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字數作文 > 800字作文

關於清明節的作文800字集錦6篇

欄目: 800字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3.33W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的作文800字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清明節的作文800字集錦6篇

清明節的作文800字 篇1

清明節到了,我跟媽媽都會到外婆的墳前給外婆掃墓。

當我踏上那個不知名的小山頭,看着藍天中飄過的幾朵悠悠白雲,感受着那拂過山頭上青葱的小草的微風,我知道我的外婆在這裏一定會開心。

外婆在我六歲的時候就死了,是四老之中最早走的一位,也是最疼我的一位。外婆的死讓我第一次懵懂的走近了死亡,也知道了葬禮是怎麼樣的。老老的房子裏,掛着一簾簾白白的帳子,到處都是哭聲,熟悉的、陌生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而外婆卻安詳地躺在棺材裏。於是,我莫名地就放聲大哭起來。不是因外婆的逝去而哭,因為我並不知道外婆再也不會起來了。我躲在母親的身後,瞅着躺在棺材裏的外婆,哭鬧了很久,很久。

死亡,總能讓人緬懷與逝者相處的點點滴滴。

記得小時候,外婆總愛揹着我到處走,走出那不大的小村,又走回來。沿路上,她不斷跟人們打着招呼,還不忘捎上一句:“這是我孫子·”隨即,便咧嘴笑了,滿臉的皺紋也就更多更深了。

晚上,在那間只點着一根發出微弱黃光的的蠟燭的小屋裏,我蜷在外婆的胳膊底下,感受着那温暖的體温。一牀被子下,我聽着外婆講那遙遠的故事。我很喜歡聽外婆講故事,雖然那時的我並不清楚外婆講了什麼,但是那親切的帶着濃重方音的話語與那緩緩的語速,總能令我安然入睡。

小時候,我總不喜歡吃飯。於是外婆就對我説:“吃完飯,佛祖會保佑你的,會給你一塊糖吃。”我信以為真,麻利地吃完飯之後,真的在飯桌上發現了一塊糖。那時的我,單純地以為佛祖是一個大好人,而且外婆跟他很要好。她還説佛祖會關心每個人。她自己就常常慷慨地施捨給走過這個小村、這間屋子前的乞丐,儘管會屢屢招來父母的數落與不滿。

外婆死前,摔了一跤,隨後又馬上爬起來。家裏的人都以為沒事,我也以為沒事。於是,我像往常一樣乖乖吃完外婆煮的飯,像往常一樣得到了一塊糖,也像往常一樣興高采烈地出去玩。當下午我回到家中,看見外婆安詳地躺在那張她常坐的躺椅上,手中還拿着那個伴隨她多年的扇子,我衝上前去,搖着她的手,以為她能像往常一樣醒來,再陪我玩。但,無論我怎麼去搖外婆那隻發冷的手,也搖不醒她。於是我放聲大哭,哭聲引來了父母親,也引來了外婆的死訊。

每到清明節,當我登上那個不知名的小山,看着藍天,享受着微風,我總覺得外婆就坐在我身邊,靜靜地看着我,直到永遠……

清明節啊,清明節,總是讓我們這麼的思念親人!

清明節的作文800字 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據《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是 一個紀念祖先的日子。

在我的老家保康,清明節習俗的形成要上溯先楚時期楚人的祭祀活動。

楚人祭祀的對象分為“天神、地抵、人鬼”。其中,楚人祭祀包括祖先在內的人鬼的主要方式是墓祭。楚人墓祭分為臘祭和春祭。臘祭就是在陰曆臘月23日小年之後,楚人給死亡親友的墳墓上墳, 其主要方式是燒祭火,送燈,給墳墓培土。這種風俗主要源於楚人崇火,希望祖墳上冒青煙,後人香火延續不斷。臘祭活動以家庭為主。

公元前1043年,第一任楚子熊繹在荊山立國,定都丹陽,也就是現在的保康縣馬良鎮重陽。那時,楚人就開始了春祭活動。

楚人春祭十分隆重。當河邊柳樹剛吐翠抽條時,楚人便相約到來到祖墳地,修理墳前拜台,植松柏保風水,給墳墓培土,而且墳上的土堆的越高越好。另外,楚人還割去墳墓四周的雜草、荊棘,然 後集中燒掉。這些整理墳墓環境的工作結束後,楚人便挑來飯菜,眾人席地而坐。族長先在墳墓前的拜台上擺放酒、菜、飯,然後又磕頭,依次叫死去的祖宗吃飯。完畢,眾人方可用餐。

楚人這種風俗主要體現楚國早期的政治是以宗法統治為主。宗法統治是族長説了算,族長通過這種墓祭活動,凝聚人心,教育後人不忘記祖宗功德,啟迪後人光祖耀宗。同時,族長也通過這種春祭 方式懲惡揚善。在楚國早期,常有不孝之子在春祭中被族長拉到祖墳地處死。

