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專業資料

河道治理可行性研究報告

欄目: 專業資料 / 發佈於: / 人氣:1.7W

一、報告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敍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對工作的主客觀條件、有利和不利條件以及工作的環境和基礎等進行分析。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中心。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什麼性質的,怎樣產生的,都應講清楚。

3、經驗和教訓。做過一件事,總會有經驗和教訓。為便於今後的工作,須對以往工作的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來認識。

4、今後的打算。根據今後的工作任務和要求,吸取前一時期工作的經驗和教訓,明確努力方向,提出改進措施等。

二、河道治理可行性研究報告

在生活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應該是準確無誤的。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河道治理可行性研究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河道治理可行性研究報告1

目前,城市水環境治理工作已經得到了社會各屆人士廣泛的關注,並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眾所周知,水環境是人類文明、生態文明的一面鏡子,自古以來人們就有着濃厚的水情結,喜歡逐水而居,濱水而棲,特別是對於常年生活在水泥森林的都市居民來講,擁有一個優美和諧的水環境更是一種強烈的渴望。在城市中蜿蜒流淌的條條河道,不但是防洪排澇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景觀建設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着一個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平衡,關係着廣大市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品質。建設人水和諧的河道生態系統,打造水生態良好、水景觀優美、水文化豐富的親水型宜居城市已成為許多城市的發展目標。

水環境的治理和水邊環境建設包括了截污、清淤、護岸、綠化等內容。人們對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污水截流、清淤、底泥處理、兩岸綠化等方面的內容做了不少研究。對新建河道的護岸結構在生態方面的研究也有了起步。國外在這方面的研究比國內起步要早,日本xx年前就開始提出“新水”的概念,並且在生態護坡結構方面做了實踐;荷蘭也正在規劃和建設21世紀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水環境。本文擬對原有城市河道的護坡結構進行分析,在充分吸收國外在河道整治方面和其他領域生態護坡的經驗基礎上,探討河道生態護坡結構新方法,從而為城市水利向環境水利和生態水利轉化提供參考。

一、原河道護坡結構形式對環境與生態的影響分析

(一)原河道坡面結構形式

長期以來,人們比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如行洪、排澇等,因此河道斷面形式單一,走向筆直,河道護坡結構也比較堅硬,其主要考慮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沖刷、水土保持等。因此,河道的護坡結構主要採用漿砌或幹砌塊石護坡,現澆混凝土護坡,預製混凝土塊體護坡,或現在比較流行的土工模袋混凝土護坡等結構。

(二)原結構形式對環境與生態的影響

原有的河道護坡和護岸結構形式是在一定歷史條件形成的,它在約束水的行為,防止水土流失方面作出了較大成績,為廣大人民創造了一個相對安全的生活和發展空間。但是,其在對保護水的自然清潔和維持人與水環境的和諧方面影響較大。

1、對景觀環境的影響整齊劃一的河道斷面、筆直的河道走向,固然是一種景觀,但是它與現代人們追求的迴歸自然的景觀需求不相一致。昔日的碧水漪漪、青草幽幽、白帆點點的景象被堅硬的護坡和擋牆破壞得無影無蹤,人們只能越過灰白高聳的混凝土擋牆才能看到有幾條混凝土駁船在污濁黑臭的河裏發出噪人的嘟嘟聲。這與現代城市河道周邊無論現代或古典的建築藝術都極不相稱,與周圍環境也極不相協調。而且一旦這些結構遭到破壞以後,環境景觀就更差了

