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小學語文《將相和》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62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需要用到説課稿來輔助教學,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將相和》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語文《將相和》説課稿

小學語文《將相和》説課稿1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將相和》,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方面對本文第二課時展開我的説課。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將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以“和”為主題,通過敍述三個故事寫出了將和相由不和到和的經過,刻畫了藺相如機智勇敢、無畏、大義凜然和廉頗知錯能改的人物形象,讚美了他們忠於國家,顧全大局的高尚品質。

其次,談談我所教授的學生。五年級的學生雖已具備一定的閲讀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但知表層易明深層難,在學習的過程仍需要我的引導和點撥,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將充分考慮以上因素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認識,我將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進一步瞭解文章內容,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把握文章中心。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抓住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體會人物的思想品質,培養學生閲讀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是抓住描寫人物言行的語句體會人物的思想品質,難點是體會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學習本文的寫法。

好的教學方法可以使一堂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課堂中我會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在現代教學手段的輔助下采用多種形式朗讀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思考。在學法上採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朗讀法、討論法、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接下來,就到了我們最重要的部分教學過程,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複習舊可,導入新課

在這環節中,我會出示上一節課學習的生字卡,讓學生讀,並用這些生字口頭組詞,然後請同學們用簡結的語言複述上一節課的主要內容,在學生的回答中加以歸納明確上節課主要講了藺相如和廉頗不和是因為廉頗認為藺相如沒有什麼能耐,僅憑一張“嘴”位居自己之上不服。通過這種温故知新的方法,既可以讓學生複習上節課所學知識,又為本節課導入新課做好鋪墊。

第二環節、再讀課文,深入探討

在這環節中,首先我會點名朗讀16自然段,詢問學生藺相如真的是隻是憑一張“嘴”坐上上卿這個職位的嗎?順勢引導學生找出文中藺相如的語言,讓學生讀出藺相如的神態、語氣和情感進行自由朗讀,並抓住“現在壁在我手上,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壁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我之所以避着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等關鍵語句進行小組交流探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加以歸納總結並板書藺相如是一個才智過人、勇敢無畏、具有愛國主義崇高品質的人,他位居上卿實至名歸。

接着,我會讓學生齊聲朗讀第16至18自然段,進一步向學生髮問那廉頗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靜下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舊不顧國家利益,真不應該。他脱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等語言和行為進行討論分析,在學生回答的基礎歸納並板書廉頗是一個居功自傲但知錯能改、顧全大局的人。

最後,我會讓學生分組朗讀全文並思考“寫將相和,為什麼要寫前兩個故事?”讓學生體會本文的寫作手法,引導學生根據三個故事的內在聯繫進行思考,學生同桌兩兩討論,在學生回答後加以明確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就構成了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至此,我的教學目標得以完成,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

第三環節、拓展延伸,深化中心。

我會組織思考當廉頗脱下戰袍,背上荊條來到藺相如門上來請罪時,廉頗會説什麼?藺相如又會説什麼?讓同學們大膽想象並上台表演,通過這樣的方式既填補了課文的空白,又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第四個環節、小結作業。

我會通過提問的方式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本課的內容,並佈置學生課後所搜或收集一下我國曆那些有名使臣的歷史典故,去了解一下他們,把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

最後説一説我板書設計,我的板書直觀、簡潔,突出了重點,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以上是《將相和》説課內容,謝謝各位考官聆聽。

小學語文《將相和》説課稿2

首先,我來説説對教材的理解。

《將相和》這篇課文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課文以戰國時期為大背景,以藺相如的言行活動為主要線索,選取了“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典型故事,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愛國的高貴品質,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從而告訴人們“和”的重要性。

總之,故事雖短,但教之意義深遠。深究此文,語言訓練有味,文化建構有道。將相不和,趙國危矣!《史記》不讀,鏡之何有?

