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小學數學《比例尺》説課稿範文(精選5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1.9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比例尺》説課稿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小學數學《比例尺》説課稿範文(精選5篇)

《比例尺》説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我説課的內容是六年級下冊的《比例尺》。它是學生學完“比”、“正反比例關係”及“圖形的放縮”後安排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有關地圖、工程圖紙的計算的基礎。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廣泛應用,學好它也很有現實意義。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現行教材中,沒有比例和解比例,所以有關計算不能用解比例的方法,另外,本節課暫不涉及放大圖形的比例尺。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比例尺產生過程和探究比例尺應用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比例尺、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

難點: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二、學生情況:

六年級的下學期的學生,對於各種圖形有着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講解有關比例尺的知識,學生有感性認識,同時也會饒有興趣的。

三、教法學法

教法:對於意義理解部分主要採用嘗試法。

對於運用比例尺進行相關計算時,主要用引導發現法。

學法: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動手操作,大膽設想、自主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必要時進行合作交流

四、教學流程: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大塊:導入激趣、意義建構,實際應用。

1、導入激趣。上課開始,教師給學生看一把裝在套中的尺,問學生者可能是比例尺嗎?回答不一。學完了這節課我們就知道了。這樣造成了懸念,激發了探究慾望。接着藉助成語,展開聯想。板書以 當 。讓學生填空。在此基礎上,問學生以三當幾?以七當幾?你是怎麼算的?反過來,以幾當五十,以多少當一百二十?你是怎樣算的?這個環節為學生意義建構和後面的計算做好思想方法上的準備。

2、意義建構

安排了探、議、説三個小的環節:

(1)探:首先讓學生將一個長100米,寬80米的長方形操場,畫在一張紙上。學生不能按原來大小畫,只有想辦法縮小。當學生畫好時,教師找一大一小兩幅圖,展示給學生看,問:“哪一張畫錯了?”“沒有錯,他們縮小的程度不一樣。” “那你能在圖上標註出你縮小的標準嗎?”然後讓學生嘗試標註。學生在標註時教師巡視,找有代表性的,如“以一當千”,“以一當五百”;“圖上1釐米相當於實際10米”,“圖上8釐米相當實際80米”;“1:1000”,“1:500”等等貼在黑板上,並摘抄下標註。這一過程讓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開放空間,關注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2)議:議什麼呢?先議標註的形式不同意義相同。學生結合自己和同伴的標註,及黑板上的板書,討論交流:形式有多樣,但表示的內容會不會一樣呢?然後師生共同根據表示的內容進行分類,調整板書。再議意義相同哪種最優。在此基礎上,教師總結比例尺的意義,強調注意點。這一認知過程,完全是學生自主構建比例尺意義的過程,學生印象深刻,興趣濃厚。

(3)説:説具體比例尺的意思。依據自己的理解,説剛才得到的比例尺和老師提供的比例尺意義。這樣安排有利於突破“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這一難點。

總之,讓學生經歷比例尺的產生過程,比知道比例尺意義本身更有價值。

完成了意義建構,接着就是實際應用

3、實際應用:

(一)基本運用

我設計了下面的三個問題:

<1>求圖上距離問題。有前面的基礎,學生可以嘗試着自己解答。所以這裏教師出示相關條件後讓學生自己解決。然後師生共同進行評價。題:“深圳到上海的 距離是1218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9000000的中國地圖上,深圳到上海的圖上距離會是多少呢?提醒注意單位統一。

在這個基本運用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解。

(二)拓展延伸。

為了拓寬知識面安排如下拓展練習。

(1)出示一張老師的照片(沒有背景,純人像),讓學生猜測比例尺,然後討論用什麼方法求照片的比例尺。

(2)拿出自己準備好的中國地圖,測算你的家鄉到北京的實際距離。

解答這兩個練習,既使學生加深對比例尺的理解和運用,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4、總結全課:開始老師拿的是比例尺嗎?什麼叫比例尺呢?它有什麼用呢?這樣照應了開頭,解開學生心中疑團,也概括了主要內容。

