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自然作文 > 風作文

馭風少年讀後感作文

欄目: 風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9W

馭風少年讀後感範文【一】

馭風少年讀後感作文

馬拉維是一個非洲小國,飽受乾旱、饑荒、瘟疫和艾滋病困擾。主人公坎寬巴就出生在這樣一塊貧窮的土地上。1997年,十四歲的坎寬巴因為家裏出不起學費而輟學在家。無意中他得了一本書——《探究物理》,他愛不釋手,並自學了書中的電學知識。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克服了許多困難,坎寬巴終於造出了自己夢想的風車,並用風車來發電。

坎寬巴是不幸的。巫術和饑荒差點要了他的命。饑荒最嚴重的時候,全家人一天只吃一頓飯,吃的是一種用玉米皮磨成的面做的食物,曾經是餵豬吃的;那時候,連一個香蕉皮都能成為難得的美餐;餓急了,坎寬巴還搶過狗食;他到菜市場揀來賣肉的丟掉的羊皮,拿回家煮煮吃都覺得美味無比……為了一家人明年的口糧,坎寬巴在上學之餘還必須到地裏幫父母幹活,但是幹兩下就得歇一會兒,因為他太餓了,只有這樣節省體力才不至於被餓昏。讀到這兒,我感到有種説不出的慚愧。我們是吃零食長大的一代,我實在想像不出坎寬巴都餓成那樣了,是怎麼又學習又幫父母幹活的,我也第一次從文字中這麼近距離地感受到世界上還有這麼貧瘠的地方,還有這麼飢餓的人羣。

坎寬巴也是幸運的。那本《探究物理》陪伴他度過了許多美好時光。坎寬巴從廢品場裏收集廢銅爛鐵,借來爸爸的收音機和自行車、村長家的膠管,運用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把收音機的馬達作為風車的發電機,葉片是破金屬桶上裁下來的,電線也是從廢品中淘來的,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在一個有風的日子裏,風車終於轉動起來了。

我緊握着連接電線的小燈泡,等待奇蹟發生。起初,我的掌心出現了一點微光,接着光亮突然綻放。所有人屏住呼吸,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

“這東西真能發電!”有人説。

“是啊,”另一個人説,“他真的做到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少年坎寬巴把自己的夢想變成了現實,這不是偶然的,是他對心中夢想的不懈堅守,對科學知識的執着探索。坎寬巴值得我學習!

新學期就要開始了,除了學好課內知識,我不會停止對夢想地追逐。我想成為一名建築師,我要建造出既堅固抗震又美觀實用,還不用花很多錢的房子,為我的祖國,為我的家鄉做貢獻!

馭風少年讀後感範文【二】

如果我就是威廉.坎寬巴,那現在一定已經眾人皆知了。

如果我也有他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和對學習的渴望,也會“造出風車”的。我能體會到,他工作的那麼辛苦,手臂上的肌肉如火燒般疼痛。我認為,他看着眼前的風車,一定會產生一種美夢成真的感覺。

他的工作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就拿我來説吧,我學滑板,一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放棄了,而他的工作中,有着許多困難,如果讓我來做,只會是一種結果:做上十年二十年也做不完!

他的工作中還遇到了饑荒。我不可能撐上呢麼久只吃一小口“希馬”,可是,威廉.坎寬巴卻撐了下去,正因為如此,他才能造出風車!正因為它有着堅持不懈的精神,他才能為自己家通上電!才有機會看到真正的風車!

在饑荒時,他甚至去吃硬邦邦的羊皮!那羊皮多麼難吃啊,他們竟然能吃下肚。不過,想想也對,飢餓的時候什麼都是十分美味的,平時厭惡的食物在此時卻異常珍貴。

饑荒總有頭,想象着面前玉米飽滿而美味,我不禁口水直流,在饑荒之後,誰能不產生吃下它的慾望?我不能。玉米的美味是難以抵抗的,燒好後,一口咬下去,香透入味。

看着他那高大的風車,我不禁想問:材料是從哪兒來的呢?這難不倒聰明的坎寬巴。他從垃圾場中找到了許多材料,缺少的物品他的朋友幫他買了。通電之後,他一定認為努力沒有白費,心裏一定有欣喜地感覺。

被輟學的他能有這等信心是十分可貴的。我被輟學後,哪裏會有心思去造風車呢?,只會整天唉聲歎氣。

生活很艱難,我沒有變壞。有夢想,就會有未來。

馭風少年讀後感範文【三】

很難想象,在非洲,一片掙扎於饑荒死亡邊緣的乾旱土地,紅色塵土漫天狂舞中,矗立着一架用廢品建造的風車。風車能發電,連接它的小燈泡閃閃發光。建造它的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他的名字叫威廉坎寬巴。