其次,再來説説教法與學法。

鑑於《將相和》這篇課文的脈絡和主題都很清晰,結合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課程目標應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這一理論,我決定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能力: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字;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通過用小標題概括文中的三個小故事的方式,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並理解故事情節;通過師生間的交流與探索,幫助學生理清三個故事間的聯繫。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通過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轉變過程,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並以此為跳板,瞭解中國的“和”文化。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放在引導學生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並且體會到“和”的意義。

為了達到以上教學目標,我在課堂教學中將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原則,採用“品讀詞句”“以讀為主”等語文學習方法,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下面就着重來談談我的具體教學思路。

整堂課我分成三大環節,即“走近《將相和》”、“走進《將相和》”和“走出《將相和》”。

一、走近《將相和》,引出和的概念

為了在教學伊始就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我用《六尺巷》的故事導入,先讓學生談談讀後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後相機板書課題“將相和”。

接下來就是把時間交給學生,首先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在學生初讀課文時,為了讓他們做到讀與思相結合,我佈置了閲讀過程中的要求:

①、疏通文中的生字和生詞;

②、試着用小標題來概括三個故事的主要內容。

在充分朗讀之後,通過詞語填空的方式對學生生字詞的學習進行檢查,着重檢查指導學生對生字音形的準確把握,如“諾”應讀“nuò”,不讀“ruò”;“璧”字寫的時候既要注意字形,又要注意字的結構,要力求寫勻稱。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讀這些詞語。

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我始終覺得中華文化的傳承,應該且必須是從識字寫字開始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所以可以這樣説:識字寫字永遠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起點!

緊接着,通過交流小標題對學生的概括能力進行訓練。

二、走進《將相和》,三品藺相如

以矛盾衝突為切入點,課件出示廉頗的話,學生先説説自己讀了廉頗的話後,對廉頗的第一印象。然後質疑:藺相如真的像廉頗説的那樣,光靠一張嘴嗎?

為了幫助學生弄明白這一問題,我將課堂充分放手交給學生,具體通過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藺相如“勇敢、機智和愛國”,放手讓學生去抓文中關鍵的語句,並通過“有感情地讀”來體會藺相如的.人格特點。

1、一品藺相如的“勇敢”

當藺相如看到秦王並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時,他就理直氣壯地説了這麼一段話:“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裏,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個很好的抓點,這一“撞”,足以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無畏!

2、二品藺相如的“機智”

可以抓住“看”體會藺相如能察言觀色,準確地揣摩人的心理,他採用“金蟬脱殼”之計將和氏璧從秦王手中拿了過來;接着緊扣“理直氣壯”,讓學生去讀、去演,讀演結合,感受藺相如的智中有勇;接着通過引導,讓學生了解藺相如相繼採用“緩兵之計”明着是要秦王舉行授城儀式,實際上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故意拖延時間送璧回國,從而深切地體會藺相如勇中有謀。

3、三品藺相如的“愛國”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倡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為了讓學生的思想在課堂中活躍起來,所以第9自然段我採用了師生討論的教學方式,拋出問題:“藺相如明知秦王不會授城,為什麼不和手下人一起化裝回趙國?你覺得他這樣做好不好?”這一問,與學生的思維來了一個鏈接,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大膽地説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在尊重學生答案的同時,聯繫課文第17自然段中藺相如與手下人的對話,在此基礎上適時引導學生感受藺相如的不怕犧牲、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

小結:藺相如屢為趙國立功,受到了重封,他本應該受到文武大臣的景仰,不料卻引起了廉頗的不滿。課件再次出現廉頗的話,激化矛盾。

品讀將相和好。主要抓住藺相如的話來體會他的顧大局、識大體;抓住廉頗的負荊請罪,再談廉頗的人物形象

三、走出《將相和》,昇華和的內涵

首先,回味故事,理清故事間的關係。出示一道選擇題,思考三個故事之間的關係: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故事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其中完璧歸趙是澠池會見的(),負荊請罪是完璧歸趙和澠池會見的()

A.起因結果B.結果起因

學生思考後填空,並且講出理由,這樣設計是幫助學生在熟讀課文之後理清三個故事間的關係,教師小結答案後板書:和——不和——和。

然後,小結全文,趙國的安定,得益於廉頗和藺相如的“同心協力,和睦共處”。緊接着出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的“和”字的變化,結合視頻介紹中國的“和”文化。