五、板書設計:

板書反應出比例尺產生的過程,突出了比例尺的特點,便於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啟發學生總結學習內容。

《比例尺》説課稿2

第一、説設計理念:

根據新課程標準,本課的設計理念是: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倡算法多樣化,使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第二、説教材:

《比例尺》在學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課時的主要內容主要是教學比例尺的認識。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因此可以把它理解為比的應用。但另一方面,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是成比例的,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都可以列出比例式來求解。因此,教材把比例尺安排在比例教學之後教學。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比例尺,知道比例尺有兩種形式—————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學會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本節知識為第一個例題。

課程標準要求:瞭解比例尺,知道比例尺是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

基於以上認識,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2、能力目標:使學生經歷比例尺產生過程和探究比例尺應用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比例尺、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

難點:

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發展學生能力,我課前準備了: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圖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圖。

第三、説教法、學法:

教法:對於意義理解部分主要採用嘗試法。對於應用比例尺相關計算時,主要採用引導發現法。

學法: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動手操作,大膽設想、自主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必要時進行合作交流。

第四、説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五大塊。

第一大塊:導入激趣

上課開始,教師給學生出示一把裝在套中的尺子。問學生這可能是比例尺嗎?學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此時,教師詭祕的笑笑,説,學完了這節課我們就知道了,這樣給學生造成懸念,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慾望。

接着藉助成語:以_____當_____。讓學生填空,學生可以天馬行空,任意填寫,這樣和後面的比例尺不謀而合,為後面學習做好準備,為學生在意義建構和後面的計算做好思想方法上的準備。

第二大塊:感受比例尺

在這一大塊我安排了畫畫比比、再畫再比兩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畫畫比比

此處我設計情境:全市體育教學能手評選要在我們龍山小學舉行。要求把我們龍山小學的操場平面圖繪製出來。我們學校操場長100米,寬80米。我們該怎麼辦?這裏,我是不做任何要求,讓學生感覺無從下手,逼着學生去思考該怎麼畫?怎麼畫操場才能不變形?

這裏給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迴歸生活,學生樂學、愛學、主動學。

最後讓學生把操場平面圖畫在練習本上。

照樣子畫操場是同學們在美術課上再熟悉不過的舉動,但以此為本節新授內容的開始,讓學生不知不覺中體會到了比例尺。

教師挑選兩幅作品,利用實物展台進行展示。

全班學生進行評價:

1、誰畫的更像一點?

2、分析畫的不像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這裏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長和寬縮小的比例不一樣”會導致比例失調從而不像。

理解了上面的問題,問學生該怎麼辦?引導學生自己説出:算一算這兩幅圖的長和寬分別縮小了多少倍?然後,學生獨立計算,展示計算過程。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教師在設計圈套,引着學生往裏掉。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仍會笑眯眯的接受着、享受着學習數學的快樂……

接着,教師進行點撥:從上面的.計算結果來看畫的不像的圖是因為長和寬縮小的比例差距較大,所以比例失調,看上去畫的不像。

實踐出真知!讓學生分析畫的“像與不像”使學生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了比例尺的作用,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比例尺的興趣。

第二個環節:再畫再比

讓學生想一想怎樣畫的更像?引導學生説出:長和寬縮小的比例要保持相同就可以畫得更像。然後課件展示準確的平面圖。並提出問題:請你幫幫老師算一算長和寬分別縮小了多少倍?

