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知識文庫 > 實用文檔

思想政治研究性教學模式教學反思

欄目: 實用文檔 / 發佈於: / 人氣:9.76K

思想政治研究性教學模式教學反思

思想政治研究性教學模式教學反思

思想政治研究性教學模式研究性教學模式,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徑,使學生在學科學習中(或結合其他學科)選擇並確定學習的內容,自己動手收集、分析、判斷大量的信息材料,進行積極的探索、發現和體驗的一種教學模式。它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覺端正學習動機,在探索求知的學習過程中,將外在知識轉化為內在經驗,從而增進學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1 、課程改革、課程標準及新教材提出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 。我國正在醖釀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 程改革,無論從課程改革,還是新課程標準、新教材,都集中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本”這一基本思想。新的課程結構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設置了“社會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是“社會實踐活動”的核心,它要求學習者從生活世界中自主選擇主題進行主動探究。課程標準也提出了“初步使學生在基本的思想觀點與道德觀念上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課題學習、專題研究等研究性學習方式,突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增強主動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習水平,增強發展性學力。這些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從“學生為文體”的思想出發,重新審視、定位我們的政治教學,摒棄傳統的“接受學習、機械記憶、被動模仿”的境地,循着“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創立“促進學生髮展”的新教學模式,促成學生能力思維發展和人格個性發展。因此,創設和運用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一項重大課題。

2 、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把教學活動的重點聚焦在學生的學上 。傳統的政治教學偏重於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注重的是老師的教。對於學生的“學”,往往強調的是“文體性地位”這一理念原則。對於學生能力的形成和培養,更多的是強調教師的教法,忽視了作為學習主體 的學生在其能力形成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這種理念的錯位,導致當前政治教學中出現了“高分低能”、“有知識無文化”的弊端。近年來,隨着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人們已意識到,只有充分“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強化學生的學習參與意識,把教學過程聚焦到學生的“學”上,才能徹底改變傳統政治教學“重複低效”、“形質異化”的被動局面。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它的終極目標在於使學生“學會學習”,不斷提高能力和精神境界,成為適合社會需求的、具有較強競爭力和應變力的人才。於是研究性課堂 教學模式就應運而生。

3 、當前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碰即退”的弊端 。政治課堂 經過幾十年的“否定——肯定”的過程,已出現了教師時刻注意學生的主體性這一可喜變化。這是當前課堂教學最大的收穫之一。但當前的政治課堂教學更多的是注重形式,由於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遇到實質性問題,往往是“一碰即退”。為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許多老師採取“課堂討論法”,認為有此就可以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但這種討論法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問題的提出者、引導者,由誰發言,如何發言都由教師確定。有些老師雖設計一些較開放的討論題,但往往是在學生興致正濃的時候突然剎車。有些老師精心設計了一些問題,循循善誘,步步啟發,左右開導,將學生“請”入早已設好的圈套中。這種討論往往是老師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記憶來進行的,其實質就是教師一再補充説明、一再糾正學生的理解思維。最後,整個課堂變成“學生的嘴説老師的話”,還是一個被動接受學習的模式。

4 、政治學科性質呼喚政治素質的培養。 課程標準和教材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注重了能力的教育 。課程標準很明確地強調了培養學生“文明的行為習慣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把政治定位在“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是我國學校教育社會主義性質的重要標誌”,換言之,政治學科的德育功能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這一特點決定了政治課堂教學的本質不再是教師“講條條、劃條條、背條條”,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人類 歷史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積極的取向去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在交往中學習、捕捉、篩選、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來強化對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應用,逐漸掌握學習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和生命質量。因此,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 的出現就不足為怪了。另外 ,當前學生的能力培養囿於課本,課本成為課堂教雙邊活動的唯一媒介,成為學生技能培養的唯一渠道;傳統的教學模式——班級教學的封閉性,註定課堂上只能採取老師、學生聽的方式。因此,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對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的原則

