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小學數學小數的性質説課稿(通用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02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小數的性質説課稿(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小數的性質説課稿(通用5篇)

小學數學小數的性質説課稿1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P100例1、2。

小數的性質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習了“小數的意義”的基礎上深入學習小數有關知識的開始。掌握小數的性質,不但可以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數四則計算的基礎。根據小數的性質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數化簡,也可以不改變小數的大小,把一個數改寫成指定位數的小數。

2、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掌握小數性質的含義是教學的重點,理解小數性質歸納的過程是教學的難點。

3、教學目標:

(1)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提高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2)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教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以主動參與數學活動。

(3)在教學中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繫和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説教法

1、通過直觀、圖示,讓學生充分感知,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出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

2、採用引探教學法,依據學生認知規律對例題進行加工調整,在探求知識規律處適當給予啟發、引導,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從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説學法

通過本節教學,要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1、學會通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出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通過指導獨立看書,彙報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四、説教學程序

(一)情景導入激趣揭題

(課件出示)唐僧師徒一起去西天取經,有一天,他們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給三個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別裝進三個袋子裏,上面標註着長度:0.1米、0.10米、0.100米,饞嘴的八戒搶先一步説:“我的肚子大,我吃長的。”説着拿回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氣,上前對師傅説:“八戒好吃懶做,長的應該讓給大師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説:“兩位徒弟別吵了,無論哪個袋子都一樣呀!”唐僧聽了悟空的話,微笑着點了點頭。

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麼師傅對悟空的話點頭微笑呢?這是因為大師兄悟空掌握了小數很重要的性質,學習了這節課,我們就知道其中的奧祕了”。(板書:小數的性質)

這樣的設汁,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貫穿在小學生喜聞樂道的故事中,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慾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調整例題探索新知

這樣,學生根據小數的意義,主動從“0.1米、0.10米、0.100米”出發研究問題。在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中,學生鍛鍊了運用已有知識解答新問題的能力,培養了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這樣教學,也正是使本節課牢牢地紮根於小數意義的基礎上,是小數意義的運用,而不是簡單的重複,因而是有意義學習。

小學數學小數的性質説課稿2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本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學人教版第八冊第四單元的“小數的性質和小數大小的比較”第一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小數,形成了一定的概念。本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原有的小數基礎上建立小數性質這個概念,為今後繼續學習小數知識打下基礎。

2、教材地位:本節是讓學生正確掌握小數、加深對小數的理解,為後面學習小數四則計算做了必要的準備,起鋪墊作用。

3、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

(2)能力目標: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提高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在教學中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繫和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4、教學重難點

A、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掌握小數的性質,並能應用小數的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B、教學難點:理解小數性質歸納的過程。

5、教具、學具準備:直尺(10釐米以上)

多媒體課件(以輔助教學)

二、説教法

1、採用創設故事法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來)

2、通過直觀、推理讓學生充分感知,聯繫舊知,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3、採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法,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和敢於質疑,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參與到探索新知的旅程中來。

三、説學法

俗話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以教導學生學會怎麼學習為己任,以下是我在教學過程中要教導學生掌握的學習方法:

1、學會藉助直觀圖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

2、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問題,對比分析問題,概括知識及聯想的方法。

3、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他們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趣揭題

同學們,喜歡《蠟筆小新》嗎?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關於小新的故事:有一天,小新跟媽媽一起到超市買東西,小新跑到熊仔餅的貨架上拿熊仔餅,突然,小新叫起來了:“媽媽,媽媽,快來啊!熊仔餅怎麼漲價了?”小新媽媽,跑過來一看,哈哈大笑起來。原來,標價上寫着“5.00元/盒”,可是之前買的時候是5元錢一盒。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小新媽媽為什麼哈哈大笑嗎?