通過學生計算,引導小結:當長和寬縮小的倍數相同時,操場的平面圖就十分逼真!由此可見,為了能反映真實的情況,畫圖時必須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個統一的標準就是比例尺。隨機板書課題:比例尺

從畫操場———————提出問題到“比比誰畫的像”———————=分析問題再到“如何畫的更像”————————解決問題。教師都是置學生於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感受並理解比例尺的意義,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

第三大塊:結合實際,理解比例尺

這裏我設計了“説一説”“算一算”“辨一辨”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説一説

首先告訴學生課件展示的長方形是按縮小100倍來畫的,我們就説這幅圖的比例尺是1:100。然後讓學生來説一説比例尺1:100。表示什麼?這裏多指學生説,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説,體現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接着再讓學生説一説剛才的兩幅圖的長和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分別表示什麼?

引導小結:一幅圖一般只有一個比例尺,當長和寬的比例尺不一樣時,所畫的操場就會失真。

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什麼叫做比例尺?怎樣計算比例尺?然後進行小結: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通常寫成前項是1的比。

第二個層次:算一算

課件出示我校附近的平面圖,菜市場距離我校的直線距離約300米,可在這幅圖上只畫了3釐米,這幅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你是怎麼做的?結果是多少?做題時要注意什麼?從這個比例尺上你能獲取哪些信息?

比例尺是一個實用性很強的知識點,教師在幫助學生理解比例尺意義時,運用實例讓學生“説一説”“算一算”,口腦並用,從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實際含義,為下面多種角度計算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打下知識準備。

第三個層次:辨一辨

出示地圖,讓學生找到地圖中的比例尺,全班交流,引出: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並充分讓學生説一説這兩種比例尺表示的意義。並會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

第四大塊:實際應用

我設計了基本運用和拓展延伸兩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應用,我設計了三個基本的求比例尺的問題。目的是通過練習使學生更加明確比例尺概念的外延,加深對比例尺意義的理解。

2、拓展延伸,出示一張老師的照片,讓學生猜測比例尺,然後討論用什麼方法求照片的比例尺。

通過練習,既使學生加深對比例尺的理解和運用,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第五大塊:總結全課:

老師拿出一開始的拿的尺子,問學生這是比例尺嗎?學生哈哈大笑。什麼叫比例尺呢?它有什麼用呢?這樣照應了開頭解開學生心中的疑團,也概括了這節課的主要內容。

第五、説板書設計:

板書反應出比例尺的產生過程,突出了比例尺的特點,便於學生回顧學習過程,啟發學生總結學習內容。

《比例尺》説課稿3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小學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第三小節第一課時。內容包括比例尺的認識和例1及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

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板書設計、資源開發六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1、單元教材分析

比例尺是第三單元《比例》中的一部分,該單元屬於數與代數中的一部分,是比和比例中的重點內容。本單元體現比例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其中第三小節安排了“比例的應用”,其中就包括用比例尺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使學生體會比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還滲透了函數思想。

本單元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是滲透函數思想的重要內容。

2、知識的立體式整合

本部分知識是學生在六年級上冊又學習比和比的基本性質,六年級下冊學習比例、正反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基礎上更深入的學習,為第三學段函數的學習打下基礎。小學階段的學習體現了由簡到繁、由淺到深的學習理念。

3、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學習比例尺,能讀懂地圖或示意圖上的比例尺,並能利用比例尺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兩地間的實際距離,按照比例放大或縮小圖片等。

4、本課主要學習兩個內容

(1)通過主題圖教學比例尺的認識。首先給出比例尺的概念,再結合兩幅地圖介紹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教學時,可由繪製地圖需要把實際距離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引出比例尺,並結合地圖使學生認識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義。然後,教材通過一張機器零件放大的圖紙,讓學生認識把實際距離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讓學生找出教材呈現的圖紙的比例尺,説一説它表示的意義,體會比例尺前項比後項大時,表示放大。

(2)例1是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 教學時,引導學生學習把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的方法,使學生明確比例尺是一個比,不帶單位名稱。

5、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內容,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含義,能正確説出比例尺所表示的具體意義

(2)認識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能將線段比例尺改成數值比例尺,將數值比例尺改成線段比例尺