保康的清明節還有一個傳説:相傳從前荊山有一個書生,他的父親為了讓他能夠繼續讀書求士,在伐木中被樹木砸死了。書生安葬了父親後外出考學,到了清明節那天也沒有給父親的墳墓上插清明 吊。有一日夜裏,書生夢見了父親。父親指責書生不孝,讓他在陰間倍受折磨。原來,到了清明節這天,陰間要舉行清明大會。每個亡靈要高舉着清明吊參加評選,看誰的清明吊漂亮。沒有清明吊的亡 靈則被趕出會場,被罰苦工。聽罷,書生趕快跪下給父親磕頭,哭着承認自己的過錯。哭着哭着,書生醒了。書生便把自己在夢中見到的情景告訴給荊山的人們。第二年清明節前夕,書生給父親的墳墓 上插滿了清明吊,以彌補自己的.過錯。從此,不管是再忙的荊山農人,還是再遠的異地學子,總是在清明節前夕回到故里,為親人的墳墓插滿清明吊。

這個傳説證明了一個事實:人們在清明節祭祀活動中感恩前輩,教育後代要孝順父母。

現在,清明節祭祀上墳插清明吊成為保康當地習俗已得到很好傳承。遠在千里之外保康人,如果不能回來,便打電話拜託他人代插清明吊。

保康清明節的這些習俗,都是為了懷念死者,祭奠先人,教育後代不要忘既自己是炎黃子孫!

清明節的作文800字 篇3

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家家户户都要包青團,我家也不例外。

那天下午放學回家,我來到廚房,看見盆裏有一大團看上去發黴了似的綠東西,覺得很奇怪,便去問外婆:“這是什麼呀?”外婆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回答説:“這是用麪粉搓合一種草,再加上一點水做成的麪糰。別看它這麼難看,其實是用來製作青團的。”聽到包青團,我就來勁了,一定要幫外婆一起包。

我和外婆每人各取出一半的麪糰來反覆搓揉,使麪糰變軟。搓着搓着,我的手都要沒力氣了,想停下來休息一會兒,但看到外婆還是那麼用力地搓,我也就堅持了下來。

搓好麪糰之後,我學着外婆的樣子把麪糰分成一塊一塊的,再取出其中的一塊拿在手上繼續揉。外婆説:“先在粉團的中間戳一個洞,再用大拇指把四周的粉捏得薄薄的,最後把粉團做成碗口形狀,就可以放餡了。”我照着外婆説的去做,但不管我怎麼努力,就是做不好。這粉團太不聽話了,好像成心要跟我作對似的。就在我打算要放棄的時候,外婆説了一句話:“失敗乃成功之母。”於是,我又繼續做。工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把粉團捏得有點像碗口的形狀了。然後,外婆又教我怎樣放餡,怎樣封口。原來每一道工序都是有講究的。我學着外婆的樣子,認認真真地做,終於把一個青團包好了。我激動地嚷了起來:“我成功了!這個青團一定要留着自己吃。”外婆看着我這興奮的樣子,也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我看見外婆把包好的青團貼上幾片葉子,再把葉尖剪掉,覺得很好奇,就問:“為什麼要貼上葉子呢?”“這樣蒸起來才不會黏着鍋,方便拿出來。”外婆邊貼着葉子邊説。我見外婆這麼忙,也過來幫忙。

最後,是把青團放入鍋裏蒸。我又想起了一個問題,就問:“外婆,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團?”外公聽見了,搶着回答:“吃青團是我們這個地方的傳統習俗。就拿我們這些農民來講,青團又稱苦團,吃了青團後,就要開始耕田、插秧了,苦日子就要開始了。”聽了外公的話,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青團蒸好後,揭開鍋蓋,一陣清香撲鼻而來。湊近一看,個個青團晶瑩剔透,就像一塊塊碧玉,我看得直流口水。外婆説:“青團要涼一會兒吃才香。”我只好耐心地等待着。涼了一會兒,我們全家人就聚在一起吃青團。我嚐了一口,真是又軟又香,有一種吃了還想吃的感覺。

這次包青團,不僅讓我嚐到了自己做的香甜的青團,還了解到了關於青團的知識和傳統,真是令人難忘啊!

清明節的作文800字 篇4

幾滴春雨,下在那“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地方,點在那“欲斷魂”的節氣中,而我的思緒飄在那更遠更遠的空中,猶如斷線的風箏,終究會落在不知是什麼地方的地方。

從小,清明節在我的心中就不是一個十分清晰的節日,應該説是不熟悉,什麼時候到了不知道,什麼時候過去了也不知道,真的像煙雨一般,飄過則過,渙散則散,不會觸到我內心的任何角落。

這似乎是唯一一個沒有彩色氣球、沒有歡笑的節日。鮮花的美麗不是讓我們觀賞的,它們將飛向很遠很遠的地方,飛到爺爺奶奶飛到的地方。

煙火,打開了人世間的另一扇門,那些話語那些淚水,都走進了那扇門。這扇門啊,多少年前我們看着那些此時令我們緬懷的人都走了進去,是緩慢的,以後的每一年,我們都要讓火焰親自打開這扇門,沒有人的進出,只有那些被我們拿去祭奠的事物消失在其中。

