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實用範文 > 論文

社群與社群建設芻議的論文

欄目: 論文 / 釋出於: / 人氣:3.17W

一、什麼是社群

社群與社群建設芻議的論文

社群作為社會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其原意為“關係密切的夥伴和共同體”,通常是指以一定地域為基礎的關係密切的社會群體。社群概念有以下幾點基本含義:第一,社群都有一個相對穩定、相對獨立的地域界限或聚集場所;第二,社群都有一個人口群體;第三,社群都有一個能維護該地域和人口群體公共利益與秩序的管理組織;第四,生活在該地域的人們具有一種地緣上的歸屬感和心理上的認同感。

在西方國家,社群大多是自然形成的。而在我國,出於可操作性考慮,政府將街道辦事處管轄區域界定為社群。近幾年有些城市或城區將居委會管轄區域界定為社群,還有些城市或城區在街道和居委會之間建立社群組織。顯然,以居民關係比較密切、共同利益較多、聯絡比較頻繁的社會群體居住地為依據劃分社群,更接近國際標準。

二、國外社群發展的特點

縱觀近一個半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在尋求社會全面發展的實踐中,大都經歷了由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到重視社會發展、強調社群發展的演變過程。本世紀50年代初,針對一些國家把謀求本國經濟發展甚至單純的“經濟增長”作為唯一的政策目標所產生的諸如財富分配不公、貧富兩極分化引發的政治動盪、社會衝突,聯合國經濟理事會在其通過的390D號議案中,提出了社群發展的設想,即以社群為單位,通過政府機構與社群組織的通力合作和社會互助,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社會問題,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1952年,聯合國正式成立了“社群組織與社群發展小組”(1954年改為社會局社會發展組),來具體負責推動全球特別是落後地區的社群發展運動。由於社群發展是立足於人們的生活區域,直接針對特定社群的需要、問題而謀求解決之方和發展之道,從而有助於使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通過社群自身的具體行動來得以實現。因此,經過40多年的實踐,世界社群發展在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改善社群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時至今日,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在執行全國性的社群發展計劃,社群發展已形成新的世界性運動之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經濟蓬勃發展,不僅使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形態發生巨大變化,而且給世界各國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方式帶來巨大沖擊。首先,高科技的發展帶來高效益、高速度,帶來激烈的競爭。在競爭中各個企業都要壓低成本,提高效率,減員增效。預計在21世紀的發展中,電腦、機器人、資訊網路的普遍使用,將使藍領和白領工人的崗位不斷被機器人所代替。第二,就業人員勞動時間在不斷縮短,業餘時間將不斷擴大,社群成了人們業餘時間的重要活動領域。第三,網路公司和虛擬企業的大量出現,使很多人在網上辦公而不到公司上班。在這種情況下,社群形成了人們生活、工作的一個新的舞臺。美國有些學者估計,如果美國不加強社群建設,這個社會就將傾斜。一方面是公司帶來一些人的高收入,另一方面是失業帶來一部分沒收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社群人越來越多,又不加強管理,社群將是恐怖組織滋生的土壤,大量恐怖組織將在21世紀滋生,他們擾亂高科技的發展。一個是高科技發展,一個是社群問題,是人類21世紀必須解決的兩大課題。

西方學者提出來對21世紀社會進行區分,分成三個領域,一個是政府領域。是以效益最大化的原則為指導,政府官員不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否則必然導致糜爛。資源主要是稅收。用這個資源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第二個領域是市場體系,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原則。政府對這個領域要巨集觀調控,但不能直接干預,通過經濟、法律的槓桿對企業巨集觀調控以克服市場自身發育的種種弊端。第三個領域是社群,社群是以人為本,互助互利、奉獻愛心、民主自治,這是社群的原則。社群強調居住的環境要以人為本,使環境不斷提高,人的素質不斷提高。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這裡不是一個充滿殘酷競爭的領域,如把市場原則帶入社群,那老弱病殘就更沒法活了。這裡通行的不是等價交換的原則,而是奉獻愛心的原則。