2、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我們暫且不説護坡及擋牆內材料(包括鹼化骨料)的水化反應、炭化反應及各種添加劑(如早強劑、抗凍劑、膨脹劑等)在水中發生反應對水質和水環境的影響,就是讓人們長期生活在上述這種灰色、生硬、沒有活性的混凝土牆體中,人們的身心健康也會遭到侵害。在這種結構保護下的河道失去了河道原有的水邊環境和水環境的功能,人們失去了娛樂、休閒和親水的好去處,城市也因之失去了靈氣和精神。由於黑臭的河水、乾燥的空氣及生活環境色調的影響,人們的心情等遭到嚴重破壞,身體感覺缺少了活力,工作也失去了動力。所以説,原有的護坡及護岸結構形式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3、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原有的護坡和護岸結構對河道坡面採取了封閉的形式,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很難生存下去,因此河道的自淨能力遭到了破壞。同時各種水生植物也難以在堅硬的結構坡面上生長,各種水生物也因失去了生存環境而無法生存。整個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就因一層堅硬的護坡結構而斷開,生態環境因此而破壞,生態就失去了平衡。更有甚者,有的河道護坡和護岸結構還採用了全斷面護砌的結構,後果就更加嚴重,趨向就更加惡劣。

二、生態護坡結構方法探討

上述情況可以看出,硬性材料的護坡和護岸結構對城市的許多方面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城市河道的護坡和護岸結構改造有必要推行一種生態型的護岸結構形式。在現在各大城市大型河道整治的同時提出對原有河道護坡和護岸結構改革非常必要,下面就國內外一些經驗和筆者的一些初步設想作一介紹。

(一)採用新型材料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新型材料和新技術必將作為我們河道護坡和護岸結構改革的主要源泉。在國內和國外相繼出現了一批用於生態方面的材料和技術,如水力噴草技術、土工材料綠化網、植被型生態混凝土、水泥生態種植基、土壤固化劑等等。雖然它們起源時不一定用於河道護坡和護岸結構方面,但在河道護坡結構使用上可以借鑑和參考。

(二)生態護坡方法探討

1、發達根系固土植物發達根系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國內外對此研究也較多。採用發達根系植物進行護坡固土,即可以達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滿足生態環境的需要,還可進行景觀造景,在城市河道護坡方面可借鑑。固土植物可以選擇的主要有沙棘林、刺槐林、墨穗醋栗、黃檀、胡枝子、池杉、龍鬚草、金銀花、紫穗槐、油松、黃花、常青藤、蔓草等等,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還可以選擇蘆葦、野茭白等,可以根據該地區的氣候選擇適宜的植物品種。

2、土工材料複合種植基

(1)鐵絲網與碎石複合種植基。鐵絲網與碎石複合種植基主要由鍍鋅或噴塑鐵絲網籠裝碎石、肥料及種植土組成。鍍鋅鐵絲網籠容易鏽蝕,在河道護坡方面一般不宜選用,而應選用耐鏽蝕的噴塑鐵絲網籠。鐵絲網與碎石複合種植基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它比較適合於流速大的河道,抗沖刷能力強、整本性好、適應地基變形能力強,避免了預製的混凝土塊體護坡的整體性差和現澆混凝土護坡與模袋混凝土護坡適應地基變形能力差的弱點,同時又能滿足生態型護坡的要求,即使進行全斷面護砌,生物與微生物都能照樣生存。國外在這方面已有較多工程實例。鐵絲網籠可以做成不同形狀,既可以用作護坡,又可以做成砌體擋土牆。

(2)土工材料固土種植基。土工材料固土種植基可分為土工網墊固土種植基、土工格柵土種植基、土工單元固土種植基等多種形式。

土工網墊固土種植基主要由聚乙烯、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製成的網墊和種植土、草籽等組成。固土網墊是由多層非拉伸網和雙向拉伸平面網組成,在多層網的交接點經熱熔後粘接,形成穩定的空間網墊。該網墊質地疏鬆、柔韌,有合適的高度和空間,可充填並存儲土壤和沙粒。植物的根系可以穿過網孔均衡生長,長成後的草皮可使網墊、草皮、泥土表層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固土網墊一般可由人工鋪設,植物種植一般採用草籽加水力噴草技術完成。這種護坡結構現在運用較廣,如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圍海大堤工程、上海化學工業區圍海造地工程的護坡均採用了此形式。

(3)土工格柵固土種植基主要是土工格柵進行土體加固,並在邊坡上植草固土。土工格柵是以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為原料,經擠壓、拉伸而成,有單向、雙向土工格柵之分。設置土工格柵,增加了土體摩阻力,同時土體中的孔隙水壓力也迅速消散,所以增加了土體整體穩定和承載力。而且,由於格柵的錨固作用,抗滑力矩增加,草皮生根後草、土、格柵形成一體,更加提高了邊坡的穩定性。

