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語文知識 > 説課稿

《菱形》説課稿

欄目: 説課稿 / 發佈於: / 人氣:2.71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菱形》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菱形》説課稿

《菱形》説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菱形》是《四邊形》這一章繼《矩形》之後研究的第二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是學生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的基礎上,對平行四邊形知識的延續和深入,同時也是後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2、教學重、難點

重點:菱形的概念、性質及其應用

難點:經歷“操作——觀察——思考——歸納——總結”得出菱形的性質。

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本節內容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能理解菱形的定義及其性質,並會初步運用菱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和推理論證。

b、過程與方法:在探索菱形性質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歸納——總結”的數學思想,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得出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教法分析與學法指導

本節課我準備採用“激趣——探究——運用——歸納”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運用啟發式教學,講練結合法,以課件為載體,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經歷觀察、思考、探究、合作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從而使教學目標得以直觀、完美的體現。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將以構建主義理論為指導,注重創設思維情境,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操作、觀察、分析、歸納等方法,使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融為一體,讓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樂趣。

三、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激發興趣,得出概念(時間5分鐘)

菱形被廣泛地應用在實際生產、生活中,首先我將讓學生觀察事先準備好的衣帽架模型,不難發現不管衣帽架如何伸縮變化,其四根木條圍成的四邊形總是平行四邊形,讓學生再次感受四邊形的不穩定性,然後讓學生任取一個平行四邊形量其四條邊的長度,並交流所得數據,會發現圖中所有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從而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得出菱形的定義,即“四條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或“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這樣一方面讓學生回顧了上節平行四邊形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又為本節課新知識的引入創設了情境。實物教具的應用,生動形象地使知識得以體現,也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接下來,我讓學生欣賞一組生活中的菱形圖片,讓學生充分感受菱形的圖形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可謂“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動手操作,尋找性質(時間5分鐘)

菱形的性質可由菱形的對稱性探究得出,這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在這一環節,我把課本上的直接探究巧妙地加以轉化,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給你一張矩形紙片,你如何快速地剪出一個菱形?”問題給出後,我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與分析,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分小組大膽嘗試,教師在巡視中進行個別輔導,鼓勵學生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完成任務,同時還可以開展組與組的評比,樹立他們的競爭意識,然後每小組由一名學生代表發言,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後由多媒體演示,即將一個矩形紙片對摺兩次,沿圖中虛線剪下,就可以得到一個菱形(動畫演示),從而教師與學生一起歸納得出菱形的性質。在歸納過程中,菱形的對角線性質的得出是難點也是重點,我將動態演示,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菱形對角線互相垂直這一性質便可水到渠成,這時,我會讓學生嘗試説點兒理,引導學生把四邊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的問題,根據菱形的特殊性,引導學生髮現菱形的一條對角線可把菱形分為兩個特殊三角形,即等腰三角形,再結合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這一特點,結合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性質,肯定學生猜測的正確性,得出菱形的性質結論。

在肯定多種解決方法的同時,我還補充了這樣一個環節——由菱形的對稱性看菱形的面積,引導學生觀察:菱形的一條對角線把菱形分成兩個全等的等腰三角形,菱形的面積表示:S=a.h,菱形的兩條對角線把菱形分成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面積表示為S=1/2mn,這一設計使本節課的重點得以突出,難點也巧妙。直觀地得以突破,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學習點綴其間,從接受概念到探究性質,從個人學習到合作交流,教學活動不僅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活力,而且學生獲取知識,提高技能的過程也自然而然地滲透在其中。

(三)知識運用,鞏固新知(時間10分鐘)

這一環節,我將出示P98頁例2,即當菱形中較小的內角為60°時,已知菱形的邊長求菱形的對角線長及面積,對於這類問題,我先啟發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然後老師適當點拔:結合 60°的等腰三角形或勾股定理的運用解決問題,本題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菱形的面積,最後由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師生共同完成。

做完本題,教師也可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如果菱形中有一個角是60°,則較短的對角線把菱形分成兩個全等的等邊三角形,這一環節以實際問題引入,利用菱形的性質解決問題,不僅達成了“學習致用”的目的,同時還體現了數學服務於生活這一道理。

(四)課堂練習,學以致用(時間10分鐘)

“想一想”環節中,我安排了兩道習題,這兩道題仍以“再探衣帽架中的奧祕”為題,是兩道趣味性,實用性較強的習題,我將採用學生獨立思考,講練結合的方法達到靈活運用,鞏固新知的目的。習題的安排,首尾呼應,寓教於樂。

(五)交流體會,分層作業(時間15分鐘)

在這一部分,我將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回顧,歸納本節內容,並鼓勵學生歸納出菱形的性質安排了一個“説一説”的環節。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以填表格的形式從對稱性、邊、角、對角線四個方面進行類比,以加深學生對特殊平行四邊形的理解和認識。

針對學生基礎不一的情況,考慮到學生能力的差異,我將採取分層作業的佈置,安排了“練一練”的環節,力爭使每位學生都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四、板書設計(略)