三、我國社群服務和社群建設基本情況

在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社群工作始於1986年。當時,為了配合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民政部率先倡導在城市基層開展以民政物件為服務主體的'社群服務活動,第一次把“社群”概念引入到政府的實際工作中來。此後,社群服務工作迅速在全國展開,服務物件、服務內容、服務範圍不斷拓展。由於它在為黨和政府分憂、為居民群眾解難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不僅深受社群居民歡迎,而且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援。1989年12月26日全國人大通過的《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一次將“社群服務”的概念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固定下來。

1991年5月,針對當時城市基層政權和基層組織職能弱化,難以承擔教育市民,提高市民素質任務,以及社群服務範圍過寬,僅僅依靠民政部門管理力不從心等狀況,從改變政府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管理模式,適應政治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現實出發,民政部在社群服務的基礎上,又提出在城市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開展“社群建設”的工作思路。社群建設主要包括:社群管理、社群服務、社群文化、社群環境、社群衛生、社群治安、社群經濟、甚至社群就業等多項內容。它的實施標誌著社群工作已經由

原來比較單純的“服務”走向全面推進的新階段。1998年7月,配合國家政治體制改革與政府機構調整,國務院正式賦予新組建的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群建設司“指導社群管理工作,推動社群建設”的職能,從而使我國社群建設有了制度上的保證。從地方社群建設的實踐看,許多大中城市都在積極探索適合本地情況的社群建設管理組織模式,並形成了以“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落實”為主要特徵,兼具各地特色的社群建設管理組織模式。

民政部基層政權與社群建設司為了探討並逐步完善城市社群建設思路,研究、總結適合中國國情的社群建設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根據“分類指導、循序漸進、試點引路、逐步推廣”的原則,在全國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中選擇了經濟條件好、工作經驗多和創新精神強的10個城市的11個城區作為首批“社群建設實驗區”,以期探索中國式社群建設模式,併為其他城區提供經驗。

四、從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社群建設的重要意義

目前,廣大幹部對社群建設問題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需要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度認識社群建設的戰略意義。

首先要認識到加強社群建設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辦企業,企業辦社會,社會管理功能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要求政府轉變職能,按照政企分開和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把應該由企業和社會承擔的職能逐步轉給企業和社會。企業要成為適應市場競爭的獨立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就必須把過去所承擔的大量社會職能逐步分離給社會。政府和企業分離出來的這些社會職能,除了社會中介組織和專業化的服務實體承接一部分之外,大量的需要城市基層社群來承接。所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必須推進社群建設。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國有體制改革的決定,也把社群問題作為一個突出問題提了出來。在它的第八個部分,做好減員增效,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這部分中指出:逐步推進社會保障的社會化管理,退休人員與原企業相分離,養老金由社會福利機構發放。人員由社群管理,認真落實企業離休幹部的政治待遇,做好管理和服務工作。因此,抓好社群建設已經成為落實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其次要認識到加強社群建設是提高我國城市現代化管理水平的需要。社群是構築城市社會的最基本的單元,城市工作的基礎在社群。城市社會的發展狀況、文明程度,首先在社群中體現出來,只有每一個社群都是文明的社群,我們的城區才是文明的城區、我們的城市才是文明的城市。社群是各種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的基本載體,這些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在實現其特定目標、滿足特定群體需求的同時,存在著綜合利用的巨大潛力。城市的現代化不僅僅是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更主要的是服務功能及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現代化。隨著政府職能轉變和現代企業、事業制度的建立,社群逐步取代單位成為居民生活最重要的場所,大量社會管理和服務的職能也相應轉移到了社群;隨著社會經濟結構和利益結構的調整,社群作為居民群眾主要的生活空間,同時也是各種社會矛盾、社會問題集中反映的地方,種種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事務,如社群服務、社會救助、社會治安、環境衛生、勞動就業、計劃生育、老齡服務、外來人口管理等,單靠政府的行政手段是無法全部包攬和解決的,必須由以街道、居委會為主體的社群組織利用社群資源、發動社群力量,協助政府共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