另外,現在又出現一種土工單元固土種植基,即利用聚丙烯、高密度聚乙烯等片狀材料經熱熔粘接成蜂窩狀的網片整體,在蜂窩狀單元中填土植草,達到固土護坡的作用。

3、植被型生態混凝土植被型生態混凝土是日本近年在河道護坡方面作出的研究,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難溶性肥料和表層土組成,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混有高爐爐渣和硅灰的水泥、適量的細料組成,是植被型生態混凝土的骨架。保水材料常用無機人工土壤、吸水性高分子材料、苔泥炭及其混合物。表層土鋪設有多孔混凝土表面,形成植被髮芽空間,同時提供植被髮芽初期的`養分。在城市河道護坡或護岸結構中可以利用生態混凝土預製塊體做成砌體結構擋土牆,或直接作用為護坡結構。

4、水泥生態種植基水泥生態種植基在國內國外均有研究。它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相組成的具有一定強度的多孔性材料。固體物質主要包括適合於植被生長的土壤、肥料、有機質及由低鹼性的水泥、河砂組成的膠結材料等。在種植基固體物質間,由稻草秸稈等成孔材料形成孔隙,以便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和空氣。在種植基內還可填充保水劑,保持植物在常日照坡面能很好生長。

5、土壤固化劑高性能土壤固化劑在國外日本等國家應用於工程領域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廣泛應用於道路工程、土木建築工程、環境保護工程、農田水利工程,固化處理各種污泥。但固化劑做為我國90年代引進的高新技術產品,在北京地區乃至全國大面積用於河(湖)底固化尚屬首次。固化劑是以水泥主體摻入特殊的激發元素後製成的,其作用機理主要是固化劑中的水分子調節劑與土壤中的水分子形成化學鍵,對水分子有很強的吸咐作用,利用土壤穩定固化,其中含有微晶核,通過晶核配位,在土顆粒孔隙中生成針狀晶體,填棄土體孔隙,形成骨架結構,固化劑中的固化分子通過交聯形成三維網狀結構,從而提高土壤的抗壓、抗滲、抗折等性能指標。

在城市河道治理中遇到了防止水土流失需要硬質河底與水生物繁衍需要軟質河底的矛盾,因此要求最好採用兩者能同時兼顧的材料。解決上述矛盾,土壤固化劑就是其中較好方法之一。固化劑既具有硬化土壤表面與混凝土近似的性能又有鬆軟的下層近似於土壤的性能,所以使用固化劑的結果能夠使河底土層表面結殼,從而達到既固土保沙作用,又使底層利於水生物繁衍生殖,滿足生態需要。

在城市河道治理中,河道生態護坡結構已被許多人所需求和採納,並在大力推廣之中,本文是吸取國內外有關城市河道整治和其他領域生態護坡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城市河道整治坡面採用生態護坡結構的一點初步設想,以便為城市水利向環境水利和生態水利轉化提供參考。探討河道生態護坡結構方法可以借鑑其他領域生態護坡的經驗,同時需要廣大技術人員研究新的合適於河道護坡特點的新技術、新方法,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河道治理可行性研究報告2

城市河道不但是城市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只有營造出良好的城市河道生態系統、人水和諧的城市景觀,才能真正地改善城市居住環境、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本文以深圳市鹽田河景觀改造工程為例,從現代景觀環境對城市河道水環境治理的需求出發,從景觀生態設計的角度對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態景觀設計進行思考和研究。

通過對深圳市鹽田河進行實地勘察,分析各岸段水景、生態環境,掌握工程在河牀、駁岸、及綠化設計方面所作的生態性改造嘗試,發現並認識到城市河道的生態景觀設計就是城市河道水環境治理和景觀設計的重點和實質。只有遵循生態設計原則對城市河道景觀進行設計和規劃,尊重自然恢復河道的生態功能,同時在保護和創造生物良好生存條件和環境的前提下注重安全性、耐久性和自然景觀效果,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提出和實施城市河道水環境治理與景觀設計的策略,構建人水和諧的河道景觀生態系統。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1.研究背景

