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書法家的故事(精選40篇)

欄目: 專業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9.19K

書法家的故事

一、故事的特點

語言富於動性。

故事不需要有過多的心理活動描寫、大段的對話和繁複細膩的景物描寫、人物形象的刻畫,作者不應該在故事中對人物或事件大加評論。作者始終要注意推進故事情節的流動,進展。語言富於動性,不需着意刻畫其中的人物就會鮮活起來。

愛情故事主要指男女之間相愛的故事,用故事記錄下來,發表在網絡或者雜誌。以描寫男女愛情為基調,愛情文章探討愛情意義,描寫愛情的形式。可以用真實的事件做為寫作背景,或是美化了的言情故事。

二、書法家的故事(精選40篇)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的大書法家,大家耳熟能詳的有顏真卿、王羲之、蘇東坡、李斯、歐陽詢、柳公權、張旭等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書法家的故事(精選40篇),供參考。

書法家的故事1

掘墓偷藝

鍾繇是東漢末年人,他對於書法學習十分的執着熱衷,幾乎已經到達痴狂的地步。據説他以前在抱犢山讀書,為了練習好書法,將山中的石頭、樹木都寫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韋誕等人談論書法用筆,因為興致濃厚,以致於睡前還不斷的心摹手畫,竟然將被子給劃破了幾個洞。

韋誕也是當時一位書法家,據説他手頭東漢大書法家蔡邕的“筆論”,因此他的書法水平十分高,當時人都推崇他的書法,認為是當朝第一書法家。鍾繇想向韋誕借閲這本“筆論”,但韋誕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絕,鍾繇氣得捶胸嘔血,幸虧曹操用五靈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韋誕過世後,鍾繇便派人從墳墓中挖出那本書,反覆研究,最後瞭解用筆的奧妙。

書法家的故事2

潛心苦學墨當飯

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衞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得前輩的喜愛和誇獎。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説》。他按照《筆説》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一天他的老師衞夫人看了後吃了一驚,對人説:“這孩子必須是看到書法祕訣了,我發現他近來的字,已到達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必須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並沒有因老師稱讚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達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裏正拿着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裏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先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腦子裏也在想這個字怎樣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明白是怎樣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説:“這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紮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書法家的故事3

鄭板橋學書法

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自幼酷愛書法,古代著名書法家各種書體他都臨摹,經過一番苦練,最後和前人寫得幾乎一模一樣,能夠亂真了。但是大家對他的字並不怎樣欣賞,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學得更加勤奮,練得更加刻苦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涼,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寫起字來,寫着寫着,就寫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氣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説:“你有你的體(身體),我有我的體,為什麼不寫自己的體,寫別人的體?”晚上睡覺時,鄭板橋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寫字也各有各的字體,本來就不一樣嘛!我為什麼老是學着別人的字體,而不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的體呢即使學得和別人一樣,也但是是別人的字體,沒有創新,沒有自己的風格,又有什麼意思從此,他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以隸書與篆、草、行、楷相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最後構成了雅俗共賞、受人喜愛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説的“亂石鋪街體”,成了清代享有盛譽的著名書畫家。

書法家的故事4

侍郎行者

唐開元時,有一位名為徐安貞的人,作官時因怕事被牽累,逃隱到山裏。因病聲啞不能言語。數年之後,某佛寺要選擅長書法的人,為寺廟的樑柱書寫楹聯。徐安貞不留意跨過放置在地上的樑柱,犯了大忌。廟中住持很生氣,用手杖打他的背,他趕緊用手在地上寫道:“我雖不能説話,但學過大字書法,期望能讓我試試看”。結果,姑且讓他一試之生,廟裏的僧眾都心悦誠服,心甘情願地請他全部書寫,而不計較他的過錯。

書法家的故事5

醉瞠白眼看青天

酒的強烈的剌激作用,能煥發出人們隱蔽在內心的本真之性,所謂“酒後吐真言'正是如此。一些文藝家恃才傲世,酒後更加顛狂,言談舉止一反常態,所以,人們就給他們冠以“狂人”,頃刻而成,形象生動。然而他酒性不佳,佯狂垢污,恃酒好罵,酒後作畫,畫後往往毀裂而去。“富豪求畫,唾罵不與”,被人稱為甘瘋子,他的名字反而不被人明白了。

藝術家追求真善美,他們酒後的這種追求更加強烈,更無顧忌,或蔑視權貴,或痛斥勢利小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李白酒後敢於讓炙手可熱的楊國忠、高力士磨墨、脱靴,這種奴視權貴的狂勁,可親!可愛!可敬!南宋的梁楷就更加狂放了。梁楷是南宋時期的減筆人物畫家,平時嗜酒自樂,“醉來亦覆成淋漓”,行為狂放,得了個樑瘋子的綽號。《圖繪寶鑑》記載:他在宋寧宗時任畫院待詔,皇帝賜他金帶,他竟然不受,掛在了院內,把皇帝的賞賜晾了起來。在封建社會,皇帝賞下的東西務必恭恭敬敬地保存、供奉起來。梁楷此舉是常人所不敢為和不理解的。明未的歸莊(1613一1673〉能寫行草,又善畫墨竹。明亡後,他不肯與清政府合作,常借酒消愁,酒後悲歌,旁若無人。歸莊和當時的大思想家顧炎武齊名,有“歸奇顧怪'之稱。明代的宮廷畫家吳偉出入宮廷,但看不起權貴。當時的太監們權力很大。太監們專權禍國的行為既被人們蔑視,同時,也有些人懾於他們的氣焰,卑躬奉迎。吳偉則表裏如一,愛憎分明,內侍們求畫,決拿不到片張半幅。還有些向吳偉求畫的人,如果禮貌不周,他也決不動筆。只有他醉酣之時,就自動抽紙亂抹,畫完就擲扔地上,任其被人取走。

酒神型藝術家的作品往往是自己本性的化身,是他對真善美認識的具體反映。作品大多都痛快淋漓,自然天成,透出一種真情率意,毫無嬌柔造作之態。

書法家的故事6

皇帝練字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位帝王,他常常在處理政事的空閒時間裏,潛心練習書法。當時,被譽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就在宮中任職,由於他精通古今,文章書法下筆如神,因而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經常臨摹學習虞世南的書法。

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體中“戈”字最難寫,不容易寫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練習“戩”,因怕寫不好有失體面,免得各位大臣看它的笑話,於是便故意將“戈”字空着不寫,而私下請虞世南代為填補。

唐太宗為了顯示自己在書法方面有所進步,便拿着幾幅作品請諫議大夫魏徵觀看,並徵求魏徵的意見説:“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學士的字?”魏徵恭恭敬敬地仔細看了一遍,始終含笑不語。這時,唐太宗有些焦急地問他:“是像還是不像,你怎樣不説話”魏徵連忙説道:“臣不敢妄加評論陛下的書法。”唐太宗説道:“你直言無妨,朕恕你無罪。”這時魏徵才奏道:“據臣看,其中只有'戩’字右半邊的'戈’旁和虞學士寫的一般無二,其餘的均相去甚運”。唐太宗聽了這番話後後,感歎不已,深深佩服魏徵的眼力,從而也領悟學習書法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想學有所成,務必痛下苦功。