五、教學設計説明

本節課讓學生經歷了動手操作、觀察、歸納、比較的過程,從而得出菱形的概念,在摺紙的過程中也使學生非常直觀地感受到菱形是軸對稱圖形,體驗變換思想,從而自覺地運用軸對稱性發現菱形的性質,達到解決問題目的。

菱形的性質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得出,讓學生儘可能多地發現圖形的結論,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了學生善於發現、善於歸納的良好品質;可伸縮衣帽架模型的設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前後呼應,讓學生不僅能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而且能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樂趣;解題方法的多樣性,也大大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發展,合作交流的空間,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菱形》説課稿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第二節《菱形的性質》第一課時。現在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四邊形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尤其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它的用途和作用舉足輕重。而各種四邊形因各種因素,在外形、本質上也各具特點,為了區別和掌握特殊四邊形的性質,平面幾何中作為重點研究之一,教材把對菱形的研究也列為重要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菱形的概念及菱形的性質,菱形以特殊的對稱美深受人們喜歡,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有很多的應用,因此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菱形是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概念及性質之後的學習內容,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推理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學習的,這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後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所以在知識的前後聯繫上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本節課滲透了“轉化、類比”等數學思想方法。

二、説學情

學生已經學習平行四邊形和矩形的性質,通過與平行四邊形和矩形性質的類比,促進菱形性質的學習。而八年級的學生接受能力、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變化和提高,自學能力較強,能夠掌握基本的邏輯推理能力,通過類比學習加快知識的學習。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思維和年齡等實際情況,我制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理解菱形的定義及其性質並會初步運用菱

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和推理論證。

(2)過程與方法:在操作和觀察的基礎上,發現菱形區別於平行四邊形的主要特徵,建立菱形和掌握菱形的性質。

(3)情感態度價值觀:欣賞、應用菱形的對稱性,獲得美的感受,通過師生共同探索菱形的性質的過程,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與創造,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

2.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菱形的概念和菱形的性質,菱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

(2)教學難點

菱形性質的探究及靈活運用。

三、説教法和學法

1.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以探究式教學為主。這樣可以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人人都有事幹,又能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勇於動手探求知識的習慣和能力,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而達到深刻的理解與靈活運用的目的。

2.學法:

(1)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師的指導、啟發下,學生嘗試動手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養成勤動手,勤鑽研的習慣。通過自主探究、同學間的相互交流,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習慣。

四、説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提供材料,引導感受。

利用多媒體出示一組現實生活中就在我們身邊的美麗圖片,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設計意圖:這些美麗的圖片來源於我們的生活,學生不喜歡枯燥的文字説教,利用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誘發學生對新知識的需求,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幾何圖形

問題1:這些圖片中有我們學過的幾何圖形嗎?

問題2:這些圖形是平行四邊形嗎?

問題3:這些圖形和平行四邊形又有怎樣的不同呢? 設計意圖: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數學模型,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通過圖片的展示與變化,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平行四邊形,另一方面引出本節課的課題——菱形。

2.教學演示,導入新知。

回顧前面我們怎樣給矩形下的定義,從角的方面變化,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類比教學,利用多媒體演示,一條邊的變化過程,給出菱形的概念。

設計理念: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矩形的概念,性質和判定,矩形和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那麼特殊在什麼地方,從定義中可以看出來,這樣學生既可以發現矩形與菱形的區別,還可以發現矩形與菱形的聯繫。

3.動手實踐,激發興趣。

如何利用摺紙、剪切的方法,既快又準確的剪出一個菱形的紙片?

做法: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對摺、再對摺,然後沿圖中的虛線剪下,打開即可.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4.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利用前面學生自己剪出來的菱形,讓學生帶着幾個問題進行仔細觀察,先獨立思考,然後再讓學生分組討論,互相交流。在巡視過程中,我給予適當的點撥,然後讓每個小組選出代表述説所發現的結論,小組和小組間進行補充、查漏補缺,取長補短。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出正確的結論並感受數學學習的過程,經過學生的討論回答,最後我對學生所做的回答進行總結。

問題1:菱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説出它的對稱軸。 問題2:既然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那麼菱形除了具有平行四邊形的所有性質外,還具有哪些特殊性質呢?

問題3:將菱形的對角線連接起有哪些相等的角呢?有哪些相等的邊,對角線有怎樣的關係?為什麼?