近年來,城市和到普遍存在淤積、污染等現象,許多河道失去了飲用水源甚至生活用水的功能,水體普遍富營養化,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可以説對河道的生態治理日益緊迫。景觀城市河道水系統的功能比如航運、排水等已經被充分的利用,但是城市河道水環境系統應該具有的生態效應和景觀功能卻往往被忽視。以前在對城市河道水環境進行治理的時候往往採取治理工程和設計規劃分別實施,工程人員與設計師分別作業的方法和流程。而且傳統的設計理念往往是以工程的角度為主,以最小的投入達到工程要求;排水、防洪是首要目標而混凝土結構是實現工程最普遍和可靠的手段。在這種治水理念的指導下,城市的生態系統、周邊居民及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往往被忽視;整個岸區和河道也沒有被視為城市公共空間,而是單純的截彎取直、高築堤岸,使得濱水景觀在城市的生態價值中失去了活力。因此,治水和設計要有機結合,以新的理念和觀念重新審視對城市河道水環境的改造。應該從整個城市的景觀系統和水環境的生態功能出發,一方面注重水質的提高、水環境的改善以及水生態系統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合理規劃岸線景觀,營造出具有視覺效果和優良體驗的和到環境。

2.研究意義

隨着人們支配河流的能力日益提高,給河流也呆了越來越大的傷害。水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影響着居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尤其是城市河道水環境的污染,更是給居民帶來了很大的危害。目前的城市河道水資源條件迫切需要得以改善,無論是水質的提高還是水景的改善,甚至水生態系統的完善都是城市急需解決的問題。城市河道水環境治理中的生態景觀設計一方面需要注重工程技術的治理手段,同時要關注景觀設計的美學效果,還要考慮到同步設計同步實施。只有經過多方面的慎重考量、規劃、設計、施工,才能即可治水又能美景,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二、深圳市鹽田河河道水環境改造及景觀設計

(一)河道現狀特點

鹽田河位於深圳市鹽田區內,是該區的一條主要河流。全長6.4公里,流域面積20.8平方千米,綜合整治工程從2005年開始。其中,河道景觀規劃設計的重點位於鹽田河雙擁公園下有段至鹽田河內灣出海口。鹽田河由於缺乏統一規劃設計以及管理,防洪標準達不到10年一遇的標準。護岸在洪水中多發生水毀,洪水給周邊居民和企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沿河多見坍塌的河岸、淤積嚴重,而且臨近社區沒有完善的排水系統,排入河道的污水對河道水質造成了嚴重污染。

(二)規劃目標及理念

鹽田河在綜合治理規劃的過程中吸收了國內、外治河的先進經驗,結合自身特點進行。在滿足水源保護和防洪的基礎上,將鹽田河治理規劃成為具有示範性的生態、景觀河流。在河道治理方面主要採用人工生態駁岸對自然河岸進行“可滲透性”的整治。同時,生態駁岸將濱水區植物與堤內植物進行有效聯繫,構成完整的河流生態系統,恢復水體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在景觀設計方面,在原有地形、道路和植被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充分考慮到保護並利用現狀。同時,通過豐富駁岸濱水邊界的景觀要素,增加親水空間、強化親水設施,利用鹽田河周邊的自然風貌,形成協調融合的生態景觀。

(三)治理對策

1.水環境治理傳統工程措施

在鹽田河治理工程措施中,為了從根本上提高水環境的承載能力、改善水質,採用了傳統的水體置換和引水配水的工程,將“靜止”的水變成活動的水,使水流動起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鹽田河上修建了兩座鋼筋混凝土自動翻板閘,閘門可自動調控,攔擋和釋放河水。同時,一次性清除了14.12萬立方米的淤泥,幫助鹽田河水實現吐舊納新、水體置換的效果和目標。