走出《將相和》,作為老師,我們沒有理由不向我們的孩子推薦閲讀史學鉅著《史記》,這部花了司馬遷畢生精力寫就的史書究竟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我想:必定是文化,是中國幾千年積澱下來的厚重文化!這樣的書,這樣的閲讀,我們無法拒絕!況且《語文課程標準》也倡導學生要加強課外閲讀,要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再來説説我的板書設計,“和→不和→和”,簡簡單單一條線,一目瞭然!它既向學生晰地呈現出了《將相和》一文的行文思路,又很好地向我們説明了“和”的重要性!我喜歡這樣的板書設計,因為濃縮就是精華!更為巧妙的是整節課至此可以高度濃縮為一個“和”字。

總而言之,這堂課我之所以如此設計,是為了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

1、努力做《語文課程標準》的執行者,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嚴格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形成立體式的目標體系,達到在“立言”的基礎上“立人”的目的。

2、努力將語文教學當作一門藝術來追求!藝術是講究層次的,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和”字,設計了“走近《將相和》、走進《將相和》、走出《將相和》”這一遞進式的教學過程。這樣做,是為了逐層遞進,拉近學生與秦、趙兩國,與藺相如、廉頗之間的距離,通過文本的細讀,使學生深入理解矛盾衝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最後昇華到一定的認知高度,從而走出文本,走進生活,瞭解到“和”一直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根源。今天的中國仍然秉承着“和為貴”的思想,“和”引領着中國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強盛。

3、努力做到“以讀為主”,我覺得“讀”永遠是的語文實踐。讀字,讀詞,讀句……讀文化!在這一節課中,我始終沒有忘記這一點!

最後,以一副對聯結束我今天的説課:

將相和,和衷共濟,文武雙全,一片愛國魂

師生攜,攜手並進,教學相長,兩顆進取心

謝謝大家!

附:板書設計

18、將相和

和→不和→和

小學語文《將相和》説課稿3

我説課的內容是五年級下冊第五組的第一篇精讀課文《將相和》。本組的主題是“中國古典名著之旅”,《將相和》是根據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課文巧妙的運用過渡句來將“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繫的故事有機的聯繫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脈絡清晰,通過描繪人物言行,刻畫了藺相如不畏強敵、有勇有謀和廉頗知錯能改的人物形象,謳歌了他們顧全大局的高尚品質。

根據單元主題,依據本篇課文結構和語言上的特點設置如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的性格、品質

3、引導學生感受祖國悠久的歷史,從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中得到情感的薰陶

由以上教學目標,分析學情,我將本課教學重點確定為:有感情朗讀課文,從人物的言行中品味其美好的品質。教學難點確定為:正確評價廉頗,體會他與藺相如不和的原因,以及勇於改過的品質。

三、説教法、學法

高效課堂旨在讓學生學有所獲。因此,我重點由題目入手,抓題眼,帶動對整篇課文的閲讀。為了避免將三個“相對獨立”的小故事教成“絕對孤立”,我抓住課題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將矛盾的焦點聚焦到廉頗對藺相如的評價是否正確上。在教學中緊緊扣住藺相如的言行等描寫進行體會,採用“析句品讀、讀寫結合”的方法,逐層推進。力求把藺相如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學生眼前,將“國家利益高於一切”、“顧全大局”的思想植根於學生心中。

四、説教學流程

基於上述教學理念,我設計了談話中初悟形象——默讀中感悟形象——交流中深悟形象——延伸中拓展形象幾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談話中初悟形象

我首先圍繞課題,結合三個故事小標題,把“將相和”三個字變成一個表達完整的句子。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內容,自然進入文本,初悟人物形象。然後,我將直戳矛盾焦點,引導學生找出將相不和的原因,引發學生思考,形成探究主題:廉頗對藺相如的評價正確嗎?使整個學習過程圍繞矛盾點展開。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讓學生產生強烈的閲讀期待,又做到了層層深入、主線鮮明、重點突出。