書法家的故事7

張旭判狀得教

張旭是一位草書大家。他十分愛喝酒,經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並呼喊着奔跑,然後他才拿起筆來作書。他所書寫出來的作品都是狂草。有時他還發瘋般地用頭蘸墨寫字,清醒以後,他反覆觀賞自己書寫的作品,世人稱他為“張顛”。張旭真草兼擅,他的書法為時人所喜愛。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當縣尉。上任後十多天,有一個老人拿着狀紙來告狀。張旭瞭解案情後,作了判決,老人走了。過了幾天,老人又來了,張旭生氣地問老人:“你怎樣能因為這樣一件小事,再來麻煩我呢?”老人説:“其實,我不是來告狀的。因為看到你寫的字是那樣美妙,想收藏它作為珍品!”張旭聽了,覺得不尋常,就問他為什麼這樣喜愛書法。老人説:“我父親活着的時候十分喜愛書法,留下了許多書法作品。”張旭請老人拿來作品觀看,的確是天下難得的佳作。於是,他反覆學習、研究,從中明白了許多書法的奧妙。

書法家的故事8

筆冢

智永禪師為隋、唐間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因十分用功練習書法,用壞的毛筆都棄置在大竹簍裏,經年累月之生,積了五大簍,於是他自己作了銘文,並埋葬了這些筆頭,稱為筆冢,可見得他愛書惜物的襟懷。

書法家的故事9

鐵門限

智永禪師擅長楷書、草書,能傅王羲之的風範。他雖然在永興寺修行,但是書法的名氣卻愈來愈響亮。很多人都透過各種關係來索求他的書法作品,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門檻都被踩壞了,他只好將門檻用鐵皮包起來,人們就笑稱為“鐵門限”。

書法家的故事10

羲之換鵝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説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着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到達很高的水平。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之後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十分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齊遊覽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最後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説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裏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幹淨,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立刻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給墨跡弄髒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門生回來,几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貌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説:“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樣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説:“別急。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説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着買。一籮竹扇立刻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裏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但是他明白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之後,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説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裏有一羣鵝在水面上悠閒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着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王羲之在河邊看着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羣鵝賣給他。那道士笑着説:“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羣鵝全部送您好了。但是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羣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書法家的故事11

王羲之與天鵝餃子

王羲之從小就喜愛練字,他7歲時跟書法家衞夫人習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練,日有長進,不到三年已經是筆力沉勁,頓挫生姿。在琅琊太守舉辦的書法賽會上,一舉奪魁,震驚了方圓百里的書法名家。一時間,贊聲不斷,賀客盈門。剛滿10歲的王羲之,在這種狀況下,也不禁飄飄然地驕傲起來了。

一天,王羲之飄過一個小巷,見一家飯店門口人聲喧沸,熱鬧十分。尤其是店門上那副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着: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

橫匾上寫着“天鵝餃子”。但是字卻寫得無生氣,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罷,小嘴一撇,心中暗想:這缺少功夫的字兒,也只有配在這陋巷小店門口獻醜罷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餃子有什麼出奇?這是誰開的餃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進店內一瞧,見店內有四口開水大鐵鍋,並排設在一道屏風下邊。包好的餃子,好似一隻只白色飛鳥,一個接一個地飛過屏風,不偏不倚,降落在各個滾沸的鍋內。餃子店內的夥計,則忙前忙後地招呼着食客,每個夥計管一口鍋,各自報着數:一號鍋半斤,好,再來1斤。”“二號鍋斤半。”“三號鍋9兩……。”

王羲之好奇,順手掏出幾個銅錢,要了半斤餃子,然後坐下。餃子不一會兒端上了桌。他仔細觀看,那裏的餃子果然與眾不同,一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白天鵝,曲項向天歌,真是巧奪天工。他用筷子夾起一個餃子,送到嘴邊輕輕咬了一口。呀,頓時鮮香盈盈,味美絕倫,不知不覺間,把那一盤餃子全吞到了肚裏,真是飽餐之後,回味深長。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語:“這天鵝餃子,果然名不虛傳。”心中暗想:只是門口那副對聯的拙筆劣跡,實難和這餃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飯店另寫一副對聯,也好不辜負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問夥計:“請問店主人在哪裏?”

店夥計用手指了指屏風説:“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風後。”

王羲之繞過屏風,見一白髮老嫗端坐在案板前,一個人一邊擀麪皮,一邊包餃子。填好餡,飛快捏上幾下,轉瞬成了一隻白天鵝,動作嫻熟。更令他驚奇的是,餃子包好之後,白髮老嫗隨手將餃子向屏風那邊甩去。天鵝餃子便一個接一個越屏而過,降落在鍋內。每兩5只,按夥計報的數,每口鍋下多少,斤兩分毫不差。

白髮老嫗的高超絕藝,使王羲之驚歎不已。忙走上前施禮問道:“老人家,像你這樣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白髮老嫗答道:“不瞞你説,熟練需40年,深練需一生。”

一聽這話,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細品嚐這番話的滋味。然後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麼門口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它和這天鵝餃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問還好,一問倒使白髮老嫗生起氣來,只見她氣鼓鼓地説:“相公有所不知,並非老身不願請,只是不好請啊!就拿那個剛露了點臉兒的王羲之來説吧,都讓人捧上天了!説句實話,他寫字所下的那點功夫,真不如我扔餃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別學他,常言説得好:學海無涯苦作舟,勤奮當槳爭上游。一次劃前就驕傲,終久要落人後頭。”

白髮老嫗一席話,説得王羲之面紅過耳,羞愧難當。他恭恭敬敬地給老嫗寫了一副對聯。從此以後,這家天鵝餃子店,就掛上了王羲之寫的對聯,生意越發興隆了。此事也改變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終生與鵝結緣。更虛心刻苦地練字,博採眾長,精研體勢,推陳出新,創出字勢雄強而多變化、妍美的新體,名揚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書法名家。

書法家的故事12

東牀快婿

郗山與微山島隔水相望,山上有一座好大的墳墓,墓前有一統石碑,上書:“東晉太尉郗鑑之墓”,系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手筆。

郗鑑是金鄉縣人,少年時家中貧寒,連飯也吃不上,可為人聰慧好學,加上他賢達的人品德性,以儒雅著名鄉里。大傢伙都想讓他成才成名,就自願獻糧獻錢資助他,於是他便刻苦地習文練武,奮進不息,不久就文武全才了。到了東晉元帝司馬睿當皇上時,郗鑑被詔為龍驤將軍兼兗州刺史。之後司馬紹登基又升他為東騎大將軍,督都徐、兗、青三州軍事。咸和年間,郗鑑奉旨平叛叛黨,立了大功,又加封他為太尉。在朝廷裏除了文官丞相王導,就數他這武官太尉了。

郗鑑有個女兒,年長二八,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鑑愛如掌上明珠。女兒尚未婚配,要為女擇婿,這麼一個寶貝疙瘩,可得要找個門當户對的人家。郗鑑覺得丞相王導與自己情誼深厚,又同朝為官,聽説他家子弟甚多,個個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後,郗鑑就把自己擇婿的想法告訴了王丞相。王丞相説:“那好啊,我家裏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裏任意挑選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誰,我都同意。”郗鑑就命心腹管家,帶上重禮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聽説郗太尉派人覓婿,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尋來覓去,一數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領着郗府管家來到東跨院的書房裏,就見靠東牆的牀上一個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於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對郗太尉説:“王府的年輕公子二十餘人,聽説郗府覓婿,都爭先恐後,唯有東牀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無其事。”郗鑑説:“我要選的就是這樣的人,走,快領我去看!”郗鑑來到王府,見此人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當場下了聘禮,擇為快婿。“東牀快婿”一説就是這樣來的。

這“東牀快婿”王羲之之後成了大名鼎鼎的書法家,被後人稱之為“書聖”。

再説郗鑑晚年病重時囑咐家人道:“吾一向崇敬仁者的微子,智者的張良和軍家之傑的目夷,離他們的墓地不遠有一風景秀麗的小山丘,地處徐(州)兗(州)之間,歷為吾供職轄區,吾死後就葬於此。”王羲之還為其岳父撰寫了流傳千古的碑文。之後,這座無名的小山丘就叫做“郗山”了。

