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速度、路程、時間之間的關係》説課稿範文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7.56K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速度、路程、時間之間的關係》説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速度、路程、時間之間的關係》説課稿範文

我説課的內容是《速度、路程、時間之間的關係》,下面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及板書等方面,向各位老師説説我的這節課將要教什麼、怎麼教以及為什麼這麼教。

首先,我來説説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對學情的分析。

《速度、路程、時間之間的關係》是北師大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除法最後一課,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運算技能的基礎上,通過跑步比賽等生活中的情景,進行梳理歸納,並提煉數量關係,感受模型思想。建立了這個模型,不僅在解決生活中的行程問題上有着廣泛的應用,同時也為學生將來學習正反比例等知識奠定基礎。本課的學習還有一個特別的意義,讓學生由第一學齡段的“情景問題串的學習”過渡到第二學齡段的“解決問題的數模學習”。

四年級的孩子正處於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雖然他們抽象思維還不健全,可孩子們在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路程、時間和速度的生活經驗,只要引導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認識到運算規律的存在。這一認知規律和課程標準:在具體情境中,瞭解常見的數量關係,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要求相吻合。路程時間和速度是小學階段常見的幾個關係量中單獨拿出作為新授內容講解的數學模型,可以這樣説,只要成功地理解了量的意義,明確了數量關係,能正確解答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習“路程、時間和速度”目的就能達到。依據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速度、路程、時間之間的關係等常見的量,理解速度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掌握“路程÷時間=速度”的數量關係,並能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數學模型思想,並體會速度的提升對我們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和主動學習知識的情感提升。

重點:建立“路程÷時間=速度”的數學模型。

難點:正確理解“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會書寫速度的單位。

其次,我説説學法指導和教法設計

1、學法

在“自主、合作、探究”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下,我準備組織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讓學生動腦想、動口説、動手寫,從而使學生獲得新知,並以四人小組形式,交流討論,合作學習,根據學習任務單逐步達到學習目標。

2、教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教材內容出發,本節課我準備採用情景激趣法,通過創設學生身邊的各種生活情境,激發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同時配合啟發式談話法,比較質疑法,講解法等展開教學。

3、學與教的思考

(1)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本節課我的教學預設充分尊重學生認知規律的特點,首先表象感知“速度”,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量就是速度,然後深度理解“速度就是單位時間內物體所行駛的路程”,最後才是建構三者之間的數學模型。

(2)體現數學生活化

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所以,如何加強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繫,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必要性和價值,體會生活即數學,數學即生活。是我本節課重點思考和將要踐行的教育理念。

(3)滲透數學建模思想

《課標》要求我們:“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鑑於此,本節課我將更多地關注學生自主建立數學模型,讓學生積極、有效、科學地進行探究,學習。

(4)體現學科綜合型

綜合其他學科知識在數學學科的體現和應用,既有物理學科對速度的兩層定義,同時有語文學科的詩歌創作,還有地理歷史學科的古代薊州是現在北京等知識點,這也是我本節課的創新思考之一。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使學法和教法收到實效,我設計了“創設情境,揭示主題”“自主探究,建構模型”“學以致用,解決問題”“總結回顧,情感提升”四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

(一)創設情境,揭示主題

1、從劉翔比賽的多媒體動畫切入,引入速度的感念;

2、通過劉翔和其他兩位對手的比賽,引導學生得出:路程相同比時間,時間相同比路程,並讓學生質疑:路程、時間均不同如何比較?

設計意圖:設計精彩的開頭,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把知識的學習當成自我需要,使教學過程順利展開。設疑提問,揭示主題,促其產生學習的內需。

(二)自主探究,建構模型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根據這一教學理念,在本環節中,我準備組織學生進行三次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始終以愉悦的心情,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1、活動一

【設計意圖】創設校園中女生比賽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在實際生活中往往路程時間均不同,怎麼比較速度?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調動已有經驗,聯繫除法知識,鼓勵學生嘗試總結出路程÷時間=速度這個數學關係式,然後通過畫線段圖初步感知“速度就是物體在單位時間內行駛的路程。”

2、活動二

(1)速度的單位

【設計意圖】速度單位是一個複合單位,對於9歲的孩子們來説較難以理解。通過計算得出:飛船的速度是8千米,人的速度也是8千米,這樣的半成品單位,迫使學生產生認知上的衝突並質疑,啟發學生不得不在原來的表達形式上進一步完善單位,即複合單位來表達速度,從而達到孔子所説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效果。隨後結合生活中的人的速度,飛機的速度,電閃雷鳴等四幅情境圖,再學生例舉生活中還有哪些常見的速度。

(2)速度的定義

【設計意圖】在突破速度單位這個難點之後,我準備再採用啟發式談話法,引導學生對速度自主歸納其精準定義,讓學生逐步達到由表及裏的深層次學習效果。

3、活動三

【設計意圖】繼續創設校園中男生跑步的情景,有了前面五次對速度的計算,加之對速度概念和單位的深層次理解,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根據乘除法各部分之間關係,進一步得出要求路程和時間的另外兩個關係式。

(三)學以致用,解決問題

1、唐朝時,從長安(西安)到薊州(北京)約1200千米,馬車不停歇的走60小時才能到達,馬車的速度是多少?

2、現在高鐵的速度約為300千米/時,去北京需要幾小時?比之前坐馬車節約幾小時?

【設計意圖】通過三個時空穿越的時間情景串,鞏固三個不同的數量關係式,感受祖國科技的飛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品質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不僅讓學生在知識層次上得到提高,還讓學生在情感受到了一強烈的震撼,深刻體會到速度提升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數學知識對生活的作用。

(四)總結回顧,情感提升

1、學生回顧知識獲得的基本活動經驗,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收穫。

2、詩展示:

以前,老師想你們的時候,翻過綿延不絕的山嶺,走過幾個晝夜;

現在,老師想你們的時候,收拾好行囊坐上高鐵,經過兩三小時;

未來,老師想你們的時候,()。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感慨,達成共識:速度改變世界,知識創造未來!激發學有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增強責任感,在情感上受到更大的鼓舞。

最後説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突出比較速度的三種方法,以及路程、時間和速度三者之間的數量關係,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一目瞭然,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