1 、發現性學習與創造性學習相結合的原則

研究性學習是要求學生以積極、自覺的思維去面對自己尚未理解的問題,在質疑、查找、解疑的過程中進行學習、收穫。研究是指學習過程。在研究過程中學生往往會用發散思維進行創造性學習,在獲取、篩選、加工信息的'基礎上再生信息,解決實際問題。創造出來的東西也可能是人類已發現、已定論的東西,相對社會來講並沒有獨創性,但這是學生不滿足現狀、不依賴老師,面對自己陌生的領域獨自提出多種答案或解決方法,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的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政治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引導學生領會知識內容,提出問題,發現知識,從而提出見解,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

2 、師指導學習和生研究學習相結合的原則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能動參與意識,但並不排除學習指導,相反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學習指導要求。葉聖陶認為,教學“無非是教師幫着學生學習班的 一串過程”。這個過程,實質就是學生逐步擺脱老師的過程。研究性學習離不開老師的精心指導,尤其是開始實施時,老師更要提供一些精心設計的問題讓學生去研究,“扶”着學生走一程,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研究學習方法。這就要求 老師的指導要“少而精”、“指導要得法”。

3 、獨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結合的原則

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自選主題,自我解決,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積極培養學生的個性。因此,個人獨立研究是開展這一教學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由於當前學校圖書的書量、學生個人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約,學生個人的力量往往難以解決複雜的問題。因此,學生之間必須充分交流、切磋,將自己的信息資源共享,最大程度地佔有資料,相互啟發,相互爭論,從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識。

4 、學科學習與跨學科學習相結合的原則

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力圖彌補原有教材的不足,改革單一的課堂教學形式,創造課堂教學獨特的意趣。但在研究性學習中,由於每一個問題的研究和解決都會涉及到很多知識,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很自然地在各學科之間架起橋樑,運用各學科 的知識來探尋未知的知識,使自己原有的知識沿着深、廣兩個方面拓展。政治研究性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資源從政治學科 拓展到數、理、天文、地理等,從課堂、書本延伸到了自然、歷史、社會,真正注重了學生知識視野的開拓,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人文素養的提高。

三、政治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的特徵及其作用

1 、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的前提是必須蒐集、佔有大量的資料。由於當前師生本身固有的知識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識中信手拈來自已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必須改變“台上教師、台下學生”的課堂形式,創建一種開放的課堂結構。只要集於相關問題的研究,學生可以自由地走動,相互參閲資料。

2 、能動性 。研究性學習提倡“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它以尊重、信任、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為前提。能動性表現為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疑問,自主選擇研究,能動性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吸收發展到主動探究。

3 、整合性 。傳統政治教學追求“面面俱到”,以至於整篇內容被肢解。而研究性教學是針對具體問題而動,它包括三個環節:信息吸收、分析歸納、成果表述,實現了多種能力 的整合。

4 、互動性 。教學本身就是師生間相互交流互動的過程。政治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獨立研究、互相探討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思想大碰撞。

5 、超前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先教後學,而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是“邊教邊學,學在教前”,即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相對於老師的教是超前的。這種超前學習使教與學的關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變“學跟教走”為“教為學服務”。

四、模式課實施方法

政治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是靈活的,常見的方法為:課題學習;專題調研。

1 、課題學習

許多人也稱之為課題報告學習、專題研究學習,就是模擬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過程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它往往由教師拋出一個內涵比較大的問題,由學生自主設計方案,自主開闢學習渠道,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對教材作深層解讀,最終產生自己的學習成果——課題報告。這種方法還可以分為:( 1 ),課題研究(就單項內容)。如《人類社會以生產勞動為基礎》一框,可以設定研究課題為“什麼是生產勞動”,等學生對生產勞動比較清晰時,再設立課題“談談動物的本能活動與人類的生產勞動有什麼不 同”。還可以繼續研究:“生產勞動與勞動有什麼區別和聯繫”等。:( 2 ),專題研討(幾項內容結合)。如原始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比較研究;初二政治《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和初三政治《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和基本國策》等內容,聯繫當前的時事,可作“嚴峻的環境問題及對策”的專題研究。