問題4:菱形的面積公式又是怎樣的?為什麼? 設計意圖:本節課的難點就在這一環節上,在這一環節中,大膽的放手,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小組合作,各抒己見,互相補充,集大家智慧,分析圖形,使學生能從線段、角、角平分線、圖形的形狀、大小和麪積方面得到更多的結論。在這一環節中,使學生養成善於觀察,勤於探索,精於思考的好習慣,學生自己經過討論發現的特徵更易於理解記憶。

5.歸納總結,初步應用。

通過前面對菱形的性質的猜想與驗證,歸納出菱形的性質和麪積公式,我設計了三組題。

A組:(1)已知菱形的周長是12cm,則它的邊長是 。

(2)菱形的兩條對角線的長分別為6cm和8cm,則菱形的周長為 ,面積為 。

B組:教材例2如圖,菱形花壇ABCD的周長為80m,∠ABC=60度,沿着菱形的對角線修建了兩條小路AC和BD,求兩條小路的長和花壇的面積(分別精確到0.01m和0.1m 2 )

C組:已知如圖,菱形ABCD中,E是AB的中點,且DE⊥AB,AE=2。求(1)∠ABC的度數;(2)對角線AC、BD的長;

設計意圖:在這一部分我採用“講練結合法”,A組題是基礎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動手做,只需要簡單的運算;B組題作為例題講解,規範學生的解題格式;C組題是本節課的拓展延伸題,使學有餘力的學生能夠提高自己。在學生解題時,教師給予適時點撥,鞏固所學知識,從而真正體現“人人學有用的數學”這一思想。

6.課堂小結,歸納要點。

師生合作,共同歸納,由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點進行歸納,老師進行引導、整理、歸納。

《菱形》説課稿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非常榮幸能坐在這裏與大家一起學習和交流。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 菱形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菱形”一節是魯教版《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二章“四邊形性質探索”第三節第一課時。

它是學生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的基礎上對平行四邊形知識的延續和深入,同時它也為本章後面幾節課的學習和探索做了鋪墊。

所以,雖然本節內容所佔章節不多,但是在整章中卻有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材的重、難點

重點: 菱形的定義、性質及其應用。

難點: 經歷“觀察—思考—歸納—總結”得到菱形的性質。

設計理念:基於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弱、動手能力差,不喜歡枯燥的文字説教,喜歡有聲有色的教學和學生接受知識的特點。

二、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本節內容在整個初中數學中的地位與作用,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理解菱形的定義及其性質並會初步運用菱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和推理論證。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探索菱形性質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歸納—總結”的數學思想。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得出結論。在歡快愉悦的環境中使知識點得以掌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設計理念: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量和學習能力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

體現出教師、學生、課堂的“三維”課程目標的和諧統一,另一方面也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的,為他們後面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

三、 教法與學法

為了達到我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和我校的條件、學生實際情況我採用

1、教法:啟發式教學、直觀教學法和講練結合法。以課件為載體,學生能説的教師不説,學生能做的教師不代勞,以助於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

在教學手段上,我將藉助計算機多媒體這一手段來輔助教學。課前,我將利用“超級畫板”製作精巧、靈活的課件,並在課堂上適時的播放

化靜為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興趣,從而使教學目標得以直觀完美的體現。

設計理念:

(1)學生在已有的知識體系向新的知識體系過渡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適當引導。

(2)考慮到學生接受知識能力水平有限,有必要採用形象、直觀,有聲有色的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學的載體。

(3)適度科學的練習,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4)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採用多種方法有機結合,可以使教學效果更理想。

2、學法:

(1)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設計理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師的指導、提示啟發下,學生嘗試動手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

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養成勤動手,勤鑽研的習慣。 通過自主探究、同學間的相互交流,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習慣。

四、 教學程序設計

(一)、温故知新 激發興趣 得出定義

在此,首先我將讓學生觀察事先準備好的教具—衣帽架,發現不管衣帽架如何伸縮變化,其四根木條圍成的四邊形總是平行四邊形,直觀的感受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然後,我又讓學生任取一個平行四邊形量得其四條邊的長度,交流所得數據,發現所有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都是相等的

從而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得出菱形的定義,即四條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這樣一方面讓學生回顧了上節課平行四邊形的有關知識,另一方面又為本節課新知識的開展做了情景創設。實物教具的應用,生動形象的使知識得以體現,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增強了感性認識。

《菱形》説課稿4

內容介紹

我是遼陽縣唐馬中學的張海英我上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章三節《菱形》。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生分析與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談一談我對這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菱形》緊接《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平行四邊形的判別》之後,縱觀整個初中數學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別之後,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後面學習矩形、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同時又為九年級進一步學習平行四邊形,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奠定基礎。

(二)鑑於本節課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知道菱形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熟悉菱形的有關性質和判別條件,並能靈活運用。

2、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菱形的性質和判別條件的過程,在觀察、操作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主動探究的意識,體會説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數學活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體現菱形的圖形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重點:菱形的性質與判別方法

難點:性質與判別方法的靈活運用

二、教法分析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準備採用“創設情境——觀察討論——總結歸納——知識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教學中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思維情境,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在合作交流的氣氛下進行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始至終處於一種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同時藉助教具演示,以增加教學的直觀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質與判別,解決教學重點與難點。

三、學生分析與學法指導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會遇到各種幾何圖形也包括菱形,但學生對這一圖形的認識是直觀的、膚淺的,因此在教學中既要利用原有直觀感知及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為基礎,探索菱形的性質及判別方法,又要嘗試利用它們解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使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領會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學過程