教學重點:比例尺的意義

教學難點:將線段比例尺改寫成數值比例尺

教學關鍵:弄清線段比例尺的具體含義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生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學期學習了比和比的基本性質,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學習了比例、正反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這些都為比例尺的學習提供了基礎。在小學品德與社會中學生也接觸了比例尺的知識,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學生對比例尺已不再陌生,並能較容易的掌握本課內容。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都接觸過地圖,對地圖上的比例尺也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比例尺的學習提供了資料,帶來了方便。

三、教學模式 根據新課標和高年級數學的教學特點,基於以下原則

1、以學生自學為主的原則。

2、注重學生合作參與,重視“三主”,即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學習的主人翁思想。

3、精講多練,快樂學習的原則。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識規律出發,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提出了“合作體驗,自主感悟,快樂達標”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的合作參與和自學意識。

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教學環節包括:

1、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2、合作體驗,突破重點;

3、自主感悟,化解難點;

4、小組互助,鞏固知識;

5、快樂練習,達標提升。

四、教學設計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合作體驗,自主感悟,快樂達標”教學模式的特點,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腦筋急轉彎:一隻螞蟻從天津到北京,只用了3秒鐘這是為什麼?(學 生答是在地圖上)天津到北京的實際距離是120千米,小螞蟻為什麼能跑的這麼快?(引導學生説出是把實際距離縮小了。這樣符合學生的認識心理,目的在於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合作自學,重點點撥

因比例尺的意義是本課的重點內容,所以要充分利用課本的主題圖這一教學資源,設計科學合理的問題,讓學生有充分自學的空間,在學生自學遇到困難時教師再去點撥,教師只點撥本課的重點內容,教師要敢於放手讓學生自學,要相信學生的能力。主要設計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

1、展示自學目標,自學比例尺的意義

教師展示自學目標,讓學生能清楚地知道自學的主要任務和要求。使學生帶着目標,有目的、有準備地進行自學,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也使教學變得更加明確具體,可操作、可檢測。同時也能激發起全體學生的參與達標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地顯示出來了。 設計的自學題目有;

(1)什麼是比例尺?

(2)如何表示比例尺?

(3)比例尺作用?

2、合作自學,分組彙報

各小組依據自學目標進行合作自學,自學後,進行彙報。根據小組彙報的情況,教師投影。

比例尺的意義和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同時利用課後做一做進行實戰練習。

教師重點點撥比例尺的意義。

3、結合主題圖,掌握比例尺的分類

讓學生認真觀察48頁主題圖,通過小組合作自學以下問題:比例尺分哪幾類?圖中的比例尺表示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圖中的兩個比例尺是將實物放大還是縮小了呢?學生充分觀察思考後,進行彙報,教師重點點撥線段比例尺的具體含義。

4、活用主題圖,體會比例尺的放大

教師提出問題:我們剛才看到的比例尺都是將實物縮小的比例尺,那麼有沒有將實物放大的比例尺呢?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教師適時出示49頁主題圖,並告訴同學們,在實際生產中,有些零件比較小,我們需要把它擴大後再畫在圖紙上。之後進一步設疑:圖中的2:1表示什麼呢?讓學生觀察主題圖,理解這類比例尺的含義。教師重點點撥:為了計算的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前項或後項是1的比。體會比例尺前項比後項大時,表示放大。(預設5分鐘)

(三)整體感知,化解難點

本環節主要利用課本例題1,讓學生明確線段比例尺如何改成數值比例尺。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難點,難就難在比例前後項的單位不同。因此應加強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設計了嘗試性練習,針對學生在嘗試性練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更有針對性,更符合學生學習的規律。設計了三各方面的學習內容:

1、出示例題1,嘗試性練習。

2、彙報板演,及時糾錯。

3、鞏固練習,點撥提升。設計一道與例題類似的題目讓學生進行再次練習,同學間互相交換答案。通過教師適時點撥,將所學知識再次鞏固提升。

(四)快樂練習,達成目標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了:判斷題、找比例尺、比例尺互化、求比例尺四類題目。