至今為止,採取截污和改善河網水質的綜合措施一直是改善水質嚴重污染地區的主要措施。在鹽田河治理工程中,在對現狀進行充分考慮的前提下,工程主要採用了點截污和大截污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找出污水管道並將其接入污水管網,另一方面在河道兩岸佈置截污幹管和截污泵站,集中截污並送往污水處理廠。對於沿河兩岸的企業和居民區不僅要將其排放的污水接入污水管道中,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居民和企業素質、規範,從根本上改變和杜絕往河道內排放污水和傾倒垃圾的陋習。

2.水環境治理生態工程措施

解決生態問題的最好方法莫過於採用生態措施。通過採取疏浚、引水、截污等工程後,通過種植一定面積的高等水生植物,及水生植物羣落,包括濕生植物、挺水植物(如蘆葦)、浮水生物等,可以去除水中的營養物,使水質得到改善,水體透明度提高,水生動植物多樣性得到恢復,使富營養化的水體變清。

人工濕地是模擬自然濕地的人工生態系統。類似自然沼澤地,但由人工建造和監督控制。是一種人為地將石、砂、土壤、煤渣等一種或幾種介質按一定比例構成基質,並有選擇性地植入植物的污水處理生態系統。

河道治理可行性研究報告3

河流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是城市、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到了近代,社會高速發展給河流造成了諸多壓力,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近年來,全國對河流治理開始轉變為景觀綠化、水利建設、防污治污等方面的綜合治理,對河道治理工程設計和防洪措施進行探討,合理治理措施能使河流充分發揮其防洪減災、興利和生態環境綜合效益。

廬江縣境內有15條河流,分別為縣河、黃流河、黃屯河、瓦洋河、塘兆河、盛橋河、馬槽河、金牛河、羅埠河、杭埠河、白石天河、界河、失曹河、羅昌河、柯坦河。近年來通過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安徽省災後水利薄弱環節建設項目、國開行、亞開行等投資,分別治理了縣河及支流(東大河、中塘河、蘇家河)、杭埠河、白石天河、黃流河、瓦洋河、失曹河、黃屯河、羅昌河、兆河、柯坦河、盛橋河。未治理河道存在問題:河道彎曲狹窄,泄洪能力低,堤埂低矮單薄,堤坡陡,迎水面沖刷嚴重等。基於這樣的情況,河道治理工程設計與防汛措施突顯出了其重要地位,人們對河道的治理,不在侷限於河道內的淤泥和河道防汛功能的設計,對河道的治理與防汛工程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質量要求,也對河道工程提出了符合時代可持續發展背景的生態功能要求。

一、河道治理工程設計與防洪措施目前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縣通過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安徽省災後水利薄弱環節建設項目、國開行、亞開行等項目投資,對縣部分中小河流進行整治,由於缺乏全局理念,存在着措施不當,整體效益不佳,影響河道防洪和興利等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缺乏流域觀念。只對重要河段採取土方培堤、護岸等工程措施,沒有從全流域的角度,兼顧上下游、左右岸和小流域建設,進行流域統一規化,綜合治理。

(2)河道存在問題。目前廬江未加固中小河道存在主要問題:(1)沿河污染嚴重,河道水質惡化。河道流域範圍內分佈着較多的居民生活區及工業廠區,常年污水的無組織、不達標排放,再加上沿岸農田經濟作物的面源污染,水環境日趨惡化。(2)防洪標準不足,存在安全隱患。大部分河段未經系統整治,現狀河道淤積嚴重、堤防單薄、穿堤建築物老化、部分跨河橋樑阻水嚴重,防洪安全得不到保障。(3)岸線水土流失,生態佈局不合理。河道沿岸多為雜草、稠密不一的灌木叢,部分河段存在裸露的土坡,長期受雨水沖刷,水土流失嚴重,整體生態佈局不合理。

(3)缺乏健全的管理體制。由於缺乏健全的管理體制造成河道有違章建築物(碼頭、房屋等)、人為設置阻水障礙物(廢棄船舶、網箱、迷魂陣、圍湖造田等)。

二、河道治理工程設計與防洪措施應遵循的原則

(1)水力穩定原則。不管再怎麼更改手段,轉變思想,河道需要維護水力穩定,防洪泄洪,實現設防標準內“農田不沖毀,村鎮不受災”的目標,所以河道治理防洪工程設計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則,就是保持河道水力穩定。基於此,對於河道護坡的設計,我們需要在保證水力穩定的基礎上,再進行美化、生態化的需求。