書法家的故事13

腹背作書

翰林顧子敦身材魁梧,與黃山谷同在翰林院供職。夏日悶熱,子敦有午睡的習慣。黃山谷每伺子敦熟睡之際,便在他敞露的胸腹上寫字。子敦雖然惱怒也無可奈何。有一天,他睡在桌子上,醒後得意地對黃山谷説:“這下子你沒法子捉弄我了!”山谷笑而不語。等回到家,子敦脱下衣衫,夫人問子敦背上的字是怎樣回事?原先山谷偷偷地將詩寫在他的背上了。詩云:“紅暗紅稀出鳳城,暮雲樓閣古今情。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當時民間流行紋背,寫的就是這首詩,所以被山谷用來作為開玩笑的材料了。(據《復齋漫錄》)

書法家的故事14

兄妹戲醜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個蘇小妹。可説宋代四川的靈秀之氣盡革於蘇氏一門,蘇小妹的父親蘇詢,哥哥蘇軾、蘇轍個個才高八斗,所謂“一門父子三詞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蘇小妹長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脣、圓圓的臉蛋,烏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額頭,突出的雙顎,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樣貌。她從小就愛與兩個哥哥比才鬥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蘇軾滿腮鬍鬚,肚突身肥,穿着寬袍大袖的衣服,不修邊幅,不拘小節,更是她鬥口的對象,於是整天在家口戰不休。一天蘇東坡拿妹妹的長相開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額凹眼是:“未出堂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幾回拭淚深難到,留得汪汪兩道泉。”

蘇小妹嘻嘻一笑,當即反脣相譏:“一叢哀草出脣間,鬚髮連鬢耳杏然;口角兒回無覓處,忽聞毛裏有聲傳。”

這詩譏笑的是蘇軾那不加修理、亂蓬蓬的絡腮鬍須。女孩子最怕別人説出她長相的弱點,蘇小妹額頭凸出一些,眼窩一些,就被蘇軾抓出來調侃一頓,蘇小妹説蘇軾的鬍鬚似乎又還沒有抓到痛處,覺得自己沒有佔到便宜,再一端詳,發現哥哥額頭扁平,了無崢嶸之感,又一幅馬臉,長達一尺,兩隻眼睛距離較遠,整個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當即喜孜孜地再佔一詩:天平地闊路三千,遙望雙眉雲漢間;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

蘇軾一聽樂得拍着妹妹的頭大笑不已。蘇家兄妹戲諺起來,可説百無禁忌,常常是語帶雙關,任你想像。

書法家的故事15

五不寫

前面提過書家有書家的個性,在某種狀況下,會拒絕寫字。蘇東坡遇到下列五種狀況,也絕不提筆贈書,這也就是“五不寫”。

限定字體大小的不寫:東坡認為求書的人,居然限定字的大小,可見他的用意根本不在乎筆法的工拙,大概怕字體太大浪費紙張吧!既然擔心浪費紙張,又何必多此一舉,浪費筆墨呢?

不認識,未曾謀面的人不寫:東坡以前回答劉元忠一封信,説道:“白雲居士是不是你的號稱?或者是你替他代求的?不管怎樣説,我既然不認識他,就不便隨便落款贈送,如果真是你的名號,我卻不喜歡你輕易使用這個我不明白的別號。”結果自然沒有寫啦!這大概是怕別人別有居心,或誠意不夠,不知珍惜。東坡是自負的,假如字落在一個下里巴人手中,豈不是對牛彈琴,他如何捨得?

綾絹不寫:東坡認為綾絹該用來做衣服,不該用來寫字。如果用綾絹寫字,上帝都要禁止的。

想藉他的字畫,揚名後世的不寫:當時有些文人想把文章透過他的筆法,以求彰顯於後代,東坡十分生氣,他認為這種方式未免太卑鄙無恥了,世人不憑正當手段求得門徑,卻只會鑽營、巴結,這種邪風杜絕還來不及,怎樣能再助長呢?

文無深意,無法下筆不寫:如果所寫的沒有資料,欠缺深意,必然格調淺陋,當然寫不得了!

書法家的故事16

蘇東坡讓道

某日,宋代大學士蘇東坡郊遊,見眾多農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條小田埂上,不想迎面碰上一挑泥農婦。二人相對,各不讓路。蘇學士出大言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吾乃讀書之人,汝婦當讓道於我。”婦人一笑,説道:“既自稱讀書人,當能對?”東坡説:“胸藏鬥牛,當然能對!”婦人於是脱口而出:“一擔重泥擋子路。”

蘇東坡大驚,半晌無言以對,兩旁田埂上送泥回到的人都望着他的窘態,哈哈大笑。蘇東坡見此情景,忽有所悟,趕忙“借梯”下台對道:“兩行夫子笑顏回。”

他雖然對了下聯,但心有餘悸。心想,村野之中竟有如此聰穎農婦,再不能等閒視之,而作此狂態。遂脱鞋襪下水田,拱手讓路。

書法家的故事17

包公不持一硯歸

有一個名字,在中國歷史上千古流芳。這就是清正廉潔、萬世景仰的包拯。在宋代,他因整頓吏治、懲治貪官、解除民困而被稱為“包青天”,後世則敬稱他為包公。

包公於公元1040年,他42歲時到端州(今廣東肇慶)任知州,成為端州最高行政長官。他主政端州,政聲斐然,為端州的發展做出了許多傑出貢獻。他還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文化遺蹟。其中,七星巖的題字是此刻僅存的包拯手跡,彌足珍貴。《宋史列傳第七十五.包拯傳》中還記載有他“不持一硯歸”的事蹟。千百年來一向被傳為佳話,之後更衍變為一個美麗的傳説。yingbishufa.

端州出產的硯十分珍貴,歷來被作為獻給皇帝的貢品,實行限額開採。過去端州的地方官都以“進貢”名義層層加碼掠奪百姓。包公到任不久,探訪民情,便聽説了這種盤剝硯工的事,針對這種弊病,專門出了一份告示,儆戒官員、士紳不得任意擴大貢硯數目,不準向硯工攤分工錢。這份告示,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包青天”的威名便傳之百里以外。

三年後,包公離任,端城男女老幼都來碼頭送行。一些名流、士紳紛紛攜物相贈,都被包公一一謝絕了。官船在一片讚揚聲中解纜沿西江而下,不久就到了一個叫羚羊峽的地方。本來風和日麗,天色晴朗。但船過羚羊峽卻風雲突變,烏雲翻滾,濁浪排空。yingbishufa.

包公感到事有蹊蹺,心想莫非手下人揹着自己私受賄賂,藏於船上?他立刻命家人把隨行人員叫來身邊查問。他的隨從書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稟告,我們離開端州之前,當地鄉紳特地送給大人端硯一個,因小的認為是小事,沒有啟稟,私下替大人收了,現放在船上。”

包公一聽,當即命令書僮從速將硯取出。這塊端硯,外包黃布袱,硯身雕龍刻鳳,鴝鵒眼碧綠晶瑩,果然是方好硯。但包公一拿到手,連看也沒看一眼,隨手將端硯拋到江裏。説也奇怪,硯一落江,頓時風平浪靜,雲開日出。船開行不久,就在端硯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包裹端硯的黃布,掉進水裏,順流而下,一片黃光,之後也成為沙灘。據説此刻肇慶廣利鎮的“硯洲”和沙浦鎮的“黃布沙”就是這樣構成。硯洲和黃布沙離羚羊峽不遠,在廣州至肇慶必經水路上。

包公“不持一硯歸”,正體現了包公的清廉耿介、正直無私,為羣眾所讚頌,連端硯也增添了身價。

書法家的故事18

柳公權發奮練字

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夥伴舉行“書會”。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説:“這字寫得並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誇嗎?”小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説:“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説:“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但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第二天,小公權起了個五更,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他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羣,只見一個沒胡雙臂的黑瘦老頭赤着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筆下的字跡似羣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

小公權“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面前,説:“我願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祕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説:“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巧混生活,怎樣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過苦練,柳公權最後成為我國著名書法家。

書法家的故事19

紅葉作書,鄭虔三絕

鄭虔是唐玄宗時代的著名學者,書法家,學問很淵博。他青年時代就愛好寫字繪畫,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貧寒,窮得連紙張也買不起,用什麼來練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廟裏存放有幾間屋。的柿葉,他便搬到寺廟裏住下,每一天取紅色的柿葉當紙,刻苦學書。時間一長,把幾間屋的柿葉都寫完了。功夫不負有心人,鄭虔最後艱難而玉成,他的書法、繪畫和詩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見了讚歎不已,稱之為“鄭虔三絕”。

前人説:“梅花香自苦寒來”,從鄭虔學書的故事中,不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嗎?