1.判斷題:主要設計學生容易混淆的問題,比如:比例尺只能放大物品,比例尺的前後項不能同時是1等。這類題目主要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

2.找比例尺:通過練習,加深對比例尺的認識,更深入的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3.比例尺互化:這道題的安排是對教學重難點的鞏固,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同時深化教學內容,防止思維定勢。

4.求比例尺:主要考察學生對比例尺意義的掌握情況,同時強化比例尺的實際應用。

這些題目的設計,一方面考慮本課所學知識,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使學生明白,我們所學的數學是身邊的數學,是有趣的、有用的數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總結全課,深化目標

結合板書,引導學生説出本課所學的內容,設計了“我學會了什麼?”這一題目,讓學生思考討論、歸納整理。這裏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思考和討論時間。學生積極討論,積極發言,是該環節成功的關鍵。

教師及時總結:以後希望同學們多動腦,勤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好多問題需要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望同學們能學會運用,善於觀察,善於思考。

(六)課堂作業

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佈置比例尺的意義、線段比例尺的具體含義,線段比例尺改成數值比例尺等方面的題目,讓學生練習,進一步鞏固知識。

五、資源開發

課標中指出,要大力的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讓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這樣便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結合本節課內容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開發。

1、文本資源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們可以充分運用教科書、練習冊、教師用書等文本資源。本課的主題圖便是很好的課程資源,對我們的教學非常有用。便於孩子們發現信息,展開討論。

2、生活資源 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地圖,利用這些生活資源,可以加深對比例尺的學習和認識。

3、信息技術資源

主要表現在多媒體課件和網絡資源的使用,多媒體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而應該成為用於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情感,便於學生學習 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 = 比例尺的一種工具,多媒體教學貫穿於整節課堂。

4、課堂新生資源。

這些資源主要來源於課堂,本課中主要的新生資源是學生進行常識性練習和板演練習題時出現的問題,讓同學們發現問題,糾正問題,加深理解,鞏固知識。課堂是一個不斷生成的教學,它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中個性化的生命活動。教師要合理地利用這些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比例尺》説課稿4

一、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

1、本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正比例和反比例”這一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對比例的意義有了一定的建構基礎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這樣背景下進行探索學習的。學好這部分內容,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更好地理解地圖。

2、教材的編排特點:

教材通過解決笑笑家平面圖的相關知識引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就是比例尺。再通過練習2、3、4鞏固比例尺的相關知識,使學生能根據比例尺求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3、預想達到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1)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等學習活動中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正確計算比例尺,瞭解比例尺在實際生活中的各種用途。

(3)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過程與方法方面:學生通過自主觀察、思考、動手等學習活動,進一步發展了動手測量和畫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2)在實際應用中感受數學、親近數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重點和難點: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確根據比例尺的意義解決問題。

二、教法、學法

1、情境導入,激發求知慾望。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生活。來源於生活的數學會使學生倍感親切,在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知識的發展與生活緊密的聯繫起來,我創設了腦筋急轉彎和中國地圖的圖片情景,當學生聽到那個急轉彎的話題和中國地圖時,頓時產生了疑問:南京市到上海的距離有100多公里,而一隻螞蟻從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5秒鐘,這是為什麼?

地圖描述的地域有沒有變形?是用什麼方法把這樣大的地方畫在尺寸見方的紙張上的?使得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求知慾望。積極參與接下來的教學活動。

2、自主探究,發展學習能力。

新課標指出: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新課教學過程中,從比例尺的意義到比例尺的模型的建立及比例尺的應用,我設計了一系列的能夠提供給學生大量的時間、空間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合作交流、主動探究,讓每一位學生自始至終共同參與統計的全過程,試圖把學習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讓其儘可能的有自行探索、自行創造的機會。從而獲得數學知識,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3、數學應用,培養創新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學生探學習的出發點,是學生思維的發動機,不斷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有利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高,有利於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發展。本節在比例尺的意義的探究過程,在嘗試應用過程,在開拓應用過程,在創設情境時,都儘可能的注意到開放的設計問題的解決策略。