2 、專題調研

這是指學生就教材的細節進行調查、論證、註釋的過程。如對教材中的一些歷史知識可以由學生自己去考證,如講封建社會的產生時,可以讓學生查一查“自戰國到明清,我國修建了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等,這些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查找。

五、研究性政治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

該模式實施的流程是:通讀教材——專題調研——確立課題——研究學習——成果展示——總結評價——課後延伸。

通讀教材

這是實施模式課的首要環節,它影響着以後研究學習時能不能選擇主題和選一個什麼樣的主題。通讀教材時可依據內容特點採取不同的方法。如,教材內容 可以採用朗誦的形式,文字材料可採用講故事或表演的形式,圖片材料可以採取投影或影片的形式等等 。總之,首先要把文本留在學生的“心”上。

專題調研

在通讀教材時,學生會對一些概念搞不清楚,對有些觀點的意思弄不懂,甚至於會對教材中有些地方提出疑問。這就要採取專題調研的方式,讓學生通過翻閲、詢問把自己心中的疑問研究清楚。這也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閲讀的能力,是一種有利於終身學習、發展學習的方式。只有經過專題調研,學生才能理解文本的深邃內涵,才能為下一步確定研究專題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確立課題

這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重要階段,影響到研究性學習成果的水平、價值、境界。就確立課題的角度來説,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甚至同一文本也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但每一個問題的研究價值卻是不一樣的。這取決於學生選取的視角,取決於學生個體對文本的理解程度。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側重於一個方面作為研究方向,確立學習課題。

研究學習

這一環節是該模式的實質性階段,它要求學生以個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課題進行研究性能學習。首先,要求學生制定一個學習方案,即制定出學習策略、學習內容及學習方法 去有效地蒐集 相關信息,為學生的研究提供一些工具書或提示查找範圍。老師要和學生商量,最終的學習成果是以政治小論文、考察報告、調查報告的形式出現,還是以條條框框、課件 的形式出現,以便學生對研究的目標、內容、方式、進程等有一個充分的理解。接着,每個學生進行個體的自主學習過程,或觀察、調查、或閲讀、查詢,或歸納、整理,儘可能掌握第一手資料,獲得感性認識。

成果展示

這一環節是學生實現自身的研究價值,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共享的過程。它具有強化學生探究的慾望、激勵學生再研究的作用。在展示中,反對的、贊成的都拿出自己的根據,進行分析、歸納、整理,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因此,學生的資源開始共享,各種能力得到培養。展示 的方式有小組會晤 、班級交流等,目的是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資源大交換的機會,從而共同提高。

總結評價

這是對本次研究成果的肯定,把學生個體的成果提高為理性認識,把學生零星的所得整理成具有邏輯性的成果。

課後延伸

這有兩個作用:一是課內沒能完成任務的同學繼續研究學習;二是提高要求進一步激發學生再學習、再研究的慾望,使學習更為深入。

六、實施模式課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 、走“研究性學習”之路,並不是要完全排斥“接受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雖然關注的是問題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篩選、歸納和整套理,但並不排斥老師用最簡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學生能儘快獲得新知。因此,必須明確的是,不是教材的任何知識點都需要通過研究方式獲得。

2 、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知識結構的同學要有深淺不同的研究性學習方向 。研究的方向,即問題的提出,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及運用能力,要使問題最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合理地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使學生本身獲得最有效益的學習 。如初三學生只能作一些較淺層次的研究。

3 、不能苛求所有學生的研究結果都一定達到有所發明、有所創新,更不能把超綱超本的學習作為目標 。絕大部分學生的研究結果都顯得非常稚嫩,更多的只是重複早已定論的東西,但只要是學生以已有的知識作為基點,在查找、討論的過程中進行了學習研究,那麼就不管這位學生的成果是水平高,還是水平低,甚至有沒有研究成果,我們都應該肯定、表揚這是一種超越自我的創新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