(一)具體圖片導入新課。

(二)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鼓舞學生樹立信心,完成目標。

(三)通過課件演示,一般平行四邊形變為菱形的過程,得出菱形定義,對比兩圖形異同點得出菱形的性質

(四)通過剪菱形探索菱形的判別方法。

(五)通過判別正誤,例題教學,自我檢測來嘗試運用、鞏固菱形的性質、判別

(六)回顧學習目標,檢驗完成情況,談談本節收穫。

(七)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佈置作業。

《菱形》説課稿5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本節課是八年級的數學下冊第六章第一節內容,主要是菱形的認識、定義與判定,嘗試構建學生知識網絡框架,力求使學生能有效的解決數學問題。

2.複習目標:(1)熟練掌握菱形的性質與判定,並能應用於簡單的計算;(2)能利用所學知識進行簡單説理,並寫出較完整的過程;(3)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的意識及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

3.教學重點:菱形的性質與判定的綜合運用。

4.教學難點:利用等面積法求解邊長等問題。

二、説教法

(1)創設問題情境,恰當設疑,引發學生興趣。

(2)關注學生的學習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

(3)吃透教材、把握重點、分散難點、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三、説學法

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採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習過程直觀化、形象化。

四、説教學過程

環節1、知識點梳理

1.菱形的定義: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叫菱形

2.菱形的性質:

邊: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對邊平行

角:對角相等

對角線:(1)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

(2)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3.菱形的判定方法:

4.菱形的面積公式:底高 或 對角線乘積的一半

5.對稱性:既是軸對稱圖形,又是中心對稱圖形。對稱軸是兩條對角線所在的直線,對角線的焦點是它的對稱中心。

環節2、鞏固練習

1. 菱形具有而一般平行四邊形不具有的性質是( )

A. 對角相等 B.對邊相等

C. 對角線互相垂直 D.對角線相等

2. 菱形是軸對稱圖形,它的對稱軸有( )

A. 1條 B. 2條 C. 3條 D. 4條

3. 在菱形ABCD 中,對角線AC、BD 相交於點O, 則圖形中有( )對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A. 3 B. 4 C. 5 D. 6

4.菱形的周長為8cm,一條對角線長為2cm,則另一條對角線的長為( )

A. 4cm B. √(3) cm C. 2√(3)cm D.3cm

5. 能判別四邊形是菱形的條件是( )

A.四邊形的對角線相等

B.四邊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

C.四邊形的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垂直

D.四邊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

6. 已知菱形的相鄰內角之比為 2:1,邊長是6cm,則菱形面積為_____

7.如圖,四邊形ABCD中,AB//CD,AB=CD,要使四邊形ABCD為菱形, 則可添加的條件為_____(填一個即可)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處理,鞏固菱形的性質與判定方法,培養學生計算和推理能力。

環節3、菱形相關應用。

例題: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對角線AC和BD相交於O點,如圖,且AD=√(13),AC=6,BD=4,你能説明四邊形ABCD是菱形嗎?

師生分析題意,通過交流,明確解體思路。

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判斷方法,規範證明。

設計意圖:從簡單問題出發,讓學生在證明過程中掌握——菱形的第一種判別方法的應用,達到“學數學,用數學”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推理論證能力。

例題:如圖所示,菱形ABCD中,E,F分別是CB,CD上的點,且BE=DF.(1)試説明:AE=AF; (2)若∠B=60°,點E,F分別為BC和CD的中點, 試説明:△AEF為等邊三角形.

學生獨立思考,教師點撥思路。學生板演,教師點評。

例:菱形ABCD,對角線AC,BD相交於點O,且AC=16,BD=12求菱形ABCD的高BH.

變式練習:利用等面積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培養學生邏輯思維,通過學生板書求解,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反饋,調整教學進度魚方向,通過集體訂正,指出學生解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求學生避免之

環節4、練習

1. 已知菱形的對角線長為8cm和6cm,則菱形的周長為______cm,面積為____.

2. 已知菱形的周長為24,一條對角線長為6,則另一條對角線長為______.

3. 菱形的面積為,一個內角為,其邊長等於______.

設計意圖:通過習題,讓學生掌握菱形相關求解問題。

環節5、檢測

A組:.如圖所示,在菱形中,於,,且.求四邊形的周長

(學優生)如圖所示,在△ABC中,∠BAC=90°,AD⊥BC,BE、AF 分別是∠ABC和∠DAC 的平分線,BE和AD交於 G點,試説明四邊形AGFE 的形狀.