書法家的故事20

柳書之貴

唐代書家柳公權書法名氣很高。官至太子太師,與顏真卿並稱為“顏柳”。當時的公卿大臣都認為,碑刻或其墓誌的書法若不能請到柳公權來寫,就是子孫不孝。甚至外夷來向朝廷入貢,常另外出資購買柳公權的書法作品帶回去,可見他是如何的聲名遠播了。

書法家的故事21

乞米帖

顏真卿為唐代三朝舊臣,忠正剛正,名重海內。但是因廉潔自持,絕不貪枉苟取,因此衣食也常不能自給。他曾寫一封乞米的信給當時的李太保,證明他拙於生產,家裏食指浩繁,全家喝粥度日已經數月了,此刻又沒米了,感到十分擾心,期望看在以往的交情上,請求救濟一些米給他。那種狀況實在令人同情。顏真卿的書法成就一向為後代尊崇,多少都受到了他的人格感召之故。

書法家的故事22

歐陽通學書買父字

歐陽通是歐陽詢的兒子。他很小的時候,歐陽詢就去世了。歐陽通懂事後,母親開始教他臨習父親的字。歐陽通人小,練字時間一長,就想出去玩,字也寫得馬馬虎虎。母親就對他説“孩子,你父親寫的字可好了,還有許多人用很高的價錢來買他的字。你要像你父親那樣,寫出一手好字來。”歐陽通聽了説:“我也能像父親那樣寫出好字,只是不明白被人家買出的父親的字是怎樣的。”以後,他就經常把母親給的零花花積起來,將父親以前賣給人家的字,再買回來。人家不肯賣時,他就出高價。在明白父親的字確實很好後,他練字就不再偷懶了。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歐陽通的字能寫得和他父親一樣好,來買他寫的字的人也多了。

書法家的故事23

蕭翼賺《蘭亭》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書法,曾以重金遍收大下名書墨跡的事。他對王羲之的字佩服得五體投地,聽説王羲之《蘭亭序》墨跡流傳在其七代孫僧智永手裏,智永已故,他的大徒弟辯才還在世。唐太宗曾三次詔見辯才,想逼他交出這件珍品.但辯才硬説歷經戰亂,不知去向,一再矢口否認。唐太宗無可奈何,但終不死心,便派足智多謀的監察御史蕭翼去徵收這件“寶貝”。

蕭翼明白強索硬逼不行,只能智取,便化裝成賣繭商人,假稱來自山東,飄過會稽(今浙江紹興),投宿於永欣寺。這個“商人”為了接近辯才,就極力與辯才套近乎:談詩、論畫、下棋、評書法,終日高談闊論。辯才很高興,以為遇上知音,大有“只恨相知曉”之感,時常侃侃而談,以至通宵達旦。於是辯才無所顧忌,和“商人”成了“朋友”。數日後,“商人”見時機成熟,便帶來幾帖王羲之墨跡,在辯才面前賣弄其收藏的本領。這一下,説得辯才心裏有些“發癢”,就情不自禁地吐露了真情,説是智永先師把家傳的王羲之《蘭亭》真跡傳給了他,那才是舉世無雙的呢!“商人”聽後大笑,插手道:“《蘭亭》早已失散,你是胡吹。”辯才那裏耐得住這激將法,有一天最後橫下心,命小和尚爬上房樑,取出一個鐵匣子,興沖沖地把鐵匣打開,向“商人”展示出那祕而不宣的“寶貝”——《蘭亭》真跡。“商人”卻故意説是“拓本”,與其爭論不休,並將自己帶來的墨跡與之放在一齊一比雌雄。之後,正巧辯才有事外出,“商人”便藉故去取東西,將放在几案上“一比雌雄”的幾件墨跡,連同《蘭亭》統統順手牽羊拿走,到了永安驛。

蕭翼得到了《蘭亭》,則命人去招辯才,只見昔日的蕭生,驟然變成了御史大人,當他眼見蕭翼從袖中取出“敕旨”後,頓時瞠目結舌……

唐太宗得到《蘭亭》後愛不釋手,臨死時命令把《蘭亭》作為殉葬品與他同葬昭陵。

書法家的故事24

“濃墨宰相”——劉墉

清乾嘉年間,帖學風行,翁方綱、樑同書、王文治等人書法更是風靡一時,當時還有一位與之齊名的人物,他就是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裏的主角——劉墉,他善於學習歷代名家的長處,大膽創新,韻味特殊,備受世人讚賞。

劉墉博通經史百家,他的書法,不隨俗,初從趙孟頫入,法魏晉,學鍾繇,兼顏真卿、蘇軾及各家法帖,但他敢於創新,不受古人牢籠,貌豐骨勁,味厚神藏,超然獨出,自成一家,“名滿天下”。劉墉的書法,初看圓軟輕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骼分明,內含剛勁。劉墉書法之境界能夠“靜”、“淡”、“清”三字概括,這是他超過常人之處。他與喜用淡墨的王文治成鮮明對照,有“濃墨宰相”之美稱。但他敢於突破傳統的寫法,受到了當時的一些思想保守的書法家的指責,翁方綱就是其中的一個。

清人包世臣《藝舟雙楫》記載着這一趣事:翁方綱有一個女婿是劉墉的學生。有一次,這個學生去看望岳父,正碰上翁方綱在練字,寫的還是他練了一輩子的字體,一筆一畫都完全按古人的要求,不改動一筆。這個學生因為受到老師劉墉的影響,對老岳父墨守成規看不慣,就拐彎抹角地説:“岳父,您和我的老師都是當代的大書法家,我從來沒有聽您評論我的老師的書法。您這天給我談談吧!”

翁方綱放下筆,看了看他的女婿,説:“你回去問你的老師,他寫的字哪一筆是古人的?”

這個學生真的回去問老師。劉墉笑了笑説:“你回去也問你的岳父,他寫的字哪一筆是他自己的?”

這互相間的問話,反映了他們對待書法藝術的不同見解,一個守舊,一個創新。之後這個故事成了書法史上的佳話。

據説劉墉握筆的姿勢也是很奇特的。他在客人面前寫字的時候,筆正腕端,採用傳統的握筆方法。但是,他自己在內室書房寫字的時候,就不論寫大字寫小字,都轉動筆管,飛快地書寫。筆隨手指前後左右旋翻飛動,像獅子滾繡球一樣。他寫得興奮的時候,甚至筆管脱手飛落到地上。可惜,這種方法沒有傳下來。

書法家的故事25

康熙學書法

康熙的母親對書法頗有研究,尤其喜歡當時書法大家趙涵的一些字帖,便讓康熙學習。康熙也樂此不疲,學習一個時期後康熙覺得差不多了,便試着上街寫字。一天,他以秀才的身份去周至縣城私訪,在大街上鋪開紙張,揮筆寫到:“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知年”。

因疏忽把悄然的“然”字丟了上邊的一點,儘管如此他依然喜出望外,自言自語道:“聽説周至有個趙涵字寫得不錯,諸位看我的字與趙涵比誰居其上?”