這讓我突然想起了宇宙中的黑洞,且不論兩者能否做比喻,至少它們有着同樣的行路方向,多麼寬廣深遠的路,永遠只會是單行道。

十歲那年,我第一次在清明時分去做了這個節應做的事情,我第一次去了爺爺奶奶的墓園。記得墓碑旁的一株迎春花開得格外燦爛,掛滿金黃色花朵的枝條在園中變得分外詭異,此時似乎已經不是生的權力使花朵開得這樣亮麗,而是死的意念,使它綻放。

一個穿着黑大衣的人,黑色的袖管襯托着一雙白皙而修長的手,這手中有一束這樣金色的迎春花,看不清他的眼睛,他呼吸的聲音是沒有呼吸的聲音。這是他手中的迎春花,此時豔然綻放在我的身邊。我看着他,沉默。無話可説的風靜得像我與花之間空氣的靜,我與花同時都是這個世上還在呼吸的生靈,我卻感覺這花並非來自人間。

滿山的墓碑,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滿山的松柏,人的生命是這樣森嚴;滿山未融化的雪,人的生命是這般淒涼。

清明,十歲的清明節。清——明,清如同那天的天空,明如同那天天地間的一切光亮刺眼。這兩者貌似格外的不匹配,就像墓園中的墓碑與花朵,但它們確乎命定在一起。

我的思緒就這樣飄飛。從小就很少有放風箏的習慣,更沒有在清明時節放風箏的經歷了,而真正放飛過的幾次中有一次風箏就很美麗地自由了。我在清明節的思緒就如同那放飛了卻永不歸回的風箏。

在這“欲斷魂”的節氣中,思念是永不熄滅的燈火,而懷戀是那個黑衣人手中永不凋謝的花朵,那樣使人心碎。

清明節的作文800字 篇5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説法,就是“三月節”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1] 清明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説,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説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2]也極盛。 北宋時期清明節很是普遍,現在流傳下來的張澤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間清明時節東京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人物景象. 從20xx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20xx年,又改為三天。一直延續至今。

清明節的作文800字 篇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到清明節,我就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以前年紀小,老年人不主張小孩去上墳祭掃。今年,清明我有幸與爸爸去公墓祭奠太爺、太奶,寄上一份晚輩的深深緬懷。

清明節早上,我便與爸爸早早地起來,驅車來到爺爺家接爺爺奶奶。從樓上取出準備好地供品、鮮花、紙元寶與冥幣。於是,我們四個人便啟程去北鎮廖屯公墓。

早晨,晴朗地天氣,雖沒有詩中描寫地紛紛細雨,但有涼涼地春風吹拂。我平時也沒有起牀這麼早,穿地比較單薄,不時地打一個寒顫,我好久沒出遠門了,一路上我沒一絲睏意。奶奶又對我與爸爸講述了已故太爺太奶地音容笑貌,陳年往事。我聽得特起勁。過去地事有些是三四十年前地了,其中地生活艱辛,對於生於九零後地我可能沒能全部理解,但通過奶奶將近一小時地講述,我腦海裏浮現了許多情景,使我就、覺得,太爺、太奶依舊活在我們身邊。我暗想,太爺、太奶,您們在天堂那邊還好嗎?

一路上,爸爸將車開得平穩,也許是心情沉重地原因吧。一個小時,我們來到了公墓地山腳下地空地中停滿了大小地車,行人手持鮮花,絡繹不絕。遠遠地就聞到燒冥幣地味道。偶爾,驚聞刺耳地爆竹,嫩綠地小草從土裏像衞士一樣肅穆地站在那裏。有些公墓上已擺好鮮花與供品。人們忙着祭祀先人,各個表情凝重,有些人眼圈紅紅地。

我們四人找到太爺地公墓,擺好供品,鮮花與香爐。爸爸教我點好三柱香並行了跪拜禮。我地思緒便隨着爸爸點好地紙錢飄逸。由於紙錢多,爺爺又用木棍撥弄着紙堆,怕燒不盡,收不到。爸爸站起向公墓院子四周扔了一些燃燒着地紙錢,同時説:“我爺爺、奶奶腿腳不好,你們(注:你們指孤魂野鬼)別跟他們搶。”我地眼淚差一點流下來。火燒得很旺,山上地風不時地將紙灰吹起,烘烤着我,我通身暖與。這暖與好比是來自太爺地擁抱。我心裏默記着……我學着爸爸地樣子也去將紙元寶點燃,我雖沒能説上幾句話,但我內心對太爺還是挺想念地,也許是血濃與水地緣故吧!我主動拿着掃把將公墓小院打掃一番。爺爺、奶奶看着我輕盈地動作,向我投來讚許地目光。大概是按民俗與傳統,李家後繼有人來延續香火地緣故吧!

祭奠完畢,在回家的路上我沒説太多的話。我感到我長大了,我有大收穫。我決定每年清明都來為太爺、太奶掃墓,並對他們説,您們在那邊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