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小學一年級數學優質説課稿模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33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優質説課稿模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一年級數學優質説課稿模板

小學一年級數學優質説課稿模板1

一、説教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會了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以及利用豎式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生今後學習多位數加法筆算的基礎。教材呈現的例題,取材於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二、説學情。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將小棒或計數器抽象成豎式的經驗,那麼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困難在於理解進位加法豎式計算時“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的算理以及從個位加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且學生特別容易忘記寫進位“1”。

三、説目標。

1.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小棒和計數器,交流各種方法間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進位加法豎式“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的算理,並能用豎式正確的進行計算,正確率達到80%以上。

2.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並交流學習成果,培養解決問題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進位加法豎式中“滿十進一”的算理和從個位加起的必要性。

2.掌握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的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四、説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境,複習鋪墊。

創設一個班級圖書角的情境,出示主題圖。故事書、科技書、連環畫分別有23本、11本、18本。讓學生説一説在圖中看到了什麼,由此提出一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並列出算式。這樣設計,一題多用,既複習了舊知,又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環節二:主動探究,引入新知。

在*環節所列算式當中,23+18這一算式是學生沒接觸過的。由此我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藉助小棒和計數器自主探究,思考多種計算方法(預設會出現擺小棒、撥計數器、列豎式這三種方法),組員之間相互交流各自的算法並探討各種算法之間的聯繫,*後彙報交流成果。

重點引導學生説一説單根小棒夠了十根該怎麼辦?計數器個位上的珠子撥到十個以後該怎麼辦?豎式計算時個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後該怎麼辦?

這就直觀的反映出在豎式計算當中個位上滿十向十位進一的算理,並且藉助學具為豎式中的進位小“1”找到了表象支撐,有助於對算理的理解。

環節三、鞏固練習,形成技能

五、説特色

1.把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注重培養學生“四能”,即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把直觀模型、動手操作與豎式計算緊密結合起來,藉助幾何直觀理解抽象的算理。

小學一年級數學優質説課稿模板2

一、説教材

1、説教學內容(本課內容選自)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第60-61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前後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方位感不強,不一定能準確的加以判斷。而“上下”“前後”“左右”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要達到熟練、準確地辨別“前、後”的位置,就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通過大量的活動來完成。

為了讓學生直觀地認識物體的前後相對位置關係,教材藉助“森林運動會”這一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用“前、後”描述物體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為日後學習方向與位置做好鋪墊。

3、説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結合學生年齡的特徵,本節課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能確定物體前後的位置與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二)過程與方法.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的良好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並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4、説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能正確描述物體的“前、後”位置,而教學難點定為讓學生體會“前、後”的相對性。

5、教具準備方面,(我選用)多媒體課件、小紅花、動物圖片等、課前還為學生準備了卡丁車圖片作為學具。

二、説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一年級的小學生更喜歡用形象來思維的。在本節課中,我主要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運用多媒體,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貫穿於整節課,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森林運動會”這一情景,彷彿身臨其境,便於學生充分地感知物體間的前後位置關係。

同時,<<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我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採取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觀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體驗前後的含義,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探索的樂趣。

三、説教學設想

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並充分挖掘現場資源來啟發學生學習,採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一個自主的空間中觀察、操作,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將通過説、找、擺、做、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前後”位置關係的認識。

四、説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本課的設計理念,我構建了探索性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引出新課

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結果是——對!小兔子驕傲自滿,結果輸給了小烏龜。小兔子為此很不服氣,今天,又找到了烏龜,非要再賽一次,烏龜明白,這次小兔子肯定不會睡大覺了,就對小兔子説:“比賽可以,但這次的路線必須有我來定。”小兔子連想都沒想就答應了。現在我們就到賽場去看一看。

(二)觀察交流,獲取新知

同學們,今天森林老虎給我打電話説森林王國有一場運動會,邀請我們一年級二班的同學去觀看。還等什麼,趕緊去看看吧:百米賽跑都快要開始了,我用電腦出示動物賽跑圖,問:同學們,你們看到哪些小動物?老師*喜歡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圖片貼在黑板上)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小兔子的前面、後面有哪些小動物?學生在觀察中很容易發現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後面是小烏龜。同時也可能有學生會發現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後面是小烏龜和小蝸牛。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給予表揚説“你真棒”、“觀察得真仔細”等等,並用小紅花作為獎勵。

通過這一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同時,動態的信息資源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從情境中發現並提出數學問題,學生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介紹給其它的同學,這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的自主權。

然後,我激發興趣,看完了緊張的百米賽跑,可惜我們錯過了卡丁車比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時利用笑笑發來的短信

2號車排在*前面,3號車排在4號車的後面,1號車在*後面。

請各小組同學根據短信的內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車圖片在小組內説一説,擺一擺。小組交流彙報,然後請一組同學到前面利用圖片邊説邊擺。這裏我會給説的好的學生給予評價。學生彙報後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回放,讓學生對照自己擺的對不對。

卡丁車大賽的情境新穎時尚,同學們團結合作,認識字的同學讀信息,其他同學擺圖片,在小組內觀察與交流中,解決了這樣一個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初步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結合實際,啟發思維

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讓中間一橫排同學起立,説説前後分別是誰,向後轉再説一説前後分別是誰,讓學生髮現問題,明確方向發生了變化,前後順序就變了。然後我繼續問學生:前在哪兒?後在哪兒?方向轉一轉,前後怎麼辦?學生可能會説(小臉)對着就是前。(後背)對着就是後。方向轉一轉,前後就(改變)。*後根據問題和學生的回答編出下面這首兒歌:

小朋友們告訴我,前、前在哪兒?

老師老師告訴你,(小臉)對着就是前。

小朋友們告訴我,後、後在哪兒?

