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字數作文 > 1200字作文

【實用】春節的作文1200字3篇

欄目: 1200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97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節的作文1200字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春節的作文1200字3篇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生活在這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之中的人,彷彿心也被那一層層的鋼筋混泥所包裹住了,有時一個個顯得冷漠且難以近人,連親人手足之間的關係也顯得淡漠了。過春節,這以前在人們心中那麼重要的節日,那個泛着柔和的紅光的甚至還有些神聖意味的節日彷彿只是世界在思考的一瞬間,就顯得淡漠了。怎樣過春節?大概也只是在門楣上倒貼福字,貼副對聯。一家人到開着暖氣的酒店裏吃頓分歲酒和親戚朋友敍敍舊。對孩子來説,(聽同學的口氣),大概也只是多了幾天可以玩電腦,看書,寫作業的時間罷了。我不敢説是否有意義,只是無端地覺得這樣的春節過得太不熱鬧了。在我的記憶之中,我似乎從來沒有在這富裕的地方過過春節。每當日曆即將翻到盡頭,總是開始打算將帶什麼什麼去外婆家,一天過去,我能做的只有在那日曆上塗了又塗。。。。。。。

總是懷揣着激動和一種難以名狀的心情踏上外婆故鄉那歪歪斜斜的石子路,拘一把早春的水,冷冷的,有種能讓人放心飲下的甘甜,深呼吸總是彷彿帶給人一種清新甜美的泥土味。感傷除夕不能在這裏度過,因為看到家家户户門前都是一片紅,可以想象除夕夜之熱鬧,我曾經寫過一篇《禮花》,心裏很清楚大年初三的煙花是萬萬不能和除夕夜的煙花相比的。那地上的紅紙就是從鞭炮上剝落下來的,一路走去,紅僕僕的,就像是在地上鋪了紅地毯。空氣中總還有些硝煙味,很好聞。踩在上面,總有種噗噗的聲音,很柔軟,有點像秋天睬在那些詩情畫意的葉子上,一路走進等待着我們的外婆家。

在外婆家過年總是很熱鬧的,因為外婆多子嗣,所有的兒女都得在過年時回來,無論是在哪兒的,上海,新疆,雲南。。。。。。大家聚在一起很熱鬧-。有我好久不見的好友:婷婷,冷雲,春蕭。大家年歲相差不大,故很談得來。聚在一起,有説不完的話,幹不盡的傻事。

我們喜歡探險,而那起伏的山林就是最具神祕感的遊樂場;我們喜歡追逐,那山林中的祕密,那鶯鶯啼叫的山雀。。。。。。每當在傍晚,雲霞與天空嘶磨之時,我們一行人穿着新鞋,如蜻蜓點水般在池塘的石頭上越過,踏上泥濘的`且雜草叢生的田間小路,我的心就有些砰砰直跳,彷彿等待神祕豔遇的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走得歪歪斜斜,滿鼻子都是山村特有的泥土和剛冒出苗的植物的清香。在我的眼裏,似乎這裏只有三季,並沒有冬季出沒的跡象,這裏永遠是湧動着綠意。恐怕來這裏的人都會深信不疑。我們在田路上饒圈,只是想接近那一片現已荒蕪的鵝卵石灘,然後尋找水源。鵝卵石灘上總是有些漂亮別緻的石頭,我們會中途停下來,尋找石頭,然後一年年地保存起來。鵝卵石灘上寂寞空曠,可以想象在洪水沒襲擊之前這裏本是溪水淺淺漫過的區域,現在想來,真是有些遺憾。我們一直是沿着灘走,走了20多分鐘時,周圍沒有一個人了,四周萬籟俱靜,看到了一眼眼細細的泉眼,清澈甘甜。待走到小石潭就戛然而止再往深處走是萬萬不感了。要是碰上晴朗的天氣,我們一夥人揹着鍋,帶着油鹽醬醋,到山上拔些枯萎的雜草和斷裂的樹木,在鵝卵石灘上架起鍋,倒上油,開始我們的“春節野炊”。結果呢?還是一個個搞得灰頭土臉,但吃着那一堆類似焦碳的雞蛋和雞肉,還好意思露出一臉的幸福和滿足。當然,我們也極具環保觀念的,在“犯案”地點,用水澆了又澆,臨了,還不忘踩上幾腳。

同時,難以忘懷的還有那吃春酒,放百子炮。。。。。。

就此擱筆,春節有太多令人留戀之處,想寫得也太多太多。。。。。。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着農曆舊的一年結束,新的一年已經開始。這不,離過年還有半個月,家家户户又開始忙着置辦年貨,打掃衞生;屋檐底下又掛起醬肉、臘腸了。