(2)景觀生態原則。維護水力平衡,我們還需要保證河道的景觀和生態,強調人與自然發展的和諧性。在進行河道治理工程的時候,我們就要在保持水力穩定的基礎上,增強河道中的生態因素,例如使用生態護坡,既能保證水力穩定的效果,又能美化環境,強化保土留濕效果,尊重物種的多樣性,提升河道堤岸的景觀美化程度,有助於改善河道周圍人們居住的環境和生態健康[3]。

(3)區域開放原則。河道的治理工程應當是和當地地區區域相關聯。在進行河道治理工程的時候,對河道的設計應該在保證河道開發的基本要求前,儘量採用天然河道自然存在的內容。比如河岸、河牀等等。對於一些小的河流河道,還可以使用植物造景,運用天然的材料進行施工設計。重視河流作為公共場所的通達性,為人們提供一個重視自然、親近自然的活動空間。只有讓河流的發展和城市的發展相結合,才能提高城市河道的治理施工質量,提升河道的綜合能力發展。

三、河道治理工程和防洪的主要措施

河流治理應着眼於21世紀的水利大建設,通過流域的綜合治理,從功能開發、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等各方面進行綜合治理,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支持流域實現可持續發展,針對目前河流治理與防洪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治理措施。

(1)統一規劃,綜合治理。先制定流域的綜合規劃和各河流的獨立規劃,按照突出重點、點面結合、分批實施的治理方案逐步實施。廬江按流域水系分廬北片和廬南片,兩片防汛特點不同,廬北片河水漲得慢退得慢,防汛時間長,廬南片河水陡漲降得快,防汛壓力大,時間短。造成廬南片河水陡漲降得快原因是黃陂湖泄蓄能力差,根據《環巢湖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三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建設內容,黃陂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主要對黃陂湖湖區及縣河南外環路~河口段綜合整治工程。國開行投資13億元對黃陂湖流域進行治理工程總體佈局示。

(2)未加固河道整治。提高河道防洪標準,河道按10~2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計,河道疏浚及堤防加固,改建穿堤建築物,拆除堤防房屋和違章建築物,打通防汛通道等。

(3)河道治理注重生態環境。河道治理除滿足防洪要求外,重現生態河流,河道形態多樣性恢復。河道的蜿蜒性使得河道擁有主流、支流、河灣、跌水、深潭等多種形式,由此形成了豐富的濱水景觀,將河湖水系作為一個生命體,以打造生態健康的河牀、堤岸、河岸帶為抓手,以打造“鮮活”河流為流域生態經濟發展提供支撐為目標,提出保障、維護、修復、改善、控制等綜合治理措施。

(4)注重生態性防洪。以保障對象的需求為出發點,根據流域水情、工情和保護對象現狀、分區分類確定設防標準,以生態水工程的理論集防衝、降速、削峯、封閉的防洪保安綜合措施。

(5)保障水資源安全。以全面保障生活、生產和生態需水為抓水,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為目標,實現開源、擴面、保質等綜合措施。

(6)採取多種型式的生態護岸。堤岸工程一直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説是一種防護牆。工程竣工後,堤防工程可防止河牀因洪水、暴雨等原因而上升,以避免對附近生態系統或居民的威脅。因此,在堤防建設中,必須突破傳統的不合理方案,從一線到終點,設計多樣化的堤防,既有利於保持河流生物物種多樣性,又能加快工程建設。

(7)全面推行河長制。全面推行多級河長制,是解決複雜水問題的重大制度創新,是保障國家水安全的重要舉措。縣、鎮黨委、政府把河長製作為“一把手”工程,開展巡河調研,直面問題,督辦整改,發揮了示範帶頭作用。

河道的治理和防洪措施,需要從現代化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探討,考慮到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的利用問題。在治理工作中需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加快對河道治理的力度,河流管護治理進入新階段,“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一步步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