老師老師告訴你,(後背)對着就是後。

123、321方向轉一轉,前後怎麼樣?動腦想一想。

123、321方向轉一轉,前後就會(改變),就會(改變)

這樣的設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前後的意義,體驗到前後的相對性,同時更深一層理解到以什麼為標準,確定前後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學生是否掌握“前後”概念意義,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空間概念,使學生再次獲得愉快、成功的數學情感體驗。

(四)拓展應用,培養能力

在這一環節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小明和同學們去兒童樂園買票的情境圖。在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明前面有幾個人?後面有幾個人?一共有多少個人在買票?

之後,我出示了一道排隊的思考題作為這節課的拓展延伸。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了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五、説板書設計

由於一年級學生識字少,對直觀的事物感興趣。因此,我採用了這種圖文結合的板書,使教學內容更加美觀實用,學生更加容易理解。

小學一年級數學優質説課稿模板3

一、教材理解

對於教材,我們是這樣理解的:“5以內的減法”是義務教育教科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教材將減法的初步認識和5以內的減法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從一個數裏“去掉”一些用減法計算,並計算出結果。例題和“做一做”是與加法相對應的減法計算,“做一做”讓學生説一説算式表示的意思。學生之間通過交流自己的想法,體驗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真正體會減法算式的含義,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二、目標設計背景

本課的例題教學減法的初步認識和5以內的減法計算,編排上與加法類似,例題依據場景引出減法算式,使學生從中初步感受減法的含義,考慮到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年齡特點以及心理特徵,*後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以下幾點作為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認識減法並理解減法的含義。

2、通過觀察操作實踐活動,用自己的話説説什麼時候用減法算式,減法算式的含義。?

教學重點:

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理解減法的含義,理解和學會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在觀察、操作實踐活動中,體驗問題情境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用自己的話説説什麼時候用減法算式,減法算式的含義。

三、目標達成策略和方法

對於目標設計,我是這樣思考的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情景的創設要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新課開始,我就從學生的日常生活裏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我拿出4根筆,把其中的一根獎勵給昨天作業完成的好的學生,受獎勵的學生拿走一根筆。根據剛才的情景引導學生提出我手中還剩幾根筆的問題?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啟發教學法:為了讓學生能直觀的瞭解減法的含義,我手裏有4根筆,獎勵學生了一根,看見老師這幅圖怎麼列示?當學生答不上來時,我反覆的重複我的動作,孩子們反覆的説,然後我問:怎樣列示?生異口同聲地答道:4-1=3,為什麼?生:因為有4根,去掉了1根,還剩下3根。你們同意嗎?那這裏的4指的是什麼?1指的是什麼?等號後面的3指的是什麼?孩子們對答如流。看着孩子們精彩的表現,我都不知獎勵誰呢?

3、探究交流教學法:出示教材上的主題圖是一個小丑娃娃手裏原來有4只氣球,飛走了一個,根據剛才的已經掌握的情況,出示這幅主題圖,讓同桌之間説説這幅主題圖的含義,相互交流,並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了剛才的情境作為鋪墊,學生能很順利的看明白主題圖的含義,並能順利的解決這一問題。

4、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減法的含義。擺小棒,先擺出4個小棒,然後任意拿走幾個小棒,讓小朋友數一數還剩下幾個小棒,進一步建立減法的含義,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同時列出算式,然後讓同學們初步感受減法的意義,並領悟計算方法;學生認識“-”號和“=”,正確讀出算式。

四、重點目標達成的詳細設計

*層次認識減法,理解含義。

這裏分兩個步驟進行。*步,通過手中的鉛筆演示,4根鉛筆獎勵了表現好的學生一根,手裏還剩下3根鉛筆。然後引導學生提出我手中還剩幾根鉛筆的問題。提起學生興趣的同時引發學生的思考。第二步,通過出示主題圖,4個氣球飛走1個藍氣球,手裏還剩下3個氣球。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同桌相互交流感受,然後全班交流。*後教師説明:4個氣球飛走1個藍氣球就是從4裏面去掉1,求還剩幾的意思。(教師邊説邊用手勢表示去掉)列出算式。4-1=3,然後讓同學們初步感受減法的意義,並領悟計算方法;學生認識“-”號和“=”,正確讀出算式。

第二層次深入體會減法的含義。

學生自己動手擺小棒,先擺出4個小棒,然後拿走任意個小棒,讓小朋友數一數還剩下幾個小棒,進一步建立減法的含義。同桌之間相互説説(兩個人一個擺一個説,然後一起列式)。

意圖:培養學生相互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選幾組學生在全班展示,一個學生擺小棒,一個學生説過程,列式。(原來有3個小棒,拿走了2個,還剩幾個?3-2=1)

意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體會減法含義的同時,提問算式中的數字分別代表什麼?

意圖:幫助學生理解算式中數字的意義。

在這一過程中有少數學生不太會説減法算式的含義,那麼我就啟發他擺一步説一步,然後舉生活中的實例,比如從他們愛看的動畫片裏尋找啟示,讓他們深刻體會“拿走了、飛走了、去掉了、跑了、丟了”以後,還剩多少要用減法進行計算。

板書設計

減法

飛走了幾個氣球?

4-1=3

-減號=等於號

讀作:4減1等於3

五、作業設計

1、“做一做”讓學生説一説算式表示的意思

意圖: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減法的含義。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一個學生説5以內減法算式,一個學生擺小棒並説説含義。

意圖: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在什麼情況下運用減法算式,培養學生逆向思維。

本節課從身邊的實際生活問題出發,把握重點,尊重學生的實際,把教學內容在知識點不變的基礎上,以學生熟悉季節以及生活問題呈現出來,使學生感知加法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自主探索,認識減法,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使課堂教學達到*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