設計意圖:鞏固了等腰(等邊)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和“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的四邊形是菱形”判定方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環節6、評價和反思。

通過探究本節課你得到了哪些結論?有什麼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評價與反思,讓學生理清本節課的知識結構,掌握——菱形的性質與判別方法,感受問題求解過程中的樂趣,體驗克服困難的過程,樹立自信心。

本節課環節5是本節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採用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引導,學生交流的方式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

《菱形》説課稿6

1

一、説課稿:

(1)教材地位:本節課是八年級的數學下冊第十九章第二節第2課時,主要內容是菱形的判定,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菱形的判別方法,並能有效的解決問題。

(2)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方面經歷菱形判定方法探究過程,掌握菱形三種判別方法。能力培養方面:1、經歷利用菱形定義探究菱形其他判定方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觀察、推理的意識,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2、根據菱形的判定進行簡單的證明,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和演繹能力。情感目標方面:在探究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通過運用菱形的判定和性質,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教學重點:菱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究。(4)教學難點:菱形的判定定理的探究和應用

二、説教法:

(1)創設問題情境,恰當設疑,引發學生興趣。

(2)採用直觀操作和幾何論證相結合的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

(3)吃透教材、把握重點、分散難點、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三、説學法:

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採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習過程直觀化、形象化。

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梯形是人們最為熟悉的幾何圖形之一,在生活中有着極為廣泛的應用。在小學階段學生對梯形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本節課再次將學生帶入梯形的殿堂,進一步探究梯形的相關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質以及解決梯形問題的策略,是四邊形知識螺旋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掌握梯形的相關概念,瞭解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內角相等,兩條對角線相等的性質。

⑵培養學生初步應用等腰梯形的性質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使學生經歷探究梯形相關的概念,等腰梯形性質的過程。⑵在解決等腰梯形的應用問題的過程中,嘗試多樣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⑴在簡單的操作活動中,發展學生的説理意識和主動探究的習慣,同時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⑵體會探索發現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三) 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質並能運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教學難點:梯形有關計算和推理中的常用策略.

二、教法分析: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採用“創設情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知識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數學課程標準綱要》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採用“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探索的快樂,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發揮.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和剪刀,只剪一刀,保證留下的紙片是是四邊形,那麼留下的四邊形是什麼圖形? 學生動手操作,我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及時蒐集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 學生容易發現,當所剪的邊與相對的邊平行時,得到的是平行四邊形,那麼不平行時,得到的是什麼圖形呢?由此導入課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剛剛研究過的的平行四邊形入手,讓學生既複習運用了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又有利於加強對比,順利過渡到梯形的研究。

(二)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探究一、梯形的相關概念

由剪紙的體驗,學生很容易概括出梯形的定義,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梯形的相關概念。強調:上下底的區分是根據長度,而不是根據其位置。

緊接着讓學生舉出生活中梯形的實例,學生的舉例可能會拘泥於校園,教室,家裏的物品,這時我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墨西哥的金字塔,20xx年上海世博會中國會館的的圖片,讓學生髮現圖片中的梯形,感受梯形的美。接着,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梯形。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為了加深學生學生對梯形高的意義的理解,我設計了“畫一畫”:在一張有平行線條的紙上作一個梯形ABCD,使AD∥BC,並作出它的一條高。待學生畫好後,分別指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梯形高的作法,理解梯形高的意義以及梯形的高有無數條。學生知道了什麼是梯形,那麼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什麼異同?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後彙報,藉助課件的動畫效果加以強調。並進一步提出以下問題:

1。梯形是平行四邊形嗎2。一組對邊平行這組對邊不相等的四邊形是梯形嗎?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屬於四邊形的兩個不同分支, 探究二、特殊梯形為得到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定義,我設計了下面的活動:剪一剪:如圖,把一張矩形紙片對摺後,用剪刀沿斜線剪開,然後將其展開,可得到一個什麼圖形?

讓學生從學具中拿出矩形紙片,按大屏幕的要求完成剪紙,並向大家展示,所得到的是什麼圖形?剪下的是什麼圖形?這時我鼓勵學生由剪紙過程説説什麼樣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什麼樣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結合課件的動畫效果給出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的定義。

(四)總結反思,納入系統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得到了哪些新知識?2。解答關於等腰梯形的問題後,你獲得了哪些方法?設計意圖:這是一次知識與情感的交流,培養學生自我反饋,自主發展的意識。

(五)佈置作業,拓展思維學生經過以上四個環節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質,但學生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因此作業佈置為:⒈基礎性作業:課本121面習題4。8節1。2。3題⒉拓展性作業:在下圖所給的平行四邊形(矩形)紙片上畫一條裁剪直線,將該紙片裁剪成兩部分,並把這兩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圖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 要求:所拼成的圖形互不重疊且不留空隙。設計意圖: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更好的會學數學,用數學的理念。同時為下節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評價

本節課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多媒體展示、學生畫圖、探究,使學生在“做中學”。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經歷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既發展了學生的個性潛能,又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教師始終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是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出現在教學過程中,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再發現、再創造的認識過程,培養學生用轉化的思想來探索新問題。

《菱形》説課稿7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作用與地位

《菱形》緊接《矩形》一節之後。縱觀整個初中平面幾何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又學習了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後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2、從教材編寫角度看

教材從學生年齡特徵、文化知識的實際水平出發,先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思考,然後與同伴交流、探索、總結歸納,昇華得出菱形的性質及判定,這樣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讓學生更易於接受,並能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樂趣。