春節古時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漢武帝時,司馬遷創造了《太初曆》,確定了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此後,農曆年的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也幸虧古人把過年放在冬季,使原本蕭條寒冷的季節多了一分熱鬧和暖意。

小時候總扳着指頭數日子,期盼春節快點到來。因為過年又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糕點零食,更重要的是可以拿壓歲錢來買自己喜歡的玩具和鞭炮了。所以説過年是屬於孩子們最開心的節日,是最貼切不過的了。大年三十,大人們忙着炒瓜子花生,殺雞煮鴨;孩子們則忙着去集市上買鞭炮或在門口堆雪人。還時不時地跑進廚房抓二把炒好的花生或瓜子塞進口袋,出去與小夥伴們分享。這時侯大人是不會象平時那樣罵孩子的,就算打碎盆碗,最多也只説聲:“碎碎(歲歲)平安!”也就罷了。畢竟要過年了什麼事情都要圖個吉利討個好的彩頭。等天漸漸地暗了下來,家家户户就開始熱鬧地吃起團圓飯來。不用細説,那餐的飯菜肯定是一年裏最豐盛的,忙忙碌碌了一年也該好好地慰勞一下自己了。菜中是少不了一盆紅燒魚的,“年年有魚(餘)”嘛!大人們美滋滋地邊喝着酒邊聊着天,興致所至還一起划拳乾杯。孩子們則吃在嘴裏盯在碗裏,筷子夾不到自己喜歡吃的菜,就乾脆跳上凳子伸手去拿。趁大人不注意,還調皮地拿來酒杯偷偷地上一口。好醉哦,直喝得皺眉伸舌一臉怪相,大人們看了更是大笑不已。於是,快樂的氣氛洋溢在熱鬧的屋裏,盪漾在了每個人的心中……

吃好飯,一家人收拾好碗筷,就擺好吃的零食和水果坐着守歲了。唐人詩云:“九冬三十夜,寒與暖分開。坐到四更後,身添一歲來。”宋·孟老元的《東京夢華錄》中説:“……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可見守歲古而有之。那時不象現在這樣,可以邊吃東西邊悠閒地坐在電視前面看精彩的“春節晚會”,在享受一番美味的年夜飯後再享受一頓好看的精神大餐。當然那時守歲也不會真的坐上一夜等到天亮,孩子們強打精神坐着是為了十二點一到,拉起大人到門口去放煙火和爆竹。“爆竹聲中一歲除”,當響亮的爆竹和着我們快樂的笑聲,絢麗的煙火映在我們紅紅的小臉上,我們又大一歲了。放好最後一隻表示辭舊的“關門炮”,於是關上家門一家人帶着一年的滿足美美地睡覺了。

第二天被一聲聲寓意迎接新年的“開門炮”吵醒後,於是在媽媽的喊聲裏懶洋洋地起來。穿上早就準備好的新衣服,再把放在枕頭底下的壓歲錢放在衣袋裏,吃好甜甜的芝麻湯圓後,就去外婆、爺爺等長輩那裏一家家的拜年了。那時從親戚長輩那裏加起來能拿到二三十元的壓歲錢已經是很不錯的事了,足可以在小夥伴面前炫耀一番。小孩的壓歲錢大人們一般是不會用的,除了一小部分給孩子以外,其餘的都收起來平時給孩子買一些書或文具等。

當然,過年除了孩子們最快樂外,還有那些身在他鄉的遊子。遊子是放飛的風箏,走得再遠,那一頭總還連着温暖的故土。過年了,遠方的遊子帶着一身的疲憊和思念來到生他養他的故鄉。看着大紅燈籠高高地掛在熟悉的家門上,看着日思夜想的父母健康地在門口迎接着遠道而來的自己,那是遊子眼中最美的一道風景,是心裏 裏最大的一種安慰。是呀!還有什麼能比得上回到故鄉看到父母健康生活着還開心快樂的事情呢?雖然我體會不到遊子的心情,但難得在過年的時候能閤家團圓,親朋好友聚在一起,這肯定是其樂無窮的。

