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魯濱遜漂流記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3.17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説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魯濱遜漂流記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魯濱遜漂流記説課稿

魯濱遜漂流記説課稿1

尊敬的各位專家,老師們:

大家好!我是安康市漢濱區江南小學的語文老師陳曦,非常高興能在這裏和大家一起交流。今天我説課題目是《魯濱遜漂流記》。

閲讀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會閲讀的孩子會更成功。《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小學高段要“培養學生多元閲讀的興趣,關注網絡閲讀,讀整本的書,閲讀量不少與100萬字”等目標。本着“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的閲讀理念,我們引領學生朝着“熱愛閲讀、樂意閲讀、有效閲讀、享受閲讀”的目標發展。2005年,我校根據學校實際,開發實施校本閲讀課程。探索了屬於我校特色的“作品縮寫+精彩片段”的名著導讀教學模式。鑑於本書閲讀容量大,根據小學高段閲讀情感目標要求,本節課我嘗試採用了模式三進行教學,激發了學生閲讀的興趣、嘗試體驗了網絡閲讀的便捷,有效地驅動了學生課外主動探究閲讀。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著名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代表作品。是我校校本閲讀自編教材高段“中外小説之窗”單元的第一篇文章。小説主要圍繞魯濱遜歷險時間順序記敍,主要寫了魯濱遜“遇險上島”“建房定居”“養牧種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國”等事件,突出刻畫了魯濱遜與惡劣環境的挑戰,表現了他不畏艱險、機智勇敢、聰明能幹、堅強智慧的特點。結合本單元的閲讀訓練重點,適時教給學生關於小説閲讀的方法,培養學生“不動鼠標不讀書”、學做電子摘記等。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交流中學習、在動手中操作、在自主中嘗試。基於對教材的認識及課程標準的要求,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

1、培養學生多元閲讀的興趣,初步感知網絡閲讀與摘記的便捷。

2、培養學生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3、培養學生持續閲讀的習慣與課外主動閲讀的興趣。

【閲讀方法】:

1、嘗試抓住小説“三要素”來讀文,瞭解小説大概內容;

2、繼續學習默讀,養成“不動鼠標不讀書”的習慣。

3、初步學會網絡瀏覽,根據閲讀需要上網自主搜索並閲讀。

【內容體驗】:

1、能夠初步把握小説的故事情節和人物的性格特點。

2、品讀原著精彩片段,體悟魯濱遜面對困難的樂觀態度,以增強自己與困難做鬥爭信心與勇氣。

3、閲讀探究,樂於交流分享個性看法,並能將感受聯繫生活想開、説開。

教學重點:快速閲讀小説縮寫和原著精彩片段,瞭解小説大概內容,體會魯濱遜樂觀的生活態度,激發學生閲讀整本書的慾望。

教學難點:在故事情節的把握中,聯繫生活體悟會生存的價值。

教學準備:製作師生教學互動網頁課件、《魯濱遜漂流記》原著書籍一本。

(二)教法

小學階段整本書的閲讀指導,重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和濃厚的閲讀興趣,引領他們從課內一篇文章的閲讀向課外整本書的閲讀拓展。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以“激活閲讀興趣,驅動自主閲讀”的思想理念設計教學。採用了談話啟發;激趣引讀;導航悟讀;品悟深讀;示範積累;多元自讀等方法調動了學生參與閲讀、自主閲讀、分享閲讀的積極性。

(三)學法

要真正實現學生會讀書,導讀課既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閲讀方法,又要引導學生開展有效閲讀。真正達到“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之目的。我設計的學法有:和着音樂“讀一讀”;交流認知“説一説”;感悟體會“議一議”;動動鼠標“做一做”;閲讀期待“碰一碰”等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主動閲讀、樂於交流、尊重感知、嘗試體驗”中學會思考、學會傾聽、學會交流,進而享受閲讀的快樂。

(四)媒體資源的應用設計:

本節課教學媒體是選用遠程教育資源及自制網頁課件,主要作用在於:創設閲讀情境、激發閲讀興趣;閲讀導航、啟發思考;文字聲像結合、直觀

感知閲讀;補充閲讀內容、拓寬閲讀領域;推薦多元閲讀方法,驅動自主選擇閲讀。

(五)教學流程

1、“聊一聊、讀一讀”導入新課。劉心武教授説:“當書是構成我們中的生命的一部分以後,我們的靈魂必將變得充實而豐富,我們的眼睛必將變得明亮而深邃。”讀書是我們快樂的一部分。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談話:“同學們,你覺得陳老師平時和你們談論最多的`話題是什麼?”以此明確本節課將嘗試體驗網絡閲讀,激發學生閲讀興趣。接着引領學生走進“能量漢堡”,共讀妙句,找出關鍵詞“生存”,揭示本節課的閲讀主題,出示《魯濱遜漂流記》原著,告訴學生它是一部關於生存主題的小説,學生的閲讀興趣就在這“一聊一讀”中被激發。