我選擇的是初二(1)班,該班級是年段的普通班,學生的情況是中等學生較多,尖子生只有個別,還有8至10名的學習上落後的學生。因此長期以來我都堅持做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工作。

3、基於對教材和班級學情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有幾個方面需要把握好的:

⑴本節課的課題是:探索菱形的重要性質;

⑵目標是:讓學生能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發現並理解菱形的性質;

⑶重點是:菱形的定義與性質;

⑷教學難點是:菱形性質的靈活運用。

4、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菱形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2)熟記菱形的有關性質和識別條件,並能靈活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菱形的性質和識別條件的過程,在觀察、操作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增進主動探究的意識,體會説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數學活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體會菱形的圖形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法分析

1、教學設計思想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後繼課要學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質。這節課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讓觀察、猜測、驗證,獲得知識,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首先由生活中的圖片引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發現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後設計幾個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形成共識。講解例題時根據學生特點幫助他們分析題意,靈活運用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解題。

2、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準備採用“創設情境→觀察探索→總結歸納→知識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思維情境,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在合作、交流的氣氛下進行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始至終處於一種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同時藉助多媒體進行演示,以增加課堂容量和教學的直觀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質,解決教學難點。

三、學法指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使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甘苦,領會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複習了平行四邊形與矩形的性質後創設教學情景。如:出示我國古代文物越王勾踐劍的圖片,指出菱形花紋,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圖案的應用圖片。由此引出課題,可以吸引同學的注意,使其產生學習菱形的興趣。之後,我安排了由

平行四邊形到菱形的動態演示,得出菱形的定義。隨後又展示了一組生活中的有關菱形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並欣賞到菱形的圖形美。

設計意圖:從生活實際出發,首先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

(二)菱形性質的探索

菱形性質的探索分成兩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與平行四邊形不同的性質);二是菱形的對稱性。對於這個地方,主要採取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過觀察思考與分析,同學間互相交流,分小組進行總結歸納。教師在巡視中進行個別指導。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學生力求尋找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組織組與組的評比,這樣也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然後每組由一名學生代表發言,讓學生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後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菱形的性質。

設計理念: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主要為了確保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學,從接受知識到探索知識,從個人學習到合作交流。這樣的活動教學將會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活力,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注入一種新課程理念: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鍊;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抓住。

(三)題目訓練

為了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懂學會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我安排了坡度適中,題型多樣的系列題組。

1.請你當裁判

與定義、性質等相關的一些判斷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着重講清判斷的理由,此題直接運用菱形的定義與性質,起到及時鞏固的作用,同時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議一議

性質的簡單運用。

設計意圖:稍微加深,進一步鞏固菱形的性質,並能初步運用。

3.練一練

菱形與直角三角形等知識的綜合運用。並由此總結菱形的面積公式。即菱形的面積等於對角線乘積的一半。

設計意圖:這組練習包含了例題。要求學生不但可以順利完成簡單的基礎填空練習,而且能有條理的寫出例題的解題過程。教師及時查漏補缺,規範解題格式。此題完成後,學生已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4.學以致用

設計花壇,修建小路,求路長與花壇面積。這是一道實際應用問題。

設計意圖: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實際,同時又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充分體驗歷經困難探索結果而輕鬆用於實際的快樂感覺。

(四)小結、佈置作業

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由學生進行小結。佈置書上課後習題,體會本節課你所獲得的成功經驗,寫好數學日記,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這種作業形式,能夠培養學生善於歸納總結的能力,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菱形》説課稿8

中衞市中寧縣第二中學 麥吉紅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菱形》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空間與圖形”的一部分。下面,我根據《新課程標準》對菱形學習的要求和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説説我對本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縱觀整個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七年級教材已經設置了相交線、平行線、三角形、軸對稱圖形等相關知識,在本章前幾節課又編排了平行四邊形和矩形的概念、性質和判定等內容,這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預設.本節主要內容包括菱形的概念、性質及其應用.它既是平行四邊形的延伸和特殊化,同時它也為本章後面正方形的學習做了鋪墊.因此,菱形的學習在整章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學生在相交線、平行線、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軸對稱圖形等知識的基礎上,又經歷了平行四邊形、矩形性質和判定的探究應用,也是本節課知識的學習類比根據,學生對圖形有了較為豐富的體驗和感受,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能力, 但初中學生的年齡又決定他們抽象思維能力弱,不喜歡枯燥的文字説教。

二、教學目標分析

基於以上背景分析,結合新課標理念,我從四個方面制定了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理解菱形的定義及菱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係。

(2)探索並證明菱形的性質,並能運用菱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

(3)瞭解菱形是軸對稱圖形。

2、數學思考:

經歷探索菱形的定義、性質的過程,在簡單的操作活動中發展學生的説理意識和主動探究的習慣;初步體會平移、軸對稱的有關知識在研究菱形中的運用。

3、解決問題:

能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質探究推理菱形特殊性質,進而解決實際問題。

4、情感態度:

通過學習菱形,感受數學的美,體現數學在實踐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開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教學重點分析

基於本節課(菱形第一課時)的主要內容是圍繞着菱形的性質和有關計算而展開的,菱形的性質在本節課中處於核心地位,所以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1、菱形的定義及菱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關係;2、菱形性質的探索和推理證明;

3、菱形性質的運用;4、菱形面積的計算方法。5、培養學生的説理意識和主動探究的習慣。

1、菱形是在平行四邊形的前提下定義的.從定義出發,首先應該肯定,菱形是平行四邊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特殊之處就是一組鄰邊相等.因此在教學在我們採用運動方式探索菱形的概念及性質,如用多媒體或教具演示,從平行四邊形到菱形的演變過程,得到菱形的概念,並理解菱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係.使學生對平行四邊形與菱形的關係形成深刻的印象.講解這個定義時,要抓住概念的本質,應突出兩條:①強調菱形是平行四邊形;②一組鄰邊相等.

2、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具有平行四邊形的一切性質(共性),還具有它自己特殊的性質(個性).

3、對於菱形性質的教學我採用摺紙製作菱形模型,學生合作探索、交流、發現、歸納、論證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説理意識和主動探究的

習慣。

四、教學難點及突破難點的方法:

由於菱形並不是孤立存在,它既是平行四邊形的特例,還藴涵着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所以我把菱形的性質和特殊三角形綜合運用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我突破難點的方法是用多媒體課件動畫顯示一個菱形被分割出4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兩對等腰三角形,讓學生直觀感受菱形被對角線分成了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或者兩個等腰三角形,使學生知道在菱形的計算或證明時常常將菱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的問題來解決。

五、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課

(活動一)複習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平行四邊形演變菱形。藉助箏形辨析菱形的概念。

設計意圖:

1、複習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為學習菱形性質做好類比。

2、探究菱形的概念,課件展現平行四邊形的一邊平移特化為菱形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理解菱形是平行四邊形的特殊形式,深入理解菱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關係。

(活動二)感受菱形。

設計意圖:在欣賞中為學生在生活和空間與圖形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和傳統文化的薰陶。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只要留意就可以發現菱形,菱形的美是對稱、和諧、簡約的美。菱形很美,可以用來改變和裝點我們的生活,激發學生研究菱形的願望。 (二)類比探究 論證歸納

(活動三)摺疊剪紙,目的:探究菱形的性質

①我對摺紙活動做了這樣的處理:任一形狀的紙,先折

②分組討論,探究菱形的性質,教師適時點撥引導。

③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菱形的性質驗證。

③嚴格邏輯推理證明以上的結論。

這個探究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遵循數學知識的循序漸進、邏旋上升式原則,按照學生從“直觀操作→直覺猜想→合情推理→邏輯推理論證”的認知規律來設置問題情境。在這裏,我會提供給學生較充足的學習時間,經歷探究對圖形的對摺,即對軸對稱圖形的再認識,感受動手實驗的樂趣,培養猜想的意識,感受直觀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開拓學生思維,使學生自主的去操作、去猜想、去驗證,通過學生間的交流、説理,得到菱形的性質。我會深入學生之中,觀察學生的探究方法,接受學生的質疑,鼓勵學生踴躍發言,並且幫助學生理解推理不同的驗證方法。期間教師根據學情做出適當的點撥,這樣做既能較好的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也更符合數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從而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教師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並善於傾聽他人的見解,勇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在交流中獲得了方法,在實踐中得到了發展,學會運用類比、轉化的思想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我預測到(1)學生對菱形性質探究的方向不一定正確、合理,符合老師的預期,不一定能有意識地利用已有的知識儲備進行合理的研究,併合情地做出猜想. 我根據課堂狀況隨時做好引導和指導,教會學生探究的方法,以保證課堂教學目標的順利、及時的完成

(2)會對性質的探索口頭表述比較零碎,凌亂,所用的語言一定不夠

恰當、準確,教師做好梳理點撥總結工作,並適時板書。另外學生容易遺漏每一組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做好點撥。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由菱形的軸對稱得到了菱形的性質,並對所實現的結論進行驗證,學生在探索中體會到成功的樂趣!此時,我會適時利用課件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

(活動四)、例1,理解推導菱形面積公式,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探究菱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個環節的教學我對教材做了適當變動,將菱形面積公式的探究設置為例1,以題目的形式出現減輕學生對理論知識點學習的枯燥和心理壓力。

(三)建立模型 提煉方法

(活動五)例2、如圖,菱形花壇ABCD的周長為20m, ∠ABC=60度,沿着菱形的對角線修建了兩條小路AC和BD,求兩條小路的長和花壇的面積(分別精確到0.01m和0.01m )

為了滿足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的需求,拓寬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理念,我把課本的例題作為一道提升能力的題,通過獨立思考,生生交流,選能力高的學生示範。這道題目能讓學生準確的利用菱形的性質,鞏固新知,第三次突出重點,分散難點。