學習了這節課,我們就知道其中的奧祕了。”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出示例1,比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1)複習:首先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直尺(10釐米以上),比比1分米、10釐米、100毫米的大小,引領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10釐米、100毫米是同一距離,説明:

1分米=10釐米=100毫米(板書並出示課件)

(2)請同學們看着課件仔細觀察思考:

A、1分米是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米)

B、10釐米是10個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0米)

C、100毫米是100個米,可寫成怎樣的小數?(0.100米)

(3)根據學生回答,我會出示上面三道題的答案,並與同學們共同推導出0.1米=0.10米=0.100米。

2、觀察0.1米、0.10米、0.100米,概括小數的性質

①從左往右觀察、比較這三個數,你們發現了什麼?(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的大小不變)

②從右往左觀察、比較這三個數,你們發現了什麼?(在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③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引導學生歸納)

小數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就是小數的性質。

④為了進一步證明小數性質的可靠性,出示做一做:比較0.3和0.30的大小。

教師指導,學生按要求塗色並前後四人一組討論問題:

◆左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份)塗色部分佔幾分之幾?

◆右圖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100份)塗色部分佔幾分之幾?

◆提問:從圖上可以看出0.3是三個,0.30是30個,也是3個,那麼0.3和0.30是什麼關係?

學生思考回答:0.3=0.30

◆這裏運用了什麼規律?

3、呼應課始,引導學生揭示奧祕:(出示課件,喚起學生的記憶)由於小新媽媽掌握了小數的性質,知道5元=5.00元,所以才會哈哈大笑的。

提問:那麼小數的性質是什麼呢?(讓學生運用知識)

4、聯繫生活,再現新知:

同學們在商場看到貨物的標價如:這本書標價:4.50元/本。

設問:“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答:這樣寫,不但沒有改變小數的大小,而且讓顧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幾元幾角幾分。

提問:4.50元中的“0”可以去掉嗎?3.05呢?

引導學生再次説出小數的性質。

這時我讓學生嘗試做題(出示例題,從旁提示、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新知,獲取新知):

(1)把小數化簡

0.70=0.7 105.0900=(105.09)

提示:根據小數的性質,遇到小數末尾有“0”的時候,一般地可以去掉小數末尾的“0”,把小數化簡

(2)不改變小數的大小,把0.2、4.08、3改寫成三位小數。

0.2=0.200 4.08=_ 3=_

提示:整數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再添0.

(三)鞏固深化,擴展思維

按要求説出一個數

①所有“0”都不能去掉

②所有“0”都能去掉

③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0”。

(四)全課小結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和大家分享?

2、我們是怎樣探索小數的性質的?

小學數學小數的性質説課稿3

一、説教學內容。

課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第四單元的例1、例2、例3及“做一做”和練習十第1至3題。

二、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數的性質”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第四單元第2小節“小數的性質和小數的大小比較”的內容。本課為這一小節第1課時,教學P58—59頁例1—例3,完成“做一做”及練習十的第1—3題。

小數的性質是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習了“小數的意義”的基礎上深入學習小數有關知識的開始。掌握小數的性質,不但可以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數四則運算的基礎。小數的性質實質上是研究在什麼情況下兩個小數相等的,它與分數的基本性質是相通的,但由於學生還沒有學過分數的基本性質,所以教材通過直觀和學生所熟悉的十進複名數來進行教學。這部分內容安排了3個例題。例1教學小數的性質,例2、例3教學小數性質的應用。例2是根據小數的性質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數化簡,例3是不改變小數的大小,把一個數改寫成指定位數的小數。

2、教學目標。

(1)藉助實物和直觀圖,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會應用小數的性質把一個小數化簡和把一個數改寫成指定位數的小數。

(2)通過小數性質的概括,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過應用小數性質,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理解小數的性質,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思想。

3、教學重點。

小數性質的推導和理解,真正掌握並正確運用這一性質解決相關問題。

4、教學難點。

掌握在小數部分什麼位置添“0”去“0”,小數大小不變。

5、教具準備:教學課件。

三、説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在導入新課時,採用創設故事法導入,在抽象、概括小數的性質(即教學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的過程中,主要運用了直觀教學法,運用多媒體出示實物圖和直觀圖,讓學生充分感知,聯繫舊知,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出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在應用小數的性質(即教學例2、例3)的教學中,主要採用了講練結合的方法,充分發揮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積極發言,敢於質疑,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學會藉助直觀圖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學會有順序地觀察問題,對比分析問題,概括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