《比例尺》説課稿5

説教材

《比例尺》是九年義務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三單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一章的最後一個內容。比例尺在人們的生活中應用廣泛。這課內容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正反比例和圖形的放縮的基礎上學習的。是比的知識,正比例和乘除法意義的綜合應用。本課要求學生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比的意義,根據乘除法的意義來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説學習目標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產生、形成的必要性,感受數學的力量,激發學習數學興趣。為此,我制定以下學習目標:

1、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

2、學生經歷比例尺產生過程和探究比例尺應用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習重點:重點是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出比例尺。學習難點:是從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説學法

本節課主要採取討論、交流、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形式。為學生創設“笑笑家平面圖”這一情境,通過教師點撥、引導,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從而掌握比例尺的計算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在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基礎上,教師點撥學生利用已學的知識,自主學習,常識解答。總結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方法。整節充分體現“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習數學的樂趣。

説導學設計

一、激趣定標

(一)激趣導入

1、我先來考考大家,我們每天上學家到學校要10分鐘,可是一隻小螞蟻只用了5秒鐘,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大家真聰明,那小螞蟻爬的路程和我行的路程有什麼區別呢?(引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2、畫線段

(1)請同學們畫一條長5釐米的線段,再畫一條長10米的線段。

(遇到什麼問題了,紙不夠大吧,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2)小組討論,彙報交流。

(你是用幾釐米代表實際10米的長度的。)

3、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板書課題:比例尺

(二)學習目標:

1、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2、認識線段比例尺。

3、瞭解放大的比例尺。

二、自學互動(適時點撥)

(一)活動: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1、課本第48頁圖形上面的內容。

2、你認為什麼叫比例尺呢?

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3、深入理解比例尺

實際上比例尺就是一個比,(不能理解為一把尺子)像剛才的1:500、1:200、1:100就是不同的比例尺。

交流、討論

(1)誰能説説1:100表示什麼意思

(2)我發現這些比例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比的前項都是1,為什麼不寫成2呢?(為了方便,比例尺的前項都是1這種比例尺叫數

值比例尺。所以在求比例尺的時候通常把比的前項寫成1的形式。)

(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合作學習成對比例尺的初步印象,在此引導學生大膽説出對比例尺含義的理解,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表達方式理解比例尺。教師再集體總結比例尺的含義。)

(二)活動:認識線段比例尺

1、課本第48頁的兩幅地圖。

2、説説這兩幅地圖的比例尺有仕麼區別。

觀察圖,討論線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

3、把線段比例尺改為數值比例尺。

(強調先統一單位,比例尺不帶單位)

4、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關係。(表示的意義相同,只是形式不同)

(三)活動:瞭解放大的比例尺

1、課本第49頁的例題圖。

交流、討論、

2、説説這幅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3、理解2:1表示的意義。

4、小結

不管是縮小的比例尺還是放大的比例尺,我們都要用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放大的比例尺與縮小比例尺不同的是通常後項為1。

(這一環節主要是學生通過觀察平面圖、討論、交流等活動。找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所需條件後,教師點撥學生結合比例尺,大膽嘗試、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思路。加深對比例尺的認識。提示:單位不統一。)

三、測評訓練

1、判斷下列幾句話,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1)圖上寬與圖上長的比是1∶2( )

(2)圖上寬與實際寬的比1/400是( )

(3)圖上面積與實際面積的比是1∶160000( )

(4)實際長與圖上長的比是400∶1 ( )

(5)圖上長與實際寬的比是1∶200 ( )

2、求比例尺。

課本第49頁做一做。

(有針對性練習,加深學生求比例尺的印象,進一步掌握方法。)

四、小結課堂。

今天我們學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