話音剛落,一位老者提筆在那個“然”字上添了一點,這一點點得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康熙見狀驚問:“請問老先生尊諱?”人羣中有人搭話:“他就是我們周至的趙涵!”聽説是趙涵,康熙立即請他到酒家,席間便請教起書法來。趙涵也不客氣,從運筆到佈局,從揣摩到腹稿,講得頭頭是道。康熙聽了如醉如痴,不住地稱奇:“先生造詣頗深,教誨之言當為師訓。”分手時,康熙道出了自己的身份,並請趙涵進京稱臣。趙涵聽説是皇上駕到,嚇得連連叩頭:“萬歲明鑑,恕小人無禮!”

康熙私訪回京,想試試母親對書法的眼力,就把在周至大街上寫的字拿給她看。母親拿起字來端詳了一會兒,説:“康熙學字數十年,只有一點像趙涵。”並把趙涵添上的一點指給康熙。康熙聽後對母親更加敬重,從此也堅定了他學習趙涵書法的決心。

書法家的故事26

計賺名書

黃道周是明末著名書法家,節義千古尢為人樂道。傳説漳州有個黃梧,聲名狼藉。一次他想請黃道周為他新建的“上公祖廟”題匾。黃道周厭而辭之。黃道周就賄賂黃道周的婢女,許其“若得一字,酬以千金”,婢女故意在黃道周面前苦練書法,黃道周見其“廟”字寫得不好,就寫了一個讓她臨摹,婢女隨後即偷偷地把“廟”字送去領賞。過幾天又如法炮製,得到了“祖公”兩字,又一天練“上”字時,黃道周聯想起來恍然大悟,便把婢女解僱了。婢女無奈,只好暗自冒充黃道周的'筆法寫了個“上”字交去塞責,以致做好的“上公祖廟”匾額十分別扭。

書法家的故事27

張瑞圖裝瘋

距泉州城南門外約二十里的地方,有一鄉里名叫“下邢”,就是明朝大名鼎鼎的書法家張瑞圖先生生長的故鄉。在那鄉的前面,有一片寬曠的草場,俗叫做狗屎埔。狗屎埔的得名,原是有段歷史的,而這段歷史講起來卻也饒搞笑味。

張瑞圖,別號二水,晚年又號白毫庵居士,他的書法直到如今,還受珍視。當時和他齊名的還有北方的董其昌,所以南張北董的諺語,確是那時贊他倆書法美妙的評語啦。説來卻也奇怪,這狗屎埔的由來,竟然和他擅長書法有關。

當明代天啟年間,魏忠賢的勢焰薰天,真的炙手可熱,賜建生祠將至落成之際,魏閹的意思,要那時的名流替他寫一方匾額,這個風聲在他意思未傳播之前,早被董其昌探悉了。

有明一代崇尚風骨,實不減東漢末年,一般束身自愛之士,料知魏閹必有失敗的一天,當然是要規避附黨之嫌的,董其昌既於事前明白忠賢要徵求匾字,遂心生一計,騎了一匹駿馬四處遊行,故意在立刻跌下來,藉説臂腕折傷了。其昌是當時名士,他的起居生活,人們是極注意的,這等跌馬傷臂也就傳遍各處了。果然,魏閹索求匾字,就舍北董而求南張了。張瑞圖雖明知替他寫字,異日免不了有附逆之嫌,但是惡勢力支配之下,委實不敢推卻,不久魏閹生祠建成,而張瑞圖的劈窠大字就要掛在那祠宇的當中了。

瑞圖自從替忠賢題書匾額之後,兀自惴惴不安,思維無計,只有告假回籍,棄官不仕,冀於他日魏黨失勢,或可保全;誰知一時失慎,物議沸騰,附逆之嫌,竟不能避免。

及至崇禎初年株連魏黨,瑞圖亦遭冤而波及。

欽差奉旨來泉州查辦,瑞圖探知音信,遂裝假為瘋癲,於事前以烏麻調糖,用竹筒模成若干塊,製成形狀像狗屎,遺至在他鄉里口的草場上,等了欽差到他鄉口當兒,他則披髮跣足,在那草場上拾取狗屎吞嚥。然欽差一見,認為真是瘋癲,回朝上章,據情請赦免他,於是瑞圖竟得避免過去附逆之罪。

現今泉州的諺語還有“假瘋食鹽豬屎”之句,按狗屎與豬屎形狀原無大差別,據傳説這句的來歷,就是張瑞圖假瘋癲的故事,而此刻下邢鄉有一處叫狗屎埔,也傳説是張瑞圖假瘋癲時的地方。

按泉州府志亦載瑞圖精大書匾額,乞者多不擇人而與……莊烈帝謂瑞圖工書為忠賢所愛……遂獲罪譴。由此以證,狗屎埔的傳説,未必完全無稽了。

書法家的故事28

唐伯虎賴閣老

唐伯虎雖是才子,可他很清廉,這年快到年了,還沒銀子用。心想,當朝閣老和我住的很近,就從他那裏弄些年本吧!略加思考,提筆寫了一付春聯,差人給閣老送去。閣老聽説是唐伯虎贈送對聯,十分高興,賞了來人三十兩銀子。

打發唐府傭人走了以後,閣老打開對聯仔細觀賞。見上面寫着“今年真好晦氣”。每個字都有碗大,下面寫了兩個芝麻大小的“全無”,閣老眼花沒有看見。心想:“今年真好倒不錯,怎樣又加個晦氣,這不是“今年真好晦氣嗎?好個大膽唐伯虎,怎樣大年上門罵我,我還賞給他銀子,豈不欺我太甚。乾脆去面君,叫皇上重重懲罰他。”

於是,拿了對子上了八寶金殿,給皇上叩頭奏道:“吾皇做主,大膽狂徒唐伯虎,無視皇上,辱罵朝廷命官,太不象話了。”皇上問:“到底是怎樣罵的?”“他給我寫了付對子,人家都説些吉利話,他罵我倒黴,請您過目。”皇上接過對聯一看,所説不假。心裏話:唐伯虎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大年臨近你怎樣寫這樣的對子給閣老?就宣唐伯虎上殿。

唐伯虎來到金鑾殿,説:“萬歲我主,何事宣我?”皇帝説:“你怎樣無緣無故寫對聯罵閣老?他是朝廷大臣,你要尊重他才是。”唐伯虎説:“閣老必須誤解了,我哪能罵他。”“這不是你寫的朗朗大字嗎?還再狡辯”。隨手遞給了唐伯虎。“這對子不會有錯的,我這“今年真好,晦氣全無,怎樣是罵人呢?”皇帝説:“哪有全無兩字。”“這不有兩個小一點的字嗎?”皇帝一看果然有兩個較小的字“全無”。説:“那麼一丁點就算啦?”“大字算字,小字不算字嗎?要寫一封文書務必一張紙寫一個字嗎?”問得皇帝閉口無言,唐伯虎又轉問閣老:“閣老,我好意給你寫了付對聯,你倒説我罵你,還告到皇上那裏,你説咱們怎樣辦吧?”皇帝一看,事情不大好辦,就推脱説道:“你們的事,你們自己辦吧。”唐伯虎就拉着閣老來到金殿外,悄悄地説道:“這事壞了我的名聲,本來我不能給你善罷甘休,因為立刻要過年了,我也不給你過多的糾纏,你就賠賞三千兩銀子吧。”閣老沒法,只好拿了三千兩銀子給他。