這個環節我預測:學生因為有了前面的基礎,能用不同方法計算出兩條小路的長,即菱形對角線的長,但出現計算√300的困難,由於沒有學習二次根式,還不會對它進行化簡,教師提示需要藉助計算器進行計算,取近似值即可。

經過整個環節,學生對菱形的性質已運用自如,通過體驗獲得了成功的滿足,並在挑戰中感受到了數學思維的美妙。

(四)階梯練習 因材施教

(活動六)適度科學的練習,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菱形》説課稿9

一、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位置及前後聯繫。由於平行四邊形具備一些特殊的性質在日常生活生產過程中應用廣泛所以本章的內容較為重要菱形這一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和判定之後提出來的是在探究了平行四邊形後又一個特殊四邊形的探索本節課的內容如果能夠順利地接受接下來學習正方形就可以採用類比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節內容無論在知識上還是對學生能力培養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處於承前啟後的地位。

2、內容結構。教材的第一部分是菱形的定義第二部分是菱形性質的探索通過設置幾個問題可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歸納第三部分是性質的運用進一步瞭解和體會説理的基本方法。

3、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制定如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探索並掌握菱形的概念和特殊性質並能靈活運用能力目標在觀察、推理、歸納、等探索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合理推理能力進一步培養數學説理的習慣和自學能力情感目標體驗數學活動充滿探索與創造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重點和難點。重點是菱形特殊性質的探索難點是菱形性質的靈活應用及學生説理能力的培養。

教學引入

師:教材在《四邊形》這一章《引言》裏有這樣一句話:把一個長方形摺疊就可以得到一個正方形。現在請同學們拿出一個長方形紙條,按動畫所示進行摺疊處理。

動畫演示:

場景一:正方形摺疊演示

師:這就是我們得到的正方形。下面請同學們拿出三角板(刻度尺)和圓規,我們來研究正方形的幾何性質—邊、角以及對角線之間的關係。請大家測量各邊的長度、各角的大小、對角線的長度以及對角線交點到各頂點的長度。

[學生活動:各自測量。]

鼓勵學生將測量結果與鄰近同學進行比較,找出共同點。

講授新課

找一兩個學生表述其結論,表述是要注意糾正其語言的規範性。

動畫演示:

場景二:正方形的性質

師:這些性質裏那些是矩形的性質?

[學生活動:尋找矩形性質。]

動畫演示:

場景三:矩形的性質

師:同樣在這些性質裏尋找屬於菱形的性質。

[學生活動;尋找菱形性質。]

動畫演示:

場景四:菱形的性質

師:這説明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全部性質。

及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師:根據這些性質,我們能不能給正方形下一個定義?怎麼樣給正方形下一個準確的定義?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有同學做躍躍欲試狀。]

師:請同學們回想矩形與菱形的定義,可以根據矩形與菱形的定義類似的給出正方形的定義。

學生應能夠向出十種左右的定義方式,其餘作相應鼓勵,把以下三種板書:

“有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

“有一個角是直角且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叫做正方形。”

[學生活動:討論這三個定義正確不正確?三個定義之間有什麼共同和不同的地方?這出教材中採用的是第三種定義方式。]

師:根據定義,我們把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它們之間的關係梳理一下。

二、説學情分析

初二的學生觀察、操作、猜想能力較強,但演繹推理、歸納、運用數學意識的思想比較薄弱,思維的廣闊性、敏捷性、結密性、靈活性比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能力也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加強和引導。

三、説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進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為了順利達到這一目標,引導學生探索性學習,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採用了以觀察法、發現法、實驗操作法、探究法為主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四、説學法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因此,通過本節教學,我將對學生進行以下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注重多感官參與,多種心智能力投入,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狀態。

2、向學生滲透探究、發現的學習方法,培養他們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五、説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複習引入。

一、説課流程。

1、教材分析

2、教法選擇

3、學法指導

4、説教學過程

5、説應用

二、教學內容、地位

《平行線的判定(一)》是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相交線與平行線》中的第六課時。在上節課,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線的定義、平行公理(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論。學會了用三角板過直線外一點作已知直線的平行線,並在此之前又學習了對頂角的概念和性質,這些將為本節課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課《平行線的判定(一)》是本章的重點,在處理同位角概念及三線八角上也是本章的難點,而且為後面學習平行線的其它判定方法及平行四邊形起着重要的鋪墊作用。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經歷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的過程,掌握直線平行的條件,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會用三角尺過已知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

能力目標:

經歷觀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簡單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的能力.

情感目標:

經歷觀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動,能積極、主動地進行自主探索或與同伴交流.

四、重、難點分析

重點:經歷觀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動,探索得到直線平行的條件.

難點:在具體的情境中利用“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説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在操作、觀察的基礎上總結出直線平行的條件.在我七、八年的幾何教學中,學生對“三線八角”很頭疼,有的學生到了八年級還區分不清,因此我把同位角的概念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Tags:説課稿