1、情景導入,激趣揭題。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西遊記》唐僧師徒一起去西天取經的故事。有一天,他們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給三個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別裝進三個袋子裏,上面標註着長度:0.1米、0.10米、0.100米,饞嘴的八戒搶先一步説:“我的肚子大,我吃長的。”説着拿回了標有 “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氣,上前對師傅説:“八戒好吃懶做,長的應該讓給大師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説:“兩位徒弟別吵了,無論哪個袋子都一樣呀!”唐僧聽了悟空的話,微笑着點了點頭。

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麼師傅對悟空的話點頭微笑呢?這是因為大師兄悟空掌握了小數很重要的性質,學習了這節課,我們就知道其中的奧祕了”。(板書:小數的性質)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汁,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貫穿在小學生喜聞樂道的故事中,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慾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2、教學例1

(1)課件演示0.1米、0.10米、0.100米。

①0.1米、0.10米、0.100米分別可以寫成哪個比米小的單位表示?

②用分數又怎樣表示

③你發現了什麼?

(2)小組彙報得出:(師板書)

①0.1米是1/10米→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10釐米

0.100米是100/1000米→100毫米

②0.1米、0.10米、0.100米都是指米尺上同一段的長度。(課件出示)

又因為1分米=10釐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多請幾個學生説一説)

設計意圖:這樣,學生根據小數的意義,主動從“0.1米、0.10米、0.100米”出發研究問題。在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中,學生鍛鍊了運用已有知識解答新問題的能力,培養了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這樣教學,也正是使本節課牢牢地紮根於小數意義的基礎上,是小數意義的運用,而不是簡單的重複,因而是有意義學習。

(3)觀察得小數的性質

①這三個數從左往右有什麼變化?(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的大小不變)

②這三個數從右往左有什麼變化?(小數的末尾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③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小數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就是小數的性質。(點題)

呼應課始,揭示奧祕:由於悟空掌握了小數的性質,所以他面對兩位師弟的爭執説:“無論哪一袋都一樣”。

設計意圖:這樣教學,把靜態的知識結論轉化動態的求知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對所學的內容理解深刻,記憶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歸納概括事物本質屬性的能力。

小學數學小數的性質説課稿4

一、説教材、學情

本次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小數的性質》。

小數的性質屬於數與代數領域的知識,是學生在學習了“小數的意義”的基礎上深入學習小數有關知識的開始。掌握小數的性質,不但可以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而且它也是小數的化簡、改寫和四則運算的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內容的分析,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小數的性質。

(2)數學思考: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意識以及簡單的推理能力。使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問題。

(3)問題解決:通過直觀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提高學生運用知識進行推理的能力。

(4)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經歷小數的性質探究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體會數學與實際問題的聯繫,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三、説教學重難點

針對上述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定位如下:

1、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小數的性質。

2、教學難點:探究小數性質的知識形成過程。

四、説教法和學法

1、教法

本節課我準備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情境教學法,引導發現法,多媒體輔助法等教法。讓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可探索”的環境裏,主動參與,主動探究,主動發現小數的性質。

2、學法

預設的學習方法是:觀察發現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練習法等。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主動探究,主動發現,主動提高,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輔助課堂教學,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在教具、學具上我準備了米尺,正方形方格紙,多媒體課件等。

五、説教學過程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了切實落實教學目標,有效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分別是:創設情境、激趣引思;體驗操作、探究新知;鞏固深化、學以致用;課堂總結、回顧反思和作業佈置。

(一)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引思

1、多媒體出示超市情境圖,將學生帶入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去:老師昨天想去買一隻中性筆,可是兩家超市的標價不一樣,我要去哪家買更便宜一些呢?(出示中性筆價格圖片:一家是2.5元,一家是2.50元)

2、學生會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回答:去哪家買都一樣。

教師在這時追問為什麼,並引導學生説出:因為2.5元表示2元5角,2.50元表示2元50分,5角=50分,所以2.5元=2.50元(教師板書)

3、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兩個小數的區別,學生會發現:小數的末尾多了一個0,大小還沒變。

4、教師提出質疑:

那是不是所有的小數都有這樣的特點呢?這節課讓我們共同來探究一下吧,讓學生帶着好奇心開始新知識的探究。

設計理念:

通過超市價格標籤的具體生活情境引出小數性質的教學,利用學生熟悉的人民幣直觀感知相等關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着對知識的好奇心走進知識的殿堂。