2、“品快餐、找鑰匙”實施閲讀儲備。首先引領學生點擊“閲讀快餐”迅速走近作者,捕捉到——笛福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激發學生想走進小説的閲讀興趣。然後引領學生點擊“閲讀金鑰匙”網頁閲讀,選擇最適合本節課用的一把“金鑰匙”、鼓勵學生帶上“金鑰匙”走近小説縮寫。

3、“自主閲讀、導航引領”實施整體閲讀。學生點擊“自主閲讀”網頁,美妙音樂為學生營造了輕鬆的閲讀環境,感知小説內容。“閲讀導航”引領學生再次走進縮寫,緊抓敍事線索、重點句段來體悟魯濱遜流落荒島,面對生死境遇——要生存的信念,體悟他戰勝困難、修建房子、蓄養牲畜、擴大種植面積這種會生存、更好地生存的勇氣與智慧。這一環節的設置,讓學生在自主閲讀中感知、在細讀感悟中收穫,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自讀自悟能力。

4、“品原著精彩片段”由感知整體到深入閲讀,使學生進一步走近魯濱遜,品味他樂觀的生存態度。引導學生對比閲讀精彩片段中“好處與壞處、禍與害、福與利”等句子,感受其樂觀的人生態度。讓學生將自己最喜歡的好句複製粘貼到學生平台“書香留痕“文檔中,體驗網絡筆記的便捷。接着引導思考:精彩片段中關於“好處和壞處”對照表給魯濱遜帶來了什麼?讀後小結:魯濱遜面對困難的樂觀態度啟示我們:在今後的生活中,要學會用辨證的眼光看待問題,在不幸的處境中,要學會調試自己的心態,讓樂觀的態度與必勝的信念揚起我們幸福生活的風帆。

5、“探究閲讀、交流分享”引學生走出文本。如果説自主閲讀是走進文本,那麼聯繫生活感悟就是走出文本、迴歸生活。特設計三個分享環節。一是“圍繞共同話題説一説”即魯濱遜的經歷給自己的觸動。這一交流使學生的認知、感知得以昇華,強化了生存意識。二是分享老師的電子閲讀筆記,展示了教師的閲讀積累。電子筆記,有摘抄、有品悟、也有心得體會。設計這一環節既能給學生一個示範引領,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課後主動閲讀與嘗試筆記的興趣。三是猜猜原著中還有哪些部分會更精彩。這一設計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認知,也為學生搭建一個渴望閲讀小説精彩內容的平台,進而感知學生高漲的閲讀熱情。

6、“多元閲讀方式”引學生步入閲讀新領域。閲讀的快樂更重要的尊重。課上,我建議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閲讀:或看精彩視頻、或在線看電影,或上網分享讀書筆記、搜索你最渴望閲讀的精彩部分等。同時教師温馨提示:直觀的視頻聲像閲讀只是快速瞭解作品大概內容的一種方式,但它不能代替文字閲讀。建議同學讀讀電子書籍,或買本書來閲讀。這樣設計既尊重了學生心理需求,也為學生樂意閲讀、享受閲讀提出了正確的方法引領。收到了“課已盡而讀未盡”的良好閲讀態勢。

(六)板書設計

《魯濱遜漂流記》這一“生存”主題小説,主人公魯濱遜的生命之歌主要源於他心中那“要生存”的不滅信念、源於它“會生存、更好地生存”的勇氣、毅力與智慧!它傳遞了一種精神,給生活在競爭激烈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的啟示:

——我們要不斷提高自己面對挫折、積極進取、戰勝困難、樂觀向上的生存意識。

魯濱遜漂流記説課稿2

一、説教材

本課是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外國名著。根據新課程標準,教學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要體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即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接觸,充分突出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制定教學目標應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着眼於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特點。因為課文是原著的縮寫和片段,所以要對《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進行充分的閲讀。正確把握思想內容,從而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二、説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利用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

2、默讀梗概,能用小標題梳理出魯濱遜流落荒島後的事情。

3、默讀節選片段,瞭解主要內容,體會人物心態變化,感知人物形象。

聯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煩惱,學會從正反兩面來分析問題,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並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學習重難點:

1、默讀梗概,能用小標題梳理出魯濱遜流落荒島後的事情。

2、默讀節選片段,瞭解主要內容,體會人物心態變化,感知人物形象。

課時安排:2課時

三、説教法

首先,我將力圖貫徹“教學思想的開放性,教學內容的系統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的原則,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讓學生質疑、討論、品味文中主人公不尋常的經歷,幫助學生創設一種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能大膽地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同時,我將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進行組織、引導、點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