《馭風少年》講述的便是這麼一個故事。這是一本出於真人真事的自傳體小説。威廉被迫輟學,完全靠自己探求實驗,利用廢品廠撿回的破銅爛鐵,研製出了能發電的風車。書中記述了他的成長、磨難以及最後的成功。這書屬於勵志小説,然而卻和其他的勵志讀物全然不同——它沒有強説愁的辭藻,沒有自吹自擂的吆喝。威廉坎寬巴一直為笑着給我們講他的故事,微笑着告訴我們他有很多值得珍惜的東西。合上書仰起頭,似乎就能看到這位黑人男孩憨厚淳樸充滿夢想的笑臉,然而我的淚水卻早已在眼眶中打轉。

饑荒的肆虐在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擁擠的乞討人羣,有失道德的搶奪,掉落在地上的玉米粒都被拾得乾乾淨淨,香蕉皮成了難得的美味……。饑荒是活在當下的你我都無法體會到的,但它無疑是一頭猙獰的巨獸。人們在饑荒中的手足無措與面對世界末日時無異。威廉被“有趣”的總統欺騙,眼看着一個個同胞被活活餓死,活着的親朋紛紛掙扎在疾病與死亡邊緣,揮別夢寐以求的校園與書本……。他以一個少年的視野觀看世界,用他的'質樸去領悟世界。“當下我們只能靠自己,沒有人會伸手拉你一把”——是威廉悟出來的道理,深沉、準確,充滿力量。在敍述中,他從未落過一滴淚;面對災難,他有的是堅強和年齡不對等的沉着。

災難中,這位少年逐漸學會如何面對世界。威廉問父親該怎樣懲罰偷“多維”(當地一種食物)的小偷,是否要像其他村民那樣處死他們。父親告訴他:“我們任何人都不能殺,他們都是餓得沒辦法才出來偷東西的,我們必須學會寬容。”在這樣的影響下,威廉善良得讓人心顫,內心有着與他的膚色迥異的純白。面對小狗坎巴的死亡,他説:“坎巴看見我離開時已經放棄了生存的意願,這意味着殺死它的人是我”、“沒有人知道坎巴的遭遇,直到今天我才把它公之於眾”。哪怕是對於一隻即將老死的狗,他也感覺它的離開是一種殘忍;即使明白一切,也終究無法原諒自己。他的心猶如水晶一般剔透。

面對孱弱的國家,威廉對祖國的愛卻從未淡薄。“看着地圖上的馬拉維——棕色的道路在綠色的國土上縱橫交錯,馬拉維湖像顆璀璨的寶石點綴其中,你也許想不到那裏住着一千一百萬馬拉維人。就在那一刻,其中的大多數人正處餓死的邊緣”、“如果我們發明的東西真正有用的話,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馬拉維的現狀。”在逆境中,不該埋怨別人沒有做什麼,而是該去尋找自己能做的事。即使是去廢品堆裏尋找一個較為完整的軸承,也比自以為是的鍼砭有意義得多。十四歲的威廉,早已懂得這些許多人一輩子都體會不到的東西。

談到威廉成功的關鍵,我認為這也恰恰是這本傳記,與其他勵志讀物的區別所在。正如之前所説的,威廉總是笑着告訴我們他擁有什麼,而不是哭喪着臉講他有多麼悲慘。例如,書中對於輟學輕描淡寫,全然沒有一些電影情節中呼天搶地、砸鍋賣鐵的催淚場面。威廉清楚父母的艱難,他把失望彷徨留給自己。“爸爸幹活需要幫手”——他喃喃地念道。無論記敍自己的捱餓,還是實驗中的種種挫敗,都不加修飾。那些不如意,好像不過是一陣清風,捲起了熟悉的紅色塵土。他告訴讀者,自己很快樂,心中充滿希望;告訴世界,他的研究成果將會讓全國人民都用上電和水。

把光明留給別人,自己承受陰鬱——我突然想起這句話,用來形容威廉再適合不過。過去一向不愛看勵志自傳讀物,只因受不了那些悲慘情節的渲染與生離死別的糾葛。然而威廉的故事像一縷陽光,雖然照射着更多的傷疤、血液以及痛苦,但它永遠是陽光,帶給人的永遠會是温暖與感動。人們常説高手敍事,便是能寫含淚的微笑,嘴角微微上揚的狂喜。威廉的敍述又何嘗不是這樣?他帶給人對災難的體悟,對社會的思索,對黑暗的抗議,而這些又都是不着淚痕的。看着皮膚黝黑的大男孩燦爛憨厚的笑容,最讓我想起的一個詞便是:“赤子之心”。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回報以歌”——用微笑點亮黑暗的時光,用善良與寬容對待一切醜陋,用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即使有一天落下淚來,淚水也會在陽光的照耀下幻化成風,讓夢想的風車轉起來。

乾燥的沙地上,棕紅色的風塵中,矗立一座歪斜的木塔,塔頂高擎一架由破銅爛鐵製成的風車。少年緊握着連接電線的小燈泡,看着掌心出現了一點微光,接着光亮突然綻放出來。所有人屏住呼吸,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

“這東西真的能發電!”

“是啊,”另一個人説,“他真的做到了。”

Tags:讀後感 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