吃餃子的真正含義。

最讓我開心的是那包餃子的過程,我無法形容自己激動與不安的心情,激動的是終於可以包餃子了!不安的是怕自己包不好被人笑,但一想到美味的餃子將在我的肚子裏時,哈哈,直流口水!哪還顧得上那些。

終於到了包餃子的時刻了,我早已按耐不住自己內心的一團火焰。看着我們那一張張焦急的面容,老師笑道:“現在同學們請下樓,去活動室包餃子!”話音一落,呼啦一下,我們像自由的小鳥飛向活動室,鳥兒不想把自己關在籠子裏,它們要自由飛翔。而我們這羣小饞鳥爭先恐後地卻飛進了活動室,因為我們要讓自己的心靈自由飛翔了!

在活動室內,全班同學熱火朝天,有的在指揮大家,有的在看我們做,還有一些人在“盜取”別人的創意,老師走來走去,負責我們的安全。

那些餃子,先不説餡,光是皮就有三種,有綠的、白的、紫的。説到包餃子,吳樂凡媽媽在給我們上私人保密課哦:“先把餃子餡往麪皮中間一放,然後把餡往下一壓,將麪皮兩邊用力一捏,最後捏成浪花形,一個完美的餃子就捏好了!”聽了吳樂凡媽媽這樣講,我心裏想到:“也不是很難嘛,像我們這羣‘餃子使者’可不怕的。”我一邊想着一邊將一塊麪皮拿起來包餃子,可心裏想的好包,手上卻敗下陣來,一連捏了好幾個都是不成樣子,這時我的心裏就有點打退堂鼓了,但在吳樂凡媽媽和其他的媽媽一再的鼓勵和幫助下,我最終激起了鬥志,不斷嘗試,終於包了幾個看着還可以但是樣子怪怪的餃子,等我抬頭往桌子上一瞧,頓時驚呆了,餃子各式各樣的,有太陽花、白雲、“金元寶”……其中要數吳樂凡包的太陽花餃子最有創意了,而所謂的“金元寶”不是將一個金元寶放到麪皮裏,而是將一個基本成型的餃子兩邊往中心點一捏,於是一個“金元寶”樣子的餃子就誕生了。

雖然我們包的餃子很像抽象畫,但是老師和家長還是不斷的誇獎、鼓勵我們,我們嘴上説着:“太不容易了!”心裏卻想着:“太棒了,我包的餃子太好了,沒有人比我包的更好了,我開心極了!”

終於,餃子不負有心人,可以品嚐自己的勞動果實了,我們吃着自己親手包的餃子,心裏嘴裏都暖了。我們老師更是有意思極了,剛拿出一雙筷子,吃一個我們的餃子,把手往後一背,手裏拿着一雙竹筷,就像在品嚐絕世佳餚一樣,也像一位美食鑑賞家,要把全天下的美味都嚐遍的架勢,而我們更像是提前走進了新年,雙手端着餃子去“走親訪友”。

冬至,一個平凡的節氣,可我過得卻很充實,很開心,因為通過這次活動不僅增強了我的動手能力和協作能力,還讓我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冬至的作文10

早上七點了,暗藍的蒼穹只隱隱露出一線魚肚白。新月如眉,遙掛在疏桐上。

天亮得格外晚,這也難怪,今天是個特別的節氣——冬至。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通過土圭(最古老的計時儀器)來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公曆12月21日或22日。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會慢慢變短。

冬至為“進九”之始,但還不是最冷的時候,一年中最寒冷的時間是翌年1月8日—1月18日交節。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説法。

在古代人們認為冬至: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是吉日,值得慶賀。

從周代起就有相關的祭祀活動。《周禮·春官》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飢餓與死亡。《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

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還相互投刺祝賀。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民間廣泛流傳着‘冬至大如年’的説法。據清人筆記《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混沌”與“餛飩”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申為,開闢天地,打破混沌。相隔百年,老北京冬至的飲食習俗已不同清代,倒有這樣的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每逢冬至,家人聚在一起包餃子,團團圓圓,其樂融融。

在冬至節令吃食方面,南北方也有所不同。江南是魚米之鄉,盛產稻米,而蘇州人則用糖、肉、菜、果、豇豆、蘿蔔絲等作餡,用糯米粉包成團,稱作“冬至團”,饋贈親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其團圓之意。蘇州還有在冬至吃餛飩以紀念西子的民俗。蘇北人在冬至是要吃湯圓的。

從中醫養生方面看,在冬至前後做冬至灸(又稱三九灸),可調理身體治未病,對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以及“陽虛型”疾病,如膝關性關節炎、老寒腿、虛寒型胃痛、慢性腹瀉、腰痛等都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冬至灸是灸療和“時間療法”相結合的一種中醫特色保健方法,冬至前後是最佳時間。

冬至這一天北半球黑夜最長,之後白天慢慢變長,此時“陰極—陽生”,從這天開始,陰消陽長,陽氣生髮。冬至灸可順應自然界陽升之氣,天人合一,激盪體內陽氣,驅寒邪外出。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目的。這也是中醫“治未病”預防保健思想的體現。冬至灸可適用於任何年齡段人羣,其中又特別適合“陽虛”體質者。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