書法家的故事29

祝允明詩書戲權貴

祝允明是明代書法家,天資聰穎,博覽羣書,性格豪爽,疾惡如仇。

有一位知府的兒子,不學無術,又自以為是。有一天,這位少爺寫了一篇文理不通的文章,知府看了喜不自勝,到處炫耀自己兒子的“才華”。好多幫閒文人也幫忙吹噓,有人提出必須要請祝允明來給文章題字。

請帖送到了祝允明家,祝允明也不推辭,看過文章,提筆寫下了兩行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知府看後,大喜,幫閒們也説好好好,真乃詩文合璧,交相輝映。

不久,這事被唐伯虎明白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旁邊的一個朋友不解,唐伯虎解釋説:“兩個黃鸝鳴翠柳,是説那位少爺的文章寫得不知所云;一行白鷺上青天,是説那位少爺的文章離題萬里。”

祝允明與唐伯虎是好朋友,有一年,二人一同到杭州遊覽。這事被杭州太守明白了,太守想請祝允明在一幅古畫上題字,但與祝不熟,於是便請自己熟識的唐伯虎來疏通此事。

這太守為人吝嗇貪財,祝允明想借此機會教訓教訓他,於是提出要三百兩銀子做潤資。太守只給了一百兩。祝便打定了一百兩的主意來回敬。

這幅畫叫做《柳堤送別圖》,畫面上曲曲折折的河堤,四面皆是柳樹,小船待發,河岸上一女子正與人依依惜別。祝允明沉吟片刻,便在畫的上方寫了如下幾句:“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寫畢,便派人將畫還給了太守。

太守一看就急了,這叫什麼玩藝兒,急忙派人把唐伯虎找來。唐伯虎一看,也覺得祝兄鬧得過分了,答應與祝允明交涉此事。yingbishufa.

祝允明見到唐伯虎以後竟然笑了,理直氣壯地説:“我的題詩照例是三百兩銀子,他只給了一百兩,我能給他寫這麼多,就很對的住他了。如果他照三百兩銀子給,我就把詩補齊,包他滿意。”

唐伯虎只好把這意思轉告給太守,太守雖然心疼銀子,但事已至此,也只好屈就答應;否則,畫毀了,就更虧了。

祝允明按約來到太守家,坦坦蕩蕩收下銀子,便開始揮筆續詩,不一會兒,續詩寫完了,眾人觀看,只見畫面上寫道:“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南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任憑你南北東西,千絲萬縷,總系不得郎舟住。這邊啼鷓鴣,那邊喚杜宇,一聲聲行不得也,哥哥!一聲聲不如歸去!”

幾句續詩,便把全詩激活,把原本開頭幾句平淡的詩句也變得有了好處。全詩成了一首帶有元曲情調的婉約纏綿的離愁別緒的佳作,人情人景,別有一番滋味,令人拍案叫絕。

書法家的故事30

祝枝山闖酒席

祝枝山是明朝的一個大文人,但生性詼諧,貪杯中物。一天,唐伯虎龢文徵明瞞了祝枝山,躲在一處飲酒,不料被祝枝山得知,也急急忙忙趕到那裏,一進門就大聲嚷道:“今朝吃福好,不請我自到。”説罷,坐下便要吃酒。

唐伯虎向文徵明眨眨眼,然後對祝枝山説:“這天我們吃酒,有個規矩,須即景吟詩一首作為謎面,打一昆蟲名,否則不準吃。”祝枝山笑笑説:“好吧,你們先説。”唐伯虎便吟道:“菜餚香,老酒醇,不喚自來是此君,不怕別人來嫌惡,撞來席上自營營。”文徵明之後説:“華燈明,喜盈盈,不喚自來是此君,吃人嘴臉生來厭,空腹貪圖亂鑽營。”

不速之客祝枝山聽了,明白他們在取笑自己專吃白食,但卻假裝不懂,便也吟了一首:“來得巧,正逢時,勸君莫怪盤中食,此公滿腹錦繡才,不讓吃喝哪來詩?”

吟罷,三人相視大笑,開懷暢飲,直吃到酩酊大醉方休。

請你猜猜他們三人所作詩謎的謎底是哪三種昆蟲?

書法家的故事31

“巧取豪奪”的由來

“巧偷豪奪”,一般都説作“巧取豪奪”。“巧取”,玩弄各種花招騙取;“豪奪”,使用蠻橫手段來強搶。這個成語比喻用卑鄙的手段佔有別人的財物或權利。其實這原先是書畫史上一段風雅趣事。

宋朝著名的書畫家米芾,其書法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蘇東坡盛讚其“真、草、隸、篆,如風檣陣馬,沉着痛快”。米芾精於書畫鑑定收藏。但是,他最不足為外人道的地方,就是常常用“調包”這種欺騙手段,“偷”取名貴字畫。平日,只要聽説誰家有名貴字畫,他就千方百計把它借來,説是觀賞,其實是臨摹。他能夠臨摹得到和原作一模一佯,以假亂真,然後把臨摹品還給人家,自己留下真跡。有時他甚至把原作和臨摹品同時給原主挑選,原主往往辨別不了,大呼上當。米芾十分喜愛唐朝沈傳師的書法。他在長沙做一個小官時,聽説某寺有沈傳師的真跡,便求寺院借觀。不曾想,米芾借到手,居然乘寺院不備,竟攜此帖揚帆而去。寺院將他告到官府,米芾仍然抵賴不還。一日,米芾和蔡京一齊乘船遊玩,蔡京取出一幅謝安的《八月五日帖》讓米芾看。米芾見了極為興奮,因為十四年前他也曾見過此帖,只是當時囊中羞澀,一向懊悔不已,不承想今日再次見到,喜不自勝,愛不釋手,當即要求蔡京將此藏品送給他,或與他交換。他苦苦哀求,蔡京面有難色。沒料到,米芾突然躍上船舷,大聲説:“你若不給我,我不如跳江死了算了。”蔡京見狀,只得把此帖送給他。米芾就用這樣的方式“奪”得自己喜愛的書法。

周煇(宋朝人)編撰的《清波雜誌》把米芾這種伎倆叫做“巧偷豪奪”。就連大文豪蘇軾在《次韻米芾二王書跋尾》中也譏諷他“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痴虎頭。”。”(晉朝畫家顧愷之,小名虎頭。)米芾個性怪異,喜着奇裝異服,嗜潔成癖,喜歡石頭,稱石為兄,抱石而眠,被人稱為“米顛”。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大家已經見怪不怪了。

書法家的故事32

蔡邕喜得素書

蔡邕進嵩山學習書法,在一石洞發現一本寫在素絹上的墨跡,用筆犀利,八面得勢,很象籀書、大篆,資料是寫李斯、史籀等的用筆法。蔡邕得到它後,高興得三天不吃飯,好像當面得到古人的教導一般。

他專心讀誦這本素書,整整學習了三年,深得其用筆奧妙,所以他的用筆奇特,書法精深,得到當代書家們的崇敬。

蔡邕親自在太學(最高學府)書寫了《五經》,令工匠鐫刻在太學門外,觀看的人象趕集一樣多,大家對此讚歎不已。

書法家的故事33

蔡邕偶創飛白

漢朝的蔡邕,字伯喈,官到中郎將,人稱“蔡中郎”,他不但是個文學家,還是一名著名的書法家。“飛白書”就是他獨創的。什麼叫“飛白書”呢?你們聽完這個故事就明白了。

蔡邕不是一個閉門讀書、寫字的人,他經常出門旅行,為的是捕捉靈感,豐富閲歷。東漢靈帝熹平年間,皇上旨令蔡邕寫《聖皇篇》,完稿以後,他把寫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書的鴻都門去。那兒的人架子挺大,誰來了都得在門外等上一陣。蔡邕等待接見的時候,有幾個工匠正用掃帚蘸這石灰水在刷牆。他就站在一邊看了起來。

