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花園》説課稿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5.4K

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花園》説課稿

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花園》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花園》一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是學生在認識平均分與除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倍”是一個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沒有給它下定義,而是結合“花園”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等實踐操作活動,體會“倍”的意義。對“倍”的意義的理解,教材要求學生既學會畫圖表徵,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識地滲透形數結合的數學思想。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2、會用圖示或除法求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

3、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 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

三、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四、教學教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根據這個教學理念,這節課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和 “動手操作法”。由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倍”的意義。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以激起學生強烈的研究興趣,從而主動探究。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交流等學習活動,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並初步學會運用“倍”的含義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倍數問題。把學習主權交給學生,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知識智慧共享的園地。

五、教學學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自主合作、發現以及探索學習機制,實現學習方法的多樣化,着眼於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根據這一要求,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生生互動作為學生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擺學具、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經歷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數學活動中,獲得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魅力。

六、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創設情景。

1、(放音樂)一陣雷雨過後,天氣晴朗了,森林裏許多小動物都高興出來玩耍!它們是誰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多媒體圖畫)誰來介紹一下?有那些小動物?它們各有多少隻?

(二)探索新知,構建“倍”的概念。

1、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説一説小猴子和小鴨子的只數關係。比較兩個數除了“求和”、“比多少”的關係,還有另外一種關係叫做“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倍的認識”

2、構建“倍”的概念。

體會“倍”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設計3個教學層次,層層遞進幫助學生體會“倍”意,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1)第一層教學:初步體會“倍”含義。

同學們!剛才通過數一數,我們知道猴子有幾隻?鴨子有幾隻?如果我們用圓片代替猴子數和鴨子數,猴子擺幾個圓片,鴨子呢?學生回答,老師在黑板上擺。(分2行,第一行擺猴子,第二行擺鴨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師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圓片畫一圈),鴨子的只數有這樣的幾份呢?(先讓學生説一説,再讓個別學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體學生用圓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鴨子擺一擺、分一分、想一想,説一説。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體會,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鴨的只數有這樣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師引導學生説: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我給學生設疑:鴨子數是小猴子數的2倍,是把什麼看作一份?再什麼有這樣的幾份?目的讓學生明確如果用“倍”來描述兩個數量間的關係,首先要知道以誰為標準,也就是説把誰看作“一份”,再看與它比較的量有多少個這樣的一份。

(2)第二層教學:加深對“倍”的認識。

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擺一擺、分一分發現“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小雞數是松鼠數的幾倍呢?”(老師把問題板書在黑板)可以讓學生説一説,並説出理由。

先要求學生畫小圓圈表示小雞數和松鼠數,圈一圈、填一填,數形結合體會“小雞數是小松鼠數的幾倍”,然後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3)第三層教學:放手讓學生尋找倍數關係的問題。

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倍”有了初步的認識,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下面請同學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説一説

(4)請你再提出一個可以用除法解決的問題,並嘗試解答。

讓學生初步體會應用“倍”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升解決問題的靈活性,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三)運用“倍”的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根據課本的練習編排,我設計了闖三關練習,讓學生帶着興趣,玩中學,學生在輕鬆而又帶有竟爭性中解決有關倍的數學問題。

1、第一關“比速度”。

2、第二關“比高矮”。

3、第三關比記憶。

同學們每天都看天氣預報嗎?還記得最近的天氣嗎?看圖理解,尋求要解決的問題。

《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會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數據的過程,所以本環節試圖培養學生蒐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

(四)全課總結。

説一説你這節課有哪些收穫。老師歸納: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

通過討論交流後,學生自己試着歸納來完成的,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回憶了這節課的學習歷程和研究的成果,這樣做更體現了“過程”。整堂課的設計,由生活情境導入,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倍”,再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倍”,解決有關“倍”的知識,最後到生活中尋找倍,層層遞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研究性學習,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五)教學效果預測。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課時中,“倍”這個概念,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顯得比較抽象。那麼如何突破這個教學上的重點呢?在教學時,在具體的情況中擺一擺、圈一圈的操作活動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動中突破難點時,我設計了3個層次。

(一)幫助學生理解“倍”含義。

在這個環節上,首先由學生在情境圖中收集數學信息,並根據收集的信息用小圓片代表小鴨、猴子來擺一擺。這些環節學生們都是可順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義時,就需要老師來幫一幫。這時我就通過和學生一同擺一擺、圈一圈來到確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個小圓片看成1份,那麼代表小鴨的6個小圓片就可以看成這樣2份,從而推導出小鴨數是猴子的2倍。

(二)輔助學生加深對“倍”的認識。

在上一個環節,學生對“倍”的含義有了一些瞭解,那麼要求小雞數是松鼠的幾倍時,我就引導學生先獨立用畫小圓圈代表松鼠數和小雞數,然後圈一圈,與同桌説一説,集體反饋時,説一説為什麼這樣列式,算式中各個數字的含義。

(三)放手讓學生尋找倍數關係的問題。

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設計了這樣3個層次的教學,對於“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採用層層遞進的方法後,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