教無定法,但科學合理地運用教學方法卻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與學達到和諧完美的統一。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根據教材內容和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將合理的進行多種教法的優化組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法、討論法、以讀代講法,做到扶與放結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一種愉悦民主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成為教學的着眼點和落腳點,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要提倡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老師的指導,圍繞重點開展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閲讀的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四、説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皮亞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兒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意象活動教育就不能成功。

1、整體感知,初步瞭解課文的大概內容。學生先自讀課文。自學完以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樣,學生就會從整體上知道這篇課文講的是什麼內容。

2、充分自學。人的大腦接受信息,有意注意總比無意注意有效得多。本課內容淺顯易懂,可以充分放手讓學生自學,經過自學,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大概瞭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領,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進入探討階段就會全身心投入。一方面可以從容、有條不紊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另一方面略有所悟的急需得以印證和深化,不得要領的急需理清頭緒,困惑不解的急需弄個明白,自然都格外注意,毫不懈怠。這樣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留下了深刻印象,還強化了自主意識。

3、自學研討。學生自學後質疑讓學生提出問題,發表自己見解,聽取別人的意見,思索別人的看法,反駁錯誤的觀點。這一過程在教學時還注重不同層次的學生,一般先由基礎較差一些的學生解決課文中的共性問題,並積極引導尖子生對個性問題進行探討,以求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這一參與過程既使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聽説能力、判斷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五、説學情

學生已經有五年多的學習經歷,思維比較活躍,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本課內容學生很感興趣,很容易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這學期教材的重點是《注意收集有關的材料》和《從閲讀的內容想開去》,前一單元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把握其方法。因此,對本課的教學,可以滲透,從而把握學生把學習例話的收穫運用於讀寫實踐。而文中魯濱遜在荒島戰勝種種困難的經歷及積極的人生態度,既是學生理解學習上的重點、難點,也是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所以在反覆朗讀課文之後,可以從“悟”字出發,着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六、説過程

1、設疑談話、導出新課。

出示課文插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人物,説説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今天,我們就和作家笛福一起,走進荒島,去認識一下這位獨自置身荒島生活28年的魯濱遜。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學生快速引入課文情境。

2、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1)大聲流利地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自學生字新詞。(3)讀梗概,理清思路,梳理出魯濱遜流落荒島後發生的事情。

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後用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生字詞。

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相機指導。師生一起解決本課字詞。

3、再讀感知,理清脈絡

課文是需請同學默讀課文,讀通句子,讀完請同學來描述一下文章中魯濱遜的經歷。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及人物整體把握,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快速默讀梗概部分,瞭解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內容,並練習説説這部小説的大概內容交流這部小説的大意。結合學生概括,相機引導學生説簡潔,説完整。可以這樣引導:(1)從“梗概”中,我們看出小説的重點部分。(2)默讀“梗概”,把魯濱遜所遇到的困難及解決的辦法做上記號。(3)嘗試着把重點部分展開來,再講一講小説的大意。全班交流這部小説的大意。

再次默讀梗概,概括一下魯濱遜在荒島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難。(1)住──用木頭和船帆搭了一個簡易的帳蓬。(2)吃──打獵、捕魚,畜養山羊,種糧食。(3)安全防禦。(4)孤獨救助“星期五”。

引導學生嘗試用小標題梳理出魯濱遜流落荒島後的事情,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後的收穫,教師巡視指導。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彙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教師總結:流落荒島—搭蓋住所——馴養野羊——播種糧食——救星期五——奪船回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基於這理念,本設計力求為學生創設個性化的閲讀空間,體現在閲讀實踐中自讀、自疑、自悟、互評、合作、探索的學習過程。

這樣設計實施了開放式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與感悟,他們的自主精神和創造才能得到發展,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更受到了人文精神的薰陶。

第二課時

4.拓展思維,深化主題。

老師講故事:沒有開啟冷凍功能的冷藏車凍死工人的故事。

對比質疑:同樣是身處險境,為什麼魯濱遜能活下來?而工人卻在一夜間丟了性命?拋出中心議題:“是什麼讓魯濱遜活了下來?”學生自主閲讀課文思考討論。

小結:

閲讀教學重要的不是讓學生獲得一個閲讀的結果,而是經歷一次閲讀的過程。通過課外故事的引入,在兩則故事結果的懸殊對比中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讓魯濱遜在孤島上活了下來?”這個問題問域寬,答距長,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很有思維訓練的價值。學生開始認真解讀文本,自己思考得出結論。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對魯濱遜的認識是自己發現的,是通過自己的閲讀、思考得出的結果。閲讀的過程是一個探究的學習過程,充滿了學習發現的無窮樂趣。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發現、自己的體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獨立解讀文本,學會讀書,學會思考,並自己獲得真理。課堂上真正呈現了學情,展示出學生的學習過程。

5.總結談話,深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