轉眼又快過年了,過年的確是熱鬧的也是快樂的,但年的背後也寄託着厚重責任。我們不僅又年長大了一歲,同時又收穫了一份希望,對於人生又多了一份思考。面對新的一年,如何調整自己,迎接新的壓力和競爭,以新的自我面對新的挑戰。我想,這才是過年的真正意義吧!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過年不是大年三十那一天,而是一個時期。為了“年”,人們要做很多的準備工作,共同渲染那種期冀已久的年味:“二十三祭灶關,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肥雞,二十八打磁粑,二十九炸和滷。”一切都是按着傳統的程序進行,所以這些日子鄉鄰們是家家飄香,户户歡騰,看見你從家門口過,大都會熱情地叫你進去嚐嚐新炸的丸子,孩子們則會拿着竹籤串着肉丸魚丸紅薯丸子等等互相嚐鮮,同時還會掰着手指頭算,還有幾天就過年了。

大年三十終於來了。家裏的大大小小都早早起了牀,連雞、狗都比往常歡快,他們同主人們一起準備着過年。

按風俗,女人們都走進廚房準備年飯,熬漿子貼對聯是男人們乾的事。貼對聯要先貼正屋,對聯的內容雖然年年都在變,但年年總是那些字,先把橫批貼個“福星高照”,還要注意上聯和下聯,右為上左為下聯,不然別人會笑話。再接着貼各房門,然後還要貼些豎條的“小籤”:“出方大利、開門見喜”那是貼正屋門上的,“百無禁忌、萬事如意”要貼正屋正牆上,“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那是貼穀倉和牛豬雞圈的,“小心火燭”貼廚房。大門或院門最後貼,過路人一看,大門都貼了新聯,就知道這家要準備吃年飯了。

家鄉的年飯一般是中午吃的,講的是辭舊歲,看誰先吃年飯,過早年,預示着“一年之計在於春,勤勞換來好收成”。在十一點左右,村裏的鞭炮聲就陸續響起,此起彼伏,要持續2個多小時,農村吃年飯放炮仗也有講究,寓意是趕起災難去除邪惡(事實上鞭炮產生的硝煙在農村陰濕的天氣中能起到殺菌作用),所以一掛鞭炮中間不能熄火短響,炮聲越急越密越響,來年就越興旺。放了辭歲的鞭炮,還要奏上歡快的音樂,一家老小就開始吃團圓的年飯了。

但吃年飯的風俗也不盡相同,鄰居有一家是從湖北搬來的,我們都叫他“尖蠻子”,大抵意思是不厚道,太懶,年飯和年夜飯一塊吃。他們每年都是晚上過年,噼哩啪啦一通炮響,老遠人都笑説:“蠻子家過‘晚年’了”。

吃完年飯,依然有分工。女人們仍然是要進廚房,和麪、剁餃子餡、包餃子。男人們則要帶上斧頭、鋸子、鋤頭上山收“財”,他們要砍一棵大樹,並連根挖起,當做守歲的“材火”,用這棵樹點燃的火塘要一直燒到初一早上,那便是“火大財大”。辭歲後迎新前的這段時間便是小孩子們的開下,他們紛紛拿出早已準備充裕的鞭炮,把整個村子炸的熱熱鬧鬧。

晚上吃年夜飯講的是守歲迎新年,這個程序從晚上的第一鍋餃子出鍋開始,全家老少仍然是團座一起邊吃團圓水餃,吃完水餃還要包餃子,那是準備着初一吃的,大家或看看電視,或打打小牌(麻將),耐心地等着12點鐘聲敲響。

離12點還有10多分鐘的時候,村鄰們就開始放些短鞭或者單響炮仗,預熱氣氛。男人們將各自準備接年的長鞭盤在竹杆上,等候點火信號,中央電視台每到這個時候會搞倒計時,大家就一起站起來大聲和着:“5、4、3、2,點火!”這時整個村除了鞭炮聲再聽不到別的聲音,大家比誰家的炮聲長、炮聲響。放完接年的長鞭,煙花和炮仗就開始登場了。這家放個“九珠團圓”,那家放個“大地春雷”,這家象流星一樣的彩珠煙花斜斜的飛到別人家小院,那家也不甘示弱,立即回敬幾個帶響的沖天炮,鬥起狠了,對射花炮要對上一個多小時,炮放完了的小孩子就爬上院子的牆頭,隔院觀火。

鬧到快夜一點鐘,炮聲才會漸漸淡去。按當地的風俗,這大年三十的夜可不能黑,家家都得徹夜亮燈,並且所用房屋包括卧室都得亮着,要為過年仍在外面奔波的人照亮回家的路,同樣也預示着來年前途光明,所以無論家裏多麼窮,這一晚上的電費可不能省。

一年又一年。年就這樣在傳統的緊密急促程序中、在燈火通明的夜裏、在人們興奮和疲憊的鼾夢中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