(二)體驗操作,探究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以下3個教學層次:

1、小組合作,初步感知

課件出示:0.1m,0.10m,0.100m這三個長度,讓學生進行大小比較。

(1)我為每個學習小組都準備了米尺,讓學生在尺上先找一找0.1m,0.10m,0.100m這三個長度,並與小組成員説説你是怎麼找的,然後在紙上畫出來,比較他們的大小。(教師進行隨堂指導)

(2)小組探究完成後進行展示交流

每個小組派代表分別展示他們找到的0.1m,0.10m,0.100m的長度,並説説是怎麼找的,也就是小數的意義。

學生們得出探究結果:因為這三個長度都相等,所以這3個小數的大小是一樣的。

(3)教師讓學生觀察0.1m,0.10m,0.100m這3個小數,引導學生髮現三個小數的區別:三個小數末尾的0不一樣多,但是大小一樣。

看來像這樣大小相等但末尾0不一樣多的小數的確存在。

設計理念:

藉助長度單位初步體會小數的性質,讓學生動手在米尺上找出0.1m/0.10m/0.100m的長度,使學生直觀感受到0.1m,0.10m,0.100m的長度相等,所以大小相等,初步感知小數的性質。

2、大膽猜想,獨立驗證

教師板書0.3和0.30這兩個小數,讓學生猜一猜這兩個小數有什麼關係?學生根據剛才的探究會説“相等”。

(1)這時我為學生準備了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份,另一張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0份,讓學生獨立驗證自己的猜想。(教師進行隨堂指導)

(2)學生獨立驗證後進行彙報展示

找學生投影展示塗方格的方法並説一説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説出小數的意義,因為塗的面積相同,所以兩個小數相等)

設計意圖:

利用直觀圖比較0.3和0.30的大小,通過觀察,引導學生藉助小數的意義發現0.3和0.30的異同點,進而脱離具體的量,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性質。

3、觀察比較,發現規律

(1)教師引導學生觀察3組算式:我們先從左往右看,小數的末尾有什麼變化?從右往左看呢?他們的大小呢?你有什麼發現?

(2)讓學生説説自己的發現:

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板書)

(教師強調並解釋:末尾指的是小數點後面最後一個非0的數。幫助學生區分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教師強調課題:我們把這個小數所共有的特點叫做小數的性質(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

讓學生在探究驗證之後,嘗試自己總結規律,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概括能力。

(三)鞏固深化、學以致用

1、對口令遊戲:教師説一個小數,學生對出相等的小數。

2、哪些數可以去掉末尾的0(重點區分小數中哪些0可以去掉,整數與小數的區別,強化小數的性質)

3、連線

設計理念:

注重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體現新課標中人人獲得必需的數學,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的要求。

(四)課堂總結,回顧反思

俗話説“千金難買回頭看”。課的結尾,通過提問:今天你有什麼收穫?你是怎樣獲得新知的?你還有什麼疑惑?來回顧所學知識,梳理知識。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和獲取知識的方法進行總結和反思。

(五)作業佈置

小遊戲:你能只動三筆,使5,50,500,5000四個數相等嗎?既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帶有趣味性,激發了學生在課下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

小學數學小數的性質説課稿5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八冊P100例1、2。

小數的性質是一節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習了“小數的意義”的基礎上深入學習小數有關知識的開始。掌握小數的性質,不但可以加深對小數意義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數四則計算的基礎。根據小數的性質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數化簡,也可以不改變小數的大小,把一個數改寫成指定位數的小數。

2、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掌握小數性質的含義是教學的重點,理解小數性質歸納的過程是教學的難點。

3、教學目標:

(1)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讓同學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數的性質,提高同學運用知識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

(2)讓同學進一步體驗教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以主動參與數學活動。

(3)在教學中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繫和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二、説教法

1、通過直觀、圖示,讓同學充沛感知,經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出小數的性質;從而使同學的思維從形象思維過渡到籠統思維。

2、採用引探教學法,依據同學認知規律對例題進行加工調整,在探求知識規律處適當給予啟發、引導,以調動同學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從而達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説學法

通過本節教學,要使同學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1、學會通過比較、歸納,最後概括出一類事物的實質屬性。