第二個環節默讀中感悟形象

《新課程》倡導給學生潛心讀書的時間,在這一環節中,首先回顧,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抓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體會。進而引導學生在靜心讀書中運用這種方法展開對前兩個故事的探究。

第三個環節交流中深悟形象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小語理事長崔巒先生也再三強調:與閲讀分析式教學説再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體驗。一定要帶領學生深入到文本的語言中,讓學生感受語言,熟悉語言,理解語言,借鑑語言。我認為,我們應該把語文教學重點放在學習語文的實踐運用上,不要在學生已經理解的內容上做過多的糾結。做到學生讀懂的不講,學生讀不懂的講其所當講。在備課中我反覆琢磨,依據學生實際預設三個教學難點。

第一處“我願意帶着和氏璧到秦國去……。”學生結合藺相如臨危受命的背景很容易體會出他的勇敢,但對於藺相如謀略的認識會很膚淺,因此,在交流這句話時,我把教學難點鎖定在兩個“如果”上,引導學生體會藺相如是從兩方面估計了事態的發展,然後引發學生想象他是怎麼説的,相信這樣藺相如有勇有謀、胸有成竹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學生擲地有聲地朗讀便能水到渠成了。

第二個教學難點是“藺相如捧着璧,往後退了幾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説……”的教學,通過初讀感知學生只是理解了藺相如敢於直面秦王,與其展開殊死搏鬥的勇敢,但對於藺相如抓住秦王的弱點裝樣子嚇唬秦王以使人璧兩全的計謀理解不到位。於是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藺相如勇敢的表層認識後,拋出一個挑戰性問題:藺相如到底是真撞還是假撞?同時組織正反方辯論。相信,辯論的過程也是學生理解語言、吸收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理解藺相如謀略的難點便會不攻自破。

第三個難點,教學“他走到秦王面前逼趙王擊缶……。”一句時,學生通過字面對藺相如的勇敢易於感受到,但我並沒有侷限於此,教學中,我在學生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補充史記原文“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chì)之,左右皆靡(mǐ),於是秦王不懌(yì),為一擊缶。”藺相如怒髮衝冠,離秦王只有五步遠,他要用自己頸項裏的血血濺秦王。古人認為,頸血濺身是非常不吉利的,這使得秦王左右的侍從拔刀相間,而藺相如兩眼瞪得如銅鈴般大小。大喝一聲,誰敢上前。使得他們直後退,最後秦王不得不為趙王擊了一下缶。通過這一補充學生不禁深切感受到當時情況的危急,還會更加深入瞭解到藺相如的無畏、大義凜然。資料的補充不但使學生在感興趣的語言活動中初步瞭解了古人古文,而且對藺相如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和提升了。

在前兩個故事學習的基礎上,教師再次出示廉頗對藺相如的評價。進一步印證廉頗對藺相如存在誤解。相信這樣抓難點——悟全篇——學寫法的教學,不但使學生理解了文章的內容,感悟了人物的性格,學到了表達方法,而且實現了長文短教,提高閲讀教學效率。

第四個環節延伸中拓展形象

崔巒先生還曾説在閲讀教學中,要從語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內容,體會情感而得意。更要關注語言形式、表達方法而得言。要增強語言文字運用的意識,豐富語言文字運用的內容和形式,

因此我設計一個小練筆,引導學生運用本課學到的描寫人物方法進行補白。目的有兩個,1讓學生外化本課學到的描寫人物的方法,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及想象能力。2做到正確評價廉頗突破難點。

作業設計:

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温儒敏教授曾撰文説:學生沒有形成閲讀的愛好與習慣,這樣的語文課是失敗的。養成閲讀的興趣和習慣,是發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重要途徑。閲讀才能不斷促進學生精神成長,完善人格。因此我以課堂為中心,橫向拓展,提高學生整體的語文素質。以介紹耳熟能詳的史記人物,開展名著之旅,從而培養學生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形成新的閲讀體驗另外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A閲讀名著B充實練筆內容

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

將相和

相:不畏敵人有勇有謀顧全大局

將:百戰百勝勇於改過

板書設計展現人物形象。簡潔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