一開始,他但是是為了消磨一下時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點“門道兒”來了。只見工匠一掃帚下去,牆上出現了一道白印。由於掃帚苗比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牆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掃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牆皮來。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寫字用筆蘸足了墨汁,一筆下去,筆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牆一樣,讓黑筆道里露出些帛或紙來,那不是更加生動自然嗎?想到這兒,他一下來了情緒。交上文章,立刻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裏,顧不上休息,準備好筆墨紙硯。想着工匠刷牆時的情景,提筆就寫。誰知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就難了。一開始不是露不出紙來,就是露出來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點兒也不氣餒,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他最後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筆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道,使字變得飄逸飛動,別有風味。

蔡邕獨創的這種寫法,很快就推廣開來,併成為“飛白書”。直到這天,還被書法家們所應用。

(事見唐·張懷瓘《書斷》)

書法家的故事34

墨成池

東漢大書法家張芝,年輕時學習書法十分刻苦。他天天勤奮練字,廢寢忘食,幾天就寫禿了一支筆,一個月就要用掉幾錠墨。

每一天寫完字後,張芝就到自家後院的池塘裏洗筆洗硯,久而久之,池水竟變黑了。

書法家的故事35

師宜官

東漢靈、獻帝時人。籍居南陽。後為袁術將。工書,尤善八分書。書跡為時人所寶。晉衞桓《體書勢》雲:“靈帝好書,時多能者,而師宜官為最,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時不持錢酒家飲,因書其壁,顧觀者以酬酒值,計錢足而滅之又云:“師宜官每書輒削而焚其拊。樑鵠乃益為拊,而之酒,候其醉而竊其拊。鵠卒以書至選部尚書。”南朝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雲:“《耿球碑》是宜官書。自矜重。”南朝梁武帝《古今書人優劣評》曰:“師宜官如鵬翔未息,翩翩而自逝。”庾肩吾《書品》列師宜官,為上之中品,雲:“師宜官鴻都為最,能大能小。”唐張瓘《書斷》卷中雲:“靈帝時徵天下工書於鴻都門,至百人,八分稱宜官為最。”列師宜官八分書為妙品。唐續《墨藪·九品書人論》列師宜官正隸草為上之上品傳世書跡有。《耿球碑》。

書法家的故事36

蕭何深思題匾

西漢大臣蕭何協助劉邦建立了漢王朝,因為他的功績大,劉邦就封他為贊部候,之後又升他做相國。蕭何的字寫得十分好,尤其擅長用禿筆在牌匾上寫字。有一次,有人請蕭何為一座新砌成的宮殿題寫一個殿名,蕭何苦思冥想了三個月後,才動筆寫。寫的那天,有人聽説蕭何想了三個月才動筆寫,都從很遠的地方趕過來看。只見蕭何如同帶兵打仗一樣,手腕的變動好像是在指揮千軍萬馬,寫出來的字好像他所帶領的文臣武將(“變通並在腕前,文武遺於筆下”),每一個字都那麼有氣勢,前來觀看的人擁擠得象潮水一般,在場的人無不為他精彩的揮毫潑墨所深深折服。

書法家的故事37

程邈創隸書

傳説,隸書是由秦朝的一個名叫程邈的人創造出來的。程邈起初在一個縣裏做個小官,專門負責辦理有關文件的抄寫。之後,因為犯了罪,被秦始皇關在雲陽縣(在這天陝西省淳化縣西北方向)的一個監獄裏。

在監獄裏,整天沒有事幹,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寫文件時,秦朝的文字小篆體字比較繁雜難寫,就萌生了一種改變小篆體字寫法的念頭。在監獄裏想了幾年,出獄後,他又蒐集研究了幾年,整整十年過去了,程邈在篆書的基礎上,把篆書簡化演變,把原先篆書比較圓轉的筆劃變成方折形,在字的結構上,把原先的像畫畫一樣象形結構變成筆畫形式,這樣一來,漢字就比原先更好書寫了。

程邈研究成功後,就把自己歷經10年蒐集研究成功的3000個隸書字寫成一個奏本,並送給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後,對程邈十分讚賞,就任命他為御史。當時,各種上報給皇帝的公文很多,篆體字又很難寫,所以使用隸書的人就多了起來。

因為這種字體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員使用,寫起來又很方便,所以稱作隸書。

書法家的故事38

吳昌碩拜師

“師説一篇陳歷歷,門生再拜舞蹲蹲”。這是藝術大師吳昌碩題楊見山遺像中的兩句詩,憶他承師楊翁的一則軼事。

楊見山名峴,號庸齋,自號藐翁,浙江湖州人。工書法,精經學,擅詩文,個性是他的“八分書”,二分似隸,八分像篆,怪石嶙峋,遒勁古樸,別具一格。他為湖州千臂亭所書“千臂亭”三字及題跋,千鈞筆力,字字珠璣,尤為今人所讚歎。吳昌碩與楊見山早年在吳興華樓橋潛園主人陸心源家認識。那時,楊見山是吳興有名的“六才子”之一,經常詩酒會於潛園;吳昌碩則隨陸氏手拓《千臂亭古磚圖錄》,早就有拜楊見山為師之意。

吳昌碩辭去安東令以後,流落蘇州街頭,以賣畫為生。一天,他莊重地備了一份大紅帖子,一身整齊,去寓庸齋拜楊見山為師。楊見山是個意氣瀟灑、生活不拘細節的人,一見吳昌碩這副樣貌:短褂長衫,衣冠楚楚,一進門便拱手長揖,有單膝下跪之意,不禁哈哈大笑道:“俊卿兄,你這是幹啥呀?”吳昌碩不知所措,一本正經地回答道:“我是來恭恭敬敬拜你為師的哩!”楊見山聽後,雙手一攤道:“你看我……”吳昌碩朝他一望,楊見山布衣不整,滿頭蓬髮,腳上的一隻鞋子也穿倒了。兩人哈哈大笑起來。吳昌碩正要掏呈帖子,楊見山連忙制止道:“快收回,快收回,你我同裏同藝,何師之有!”吳昌碩只好收回帖子。為了記志這一承師趣事,他在呈楊翁一首詩中説:“奇文諸子筆,餘事八分書,迎客履倒著,説詩頭懶梳。”

吳昌碩第一次拜師不成,楊不肯接帖。第二次,他用極其認真的工楷,寫了一封長信給楊見山,再次要求“稱師”,列於門下。yingbishufa.