2、引導同學自主探究,培養他們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通過指導獨立看書,彙報交流活動,培養同學的自學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四、説教學程序

(一)情景導入 激趣揭題

(課件出示)唐僧師徒一起去西天取經,有一天,他們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給三個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別裝進三個袋子裏,上面標註着長度:0. 1米、0.10米、0.100米,饞嘴的八戒搶先一步説:“我的肚子大,我吃長的。”説着拿回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氣,上前對師傅説:“八戒好吃懶做,長的應該讓給大師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説:“兩位徒弟別吵了,無論哪個袋子都一樣呀!”唐僧聽了悟空的話,微笑着點了點頭。

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麼師傅對悟空的話點頭微笑呢?這是因為大師兄悟空掌握了小數很重要的性質,學習了這節課,我們就知道其中的奧妙了”。(板書:小數的性質)

這樣的設汁,旨在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貫穿在小同學喜聞樂道的故事中,引發起學主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求知慾望的火花,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主動探究新知識聚集動力。

(二)調整例題 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米尺投影圖

(2)引導同學觀察米尺圖,提問:

A、0.1米是幾分之幾米(1/10米)?用整數表示就是多少分米?(1分米)

B、0.10O米是幾個幾分之1米?(10個1/100米)1/100米用整數表示是幾釐米(1釐米)?10個1/1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釐米)

C、0.100米就是幾個幾分之1米(100個1/1000米)?1/1000米用整數表示是幾毫米(1毫米)?那麼100個1/10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0毫米)

結合同學回答,例1 圖上的標註應改為: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個1/100米,就是10釐米

0.100米就是10個1/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為 1分米= 10釐米=100毫米

所以 0.1米=0.10米= 0.100米

這樣,同學根據小數的意義,主動從“0.1米、0.10米、0.100米”動身研究問題。在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中,同學鍛鍊了運用已有知識解答新問題的能力,培養了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數學課程規範)強調:數學活動必需建立在同學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這樣教學,也正是使本節課牢牢地紮根於小數意義的基礎上,是小數意義的運用,而不是簡單的重複,因而是有意義學習。

接着教師指着“0.1米= 0.10米= 0.100米"這個等式,並標上考慮符號“→”,先讓同學從左往右觀察、比較,提問三個小數0.1、0.10、0.100有什麼不同?(小數的位數不同,但在0.1米的末尾添上一個“0”或兩個“0”,表示的實際長度不變,板書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小數的大小不變)。再標出考慮箭頭“→”,讓同學從右往左觀察,發現什麼規律,補充板書小數的末尾去掉“0”。

這樣教學,把靜態的知識結論轉化動態的求知過程,讓同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對所學的內容理解深刻,記憶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時,還培養了同學歸納概括事物實質屬性的能力。

2.教學例2

在例1的學習過程中,同學已經初步掌握了探求新知的方法。所以例2的教學,教師出示自學提綱,提倡同學先獨立看書,然後小組討論,彙報交流:

(1)左圖把1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陰影分用分數怎樣表示?用小數怎樣表示?

(2)右圖把同樣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幾份?陰影局部用分數怎樣表示?用小數怎樣表示?

(3)從左圖到右圖有什麼變了,什麼沒變?(份數變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陰影面積的大小沒變)

(4)怎樣比較0.30和0.3的大小?(0.30是30個1/100,0.3是3個1/10, 因為10個1/100是1個1/10,30個1/100也就是31/10,所以兩個小數的大小相等)。

這樣使同學的思維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籠統思維,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同時,通過看書交流,培養了同學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意識。通過兩道例題,讓同學進一步掌握規律,全面概括出小數的性質。

3.呼應課始,揭示奧妙:由於悟空掌握了小數的性質,所以他面對兩位師弟的爭執説:“無論哪一袋都一樣”。

4.聯繫生活,再現新知:還有同學們在商場看到貨物的標價為2.50元、3.00元,這樣寫,不但沒有改變小數的大小,而且讓顧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幾元幾角幾分。

(三)鞏固深化 拓展思維

這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這一階段是同學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過程。在這一階段,特別是抓住同學的求勝心理進行了練習、要進一步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確保學習任務的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