楊見山看過信,深感吳昌碩求師學藝的摯誠,表示願意以兄弟相稱,共同切磋藝事,但仍婉言謝絕稱師。他在長長的覆信中説:“來函敬悉,如此稱謂(指吳稱楊為師),未免太俗,擬仿從前沈仲復與藐訂交之例,彼此贈物,即俗間之換帖也。犬馬齒差長(楊比吳大25歲),藐潛稱兄,君即吾弟。師生尊而不親,弟兄則尤親矣。一言為定,白首如新。”吳昌碩讀後深為感奮。此後,楊吳兩人詩書往來甚密。吳昌碩客蘇州、寓滬上時,藐翁不時有詩作寄贈,書畫請吳題款,並將自著《遲鴻軒詩集》手稿寄吳指疵;吳昌碩也經常有金石書畫呈藐翁教正,對楊見山推崇備至。

吳昌碩和楊見山換帖兄弟相稱,深交數十年,但一向師稱楊見山,他以“藐翁吾先師”之句題詩作書,並自稱“寓庸齋內老門生”。藝術大師尊師重道之忱,虛懷若谷之心,足以傳為佳話。

書法家的故事39

鄭板橋巧諷和尚

鄭板橋板橋性愛山水,即使在他窮困落拓時依然興致勃勃。板橋時常到寺廟投宿。一般狀況下,出家人都樂於為人帶給方便,板橋為此還交了不少憎、道朋友,但板橋有時也遇到使人氣結的和尚。有一天,鄭板橋到一寺院投宿。前來接待的和尚看他落落拓拓,是一個窮秀才,十分勢利,規定務必抄經若干方可借宿,語言十分傲慢。看看天色已晚,板橋也只好答應。經抄好後,和尚意猶未足,他見板橋的字寫得很好,説是加寫一副對聯,晚上才可供應一牀棉被。板橋無奈,提筆揮毫,語帶雙關地寫下:

鳳在禾下飛去鳥,

馬到蘆邊萆不生。

寺後有禾,寺前有蘆,皆為實景。而鳳表示祥瑞,馬到表示施主光臨,都是喜事。和尚見了,甚為滿意,立刻備香茶果脯,請板橋到上房安歇。日後,和尚將那幅對聯裱懸於佛堂,逢人便誇。客人中也有懂詩的,看出其中的玄機,提醒和尚説:“這上聯寫的是一禿字,下聯寫的是個驢字。”經其點破。和尚也一下回味過來,頓時臉紅氣促,暗自叫苦不迭。(注:上聯的玄關在於繁體的“鳯”字)

鄭板橋對佛學研究頗深,但他十分憎惡那些勢利市儈的和尚。

晚年的板橋,衣着依然打扮十分隨便,且又其貌不揚。有次,他去逛揚州城外的平山堂。平山堂主持老和尚看他僅穿了件粗布直裰,以為他是一俗客,就隨便説了聲“坐”,對泡茶的小和尚説了聲“茶”,就不再作聲了。板橋並不介意,站在那裏向他講明自己此行的目的是瞻仰平山堂內歐陽修讀書處的石膏像。老和尚聽後,不以為然,心想你那個窮樣還談什麼欣賞歐陽修?欣賞了一番寺廟內的雕刻和字畫,和尚與他搭訕幾句,板橋皆娓娓道來,十分內行,和尚發現這位粗布衣裳的人談吐不俗,很有才學,心想,他必須不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或許有什麼來頭,轉而招呼道:“請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寺裏來了一批達官貴人,和尚笑臉盈盈的合掌相迎,十分熱情。這些達官貴人見鄭板橋也在座,一個個上前向他問好,喊出板橋的名字。和尚方才明白麪前就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不免大吃一驚,立刻變了態度。老和尚趕忙滿臉堆笑地對板橋打躬合掌説道:“請上坐!請上坐!”此時小和尚將茶端了上來,老和尚喝道:“敬香茶!”小和尚立刻又回去換來香茶。這時老和尚拿出紙張筆墨,請求板橋留點墨跡。板橋也不回絕,淡然一笑,揮毫寫就下面這幅妙趣橫生的對聯: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真真是妙不可言!想必老和尚此時定會面紅耳赤,恨不能腳下有條地縫鑽進去。

他在鎮江焦山讀書時,給其友徐宗於的信中曾説:

山中和尚,泰半是錢奴化身,市儈轉世,口唸阿彌陀。心貪阿堵物,俗不可耐,觸人慾嘔。入山遊客,不問雅俗,但視衣衫,入寺燒香,只計貧富。有錢布施,聲聲居士、檀越,合十唸佛,狀似彌勒;無錢施捨.則白眼相加,冷語對答,陰森之氣,逼人發抖。知客堂中,最為可恨,請客一坐,有請坐、請上坐之等次;待客一茶,有泡茶、泡好茶之分別。內外各有度詞隱語,彼此相通,亮中説話,暗中關切,冷眼傍觀,氣破肚皮。悲哉!悲哉!莊嚴佛地,清靜梵宮,變作論斤較兩之市井,我佛有靈,定當低眉閤眼。效夫子之喟然而歎也。(《焦山別峯庵與徐宗於》)上則故事當根源於此。

書法家的故事40

鄭板橋“宰客”

1759年,在揚州西方寺前新立的一塊碑石目起了路人的圍觀,原先是大畫家鄭板橋別出心裁地打出了筆榜,即賣字畫的收費標準:“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於作無益語言也。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年也。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屬書謝客。板橋鄭燮。”

能夠想象,當年鄭板橋潤格的公佈在楊州城內引起了多大的轟動,一時間可謂是滿村爭説蔡中郎,板橋本人也成了議論的中心。鄙夷者有之,讚許者有之,詆譭者有之,但更多的的人在微微一笑中理解了書畫市場上的這一悄悄的革命。葉調生説:“這位板橋老兄真是風趣可掬。與那些道貌岸然,實則視金錢如命,連老友也不放過的假名士相比,他但是一位真正的雅士!”誠如斯言,板橋雅極而俗,出此筆榜,將長期以來籠罩着藝術市場上的酸溜溜的腐臭氣息掃蕩一空,天空豁然開朗,空氣無比清新。

其實,追根溯源,書畫家張榜公佈潤格並非由板橋始,真正的發明人卻是清初的明遺老戴易。此公為了籌款買地葬友,“榜於門,書一幅止受銀一錢,人樂購之”。透過這個辦法,戴易最終竟籌集了四十餘兩銀子。相地葬友自然是足夠了。只是戴易賣字不在鬧市,知之者不多,所以才有鄭板橋獨領風騷於其後。鄭板橋筆榜面世後,書畫界步其後塵者日眾。有的甚至就按板橋潤格賣字畫,或以板橋潤格為基礎,適當加以增減後製訂的。潤格既然已經公佈了,實行起來卻不那麼容易,可謂是“知易行難”。鄭板橋真不愧為一代宗師,其幽默感在藝術市場上也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時江西有位張真人,受乾隆垂青,入京朝見後,飄過楊州,當地商人都爭着要逢迎拍馬。有一位想了一個點子,玩點高雅的,就請鄭板橋為其寫一幅對聯。為此他特地差人去江西定做了長丈許,寬六尺多的大紙,並攜至板橋處。這紙實在太大,遠超出板橋潤格“大幅六兩”的範疇,又要為其撰句,所以要個性地問一下價錢。板橋不加思索地開價一千兩,來人畢竟是楊州的生意老手,隨口殺價為五百兩。不料板橋卻不假思索,欣然應允。提筆一揮而就,頃成上聯:“龍虎山中真宰相。”來人讚不絕口,並請其寫下聯。板橋笑日:“説好一千兩,你只出五百兩,我只好給你寫一半。”來人這才發現自己吃了虧,情急之下又回去請示大商人。這位商人聽了哭笑不得,最終萬般無奈,如數奉上。鄭板橋這才寫了下聯:“麒鱗閣下活神仙。”真是妙語驚人,商家也十分滿意。

像板橋這樣風趣瀟灑、敢説敢為者其實並不多。由於是風氣初開,清代前期書畫市場上真正按潤格賣畫還是不那麼容易。相反,也有一些人走向另一個極端,把賣字畫完全等同於一般交易,逐步庸俗化。

實際上,直到這天,大部分書畫一級市場都是'地下市場',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原始交易方式,既能夠讓畫家漫天要價,又能夠保全名士的面子,當然所得税也就更不用談了。而買者則認為一級市場的交易費用低,又沒有中介機構的轉手加價,其價位肯定要低於畫廊和拍賣行的價格,寧願聽畫家胡吹亂侃,只要把價格砍下來就不虛此行了

Tags:書法家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